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頭黃真人

《喉科秘訣》~ 卷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)

1. 附痰熱喉辨方

痰熱喉初起,不常有。痰黏,咽吐津,咽乾,得茶湯潤而出之。無觸不患,過適口熱物,飲食過傷,火動擊搏,致令不清,而成喉痛。痰涎大多,亦略憎寒壯熱,生髮頂雙單鵝。症屬肺胃之經,每日宜用真喉末吹二三次,內服消痰降火湯數劑。大便秘結用通利散三匙溫服,然後服消痰降火湯。若熱盛,用防風通聖散一劑,亦可隨症用之。

消痰降火湯

花粉(二錢),元參(三錢),白芍(一錢),枯芩(一錢),桔梗(一錢),甘草(五分),山豆根(五分),半夏(五分),白茯苓(一錢),知母(一錢),桑皮(一錢),黃連(五分)

水二碗,煎七分,空心服,後用敗黃通利散瀉之。

防風通聖散,治一切初發喉風。先服一二劑,取通利為度。後用消風活血解毒湯。若虛喉,不可服。宜照虛喉方治之。

桔梗(二錢),防風(一錢),荊芥(五分),枯芩(一錢),連翹(五分),石膏(二錢),大黃(三錢,看人虛實加減),朴硝(一錢),甘草(三分),薄荷(五分),白芍(五分)

水煎,空心服。服後以泄為度。不泄,再服一劑,泄後再服後方。

消風活血解毒湯

鮮生地(一錢),銀花(五分),乾葛(五分),防風(五分),荊芥(五分),升麻(三分),連翹(一錢),枳實(八分),歸尾(五分),赤芍(一錢),桔梗(一錢),山豆根(五分),黃芩(一錢),梔子(四分),苦參根(五分,炳章按:升燥切不妄用,前批忝閱。)

水二碗,煎八分,不拘服,要溫服,多服無妨。

白話文:

痰熱導致的喉嚨問題剛開始時不會經常發生。主要症狀是痰液黏稠,需要頻繁吞吐口水,喉嚨乾燥,喝些茶湯可以稍微舒緩。若非受到刺激,通常不會發病,但過度食用辛辣或過熱的食物,以及飲食過量,會導致身體火氣上升,進而引發喉嚨疼痛。痰液量會增多,偶爾會感到惡寒與高燒,甚至出現喉部腫脹的現象。這些症狀多屬於肺和胃的問題。每天應使用真正的喉嚨粉末吹鼻兩到三次,並內服消痰降火湯數次。如果大便乾硬,可以服用三匙的通利散溫服,然後再服用消痰降火湯。如果熱度太高,可用防風通聖散一劑,也可根據病情來調整用量。

消痰降火湯的成分包括:花粉、元參、白芍、枯芩、桔梗、甘草、山豆根、半夏、白茯苓、知母、桑皮、黃連等。用水兩碗煎至剩七分,空腹服用,之後再服用敗黃通利散來排便。

防風通聖散用於治療所有初期的喉風問題。先服用一到兩劑,直到排便順暢為止。之後服用消風活血解毒湯。如果是虛弱型的喉風,則不適合服用,應該按照虛弱型喉風的藥方來治療。

防風通聖散的成分包括:桔梗、防風、荊芥、枯芩、連翹、石膏、大黃、朴硝、甘草、薄荷、白芍等。用水煎煮,空腹服用,以排便為標準。如果不排便,再服用一劑,排便後再服用其他藥方。

消風活血解毒湯的成分包括:鮮生地、銀花、乾葛、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連翹、枳實、歸尾、赤芍、桔梗、山豆根、黃芩、梔子、苦參根等。用水兩碗煎至剩八分,不限時間服用,需溫服,多服無妨。

2. 附虛熱喉辨方

虛熱喉初起,其勢不急,微微緩緩,咽津覺得乾燥,吞氣些礙,無鵝無腫,滿喉或紅或紫,此乃命門相火上衝為害,症屬腎水枯竭,命門相火煎急腎陰,不能降之。故虛火沖喉,微礙痛,不惡寒,獨怕熱。不宜吊藥,恐損津液,無益反損。只宜含生津潤肺丸,緩嚥下,並服滋陰降火湯數劑為善,不宜針吊吹藥。

