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

《黃帝明堂灸經》~ 卷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)

1. 揹人形第七

天柱,二穴,在項後大筋外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頭暈腦重,目如脫,項如拔,項痛急強,左右不顧也。

魄戶,二穴,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,正坐取之宛宛中。灸五壯。主肩膊間急痛,背氣不能引顧,咳逆上喘也。

意舍,二穴,在第九椎下,兩旁各三寸陷者中,正坐闊肩取之。灸七壯。主胸脅脹滿,背痛,惡寒,飲食不下,嘔吐不留住也。

懸樞,一穴,在第十一椎節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腹中積氣上下行,腠中盡痛也。

胞肓,二穴,在第十九椎下,兩旁各三寸陷者中,俯而取之。灸五壯。主腰痛不可忍,俯仰難,惡寒,小便澀也。

中膂俞,二穴,在第二十椎下,兩旁各一寸半。主腰痛不可俯仰,夾背膂痛,上下按之,應者從項後至此穴,痛者灸之立愈也。

白話文:

天柱穴,左右各一穴,位於後頸部大筋外側凹陷處。在此穴位施灸三次,可治療頭暈、頭部沉重、眼睛像要掉出來、脖子像被拔起一樣、脖子疼痛且僵硬,導致無法左右轉頭。

魄戶穴,左右各一穴,位於第三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,坐正時取穴。在此穴位施灸五次,可治療肩膀及背部之間緊痛、背部氣機不順無法回頭、咳嗽氣喘。

意舍穴,左右各一穴,位於第九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,坐正時肩膀張開取穴。在此穴位施灸七次,可治療胸部及脅肋脹滿、背痛、怕冷、食慾不振、嘔吐難以進食。

懸樞穴,一穴,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凹陷處。在此穴位施灸三次,可治療腹內積氣上下竄動、全身肌肉痠痛。

胞肓穴,左右各一穴,位於第十九椎下方兩旁各三寸的凹陷處,俯臥時取穴。在此穴位施灸五次,可治療腰痛劇烈難忍、俯仰困難、怕冷、小便不順暢。

中膂俞穴,左右各一穴,位於第二十椎下方兩旁各一寸半處。可治療腰痛無法彎腰或仰身、夾背脊椎疼痛,按壓時若疼痛感從後頸部延伸至此穴,施灸後可立即緩解疼痛。

2. 揹人形第八

強間,一穴,在後頂後一寸五分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頭痛如針刺,不可動,項如拔,左右不得顧。岐伯曰:兼治風癇病。

翳風,二穴,在耳後尖角陷者中,按之引耳是也。灸三壯。主耳鳴聾失欠,暴啞不能言,口噤不開,及口吻喎也。

列缺,二穴,在腕上一寸,筋骨罅間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偏風,半身不舉,口喎,腕勞肘臂痛,及㾬瘧,面色不定。

合谷,二穴,一名虎口,在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。灸三壯,主痎瘧寒熱,熱病汗不出,目不明,生白翳,皮膚痂疥,遍身風疹。

飛陽,二穴,在外踝上七寸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體重,起坐不能步,失履不收,腳腨酸重,戰慄不能久立。

附陽,二穴,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腰痛不能久立,腿膝脛酸重,筋急,屈伸難,坐不能起,四肢不舉也。

白話文:

強間穴,一個穴位,在後腦勺頂部往後一寸五分,凹陷的地方。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像針刺一樣的頭痛,痛到不能動,脖子像被拔起來一樣僵硬,頭左右都不能轉動。岐伯說:也兼治癲癇病。

翳風穴,兩個穴位,在耳朵後面的尖角凹陷處,按壓時會牽動耳朵的地方。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耳鳴、耳聾、打哈欠、突然失聲不能說話、嘴巴緊閉不能張開,以及嘴巴歪斜。

列缺穴,兩個穴位,在手腕往上一寸,筋骨之間的凹陷處。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半身不遂、嘴巴歪斜、手腕勞損、手肘手臂疼痛,以及瘧疾、面色不正常。

合谷穴,兩個穴位,又叫虎口,在手大拇指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。艾灸三次,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、發燒不出汗、眼睛看不清、長白翳、皮膚生瘡、全身起風疹。

飛陽穴,兩個穴位,在外腳踝往上七寸凹陷的地方。艾灸五次。主要治療身體沉重、起身坐下都不能走路、腳舉不起來、小腿肚痠痛沉重、發抖不能久站。

附陽穴,兩個穴位,在外腳踝往上兩寸後方的筋骨凹陷處。艾灸五次。主要治療腰痛不能久站、大腿小腿痠痛沉重、筋脈緊繃、彎曲伸展困難、坐著起不來、四肢無力。

3. 揹人形第九

後頂,一穴,在百會後一寸五分,玉枕骨上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目不明,惡風寒,頭目眩重。

