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 維道二穴

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灸三壯。主嘔逆不止,三焦不調,水腫,不嗜食,咳逆不止。

白話文:

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的地方,這個穴位可以針灸三壯。主要治療嘔吐不止、三焦功能失調、水腫、沒有食慾、以及咳嗽不止等症狀。

2. 居髎二穴

在長平下八寸三分,監骨上陷中。灸三壯。主腰引小腹痛,肩引胸臂攣急,手臂不得舉而至肩。

白話文:

居髎穴位於髖骨下方八寸三分的位置,大腿骨上端的凹陷處。可以用艾草灸三炷。主要治療腰部牽引至小腹的疼痛,以及肩膀牽引至胸臂的攣縮僵硬,導致手臂無法抬舉至肩膀的症狀。

3. 泉腋二穴

在腋下三寸宛宛中。舉臂得之(原注:又名淵腋)。不灸。

白話文:

在腋下三寸的地方,有一個凹陷處。舉起手臂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(原本的註解是:又名淵腋)。這個穴位不適合用艾灸。

4. 大包二穴

在泉腋下三寸。脾之大絡,布胸脅中,出九肋間。灸三壯。主腹有大氣,氣不得息,胸脅中痛,內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筋皆縱。

白話文:

位於腋下三寸處的「大包」穴,是脾經的大絡脈,它分布在胸部和脅肋之間,從第九根肋骨間出來。這個穴位可以針灸三壯(一種灸法)。主要治療腹部有脹氣,導致呼吸困難、胸脅部位疼痛等症狀;如果身體內部實證,會導致全身疼痛;如果身體虛弱,則會導致全身筋脈鬆弛無力。

5. 輒筋二穴

在腋下三寸,復前一寸,著脅。灸三壯。主胸中暴滿,不得臥,喘息。

白話文:

此穴位於腋下三寸,再往前一寸,靠近肋骨的位置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胸部突然脹滿,導致無法躺臥,以及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
6. 天池二穴

在乳後一寸,腋下著脅(原注:又名天會)。灸三壯。主寒熱,胸膈煩滿,頭痛,四肢不舉,腋下腫,上氣,胸中有聲,喉中鳴。

白話文:

天池穴位於乳房後方一寸處,在腋下靠著肋骨的地方(又名天會穴)。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寒熱病症、胸悶煩躁、頭痛、四肢無力抬舉、腋下腫脹、呼吸急促、胸中有聲音、喉嚨發出聲響等症狀。

7. 側人手陽明大腸經圖

8. 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

9. 商陽二穴

在手大指次指內側,去爪甲如韭葉(原注:又名絕陽)。主胸中氣滿,喘咳支腫,熱汗不出,耳鳴耳聾,寒熱痎瘧,口乾,頤頷腫、齒痛惡寒,肩背急相引,缺盆痛,目青盲,可灸三壯。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立已。胸脅柱滿。

白話文:

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內側,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那麼寬的地方(又名絕陽穴)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胸中氣悶、喘氣咳嗽、四肢腫脹、發熱卻不出汗、耳鳴耳聾、忽冷忽熱的瘧疾、口乾、下巴腫脹、牙痛怕冷、肩背部肌肉緊張,牽引疼痛、鎖骨窩疼痛、眼睛青盲等症狀。可以用艾灸三壯來治療。治療時,左邊的病症取右邊的穴位,右邊的病症取左邊的穴位,大約吃一頓飯的時間就能見效。它還可以治療胸部和肋部脹滿的症狀。

10. 二間二穴

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(原注:又名聞谷)。灸三柱。主喉痹頷腫,肩背痛,振寒,鼻鼽衄血,多驚口喎,目眥傷,寒熱。

白話文:

在手部大拇指的第二個指節(也就是靠近手掌的那個指節)前方內側的凹陷處(這個穴位又叫做聞谷)。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喉嚨腫痛、下巴腫脹、肩膀背部疼痛、發冷顫抖、鼻塞流鼻涕、流鼻血、容易驚嚇、口歪眼斜、眼角受傷、以及忽冷忽熱等症狀。

11. 三間二穴

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。灸三壯。又名少谷。主喉痹,咽中如鯁,齒齲痛,嗜臥、胸滿,腸鳴洞泄,寒疝,唇焦口乾,氣喘,目眥急痛,目上插,頭熱,鼻鼽衄血,吐舌,戾頸,喜驚,氣熱身熱,喘,瘧疾。

白話文:

位於手部大拇指與第二指(食指)關節後方內側的凹陷處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這個穴位又叫做少谷。主要治療喉嚨腫痛、咽喉感覺像被東西卡住、蛀牙引起的疼痛、嗜睡、胸悶、腸鳴腹瀉、寒疝(陰部疼痛)、嘴唇乾裂、口乾、氣喘、眼角疼痛、眼球向上轉動、頭部發熱、鼻塞流鼻血、吐舌頭、脖子僵硬、容易驚嚇、身體發熱、氣喘、瘧疾。

