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太衝二穴
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,或一寸半陷中。灸三壯。主腰引少腹痛,小便不利,狀如淋,㿉疝,少腹腫,溏泄,遺溺,陰痛,面蒼色,胸脅支滿,足寒,大便難,嘔血,女子漏血不止,小兒卒疝,嘔逆發寒,嗌乾,肘腫,內踝前痛,淫濼胻酸,腋下腫,馬刀瘻,唇腫,善渴,喉中鳴,不得尿,陰上痛,溏泄,泄血,面陳黑。
白話文:
太衝穴位於腳大拇趾與腳掌交界處後方兩寸,或一寸半的凹陷中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此穴主要治療腰部牽引至小腹的疼痛、小便不順暢,像淋病一樣、疝氣、小腹腫脹、腹瀉、尿床、陰部疼痛、臉色蒼白、胸部和兩側肋骨脹滿、腳冷、大便困難、吐血、婦女漏血不止、小兒突然疝氣、噁心想吐又發冷、喉嚨乾燥、手肘腫脹、腳踝內側前方疼痛、小腿酸痛、腋下腫脹、瘰癧(頸部淋巴結核)、嘴唇腫脹、容易口渴、喉嚨有聲音、無法排尿、陰部上方疼痛、腹瀉、便血、臉色晦暗。
2. 中封二穴
在足內踝前一寸,仰足取之,陷中,伸足乃得之。灸三壯。主痎瘧,色蒼蒼,振寒,少腹腫,食怏怏繞臍痛,足逆冷,不嗜食,身體不仁,寒疝,引腰中痛,或身微熱,小腹痛,振寒,溲白,尿難、痛;嗌乾善渴,身黃,有微熱、少氣,身重濕;內踝前痛,膝腫,痿厥,身體不仁,㿗疝,癃,暴痛,痿厥,咽遍腫,不可以咽。
白話文:
在腳踝內側前方一寸的地方,腳背向上彎曲時取穴,按下去有個凹陷處,腳伸直的時候會比較明顯。這個穴位可以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瘧疾,臉色蒼白,發冷顫抖,小腹腫脹,吃不下飯,肚臍周圍疼痛,腳冰冷,沒有食慾,身體麻木不仁,寒疝,牽引腰部疼痛,或者身體微微發熱,小腹疼痛,發冷顫抖,小便白色混濁,排尿困難或疼痛,喉嚨乾燥容易口渴,身體發黃,有輕微發熱、氣短,身體沉重感覺濕氣很重;內腳踝前面疼痛,膝蓋腫脹,腿腳痿軟無力,身體麻木不仁,睪丸腫大疝氣,小便不通,突然劇痛,腿腳痿軟無力,咽喉周圍腫脹,無法吞嚥。
3. 蠡溝二穴
在足內踝上五寸。灸三壯。主卒疝,少腹腫,時少腹暴痛,小便不利如癃閉,數噫,恐悸,少氣不足,腹中痛,悒悒不利,咽中悶,如有息肉狀,背拘急不可俯仰,女子赤白淫下,時多時少,暴腹痛刺。
白話文:
在腳內踝上方五寸的地方,有兩個穴道,可以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、小腹腫脹、時常小腹劇烈疼痛、小便不順暢像癃閉一樣、頻繁打嗝、容易驚恐心悸、氣虛不足、腹部疼痛、心情鬱悶不舒服、咽喉覺得悶塞,好像有息肉的感覺、背部僵硬難以彎腰或仰頭、女子赤白帶下,時多時少、突然發生的腹部刺痛。
4. 中都二穴
在內踝上七寸胻骨中,與少陰相直(原注:又名中郄。)灸五壯。主腸澼,㿉疝,少腹痛,婦人崩中,因惡露不絕,足下熱,脛寒,不能久立,濕痹不能行。
白話文:
