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承山二穴

在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(原注:又名魚腹、腸山、肉柱)。灸五壯。主頭熱,鼻衄,大便難,腳攣,腳脛酸,腳急跟痛,腳筋急痛兢兢,足下熱,不能久立,寒熱,癲疾,腳腨痠痛,膝腰腨重,起坐難,小腹疝氣,遊行五臟,腹中切痛,轉筋霍亂,久痔腫痛。

白話文:

承山穴位於小腿肚下方,在兩塊肌肉分開的凹陷處(這個穴位又叫做魚腹、腸山、肉柱)。用艾草灸五個壯。主要可以治療頭部發熱、流鼻血、大便困難、腳抽筋、小腿酸痛、腳跟及腳筋的疼痛、腳底發熱、無法久站、忽冷忽熱、癲癇、小腿肚酸痛、膝蓋腰部小腿沉重、起身坐下困難、小腹疝氣、疼痛在內臟之間遊走、腹部劇烈疼痛、轉筋引起的霍亂、以及長期痔瘡腫痛。

2. 飛揚二穴

在外踝上七寸(原注:又名厥陽)。灸三壯。主頸項痛,歷節風,足趾不得屈伸,汗出,腰痛如折,腨中痛;寒瘧,癲疾,吐舌,下部寒熱汗不出,體重;狂瘧,頭目眩痛,痙脊反折,痔篡傷痛,野雞痔,逆氣頭熱,鼻鼽衄;足痿失履不收。

白話文:

飛揚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處(又名厥陽穴)。可以使用艾灸,灸三壯。這個穴位主要可以治療頸部僵硬疼痛、關節疼痛遊走不定、腳趾無法彎曲伸展、多汗、腰痛像折斷一樣、小腿肚疼痛;也可以治療寒性瘧疾、癲癇、吐舌、下半身發冷發熱卻不出汗、身體沉重;還可以治療狂瘧、頭暈目眩、抽搐導致背部反弓、痔瘡或肛門損傷疼痛、野雞痔、氣逆而導致頭部發熱、鼻塞流鼻血;以及腳部痿軟無力而無法穿鞋行走。

3. 承筋二穴

在脛後,從腳跟上七寸,中央陷中(原注:又名腨腸、直腸)。(灸三壯)主頭痛,寒熱汗不出,惡寒,支腫,大便難,腳攣腳痠,脛酸,腳急跟痛,腳筋急痛兢兢,足下熱,不能久立,,脛痹不仁,轉筋霍亂,瘛瘲,腳痿,腰痛如折,腳腨痠痛重,引小腹。及腰脊痛,惡寒,痔痛,指下腫,鼻鼽衄。

白話文:

承筋穴有兩個,位置在小腿肚後面,從腳跟往上量七寸,在正中間凹陷的地方(這個穴位又叫做腨腸、直腸)。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

主要可以治療:頭痛、發冷發熱但不出汗、怕冷、肢體腫脹、大便困難、腳抽筋腳痠、小腿痠痛、腳跟痛得厲害、腳筋疼痛到緊張發抖、腳底發熱、無法久站、小腿麻木沒知覺、轉筋引起的霍亂、抽搐、腳無力、腰痛像要斷掉一樣、小腿肚痠痛沉重,牽引到小腹。以及腰背痛、怕冷、痔瘡痛、手指腫脹、鼻子不通氣流鼻血。

4. 合陽二穴

在膝約中央下三寸。《銅人經》:二寸。灸五壯。主腰脊強痛引腹,膝股熱,胻酸重;㿗疝,女子崩中,腹上下痛,腸癖,陰偏暴敗痛。

白話文:

合陽這兩個穴位,位於膝蓋大約中央位置下方三寸的地方。《銅人經》記載是兩寸。在此處艾灸五壯。主要治療腰背僵硬疼痛牽引至腹部、膝蓋與大腿發熱、小腿痠軟沉重;疝氣、女性崩漏(月經量過多或持續出血)、腹部上下疼痛、腸道疾病、陰部突然疼痛等病症。