滋陰降火湯

生地(二錢),元參(二錢),天冬(二錢),白芍(一錢),麥冬(二錢),鹽柏(一錢),桔梗(一錢),枯芩(一錢),梔子(七分),甘草(三分),知母(一錢),山豆根(五分),丹皮(一錢),澤瀉(一錢),薄荷(五分,自汗不用)

水二碗,煎八分,空心服。(炳章按:腎虛陰火上炎之症,宜導熱歸下,如景岳玉女煎加元參等最好。方內桔梗升提,載藥上行,為最忌。)

生津潤肺丸

硼砂(三錢,生煅各半),寒水石(二錢),山豆根(二錢),五味子(一錢),甘草(二錢),枯芩(二錢),烏梅(一錢),薄荷(三錢)

上冰片二分,共研細末,蜜為丸,如龍眼大,含化,嚥下,生津降火。

白話文:

[對於虛熱型咽喉炎的辨證與處方]

當虛熱型的咽喉炎剛開始時,病情不會很急劇,而是慢慢發展。會感覺到喉嚨有些乾澀,吞嚥時有點阻礙,但不會有嚴重的腫脹。喉部可能呈現紅色或紫色,這是因為身體的內火上升造成的危害,屬於腎臟功能衰弱,導致命門相火煎熬腎陰,無法下降。因此,虛火上沖喉嚨,造成輕微的疼痛,不畏寒卻對熱敏感。不適合使用吊藥治療,可能會損傷體內的津液,反而造成更大的損害。應該使用生津潤肺丸,緩慢吞服,並且服用滋陰降火湯數次,纔是最佳選擇,不建議使用針灸、吊瓶或吹藥的方式治療。

滋陰降火湯的成分

生地(6克),玄參(6克),天冬(6克),白芍(3克),麥冬(6克),鹽柏(3克),桔梗(3克),枯芩(3克),梔子(2.1克),甘草(0.9克),知母(3克),山豆根(1.5克),丹皮(3克),澤瀉(3克),薄荷(1.5克,若自汗則不使用)

用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,空腹服用。(炳章按:腎虛導致的陰火上升,應引導熱量下降,景嶽玉女煎加上玄參等是最適合的。方中桔梗有提升作用,會帶領藥物上行,這是必須避免的。)

生津潤肺丸的成分

硼砂(9克,一半生一半煅),寒水石(6克),山豆根(6克),五味子(3克),甘草(6克),枯芩(6克),烏梅(3克),薄荷(9克)

另加入冰片0.6克,一同研磨成細粉,再用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龍眼,含在口中融化後吞下,可以生津降火。

3. 附針灸須知

百會穴一針。前頂穴一針,亦用三針。後頂穴一針,亦用三針。頰車穴一針,亦用三針。左右俱針亦可。風池穴一針,男左女右。少商穴一針。合谷穴一針,列缺穴一針。曲池穴一針。俱男左女右。

光按:百會居頭之正中。前頂在百會前一寸五分。後頂在百會後一寸五分。頰車在耳之下。風池在髮際之陷凹中,即頸後二大筋下部之外端。少商在拇指內側爪甲根。合谷在食指與拇指基底部中間之陷凹處,孕婦禁忌。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,屈肘向胸,則適當其橫紋端。列缺在手之內面,離腕之橫紋一寸半。

凡臨諸症,先從少商、合谷、列缺、曲池,以男左女右,各依針法刺之。若病重者,先從前頂、百會、後頂、風池、頰車諸穴針之,開通周身經絡,使風熱結邪得以消散,而血氣流行。佐以奇藥內治,自易收效。若針路無血,則風熱壅盛,受邪深重,多致不救。

凡下針,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針之穴,令氣血開。教病者心專於內,不可外馳,然後下針,使針不傷榮衛。

凡用針,至穴孔,中病之處急出針。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針穴孔,勿令出血,是謂補法。若起針時,緩緩拔出,不用手按其針孔,令其出血,是謂瀉法。大抵實症可瀉,虛症宜補,或先瀉後補,隨症用之。

喉風用針灸法,雖能斷根,永不再發。然亦有不戒煎炒熱毒之物,以致一二年後復發一次,不可不知。故針後宜戒口,以免後患。未用針時,喉內先將散風藥末吹之,然後用針。針後必將藥末封針口處。如吹藥後,針之不退,再用吊藥吹之。