12. 合谷二穴

在大指次指歧骨陷中。又名虎口。灸三壯。主寒熱瘧,鼻衄,熱病汗不出,目視不明,頭痛齒齲,喉痹,痿臂,面腫,唇吻不收,喑不能言,口噤不開。婦人妊娠不可刺,損胎氣。主風頭熱,鼻清涕出。

白話文:

合谷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,兩根骨頭交接處的凹陷中,又叫做虎口。可以用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寒熱交替的瘧疾、流鼻血、發熱卻不出汗、視力模糊、頭痛、蛀牙、咽喉腫痛、手臂萎軟無力、臉部腫脹、嘴唇無法閉合、失聲不能說話、牙關緊閉無法張開等症狀。孕婦不可在此處針刺,會損傷胎氣。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部發熱、流鼻涕等症狀。

13. 陽谿二穴

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。又名中魁。灸三壯。主狂言喜笑見鬼,熱病煩心,目風赤爛,有翳,厥逆頭痛,胸滿不得息,寒熱瘧疾,喉痹耳鳴,齒痛,驚掣,肘臂不舉,痂疥,目痛耳痛鳴聾,咽如刺,吐舌戾頸,妄言。心悶而汗不出,掌中熱,心痛,身熱浸淫,煩滿,舌本痛。

白話文:

陽谿穴位於手腕背側,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。它又叫做中魁穴。用艾灸來治療,可以灸三壯(指灸三次)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以下病症:胡言亂語、無故傻笑、看到鬼怪的幻覺、發熱性疾病引起的煩躁不安、眼睛紅腫潰爛、眼睛有翳膜遮蔽、手腳冰冷、頭痛欲裂、胸悶氣短、發冷發熱的瘧疾、咽喉腫痛、耳鳴、牙痛、抽搐、手臂抬不起來、皮膚疥瘡、眼睛痛、耳朵痛、耳鳴耳聾、喉嚨像被刺一樣疼痛、吐舌頭、脖子歪斜、胡言亂語。還可治療:心中鬱悶卻不出汗、手掌發熱、心痛、全身發熱、熱毒蔓延、煩躁胸悶、舌根疼痛等症狀。

14. 偏歷二穴

在腕後三寸。灸三壯。主寒熱瘧,風汗不出,目視䀮䀮,癲疾多言,耳鳴,口喎,齒齲、喉痹,咽乾,鼻鼽衄血。

白話文:

偏歷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寒熱交替的瘧疾、風邪引起的汗不出、眼睛昏花看不清、癲癇症導致的多話、耳鳴、嘴歪、蛀牙、喉嚨腫痛、咽喉乾燥、鼻塞流鼻血等症狀。

15. 溫留二穴

在腕後,小士五寸,大士六寸(原注:又名溫溜、蛇頭,又名逆注、蛇頭)。灸三壯。主口喎,腸鳴腹痛,傷寒身熱,頭痛噦逆,肩不得舉,癲疾吐涎,狂言見鬼,喉痹,面虛腫。主狂僕。主瘧,面赤腫。

白話文:

溫留穴位於手腕後方,從手腕橫紋往上量,大約是五寸(小士,指一般人)或六寸(大士,指身材高大的人)的位置。(原註:這個穴位又叫做溫溜、蛇頭,也叫做逆注、蛇頭)。用艾灸灸三壯。

這個穴位主要治療:口眼歪斜、腸鳴腹痛、傷寒引起的發熱、頭痛、噁心嘔吐、肩膀抬不起來、癲癇吐口水、精神失常胡言亂語、看到鬼怪、喉嚨腫痛、面部虛浮腫脹。主要也治療癲狂仆倒。另外,還可以治療瘧疾,以及臉色赤紅腫脹。

16. 下廉二穴

在輔骨下,去上廉一寸,輔兌肉其分外斜。灸三壯。主頭風,臂時痛,溺黃,腸鳴相迫逐。

白話文:

下廉穴位於小腿骨(脛骨)下方,距離上廉穴一寸的位置,在肌肉分佈偏外側斜方處。可用艾草灸三壯(古時計算灸的單位)。此穴主要治療頭部風邪引起的疼痛、手臂時常疼痛、小便顏色黃、腸鳴且腹瀉等症狀。

17. 上廉二穴

在三里下一寸。灸五壯。主腦風頭痛,小便難,黃赤,腸鳴,氣走注痛。

白話文:

上廉穴,位置在足三里穴的下方一寸。用艾草灸五個艾炷。主要治療腦風引起的頭痛,小便困難,尿液呈現黃色或紅色,腸鳴,以及氣在身體內竄動導致的疼痛。

18. 三里二穴

在曲池下二寸。按之肉起,兌肉之端,灸三壯。主手臂不仁,肘攣不伸,齒痛,頰頷腫,瘰癧。

白話文:

在曲池穴下方二寸的位置。按壓時肌肉會隆起,就在隆起的肌肉末端,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手臂麻木、手肘彎曲難以伸直、牙齒疼痛、臉頰下巴腫脹、以及瘰癧(淋巴結結核)。

19. 曲池二穴

在肘外輔骨,屈肘曲骨之中。以手拱胸取之。灸大良,灸三壯。主肘中痛時寒,偏風,半身不遂,刺風癮疹,喉痹不能言,胸中煩滿,筋緩,捉物不得,挽弓不開,屈伸難,風臂,肘細而無力;傷寒餘熱不盡,皮膚乾燥,頭痛;手不可舉重,腕急,肘節痹、痿重,腋急痛,腕外側痛脫如拔,肩重痛不舉,身濕搖時時寒,瘛瘲,癲疾,寒熱,渴。

白話文:

曲池穴位於手肘外側的骨頭邊緣,手肘彎曲時,在彎曲處的骨頭中間。取穴時,將手彎曲放在胸前即可找到。此穴適合用艾灸,效果很好,可以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手肘疼痛時感到寒冷、半身不遂、中風引起的皮膚癢疹、喉嚨腫痛不能說話、胸口煩悶、筋骨鬆弛無力、拿不起東西、無法拉開弓箭、手肘彎曲伸直困難、手臂中風、手肘細弱無力;傷寒後餘熱未退、皮膚乾燥、頭痛;手舉不起重物、手腕緊繃、手肘關節麻木、肌肉萎縮無力、腋下疼痛、手腕外側疼痛感覺像脫臼、肩膀沉重疼痛無法舉起、身體濕重且時常發冷、抽搐、癲癇、忽冷忽熱、口渴等症狀。

20. 肘髎二穴

在肘大骨外廉陷中。灸三壯。主肘節風痹,臂痛不可舉、屈伸、攣急。

白話文:

肘髎這兩個穴位,位於手肘外側大骨邊緣的凹陷處。可以用艾灸的方式,灸三壯(三次)。主要治療肘關節的風濕麻痹、手臂疼痛無法抬起、彎曲伸直困難、以及攣縮抽筋的狀況。

21. 五里二穴

在肘上三寸,行向里,大脈中央。可灸十壯。主風勞驚恐,吐血,肘臂痛,嗜臥,四肢不能動搖,寒熱,瘰癧,咳嗽,目視䀮䀮,痎瘧,心下脹滿而痛,上氣。

白話文:

在手肘上方三寸的位置,往身體內側走,在大動脈的中央。可以在這裡用艾灸灸十個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因為風邪侵入、勞累過度引起的驚恐,吐血,手肘和手臂疼痛,喜歡躺著,四肢不能活動,忽冷忽熱,淋巴結核,咳嗽,眼睛視力模糊,瘧疾,心窩下脹滿疼痛,以及氣喘。

22. 臂臑二穴

在肘上七寸䐃肉端。灸三壯。主寒熱,頸項拘急,瘰癧,肩背痛不得舉。

白話文:

在手肘上方七寸處,肱骨外側肌肉隆起的地方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寒熱病,脖子僵硬,淋巴結核,以及肩膀背部疼痛到無法抬舉。

23. 肩髎二穴

在肩端臑上,斜舉臂取之。灸三壯。主臂重不可舉,臂痛。

白話文:

肩髎這兩個穴位,位於肩膀末端、上臂的部位,取穴時將手臂斜舉起來。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手臂沉重抬不起來、以及手臂疼痛的症狀。

24. 秉風二穴

俠天髎外,肩上髃後,舉臂有空。灸三壯。主肩痛不能舉。

白話文:

在天髎穴外側,肩膀上的肩髃穴後方,舉起手臂時會出現一個空隙的地方,就是秉風穴。在這裡施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肩膀疼痛、無法抬起手臂的症狀。

25. 肩井二穴

在肩上陷解中,缺盆上、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之,當中指下陷中。又名膊井。灸三壯、七壯。主五勞七傷,頸項不得回顧,背膊悶,兩手不得向頭;或因撲傷腰髖疼,腳氣上攻,婦人墮胎後,手足厥逆,咳逆,寒熱淒索,氣不得臥。

白話文:

肩井穴位於肩膀上的凹陷處,也就是鎖骨上方、大骨(肩胛骨)前方約一寸半的位置。用三根手指按壓這個地方,中指指腹按下的凹陷處就是穴位。這個穴位又叫做膊井穴。可以用艾灸三壯或七壯來治療。

主要可以治療五勞七傷,頸部僵硬無法轉頭,背部和肩膀感到悶痛,兩手無法舉到頭部;也可用於治療因跌撲損傷導致的腰部和髖部疼痛,腳氣病氣上衝,婦女墮胎後手腳冰冷、發冷、打嗝、忽冷忽熱、呼吸困難而無法躺臥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