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氏(佚名)

《焦氏喉科枕秘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焦氏喉科煎藥方

三黃湯

黃連,黃柏,黃芩,赤芍,梔子,川芎,薄荷,甘草,青皮,陳皮,花粉,銀花,元參,射干,當歸

引用燈心、竹葉。同煎服。

涼膈散

當歸,川芎,赤芍,防風,荊芥,元參,梔子,黃連,石膏,花粉,連翹,桔梗,薄荷

風甚加銀花、黏子。火甚加貝母、栝蔞。

水煎服。

荊芥防風敗毒散

荊芥,獨活,防風,川芎,羌活,桔梗,前胡,茯苓,枳殼,柴胡(各一錢),人參(五分),甘草(五分)

引加荷葉一小片。水煎八分。食後服。或加姜三片。寒甚加蔥三根。

千金內托散

元參,人參,桔梗,青皮,陳皮,連翹,甘草,川芎,當歸,赤芍,蔞仁,花粉,銀花,厚朴,防風

加燈心。水煎。食後服。

托裡消毒散

人參,白朮,黃耆,當歸,白芍,川芎,茯苓(各一錢),銀花,白芷(各七分),桔梗,角刺,甘草

水二鍾。煎八分。食後服。若脾弱者。去白芷。倍人參。

四七氣湯

茯芩,厚朴,半夏,橘紅,青皮,枳實,砂仁,南星,神麯,檳榔,蘇梗,白豆蔻,益智仁

引加薑片。煎服。

補中益氣湯

黃耆(一錢炙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炙),當歸(一錢),白朮(一錢炒),升麻(三分),麥冬(六分),五味子(三分),柴胡(五分)

引棗二枚。姜三片。同煎。空心熱服。

瀛洲學士湯

乳香,沒藥,川芎,白芷,梔子,貝母,薄荷,陳皮,當歸,黃連,升麻,木通,防風,甘草,赤芍,花粉,銀花,穿山甲,皂角刺

引加燈心、淡竹葉。水煎服。

十八味

防風,銀花,甘草,赤芍,知母,荊芥,陳皮,麥冬,花粉,貝母,黃柏,牛蒡,當歸,梔子,連翹,元參,桔梗,川芎

水二鍾煎。去渣服。

還魂散

陳皮,人參,赤芍,黃耆,蒼朮,黃芩,防風,栝蔞,黃柏,銀花,川芎,當歸,茯苓,白朮,黃連,甘草

水二鍾煎。去渣服之。

回生散

白醜(一兩),五加皮(一兩炒),桔梗(四錢),連翹(五錢去心),花粉(五錢),土茯苓(三兩),薄荷(一兩),梔子(一兩),皂角刺(七錢)

煎服。當用三分之一。或煮酒服。可用全方。入陳酒三斤。

內補湯

當歸,赤芍,白朮,栝蔞,銀花,連翹,梔子,元參,川芎,薄荷,黃連,花粉,黃柏,黃芩,防風,陳皮,青皮,黃耆(蜜炙),桔梗

水二鍾煎。去渣服之。

蘆薈消疳飲

蘆薈,銀柴胡,牛蒡子,胡黃連,元參,桔梗,川連,山梔,薄荷,石膏,羚羊角,升麻,甘草

引加淡竹葉。水同煎服。

藿香正氣湯

藿香,白芷,大腹皮,紫蘇,桔梗(各一錢),茯苓,半夏,陳皮,厚朴,白朮(各八分)

引加姜一片。棗一個。水二鍾。同煎熱服。取汗為度。

治陰瘡方

治一切陰瘡。加均藥末三錢。共十六味。

白話文:

焦氏喉科煎藥方

三黃湯: 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赤芍、梔子、川芎、薄荷、甘草、青皮、陳皮、花粉、金銀花、玄參、射干、當歸,加燈心、竹葉同煎服。

涼膈散: 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防風、荊芥、玄參、梔子、黃連、石膏、花粉、連翹、桔梗、薄荷。風盛者加金銀花、黏液;火盛者加貝母、栝樓。水煎服。

荊芥防風敗毒散: 荊芥、獨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羌活、桔梗、前胡、茯苓、枳殼、柴胡(各一錢)、人參(五分)、甘草(五分),加荷葉一小片。水煎八分,飯後服,寒甚者加蔥三根,可加薑三片。

千金內托散: 玄參、人參、桔梗、青皮、陳皮、連翹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萆薢仁、花粉、金銀花、厚朴、防風,加燈心,水煎,飯後服。

托裡消毒散: 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茯苓(各一錢)、金銀花、白芷(各七分)、桔梗、皂角刺、甘草。水二盅,煎八分,飯後服。脾胃虛弱者,去白芷,人參加倍。

四七氣湯: 茯苓、厚朴、半夏、橘紅、青皮、枳實、砂仁、南星、神麴、檳榔、蘇梗、白豆蔻、益智仁,加薑片煎服。

補中益氣湯: 黃耆(一錢,炙)、人參(一錢)、甘草(一錢,炙)、當歸(一錢)、白朮(一錢,炒)、升麻(三分)、麥冬(六分)、五味子(三分)、柴胡(五分),加棗二枚、薑三片同煎,空腹熱服。

瀛洲學士湯: 乳香、沒藥、川芎、白芷、梔子、貝母、薄荷、陳皮、當歸、黃連、升麻、木通、防風、甘草、赤芍、花粉、金銀花、穿山甲、皂角刺,加燈心、淡竹葉,水煎服。

十八味: 防風、金銀花、甘草、赤芍、知母、荊芥、陳皮、麥冬、花粉、貝母、黃柏、牛蒡子、當歸、梔子、連翹、玄參、桔梗、川芎。水二盅煎,去渣服。

還魂散: 陳皮、人參、赤芍、黃耆、蒼朮、黃芩、防風、栝樓、黃柏、金銀花、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白朮、黃連、甘草。水二盅煎,去渣服。

回生散: 白芷(一兩)、五加皮(一兩,炒)、桔梗(四錢)、連翹(五錢,去心)、花粉(五錢)、土茯苓(三兩)、薄荷(一兩)、梔子(一兩)、皂角刺(七錢)。煎服,每次用三分之一,或用酒煎服,亦可全方入陳酒三斤同煎。

內補湯: 當歸、赤芍、白朮、栝樓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梔子、玄參、川芎、薄荷、黃連、花粉、黃柏、黃芩、防風、陳皮、青皮、黃耆(蜜炙)、桔梗。水二盅煎,去渣服。

蘆薈消疳飲: 蘆薈、銀柴胡、牛蒡子、胡黃連、玄參、桔梗、川連、山梔、薄荷、石膏、羚羊角、升麻、甘草,加淡竹葉,水同煎服。

藿香正氣湯: 藿香、白芷、厚朴、紫蘇、桔梗(各一錢)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厚朴、白朮(各八分),加薑一片、棗一個,水二盅同煎熱服,取汗為度。

治陰瘡方: 治一切陰瘡,加均藥末三錢,共十六味。

備註: 文中「錢」、「分」、「兩」等都是古代重量單位,今已不用。 「盅」為古代容量單位,約等於現代的碗。 方劑中的藥材用量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病人病情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