扁骨,二穴,在肩端上兩骨間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肩中熱,指臂痛也。

腰俞,一穴,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腰疼不能久立,腰以下至足冷不仁,坐臥難,腰脊強急,不可俯仰,腰重如石,難舉動也。

陷谷,二穴,在足大趾次趾間,本節後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卒疝,小腹痛,頭面虛腫,及痎瘧發寒熱也。

承山,二穴,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寒熱癲疾,腳踹痠痛,不能久立,腰膝重,行坐難,筋攣急,不可屈伸。

白話文:

後頂穴:一個穴位,在百會穴後面一寸五分的位置,位於玉枕骨上的凹陷處。可以用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眼睛看不清楚、怕風寒、頭暈頭痛等症狀。

扁骨穴:兩個穴位,在肩膀兩端骨頭之間的凹陷處。可以用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肩膀發熱、手指手臂疼痛等症狀。

腰俞穴:一個穴位,在第二十一椎骨下面凹陷處。可以用艾灸五次。主要治療腰痛不能久站,腰部以下到腳冰冷麻木、坐臥困難、腰脊僵硬、無法彎腰或後仰、腰部沉重如石頭、難以活動等症狀。

陷谷穴:兩個穴位,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,關節後面的凹陷處。可以用艾灸三次。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、小腹疼痛、頭面虛腫,以及瘧疾發作時的寒冷和發熱等症狀。

承山穴:兩個穴位,在小腿肚肌肉分開的凹陷處。可以用艾灸五次。主要治療發冷發熱的癲癇、腳跟腿肚痠痛、不能久站、腰膝沉重、行走坐立困難、筋脈攣縮僵硬、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。

4. 側人形第一

腦空,二穴,在承靈穴後一寸半,玉枕骨下陷者中。灸七壯。主頭暈目瞑,癲狂病,身寒熱引項強急,鼻衄不止,耳鳴耳聾。

頰車,二穴,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。灸三壯。主牙關不開,口噤不能言,牙齒疼痛不得嚼,及頰腫也。

秦承祖灸狐魅神邪,及癲狂病,諸般醫治不瘥者,以並兩手大拇指,用軟絲繩子急縛之,灸三壯。艾炷著四處,半在甲上,半在肉上,四處盡燒,一處不燒其疾不愈,神效不可量也。小兒胎癇、奶癇、驚癇一依此,灸一壯,炷如小麥大。

懸鐘,二穴,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。灸五壯。主腹滿,中焦客熱,不嗜食,並腿胯連膝脛痹麻,屈伸難也。

蠡溝,二穴,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。灸七壯。主卒疝,小腹腫,小便不利,臍下積氣如卵石,足寒脛酸,屈伸難也。

岐伯灸膀胱氣攻衝兩脅,臍下時鳴,陰卵入腹,灸臍下六寸,長過兩旁各一寸六分,各三七壯。

白話文:

側人形第一

腦空穴,左右各一穴,在承靈穴後面一寸半的位置,也就是玉枕骨下方凹陷的地方。可以艾灸七壯。主要治療頭暈眼花、癲狂病、身體忽冷忽熱引起脖子僵硬、鼻血流不停、耳鳴耳聾等症狀。

頰車穴,左右各一穴,在耳朵下方,像韭菜葉一樣的凹陷處。可以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牙關緊閉無法張口、嘴巴緊閉不能說話、牙齒疼痛無法咀嚼,以及臉頰腫脹等症狀。

秦承祖用艾灸治療狐魅鬼神作祟,以及癲狂病,各種方法都醫治不好的情況,會將患者兩手大拇指併攏,用軟絲繩子快速綁緊,然後在四個地方艾灸三壯。艾炷一半在指甲上,一半在肉上,四個地方都要燒到,如果有一個地方沒燒到,疾病就治不好,效果非常顯著。小兒的胎癇、奶癇、驚癇等症狀也按照這個方法,灸一壯,艾炷像麥子一樣大。

懸鐘穴,左右各一穴,在外踝骨上方三寸凹陷的地方。可以艾灸五壯。主要治療腹部脹滿、中焦有熱、不喜歡吃飯,以及腿部、胯部、膝蓋和小腿麻木,彎曲伸展困難等症狀。

蠡溝穴,左右各一穴,在內踝骨上方五寸凹陷的地方。可以艾灸七壯。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、小腹腫脹、小便不暢、肚臍下方有積氣像石頭一樣、腳部冰冷小腿痠痛,以及彎曲伸展困難等症狀。

