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集·治療法 (5)

1. 噤口痢

唐容川曰:噤口者,下痢不食,是火熱濁攻,胃氣被傷而不開,各書俱遵丹溪,用石蓮湯,《金鑑》謂內熱盛,上衝心作嘔。噤口者,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以攻之。按腸胃所以能食者,以胃有津液,清和潤澤,是以思食。西洋醫雖滯於跡,亦間有可信處。言谷入於胃,即有胃津注之,將谷渾化如糜,常探胃津攪飯,頃刻亦化為糜。

據此謂說,則胃之思食,全是胃津使然。試觀犬欲得肉,則涎出於口,此液即欲食之本也。人之胃津,其思食之情,亦類乎此。今胃為邪熱濁氣所攻踞,其清和之津,盡化而為濁滯,下注於大腸,則為痢,停聚胃中,則拒不納食。丹溪石蓮湯,雖知清火補胃,然石蓮是蓮米有黑殼者,今醫用石蓮子,不知何物,斷不可用。即蓮米,性亦帶澀,痢症宜滑以去著,澀乃所忌。

且胃中濁滯非洗滌變化不為功,此方雖寒熱未瘥,然未洗滌其滯,變化其濁,非起死回生方也。清瘟敗毒飲、竹葉石膏湯、人參白虎湯、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,庶可以洗胃變津,為開胃進食之良法。至嘔不思食,《金鑑》用二黃好酒,取其峻快以攻逆。然治逆洵為得法,而不知化生胃津,終未得進食之本也。

吾意以為宜用大柴胡湯,加石膏、花粉、人參,則攻逆生津,開胃進食,兩面俱到。治噤口者,從無此論,吾今悟出切實之理,為斯人大聲疾呼。海始欲以文章報國,今己自分不能,庶幾發明此道,稍有補於斯民歟。

又補論曰:凡噤口痢,上噤下痢,法宜和中。此與霍亂對看自明,霍亂上吐下瀉,必以和中而愈,則知噤口痢,上噤下痢,亦必以和中而愈。第霍亂是中寒而發,為上下俱脫之症,法主理中湯以溫之。噤口痢,上噤下滯,其為中熱可知。熱結於中,上下不開。和中之法,宜反理中湯諸藥,以寒涼治之,生薑瀉心湯,去乾薑為宜,人參白虎湯亦佳。

石蓮湯方

人參(一錢),黃芩(一錢),黃連(一錢),石蓮(一錢,即蓮米有黑殼者)

竹葉石膏湯

淡竹葉(一錢),石膏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寸冬(一錢),半夏(七分),生薑(一錢),粳米(一錢)

塗蔚生曰:生薑半夏俱辛燥,於是症宜酌用,即有石膏寸冬之寒,亦恐其消耗津液。因此症原係一種熱症也。

清瘟敗毒散

石膏(一錢),知母(一錢),生地(一錢),犀角(五分),黃連(一錢),梔子(一錢),桔梗(一錢),黃芩(一錢),赤芍(一錢),玄參(一錢),連翹(一錢),丹皮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竹葉(一錢)

大柴胡湯

柴胡(一錢),黃芩(一錢),人參(一錢),半夏(七分),大黃(一錢),枳實(七分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白話文:

標題:[噤口痢]

內容:

唐朝的容川先生說:所謂的噤口痢,就是患者在下痢的同時無法進食,這是由於火熱混濁之氣侵襲,導致胃氣受傷而無法正常運作。許多醫書都遵循丹溪的觀點,推薦使用石蓮湯。《金鑑》則認爲是體內熱氣過盛,向上衝擊心臟引發嘔吐。對於噤口痢,建議使用大黃和黃連,加入好酒煎煮服用以清除體內的邪氣。

