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焦氏喉科枕秘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治喉痹單方
翻白草,五加皮,白蘚皮,黑醜(各等分)
為細末。共入回生散內煮服。又宜服學士湯。還魂飲。有膿。服內托千金散。男用女吮。女用男吮。去膿。忌發物。
陰瘡風濕兩相因。致患喉旁左右生。熱水不時洗手足。內服不須用二陳。吹秘敷用金箍散。膏封瘡口紫霞熏。三黃加上回生散。瀛洲四味及還魂。
此症感四時不正之氣。初似風寒。惟耳項發腫。毒入喉間腫痛。吞吐不利。沿門傳染。始起發寒熱。體強頭眩。脈浮緊數。為邪在表。以荊防敗毒散汗之。兩目鼻面腫者。乃陽明受病。發熱便閉。口乾。多熱少寒。脈數有力。為邪在內。用五錢大黃湯下之。頭角兩耳結腫。頗痮痛。
寒熱嘔吐。口舌咽乾。煩躁特甚。以知母石膏湯。小柴胡湯和之。通用防風通聖散。加牛蒡子元參。解毒。通解表裡。勞役凶荒。沿門傳染。用普濟消毒飲。藿香正氣散以安之。表裡俱解。腫仍不消。宜針去惡血。熱甚者金箍散敷之。後仍不消。必欲作膿。宜托裡消散。加白芷皂角刺托之。
膿成脹痛針之。已潰體倦食少。補中益氣湯。膿穢脾虛。食而嘔吐。香砂養胃丸。腐潰而不斂。十全大補湯。如毒中三陽。項上俱腫。光如水色。雙目合縫。唇白楮形。口角流涎。聲音不出。飲食不入。喉腫閉。牙關難開。破流臭水。穢氣不絕者。不治。年荒時毒流行。忌用攻發。
法當和解以養正氣。
此症上熱下虛。血氣俱虛。以致筋不收。或大笑之後。或呵欠久。下頦落下。牙齒不交合。語言飲食難。一二日可治。久則難治。治者令患人平身正坐。以兩手托住下頦左右。治將兩大指捺牙槽。端緊下頦。用力住肩下。捺開關窮。隨用絹條兜住下頦。繫於項上。虛者服補中益氣湯。或灸頰車穴七壯。
補中益氣湯
黃耆,人參,當歸,白朮,甘草(各一錢)升麻,柴胡,陳皮(一錢),棗(二枚),生薑(二片)
水煎。食後服。咽痛加麥冬、黏子、玄參。去生薑。
落架風因氣血虛。致將筋骨不收拘。或因大笑及呵欠。牙關落下氣長吁。平身正坐兩手托。大指入口捺牙槽。食中小指端下頦。望後推之病即愈。
此症凡食熱物出汗過多而生。面黑向下腫。兩邊腮腫。喉中氣閉。治者用熱水洗手足。喉內出氣。先針少商穴。如有血出。內吹秘。如不愈。合追風均末吹之。服桔梗二陳湯。或甘桔湯數劑。吹追風散於頰內。並吹牙盡處。亦有風串入牙。致牙根膿出齒落。用蜜和秘敷之。
面腮腫黑濕熱生。兩腮腫黑又多疼。喉中氣閉人妨悶。洗和手足少商針。秘均合用追風散。桔梗湯須合二陳。
此症心經毒氣。少腹邪風。發於聽會之端。注於會膺之側。列生如癧。閉塞難通。不能飲食。紅腫發熱。漸次潰膿。軟而脹疼。此症初起用連翹當歸散。日久用千金內托。吹秘加生肌。貼白膏。外腐內潰。湯隨水孔出者。曾治數人亦效。
白話文:
治喉痹單方
本方治療喉嚨腫痛,根據病症輕重、寒熱虛實、是否有膿等情況,採用不同的藥物和方法。
治療方法包含:
藥物內服: 運用回生散、學士湯、還魂飲等方劑治療。如有膿,則服用內托千金散。 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,會使用五錢大黃湯、知母石膏湯、小柴胡湯、防風通聖散、普濟消毒飲、藿香正氣散等不同方劑。 病情好轉後,根據情況使用補中益氣湯、香砂養胃丸、十全大補湯等補益方劑。藥物種類繁多,依據具體症狀而定。
藥物外敷: 使用金箍散、紫霞膏等藥物外敷。
其他療法: 包括男用女吮、女用男吮以排出膿液;針灸療法以疏通經絡,排出惡血;運用秘方藥物吹敷患處。
症狀描述與治療策略:
文章詳細描述了喉痹的各種症狀,包括初期風寒、耳項腫痛、吞咽困難、發熱、便祕、口乾、嘔吐等,以及由表及裡、由輕到重的不同階段。並根據不同症狀,例如邪在表、邪在內、表裡俱解,提出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文章中也描述了由陰瘡風濕引起的喉痹,以及因勞役凶荒、沿門傳染導致的喉痹,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。
重症描述與預後:
文章描述了喉痹的重症情況,包括頸項腫脹,如同水泡,雙眼緊閉,嘴唇蒼白,流涎,聲音嘶啞,無法進食,喉嚨腫脹阻塞,牙關緊閉,流出臭水等。這種情況預後不良,難以治療。
下頦脫臼的治療:
對於因大笑或打哈欠導致下頦脫臼的症狀,文章提供了手法復位的方法,並建議服用補中益氣湯或灸頰車穴。
其他喉痹類型及治療:
文章還描述了其他幾種類型的喉痹,例如因氣血虛弱導致的落架風,以及因濕熱導致的面腮腫黑、喉中氣閉等情況,並提供相應的針灸、藥物內服及外敷療法。
總結:
這篇文章詳細描述了古代中醫治療喉痹的各種方法,涵蓋了藥物內服、外敷、針灸、手法等多種療法,並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和症狀的輕重,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。文章也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以及預防和養護的重要性。 需要注意的是,這篇文章提供的僅為古代文獻記載的治療方法,並不能作為現代醫療建議,如有需要請諮詢專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