岐伯用艾灸治療膀胱氣衝擊兩側肋骨,肚臍下方時常發出聲響,陰囊縮入腹中的情況,會在肚臍下方六寸的地方艾灸,並向兩側延伸一寸六分,每個部位灸二十一壯。

5. 側人形第二

巨骨,二穴,在肩端上兩行骨陷者中。灸一壯。主肩中痛,不能動搖也。

周榮,二穴,在中府下一寸六分,仰而取之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胸脅支滿,不得俯仰,咳唾膿也。

曲池,二穴,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,紋頭陷者是穴也。灸七壯。主肘中痛,屈伸難,手不得舉,偏風,半身不遂,捉物不得,挽弓不開,肘臂偏細。《秦承祖明堂》云: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,皮膚痂疥也。

後谿,二穴,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㾬瘧寒熱,目生白翳,肘臂腕重,難屈伸,五指盡痛不可掣。

岐伯灸法:療腳轉筋,時發不可忍者,灸腳踝上一壯。內筋急,灸內;外筋急,灸外也。

白話文:

巨骨,左右各一穴,位於肩膀外側,在肩峰兩側骨頭凹陷的地方。用艾草灸一壯。主要治療肩膀疼痛,不能活動。

周榮,左右各一穴,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,仰躺時取穴,在凹陷處。用艾草灸五壯。主要治療胸部和脅肋脹滿,身體無法彎腰或後仰,以及咳嗽吐膿。

曲池,左右各一穴,位於手肘外側,彎曲手肘時肘部橫紋盡頭的凹陷處。用艾草灸七壯。主要治療手肘疼痛,難以彎曲伸直,手舉不起來,中風導致半身不遂,拿不住東西,拉不開弓箭,以及手臂偏細。《秦承祖明堂》說:也能治療大人小孩全身的風疹,皮膚疥瘡。

後谿,左右各一穴,位於手掌外側,手腕前突起骨頭下的凹陷處。用艾草灸三壯。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,眼睛長出白翳,手肘、手臂、手腕沉重,難以彎曲伸直,五根手指都疼痛到無法伸展。

岐伯的灸法說:治療腿腳抽筋,發作時難以忍受,灸腳踝上方一壯。如果是腳內側筋抽筋,就灸內側;如果是腳外側筋抽筋,就灸外側。

6. 側人形第三

支正,二穴,在手太陽腕後五寸,去養老穴四寸陷者中。灸五壯。主驚恐悲愁,肘臂攣,難屈伸,手不握,十指盡痛也。秦承祖云:兼主五勞,四肢力弱,虛乏等病。

巨虛,二穴,在三里穴下三寸,䯒骨外,大筋內;筋骨之間陷者中。灸三壯。主腳脛痠痛,屈伸難,不能久立。甄權云:主六氣不足,偏風,腲腿腳不能相隨也。

黃帝問岐伯曰:凡人患噎疾,百味珍饌不能而食者,灸何穴而立得其愈?岐伯答曰:夫人噎病者五般:一曰氣噎;二曰憂噎;三曰食噎;四曰勞噎;五曰思噎。此皆由陰陽不和,三焦隔絕,津液不利,故令氣隔不調成噎疾。

氣噎,灸膻中,在兩乳間;憂噎,灸心俞,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;食噎,灸乳根,在兩乳下各一寸六分;勞噎,灸膈愈,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;思噎,灸天府,在腋下三寸。

白話文:

側人形第三

支正穴,左右各一穴,位於手太陽經,在手腕後方五寸處,距離養老穴四寸的凹陷處。可以艾灸五壯。主要治療驚恐悲傷、手臂肘部攣縮,難以屈伸、手無法握緊、以及十個手指都疼痛的狀況。秦承祖認為,它也可以治療五勞、四肢無力、身體虛弱等疾病。

巨虛穴,左右各一穴,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三寸,在脛骨外側,大筋的內側;在筋骨之間的凹陷處。可以艾灸三壯。主要治療腳脛痠痛、屈伸困難、無法久站。甄權認為,它能治療六氣不足、半身不遂、腿腳不協調等問題。

黃帝問岐伯:「人們患上吞嚥困難的疾病,即使面對各種美味佳餚也難以進食,灸哪個穴位可以立即痊癒?」岐伯回答說:「吞嚥困難有五種情況:一是氣噎,二是憂噎,三是食噎,四是勞噎,五是思噎。這些都是因為陰陽不協調,三焦氣機阻滯,津液運行不暢所導致,所以才會造成氣機阻隔不調,形成吞嚥困難的疾病。

氣噎,可以灸膻中穴,位於兩乳之間;憂噎,可以灸心俞穴,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;食噎,可以灸乳根穴,位於兩乳下方各一寸六分處;勞噎,可以灸膈俞穴,位於第七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;思噎,可以灸天府穴,位於腋下三寸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