中都穴位於腳踝內側上方七寸,在小腿脛骨的中央,與足少陰腎經的路線垂直(原名又叫做中郄穴)。可以用艾草灸五個單位。主治腹瀉、疝氣、小腹疼痛、婦女經血崩漏、產後惡露不止、腳底發熱、小腿冰冷、無法久站、濕痺導致無法行走等症狀。
5. 膝關二穴
在犢鼻下二寸陷中。灸五壯。主風痹,膝內痛引臏,不可屈伸。喉咽中痛。
白話文:
在膝蓋外側的犢鼻穴下方兩寸的凹陷處,這個穴位可以灸五個艾炷。主要治療風濕痺痛,膝蓋內側疼痛牽引到膝蓋骨,導致膝蓋無法彎曲伸直。也能治療喉嚨痛。
6. 曲泉二穴
在膝輔骨下大筋上、小筋下陷中,屈膝乃得。灸三壯。又云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宛宛中。又云:在膝曲橫文頭。主女子血瘕,按之如湯浸,股內、少腹腫,陰挺出,丈夫㿉疝,陰頭痛,小便難,腹脅支滿,癃閉,少氣,泄利,四肢不舉,實即身熱,目眩痛,汗不出,目䀮䀮,膝痛筋攣,不可屈伸,發狂,衄血、喘呼,少腹痛,引喉咽,頭風,勞、失精,身體極痛,泄水,下利膿血,陰腫,胻痛。
白話文:
曲泉穴的位置在膝蓋內側,大腿骨下方,大筋和小筋之間的凹陷處,彎曲膝蓋時可以找到。艾灸這個穴位可以灸三壯。另一種說法是,曲泉穴在膝蓋彎曲時,內外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曲泉穴在膝蓋彎曲的橫紋頭端。
曲泉穴主要治療婦女的血瘕病(腹部有腫塊,觸摸時感覺像浸在熱水裡),大腿內側、下腹部腫脹,子宮脫垂,男性的㿉疝(陰部腫痛),陰莖頭疼痛,小便困難,腹部和肋骨脹滿,小便不通暢,呼吸短促,腹瀉,四肢無力,身體發熱,頭暈頭痛,不出汗,眼睛昏花,膝蓋疼痛,筋脈攣縮,不能彎曲伸直,發狂,流鼻血、喘氣,下腹部疼痛,牽引到喉嚨和咽部,頭風病,勞累、遺精,身體極度疼痛,腹瀉水樣大便,腹瀉膿血,陰部腫脹,小腿疼痛。
7. 陰包二穴
在膝上四寸,股內廉兩筋間。灸三壯。主腰尻引少腹痛,遺溺不禁。
白話文:
在膝蓋上方四寸的位置,大腿內側兩條筋的中間。可以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腰部、屁股牽引到小腹的疼痛,以及小便失禁的狀況。
8. 五里二穴
在氣衝下三寸,陰股中動脈。灸五壯。主腸中滿,熱閉,不得溺。主四肢不得動搖。
白話文:
在氣衝穴下方三寸的位置,也就是大腿內側,股動脈搏動的地方。可以在這裡施灸五壯。主要治療腸道脹滿、熱邪閉塞導致小便不出來的情況。也能治療四肢無法活動的病症。
9. 陰廉二穴
在羊矢下,去氣衝二寸動脈中。灸三壯。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,灸三壯即有子。
白話文:
在羊矢穴(鼠蹊部附近)下方,距離氣衝穴(位於腹股溝動脈搏動處)兩寸的地方,有個穴位,這裡有動脈通過。用艾灸三次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婦女不孕症,如果是未曾生育過的婦女,艾灸三次就能懷孕。
10. 側人足少陰腎經圖
11. 足少陰腎經十穴
12. 湧泉二穴