散風藥方,吹喉並封針口用。

全蠍(六分,用水洗淨,去頭足,童便制,秤足),草烏(一錢,去蘆制),薄荷(一錢五分)

三味為末。另用乳缽細擂極細末和入千金皮硝散(一錢),加入冰片(一分),麝香(五釐)。

吊藥方

鵝腿草(即剪刀鉸根),山大黃(即水推沙根),野南星(即石蒜頭)

三味共磨水,吞下即吐。膈中之痰,吐中有發散之義。發散則出汗,故風從汗出。

光按:鵝腿草之名,本草未載。疑即鵝抱,待考。近年《衛生公報》發明天名精一物,以治喉痹腫痛,確有吐痰之妙。前賢李時珍,亦稱其功效。山大黃,本草名酸模,味酸寒,殺蟲治疥。野南星,即石蒜,味辛溫,本草稱其取吐,取汗頗良。

白話文:

[附針灸須知]

針灸治療需知如下:首選使用百會穴,接著是前頂穴,此兩穴位可使用單針或三針。同樣地,後頂穴也是一針,也可用三針。頰車穴亦同,可用單針或三針。左右兩側都可以施針。風池穴,男性針左側,女性針右側。少商穴、合谷穴、列缺穴、曲池穴皆需針灸,男性針左側,女性針右側。

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。前頂穴在百會穴前方約一寸五分處。後頂穴則在百會穴後方相同距離。頰車穴位於耳朵下方。風池穴在頭髮邊緣的凹陷處,即頸後兩條大筋下部的外端。少商穴在拇指內側的指甲根部。合谷穴在食指與拇指基底中間的凹陷處,但懷孕婦女需避免。曲池穴在肘外側的凹陷中,當彎曲手肘朝向胸部時,正好對應到橫紋的末端。列缺穴在手的內側,離手腕橫紋一寸半的位置。

面對各種病症,應首先針灸少商、合谷、列缺、曲池等穴位,男性針左側,女性針右側。如果病情嚴重,應先針灸前頂、百會、後頂、風池、頰車等穴位,以打通全身的經絡,讓風熱及邪氣得以消散,促進血液循環。再輔以特殊藥物內服,效果更佳。如果針灸時沒有血液,表示風熱阻塞嚴重,病情較重,可能難以救治。

針灸時,先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用力按壓要針灸的穴位,以開啟氣血。讓病人專注於內心,避免心神分散,然後再進行針灸,以避免傷害到人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。

針灸至穴位,一旦感覺到病痛立即拔針,隨即用左手大拇指迅速按住針孔,防止出血,這稱為補法。反之,拔針時緩慢拉出,不用手按住針孔,讓其自然出血,這稱為瀉法。基本上,實證適合採用瀉法,虛證則應使用補法,或者先瀉後補,視病情而定。

對於喉風,針灸法可以根除病源,防止復發。然而,如果不忌口,繼續食用煎炸或辛辣的食物,可能在一兩年後再度發作,這一點需要注意。因此,針灸後應忌口,以免後患。在針灸前,應先在咽喉部位吹入散風藥末,再進行針灸。針灸後,必須將藥末封住針孔。如果吹藥後,病症仍未改善,可以再次使用吊藥吹入。

以下是散風藥方,適用於吹入咽喉和封針口:

全蠍(六分,用水清洗乾淨,去除頭和腳,用童子尿炮製,確保足量)、草烏(一錢,去蘆炮製)、薄荷(一錢五分)。將上述三種材料研磨成粉。另外,使用乳缽將材料研磨至極細,再混合千金皮硝散(一錢)、冰片(一分)、麝香(五釐)。

以下是吊藥方:

鵝腿草(即剪刀鉸根)、山大黃(即水推沙根)、野南星(即石蒜頭)。將上述三種材料共同研磨成水,吞下後立即引起嘔吐。通過嘔吐,有助於排出膈中的痰液,具有發散作用。發散後會出汗,風邪便隨汗而出。

鵝腿草的名稱,在本草中未有記載,懷疑可能是鵝抱,尚待查證。近年來,《衛生公報》發現天名精這種植物,用於治療喉痹腫痛,確實有很好的祛痰效果,得到前輩李時珍的認可。山大黃,本草中稱為酸模,性酸寒,有殺蟲治疥的功效。野南星,即石蒜,性辛溫,本草記載其有引吐、發汗的良好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