根據這些觀點,腸胃之所以能夠消化食物,是因爲胃內有充足的津液,保持清潔和滋潤的狀態,這使得我們有食慾。即使西方醫學在某些方面顯得膚淺,但偶爾也有可取之處。他們認爲食物進入胃部後,會立即被胃液包圍,將食物轉化成糊狀,經常有人嘗試將胃液混合飯食,很快也會變成糊狀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胃產生食慾完全取決於胃液的作用。比如,狗看到肉時,口中就會分泌唾液,這就是想要進食的本能反應。人的胃液與想吃東西的感覺,也是類似的道理。當胃被邪熱混濁之氣攻擊時,原本清潔的津液全轉化爲濁滯,向下流入大腸,就變成了痢疾;停留在胃中,則會拒絕接受食物。丹溪的石蓮湯雖然知道要清火補胃,但石蓮指的是有黑色外殼的蓮子,現今醫生使用的石蓮子是什麼,不得而知,絕對不能隨意使用。即使是蓮子,其性質也偏澀,痢疾症狀應使用潤滑劑去除,澀是禁忌。

況且,胃中的濁滯如果沒有經過清洗和轉化,病情不會有所改善,這個方子雖然寒熱並治,但沒有清洗掉胃裏的濁滯,轉化其中的混濁,不是一個能救命的方子。清瘟敗毒飲、竹葉石膏湯、人參白虎湯、麥冬養榮湯等方劑,適當加減,或許能清洗胃部,轉化津液,爲開胃進食提供良方。至於嘔吐不想吃飯,《金鑑》推薦使用大黃和好酒,以強烈的方式攻擊逆氣。雖然治療逆氣確實有效,但不知道如何生成胃液,終究無法解決進食問題。

我認爲應該使用大柴胡湯,加上石膏、花粉、人參,這樣既能攻擊逆氣,又能生成津液,同時打開胃口,促進進食,兩方面都能兼顧。關於噤口痢,從未有過如此詳盡的討論,我現在領悟到了實際的原理,爲大衆大聲呼籲。我原本想通過文章報效國家,現在發現自己力有未逮,希望能在醫學領域有所發明,對人民有所幫助。

再補充一點:凡噤口痢,上噤下痢,治療原則應該是調和中焦。這與霍亂相對照就能明白,霍亂上吐下瀉,必須通過調和中焦才能痊癒,由此可知噤口痢,上噤下滯,也必須通過調和中焦才能痊癒。只是霍亂是因中寒而發,屬於上下俱脫的症狀,主要採用理中湯溫熱治療。噤口痢,上噤下滯,可知是中焦熱結。熱氣在中焦積聚,上下不通。調和中焦的方法,應該反用理中湯的藥物,以寒涼治療,生薑瀉心湯去掉乾薑較爲合適,人參白虎湯也很不錯。

以下是各種方劑:

石蓮湯方: 人參(一錢),黃芩(一錢),黃連(一錢),石蓮(一錢,即有黑色外殼的蓮子)

竹葉石膏湯: 淡竹葉(一錢),石膏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寸冬(一錢),半夏(七分),生薑(一錢),粳米(一錢)

塗蔚生說:生薑和半夏都具有辛辣乾燥的特性,對這種病症應適量使用,即使有石膏和寸冬的寒涼作用,也擔心會消耗津液。因爲這種病症本身就是一種熱症。

清瘟敗毒散: 石膏(一錢),知母(一錢),生地(一錢),犀角(五分),黃連(一錢),梔子(一錢),桔梗(一錢),黃芩(一錢),赤芍(一錢),玄參(一錢),連翹(一錢),丹皮(一錢),甘草(一錢),竹葉(一錢)

大柴胡湯: 柴胡(一錢),黃芩(一錢),人參(一錢),半夏(七分),大黃(一錢),枳實(七分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人參白虎湯,見前溫病方內

麥冬養榮湯: 人參(一錢),知母(一錢),寸冬(一錢),甘草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,當歸(一錢),白芍(一錢),陳皮(六分),黃耆(一錢),生地(一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