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明堂灸經》~ 卷中 (2)
卷中 (2)
1. 揹人形第七
天柱,二穴,在項後大筋外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頭暈腦重,目如脫,項如拔,項痛急強,左右不顧也。
白話文:
天柱穴,有两个穴位,位于颈部后方,大肌肉外侧的凹陷中。适合用艾灸治疗,每次灸三次。主治头晕脑胀,眼睛感觉要脱出,颈部感觉被拉扯,颈痛僵硬,以及不能左右转动的问题。
魄戶,二穴,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,正坐取之宛宛中。灸五壯。主肩膊間急痛,背氣不能引顧,咳逆上喘也。
白話文:
魄戶穴,兩個穴位,在第三椎骨下,左右兩旁各三寸處,病人端正坐下,取穴時,穴位在脊柱凹陷的中央。灸壯5次。主治肩部和手臂之間的急痛,背部氣息不能導引而無法回頭觀看,咳嗽逆氣,向上喘息。
意舍,二穴,在第九椎下,兩旁各三寸陷者中,正坐闊肩取之。灸七壯。主胸脅脹滿,背痛,惡寒,飲食不下,嘔吐不留住也。
懸樞,一穴,在第十一椎節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腹中積氣上下行,腠中盡痛也。
白話文:
意舍穴,共有兩個穴位,都在第九椎骨的下方,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,在端坐後肩膀放寬的狀態下取穴。可用灸法,灸七壯。主治胸脅脹滿、背痛、惡寒、飲食不下、嘔吐不留住的情況。
胞肓,二穴,在第十九椎下,兩旁各三寸陷者中,俯而取之。灸五壯。主腰痛不可忍,俯仰難,惡寒,小便澀也。
白話文:
胞肓,兩個穴位,位於第十九椎下,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,彎下腰取穴。灸五壯。主治腰痛劇烈,無法彎腰或仰身,畏寒,小便不通暢。
中膂俞,二穴,在第二十椎下,兩旁各一寸半。主腰痛不可俯仰,夾背膂痛,上下按之,應者從項後至此穴,痛者灸之立愈也。
白話文:
- 中䭂穴:共兩個穴位,位於第20個胸階以下,側邊各一寸半。主治腰痛,腰部和背部疼痛,向上或向下按壓,會痛到肩膀後面,這個穴位,痛時可以艾燒,效果很顯著。
2. 揹人形第八
強間,一穴,在後頂後一寸五分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頭痛如針刺,不可動,項如拔,左右不得顧。岐伯曰:兼治風癇病。
白話文:
強間穴,是一個穴位,位於後腦枕骨下兩寸五分的凹陷處。用艾灸來治療,灸三壯。主治頭痛,頭痛得像針刺一樣,不能動,脖子也像被拔開了一樣,左右也不能動。岐伯說:也能治療風癇病。
翳風,二穴,在耳後尖角陷者中,按之引耳是也。灸三壯。主耳鳴聾失欠,暴啞不能言,口噤不開,及口吻喎也。
白話文:
翳風:兩個穴位,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,按壓時會牽動耳朵即可。灸三壯。主治耳鳴、耳聾、打呵欠時會疼痛,突然失聲不能說話,嘴巴緊閉不能張開,及嘴巴歪斜。
列缺,二穴,在腕上一寸,筋骨罅間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偏風,半身不舉,口喎,腕勞肘臂痛,及㾬瘧,面色不定。
白話文:
列缺,兩個穴位,在手腕上一寸,在筋骨之間隱約的空隙中。灸3壯。主治偏風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手腕和肘臂疼痛,以及瘧疾、面色不定。
合谷,二穴,一名虎口,在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。灸三壯,主痎瘧寒熱,熱病汗不出,目不明,生白翳,皮膚痂疥,遍身風疹。
飛陽,二穴,在外踝上七寸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體重,起坐不能步,失履不收,腳腨酸重,戰慄不能久立。
白話文:
合谷,共有兩個穴位,又稱虎口,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凹陷處。
以灸法治療此穴位,可緩解瘧疾引起的寒熱症狀,也能治療熱病時汗水不出、眼睛看不清楚、眼睛長白翳、皮膚出現癤瘡、全身風疹等疾病。
附陽,二穴,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腰痛不能久立,腿膝脛酸重,筋急,屈伸難,坐不能起,四肢不舉也。