5. 委中二穴

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。凡風痹、腰腳重痛,於此刺血。久痼宿疹亦皆立己。(灸三壯。)主小腹熱而偏痛,陰跳,遺溺,小便難,尿赤、難,衄血劇不止,腰痛,俠脊至頭皆痛,筋急,身熱,痔痛,腋下腫,腳弱無力,腰尻重不能舉,曲踿中筋急,半身不遂,少腹堅腫,脊強反折,瘛瘲,癲疾,頭痛,熱病汗不出,足熱厥逆,滿,膝不得屈伸。

白話文:

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膕窩的中央,大約在膕動脈的旁邊。凡是風濕痺痛、腰腿沉重疼痛,都可以在這裡刺血治療。長久難癒的皮膚疾病,也可以立即見效。(可以艾灸三壯。)此穴主要治療小腹發熱且偏痛,陰部抽動,尿床,小便困難,尿液赤紅、排尿不暢,鼻出血不止,腰痛,從脊椎兩側到頭部的疼痛,筋脈拘攣,身體發熱,痔瘡疼痛,腋下腫脹,腿腳軟弱無力,腰臀沉重抬不起來,腳踝彎曲處筋脈拘急,半身不遂,小腹堅硬腫脹,脊椎僵硬彎曲,抽搐,癲癇,頭痛,發熱性疾病不出汗,腳熱而厥冷,腹脹,膝蓋不能彎曲伸直。

6. 委陽二穴

乃三焦下輸也,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,承扶下六寸。灸三壯。主陰跳之,小便難,小腹堅痛,引陰中,不得小便,淋瀝,腰痛不可俯仰,脊強反折,瘛瘲,癲疾,頭痛,筋急,腋下腫痛,胸滿膨脹,身熱,飛屍遁注,痿厥不仁。

白話文:

委陽這兩個穴位,是三焦經氣在下肢輸注的地方,它位於足太陽經的前面,足少陽經的後面,在膝蓋後方外側兩條筋的中間,承扶穴往下六寸的位置。可以用艾灸三壯。主要可以治療陰部抽動、小便困難、小腹脹硬疼痛,痛會牽引到陰莖部位,無法小便,小便滴滴答答,腰痛到無法彎腰或後仰,脊椎僵硬到向後彎折,抽搐,癲癇,頭痛,筋脈拘急,腋下腫痛,胸悶脹滿,身體發熱,遊走性疼痛,肢體痿弱麻木。

7. 浮郄二穴

在委陽上一寸,展足得之。灸三壯。主小腹熱,大便堅,太陽膀胱經熱,大腸結,股外髀樞之經筋急。

白話文:

在委陽穴上方一寸的地方,將腳伸直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。可以艾灸三次。主要可以治療小腹發熱、大便乾硬、太陽膀胱經的熱症、大腸堵塞不通,以及大腿外側和髖關節部位的經筋痙攣等問題。

8. 殷門二穴

在肉郄下六寸。(灸三壯。)主腰脊不可俯仰,舉重惡血注之,股外腫。

白話文:

在臀部大腿後側的肉溝下方六寸的位置,有兩個穴道。(可以用艾灸灸三壯。)主要治療腰部和脊椎無法彎腰或挺直,搬重物時惡血往下流注,以及大腿外側腫脹的症狀。

9. 扶承二穴

在尻臀下,股陰下文中。又云:尻臀下橫文中(原注:又名肉郄、陰關、皮部)。(灸三壯。)主小便不利,失精,腰脊、尻、臀、股、陰寒痛,痔,腋下腫,尻下腫,大便直出,陰胞有寒,腰脊相引如解,尻脽腫,大便難。

白話文:

扶承二穴位於臀部下方,大腿內側的陰影處。也有說法是位於臀部下方的橫紋中(原本的註解說:又叫做肉郄、陰關、皮部)。(可以用艾灸三壯。)主要治療小便不順暢、遺精、腰椎和脊椎、臀部、大腿、陰部寒冷疼痛、痔瘡、腋下腫脹、臀部下方腫脹、大便直接排出、陰部有寒氣、腰部和脊椎像要散開一樣的牽引痛、臀部腫脹、大便困難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