在足心陷中,屈足卷指宛宛中。又云:在腳心大拇指下大筋。灸三壯。主腰痛,大便難,心中結熱,風疹,風癇,心痛,不嗜食,婦人無子,短氣,咳嗽,身熱,喉痹,胸脅滿,目眩,男子如蠱,女子如妊娠,五趾端盡痛,足不得履地,風人腹中痛,喉痹哽噎,寒熱,咽中痛,不可食。
白話文:
在腳底中心凹陷處,腳彎曲蜷起腳趾時,腳底會出現一個宛宛的凹陷處。也有人說,是在腳心大拇指下方的大筋處。可以用艾草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腰痛、大便困難、心中煩熱、風疹、癲癇、心痛、食慾不振、婦女不孕、呼吸短促、咳嗽、發熱、喉嚨腫痛、胸悶肋痛、頭暈目眩、男子像得了蠱病(腹脹消瘦)一樣、女子像懷孕一樣(噁心嘔吐),腳趾末端疼痛、腳無法著地、因風邪引起的腹痛、喉嚨腫痛哽咽、忽冷忽熱、咽喉疼痛、難以進食。
13. 然谷二穴
在足內踝前,起骨下陷中。灸三壯。主咽內腫,心恐懼,如人將捕,涎出,喘呼少氣;足跗腫,不得履地,寒疝,小腹脹,上搶胸脅,咳唾血,喉痹;淋瀝,女子不孕,男子精溢,胻痠不能久立,一足寒,一足熱;舌縱,煩滿,消渴,初生兒臍風,口噤;痿厥,洞泄,胸中寒,脈代,時不至;溫瘧,汗出,陰上縮,嗌內腫,氣走咽喉而不能言,舌下腫難言,舌縱涎出,不嗜食。
白話文:
然谷穴位於腳內踝的前方,在突起骨頭下方的凹陷處。可以艾灸三次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:喉嚨內部腫痛、心中恐懼不安、感覺好像有人要抓自己、流口水、呼吸急促氣短;腳背腫脹,無法踩地行走、寒疝、小腹脹痛,向上衝到胸部和脅肋、咳嗽吐血、喉嚨疼痛;小便淋漓不盡、女子不孕、男子遺精、小腿痠痛無法久站、一隻腳冰冷,另一隻腳發熱;舌頭伸出口外、心中煩躁不安、口渴多飲、新生兒臍帶感染導致破傷風、嘴巴緊閉;肢體萎軟無力、四肢厥冷、腹瀉不止、胸中發冷、脈搏不規律甚至停止跳動;瘧疾發熱、出汗、陰莖縮入、咽喉內部腫脹、氣體向上衝到咽喉而說不出話、舌頭下方腫脹難以說話、舌頭伸出口外且流口水、食慾不振。
14. 太谿二穴
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。灸三壯。主久瘧咳逆心痛,如錐刺其心,手足寒至節,喘息者死;嘔吐,口中如膠,善噫,寒疝,熱病汗不出,默默嗜臥,弱黃,消癉,大便難,咽腫、唾血,痃癖,寒熱咳嗽,不嗜食,腹脅痛,瘦弱,手足逆冷,大疝,瘕積聚與陰相通。及足清不仁,熱病多汗,黃疸,多熱少寒,腹中腫脹。
白話文:
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後方,跟骨上方,動脈跳動的凹陷處。用艾灸灸三次。主要治療:長久瘧疾、咳嗽氣逆、心痛,像錐子刺心一樣痛、手腳冰冷到關節處,呼吸困難的人可能會死亡;嘔吐、口中黏膩像膠水、頻繁打嗝、寒疝、發熱性疾病卻不出汗、默默喜歡睡覺、身體虛弱發黃、消渴病、大便困難、咽喉腫痛、吐血、脅下硬塊、忽冷忽熱的咳嗽、不想吃東西、腹部和肋骨疼痛、身體瘦弱、手腳冰冷、陰囊腫大、腹腔腫塊與陰部相連。以及腳部感覺麻木,熱病多汗、黃疸、多熱少寒、腹部腫脹等症狀。
15. 大鐘二穴