白話文:
附陽穴
位置:在足外踝上2寸,筋骨之間的凹陷處。
灸法:灸5壯。
主治:
-
腰痛,不能久站。
-
腿、膝、脛骨酸脹沉重。
-
筋急,屈伸困難。
-
坐著不能站起來。
-
四肢不能舉起。
3. 揹人形第九
後頂,一穴,在百會後一寸五分,玉枕骨上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目不明,惡風寒,頭目眩重。
扁骨,二穴,在肩端上兩骨間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肩中熱,指臂痛也。
白話文:
後頂,這個穴位位於百會穴後約一寸五分的地方,位於玉枕骨上方的凹陷處。適合用艾灸治療,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視力模糊、怕風寒、頭暈目眩等症狀。
扁骨,這兩個穴位位於肩膀頂端,兩塊骨头之間的凹陷處。適合用艾灸治療,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肩部發熱、手指和手臂疼痛等問題。
腰俞,一穴,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腰疼不能久立,腰以下至足冷不仁,坐臥難,腰脊強急,不可俯仰,腰重如石,難舉動也。
陷谷,二穴,在足大趾次趾間,本節後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卒疝,小腹痛,頭面虛腫,及痎瘧發寒熱也。
白話文:
腰俞,這個穴位,位於第 21 個椎節下方凹陷的部位。灸五壯。主治腰疼不能站立過久,腰以下至足部冰冷、麻木,坐臥不安,腰部和脊骨僵硬急促,不能俯仰,腰部像石頭一樣沉重,難以移動。
承山,二穴,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寒熱癲疾,腳踹痠痛,不能久立,腰膝重,行坐難,筋攣急,不可屈伸。
白話文:
_承山_穴,共有兩個,位於小腿後側,外踝正上約五寸,骨頭旁邊的肌肉陷窪中。灸5壯,主治寒熱交替的癲癇,腳後跟疼痛、痠痛,站立時間長了會痠痛、麻木,腰部和膝蓋沉重,行走和坐下都很困難,筋出現痙攣,無法屈伸。
4. 側人形第一
腦空,二穴,在承靈穴後一寸半,玉枕骨下陷者中。灸七壯。主頭暈目瞑,癲狂病,身寒熱引項強急,鼻衄不止,耳鳴耳聾。
頰車,二穴,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牙關不開,口噤不能言,牙齒疼痛不得嚼,及頰腫也。
白話文:
腦空穴,共有兩個穴位,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的位置,玉枕骨下陷處的中央。使用灸法,灸七壯。主治頭暈眼花,癲狂病,身體寒熱交替,引發頸項強直疼痛,鼻血不止,耳鳴耳聾等疾病。
秦承祖灸狐魅神邪,及癲狂病,諸般醫治不瘥者,以並兩手大拇指,用軟絲繩子急縛之,灸三壯。艾炷著四處,半在甲上,半在肉上,四處盡燒,一處不燒其疾不愈,神效不可量也。小兒胎癇、奶癇、驚癇一依此,灸一壯,炷如小麥大。
懸鐘,二穴,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。灸五壯。主腹滿,中焦客熱,不嗜食,並腿胯連膝脛痹麻,屈伸難也。
白話文:
秦承祖治療因狐魅神邪和癲狂病等各種原因導致的疾病,用軟絲繩子緊緊地捆住病人的兩隻拇指,然後用艾灸燒灼三處穴位。艾柱放在四個部位,一半在指甲上,一半在肉上,四處都要燒灼,如果有一處沒有燒灼,疾病就無法治癒。這個方法非常有效。小兒胎癇、奶癇、驚癇等疾病也按照這個方法治療,灸一壯,艾炷像小麥那麼大。
蠡溝,二穴,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。灸七壯。主卒疝,小腹腫,小便不利,臍下積氣如卵石,足寒脛酸,屈伸難也。
白話文:
蠡溝,兩個穴位,位於內踝上方五寸的凹陷處。用艾灸灸七壯。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,小腹腫脹,小便不利,臍下積聚的氣體像卵石一樣,足部寒冷、小腿痠痛,屈伸困難。
岐伯灸膀胱氣攻衝兩脅,臍下時鳴,陰卵入腹,灸臍下六寸,長過兩旁各一寸六分,各三七壯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灸膀胱俞穴,可以治療氣攻衝擊兩脅,臍下常有鳴叫聲,陰囊縮入腹中。艾灸臍下六寸,左右各長一寸六分,各灸三十七壯。
5. 側人形第二
巨骨,二穴,在肩端上兩行骨陷者中。灸一壯。主肩中痛,不能動搖也。
