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側人頭頸之圖

3. 側人頭頸二十穴

4. 頷厭二穴

在曲角顳顬上廉。灸三壯。主風眩,目無所見,偏頭痛,引目外眥急,耳鳴,好嚏,頸痛。

白話文:

頷厭穴位於頭部側面,鬢角上方,靠近髮際線的地方。在這個位置灸三炷艾草,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、視力模糊、偏頭痛、眼睛外側感到緊繃、耳鳴、頻繁打噴嚏以及頸部疼痛等症狀。

5. 懸顱二穴

在曲角顳顬中。灸三壯。主熱病,偏頭痛,引目內眥,身熱煩滿,汗不出,齒痛,麵皮赤痛。

白話文:

懸顱穴位於頭部鬢角彎曲處的上方。在此穴位施以艾灸,灸三炷。主要可以治療熱病、偏頭痛,以及牽引到眼內角的疼痛,還有身體發熱煩躁、不出汗、牙齒疼痛、臉頰皮膚發紅疼痛等症狀。

6. 懸釐二穴

在曲角顳顬下廉。灸三壯。主麵皮赤痛,癲疾,互引善驚,羊鳴,熱病,偏頭痛,引目外眥赤痛,煩滿汗不出,熱病。

白話文:

這個穴位在耳前鬢角下方,稍微彎曲的地方。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臉部皮膚紅腫疼痛、癲癇、容易受驚嚇、像羊叫的聲音、發熱性疾病、偏頭痛,以及牽引到眼外角的紅腫疼痛、胸悶煩躁不出汗、發熱性疾病。

7. 天衝二穴

在耳上如前三分,(原注:乃天衝)。灸三壯。主頭痛,癲疾、風痙、牙齦腫,善驚恐。

白話文:

在耳朵上方,大約往前三分的地方,(這裡的註解說:這裡就是天衝穴)。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頭痛、癲癇、風病引起的抽搐、牙齦腫痛,以及容易受到驚嚇和恐懼等症狀。

8. 率谷二穴

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煩滿嘔吐,醉傷酒,風熱發,兩目眩痛,膈胃寒痰,腦角強痛,不能飲食。

白話文:

率谷穴有兩個,位置在耳朵上方進入髮際一寸半的地方。可以用艾草燒灼三個艾柱來治療。主要可以處理煩躁胸悶想吐、酒醉傷身、風熱引起的發燒、兩眼昏眩疼痛、胸膈和胃部有寒痰、後腦勺僵硬疼痛、吃不下東西等症狀。

9. 曲鬢二穴

在耳上髮際,曲隅陷中,鼓頷有空。灸七壯。主暴啞不能言,齒齲,頰頷腫,引牙車不得開,急痛,口噤。

白話文:

曲鬢穴位於耳朵上方髮際,在髮際轉彎凹陷的地方,當你鼓起腮幫子的時候,會感覺到有個空隙。可以用艾灸七個艾炷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突然失聲不能說話、蛀牙、臉頰和下巴腫脹、牙關緊閉不能張口、劇烈疼痛、嘴巴緊閉等症狀。

10. 角孫二穴

在耳郭中間上,開口有空。灸三壯。主頸腫項痛,不可顧,頸頷頰柱滿,牙齒不能嚼,齲痛腫,目生膚翳。

白話文:

角孫穴有兩個,位置在耳廓中間上方,張開嘴巴時會有一個凹陷處。可以用艾草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脖子腫脹、頸項疼痛,頭頸無法轉動,脖子、下巴和臉頰都腫脹,牙齒無法咀嚼,蛀牙疼痛腫脹,眼睛長出翳膜。

11. 和髎二穴

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。灸三壯。主風頭重痛,牙車引急。耳中嘈嘈,頷頰腫。

白話文:

和髎這兩個穴位,在耳朵前方,鬢角下方的橫向動脈搏動處。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頭部沉重疼痛、牙關緊閉、耳朵裡有雜音、下巴和臉頰腫脹。

12. 耳門二穴

在耳前起肉,當耳缺。灸三壯。主耳痛鳴聾,耳有膿汁出,生瘡,䱒耳,聤耳,鳴如蟬,齒齲痛。

白話文:

耳門穴有兩個,位置在耳朵前方突起的肌肉處,相當於耳朵缺口的地方。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耳朵疼痛、耳鳴、聽力障礙(耳聾),耳朵流膿汁、生瘡、耳朵腫脹、耳道發炎(中耳炎)、耳鳴像蟬叫,以及蛀牙引起的牙痛。

13. 聽會二穴

在耳前陷中,張口得之。上關下一寸,動脈應手。灸五壯。主耳聾嘈嘈,若蟬鳴,齒痛惡寒,癲疾嘔吐,骨酸,眩狂,瘛瘲口噤,喉鳴,牙車急痛,牙車脫臼。

白話文:

聽會穴的位置在耳朵前面凹陷的地方,張開嘴巴時可以找到。它在上關穴下方約一寸的位置,可以摸到動脈跳動。這個穴位可以艾灸五個艾炷。主要可以治療耳聾、耳朵裡像蟬鳴一樣的雜音、牙痛、怕冷、癲癇、嘔吐、骨頭痠痛、頭暈目眩、狂躁、抽搐、嘴巴緊閉、喉嚨發出異常聲音、牙關緊痛、以及下巴脫臼等症狀。

14. 聽宮二穴

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。灸三壯。主耳嘈嘈若蟬鳴,骨痿,眩狂,瘛瘲口噤,喉鳴,耳聾如物填塞,心腹痛滿,臂痛,失聲。

白話文:

聽宮穴有兩個,位置在耳朵裡,大小像紅豆一樣。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耳朵裡像蟬叫一樣的聲音、骨骼萎軟無力、頭暈發狂、抽搐口噤、喉嚨有痰鳴聲、耳朵聽不見像被東西塞住、心腹疼痛脹滿、手臂疼痛、失聲。

15. 天容二穴

在耳上曲頰後(原注:又名大容)。灸三壯。主頸項癰,不能言,頸腫項痛,不可顧,耳嘈嘈若蟬鳴,咳逆嘔沫。主氣喘息,齒禁,喉痹寒熱,咽如鯁。

白話文:

天容穴位在耳朵上方彎曲的臉頰後方(原本的註解又稱作大容)。用艾灸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脖子上的癰瘡,不能說話,脖子腫脹疼痛,頭頸難以轉動,耳朵裡像蟬叫一樣嘈雜,咳嗽氣逆而且嘔吐泡沫。這個穴位也主治呼吸急促,牙關緊閉,喉嚨腫痛發冷發熱,以及喉嚨像被魚刺卡住的感覺。

16. 天牖二穴

在頸筋缺盆上,天容後,天柱前,完骨下,髮際上一寸。不灸。

白話文:

位於頸部肌肉缺盆上方,天容穴的後方,天柱穴的前方,完骨穴的下方,髮際線往上一寸的地方。這個穴位不可以針灸。

17. 缺盆二穴

在肩上橫骨陷中(原注:又名天蓋)。灸三壯。主缺盆中痛,汗出喉痹,咳,寒熱瘰癧,缺盆中腫,外潰則生,胸中熱。及滿腹大,水氣,哽噫,胸熱,息賁,脅下氣上衝。

白話文:

在肩膀上的鎖骨凹陷處(也就是鎖骨上面的凹陷處,又名天蓋穴)。用艾灸灸三壯。主要治療鎖骨凹陷處的疼痛,出汗,喉嚨腫痛,咳嗽,忽冷忽熱,淋巴結腫大,鎖骨凹陷處腫脹,如果潰爛則會產生瘡口,胸口發熱。還能治療腹部脹滿,水腫,打嗝,胸口發熱,氣息急促,脅下氣往上衝。

18. 扶突二穴

在氣舍後一寸半。灸三壯。主舌本出,咳逆上氣,咽中鳴喘,多唾,喘飲,喉中如水雞鳴。

白話文:

扶突穴,位於氣舍穴後面一寸半的地方。可以用艾灸治療,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舌根發出不適、咳嗽氣逆上衝、咽喉中發出喘鳴聲、多口水、喘息時有痰飲、喉嚨中像水雞叫的聲音等症狀。

19. 天窗二穴

在頸大筋前曲頰下,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。灸三壯(原注:又名窗簧)。主耳鳴、聾無所聞,頰腫,喉中痛,暴喑不能言。主肩痛引項,不得回顧,耳痛及痛,漏頸痛。

白話文:

頸部大筋前方、彎曲臉頰的下方,扶突穴(頸部穴位)後方,可以摸到動脈搏動的凹陷處,這個地方就是天窗穴。可以用艾灸三壯(原註:又名窗簧穴)。主要治療耳鳴、聽不見聲音的耳聾,臉頰腫脹,喉嚨疼痛,突然失聲不能說話。也主治肩膀疼痛牽引到頸部,導致脖子不能轉動回頭,耳朵疼痛及頸部淋巴腫痛。

20. 天鼎二穴

在頸缺盆直扶突,曲頰下一寸,人迎後。灸三壯。主暴喑,氣哽,咽喉痹腫,不得息,飲食不下,喉中鳴。

白話文:

天鼎穴位於頸部,在鎖骨上窩(缺盆)直向上到喉結(扶突)的位置,再往下彎曲到面頰下方一寸,在人迎穴的後方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突然失聲、氣塞哽咽、咽喉腫痛、呼吸困難、吃不下東西、以及喉嚨發出聲響等症狀。

21. 人迎二穴

在頸大脈應手,俠結喉旁,以候五臟氣(原注:又名天五會)。灸之不幸傷人。

白話文:

在脖子兩側,能摸到大動脈搏動的地方,在喉結旁邊,用來診察五臟的氣息(原本的註解說:又叫做天五會)。在這兩個穴位施灸,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傷害到人。

22. 水突二穴

在頸大筋前,直人迎下,氣舍上(原注:又名水門)。灸三壯。主咳逆上氣,咽喉癰腫,呼吸短氣,喘息不得臥。

白話文:

水突穴位於頸部兩側,在頸部大筋(胸鎖乳突肌)的前方,位置大約在人迎穴的下方,氣舍穴的上方。(又名水門穴)。可以用艾灸的方式,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咳嗽時氣往上衝、咽喉腫痛、呼吸短促、喘息無法平躺的症狀。

23. 氣舍二穴

在頸直人迎,俠天突陷中。灸三壯。主咳逆上氣,瘤癭,喉痹、咽腫,頸項強,不得回顧,肩腫,哽咽,食不下。

白話文:

氣舍穴位於頸部,在人迎穴正下方,與天突穴兩側的凹陷處平齊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咳嗽氣喘、頸部腫塊、咽喉腫痛、頸項僵硬無法轉頭、肩膀腫痛、哽咽、以及食物難以下嚥等症狀。

24. 側脅之圖

25. 側脅十穴

26. 章門二穴

在大橫外,直臍,季肋端,側臥,屈上足,伸下足,舉臂取之(原注:又名長平、脅髎)。灸百壯。主腸鳴,盈盈然,食不下,脅痛不得臥,煩熱口乾,不嗜食,胸脅支滿,喘息心痛,不得轉側,傷飽身黃,羸瘦賁豚,腹腫脊強,四肢懈惰,善恐少氣,厥逆,肩臂不舉,咳逆吐食,噦噫,食入還出,熱中,苦吞而聞食臭,寒中,洞泄不化,胸滿,嘔無所出,身潤,石水,身腫,諸漏。

白話文:

章門穴位於肚臍旁開,與大橫穴平行的位置,在側臥時,將上面的腳彎曲,下面的腳伸直,舉起手臂來找這個穴位。(原注:這個穴位又名長平、脅髎)。可以艾灸一百壯。

主要治療:腸鳴,腹部脹滿的感覺,吃不下東西,脅肋疼痛導致無法躺臥,心中煩熱口乾,不想吃東西,胸脅脹滿,呼吸急促,心痛,身體無法轉動,飲食過多導致身體發黃,身體消瘦,腹部有氣上衝的感覺,腹部腫脹,脊椎僵硬,四肢無力,容易恐懼,呼吸短促,手腳冰冷,肩膀手臂抬不起來,咳嗽、吐出食物,打嗝、噯氣,吃下去的東西又吐出來,體內有熱,想吞嚥卻聞到食物的腐臭味,體內有寒,腹瀉,大便未消化,胸悶,想吐卻吐不出來,身體濕潤,腹內有積液,身體腫脹,各種漏證。

27. 京門二穴

在監骨腰中,季脅本,俠脊。(原注:又名氣俞、氣府)。(灸三壯。)主腰痛不得俯仰,寒熱䐜脹,引背不得息,水道不利,溺黃,小腹急痛腫,腸鳴洞泄,髀樞引痛,肩背寒痙,肩甲內廉痛,脊痙反折,體痛。

白話文:

在腰部監骨(骶骨)的中間,與季脅骨的末端同高,靠近脊椎兩側。(原注:這個穴位又叫做氣俞穴、氣府穴)。(用艾灸灸三壯)。主要治療腰痛到無法彎腰或後仰,忽冷忽熱,腹部脹滿,牽引背部導致呼吸困難,小便不順暢,小便黃濁,小腹急痛腫脹,腸鳴腹瀉,大腿髖關節牽引疼痛,肩膀背部受寒痙攣,肩胛骨內側疼痛,脊椎痙攣反折,全身疼痛。

28. 帶脈二穴

在季肋下一寸八分。灸五壯。主婦人小腹堅痛,月脈不調,帶下赤白,裡急,瘛瘲。

白話文:

在側腹部,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地方,針灸五個艾柱。主要治療婦女小腹脹痛、月經不順、白帶或赤帶、腹部絞痛、手腳抽搐等症狀。

29. 五樞二穴

在帶脈下三寸。一雲水道下一寸半。灸五壯。主男子寒疝,陰卵上入小腹痛,婦人赤白,裡急,瘛瘲。

白話文:

這個穴位在帶脈穴下方三寸的位置。另一種說法是,它在水道穴下方一寸半的地方。可以用艾灸灸五個艾壯。這個穴位主要治療男性的寒疝,也就是陰囊向上收縮進入腹部引起的疼痛;也治療女性的赤白帶下(白帶或赤色分泌物),以及腹部痙攣、抽搐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