在足跟後沖中。灸三壯。主實則小便淋閉,洒洒腰脊強痛,大便秘澀,嗜臥,口中熱;虛則嘔逆、多寒,欲閉戶而處,少氣不足,胸脹喘息,舌乾,咽中食噎不得下,善驚恐不樂,喉中鳴,咳嗽血;腹滿,便難,多寒少熱。
白話文:
此穴位在腳後跟後方凹陷處的正中央。用艾灸灸三壯。
**實證時的症狀:**小便不暢、甚至閉塞,腰背感到一陣陣寒冷且僵硬疼痛,大便乾燥難解,喜歡躺臥,口中覺得燥熱。
**虛證時的症狀:**會嘔吐、感到寒冷、想關門獨處,氣短無力、胸悶氣喘、舌頭乾燥,咽喉像有東西堵住難以下嚥,容易驚嚇恐慌、心情不佳,喉嚨有痰鳴聲、咳嗽帶血,腹部脹滿、排便困難,多感到寒冷而較少發熱。
16. 水泉二穴
在太谿下一寸,在內踝下。灸五壯。主月事不來,來即多,心下悶痛,目䀮䀮不能遠視,陰挺出,小便淋瀝,腹中痛。
白話文:
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處,也就是在腳內踝的下方。可以艾灸五個艾柱。主要可以治療月經不來、或來時量過多、胸口悶痛、眼睛昏花看不清遠處、陰道鬆弛下垂、小便淋漓不盡、以及腹部疼痛等症狀。
17. 照海二穴
在足內踝下。灸三壯。主嗌乾,四肢懈怠墮,善悲不樂,久瘧,卒疝,少腹痛,嘔吐,嗜臥,大風偏枯,半身不遂,女子淋瀝,陰挺出;陰暴起疝,少腹熱而偏痛,大風默默,不知所痛,視如不明。
白話文:
在腳內側腳踝下方有個穴位,稱為照海穴,可以在這個穴位灸三壯。這個穴位主要可以治療喉嚨乾燥、四肢疲軟無力、容易悲傷不快樂、久治不癒的瘧疾、突然發生的疝氣、小腹疼痛、嘔吐、嗜睡、因風邪引起的半身不遂、女性小便淋漓不盡、陰道脫垂;還有陰部突然發生的疝氣、小腹發熱且偏痛、因風邪引起的肢體麻木,不知道疼痛、視力模糊等症狀。
18. 復溜二穴
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。灸五壯(原注:又名昌陽、伏白)。主腰脊內引痛,不得俯仰起坐;目䀮䀮視不明,口舌乾,涎自出;足痿不能履,胻痠不自溫;腹中雷鳴,腹脹如鼓,四肢腫,十水病,溺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,青取井,赤取滎,黃取腧,白取經,黑取合;血痔,泄後重,五淋,小便如散火,骨寒熱,汗注不止;腳後廉急,不可前卻,足跗上痛,風逆,四肢廢。
白話文:
在腳踝內側上方兩寸的凹陷處,有兩個穴道,叫做復溜穴(又名昌陽、伏白)。這個穴道可以用艾草灸五個艾柱。這個穴道主要治療:腰部和脊椎裡面像被拉扯一樣的疼痛,導致無法彎腰、抬頭、坐下和站立;眼睛昏花看不清楚;口乾舌燥,口水自己流出來;腳無力不能走路,小腿痠痛且感覺冰冷;肚子裡有雷鳴聲,肚子脹得像鼓一樣,四肢腫脹,各種水腫病症,小便顏色呈現青、紅、黃、白、黑等不同顏色。小便顏色是青色的,就取井穴來治療;紅色取滎穴;黃色取腧穴;白色取經穴;黑色取合穴。還能治療血痔、大便後覺得有便意卻排不出來、各種淋病、小便像散開的火花一樣、骨頭發冷發熱、汗流不止、腳後筋緊繃導致腳不能往前或往後彎曲、腳背疼痛、風邪逆行、四肢癱瘓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