周榮,二穴,在中府下一寸六分,仰而取之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胸脅支滿,不得俯仰,咳唾膿也。
白話文:
巨骨穴,兩個穴位,位於肩膀頂端上方,兩行骨骼凹陷處中。適合進行一次艾灸治療。主治肩膀疼痛,無法活動自如。
周榮穴,兩個穴位,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處,患者仰臥時在凹陷處中取穴。適合進行五次艾灸治療。主治胸脅脹滿,無法彎腰或抬頭,以及咳嗽有膿痰。
曲池,二穴,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,紋頭陷者是穴也。灸七壯。主肘中痛,屈伸難,手不得舉,偏風,半身不遂,捉物不得,挽弓不開,肘臂偏細。《秦承祖明堂》云: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,皮膚痂疥也。
白話文:
曲池穴,共有兩個穴位,位於肘部外側,屈肘時肘關節彎曲的骨頭中間,肌肉紋理交匯而凹陷的地方即為穴位。灸七壯。主治肘關節疼痛,屈伸困難,手無法抬起,偏癱,半身不遂,握物無力,拉弓無力,肘臂局部瘦弱。《秦承祖明堂》說:主治大人小孩全身風疹,皮膚癤疥。
後谿,二穴,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㾬瘧寒熱,目生白翳,肘臂腕重,難屈伸,五指盡痛不可掣。
岐伯灸法:療腳轉筋,時發不可忍者,灸腳踝上一壯。內筋急,灸內;外筋急,灸外也。
白話文:
後谿穴,有兩個穴位,位於手外側,手腕前面的凹陷處。用艾灸治療,灸三壯。主治瘧疾寒熱,眼睛生白色翳膜,肘部、手臂、手腕沉重,難以彎曲伸展,五個手指都疼痛,無法握緊。
6. 側人形第三
支正,二穴,在手太陽腕後五寸,去養老穴四寸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驚恐悲愁,肘臂攣,難屈伸,手不握,十指盡痛也。秦承祖云:兼主五勞,四肢力弱,虛乏等病。
白話文:
支正穴,有兩個穴位,在手太陽小腸經,腕後五寸,距離「養老穴」四寸的凹陷處。艾灸五壯。主治驚恐悲傷,肘臂攣縮,難以屈伸,手不能握,十指疼痛。秦承祖說:兼治五勞,四肢無力,虛乏等病。
巨虛,二穴,在三里穴下三寸,䯒骨外,大筋內;筋骨之間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腳脛痠痛,屈伸難,不能久立。甄權云:主六氣不足,偏風,腲腿腳不能相隨也。
白話文:
巨虛穴,左右共有兩個穴位,位於膝蓋骨外側,大筋內側,筋骨之間的凹陷處,在三里穴的下方三寸處。艾灸三炷。主治小腿痠痛,屈伸困難,不能久站。甄權說:主治六氣不足,中風,腿腳跟不上也。
黃帝問岐伯曰:凡人患噎疾,百味珍饌不能而食者,灸何穴而立得其愈?岐伯答曰:夫人噎病者五般:一曰氣噎;二曰憂噎;三曰食噎;四曰勞噎;五曰思噎。此皆由陰陽不和,三焦隔絕,津液不利,故令氣隔不調成噎疾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說:「凡是有吞嚥困難的人,各種美味佳餚都不能吃,有什麼穴位可以灸,讓病情立刻好轉?」岐伯回答說:「噎病有五種:第一種是氣噎;第二種是憂噎;第三種是食噎;第四種是勞噎;第五種是思噎。這些都是因為陰陽不調和,三焦不通暢,津液不通暢,所以導致氣息隔絕,不能正常呼吸,形成噎疾。」
氣噎,灸膻中,在兩乳間;憂噎,灸心俞,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;食噎,灸乳根,在兩乳下各一寸六分;勞噎,灸膈愈,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;思噎,灸天府,在腋下三寸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氣喘難呼吸,可以灸刺膻中穴,它位於兩乳之間;如果因為憂愁而導致呼吸不順,可以灸刺心俞穴,它位於第五節脊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位置;如果吃東西噎住,可以灸刺乳根穴,它位於兩乳下方各一寸六分的位置;如果過度勞累導致呼吸困難,可以灸刺膈俞穴,它位於第七節脊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位置;如果因為思慮過度而呼吸不順,可以灸刺天府穴,它位於腋下三寸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