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2)
第四集·治療法 (2)
1. 痢疾
芍藥湯
芍藥(一錢),當歸(一錢),黃芩(一錢),黃連(一錢),大黃(一錢),木香(六分),檳榔(七分),肉桂(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
香連丸
黃連(二錢),吳萸(一錢上二味同炒,去吳芋,加木香五分,不見火,共研細末,醋糊為丸)
真人養臟湯
粟殼(一錢),訶子(一錢),肉豆蔻(一錢),木香(六分),甘草(一錢),肉桂(五分),人參(一錢),白朮(一錢),當歸(一錢),白芍(一錢)
訶子散
粟殼(一錢),訶子(一錢),乾薑(七分),陳皮(一錢),上共為細末,空心服。
桂附湯
附子(三分),肉桂(三分),乾薑(六分),焦術(一錢),砂仁(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
塗蔚生曰:痢雖只分紅白,與紅白相兼者三種,而寒熱虛實之症,亦無不盡在其中。唐容川曰:腸胃之中,除卻糟粕,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。脂膏屬血分,水液屬氣分。病氣分,則水混而為白痢。病血分,則血擾而為赤痢。氣血交病,則赤白相半。由何處釀成真膿,而從大便泄出哉。
有之,則毒聚腸胃,將腸胃脂膏血肉,蒸化為膿,或下如爛瓜,或如屋漏水,此腐腸潰胃之危候,與癰之腐爛無異,此非尋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。是容川已將痢之發生原由,揭示其大概矣。
而治之之法,有謂宜發汗者;有謂宜清涼者,有謂宜寒熱合治者,有謂由於夏月貪涼,過食生冷,至秋伏陰內動,應時而痢,宜溫暖者;有謂時痢宜瀉,久痢宜補者;有謂宜收澀者;有謂初痢忌用芩連者,有謂宜燥濕者;有謂宜消導者。以上之主張,既不一致,而彼此之互相攻訐,亦因以起矣。
余以患痢五年,深恨大醫之難延,名醫之炎涼,時醫之誤我,於是引咎自奮,棄儒就醫。偏於痢症一門,三致意焉。迨其痢自治愈,稍有心得,始知諸家之所主張,均有至理,而亦即有所偏也。吾人如欲長於治痢,必須知諸家之有所長,與諸家之所短。而取其所長,舍其所短,互相參考補用。
聚群眾之精華,成一己之利器,方能有中而不偏,有濟而無僨也。
夫痢之所以宜發汗者,以寒邪從皮毛而入,循外之周身油膜,以入內之腸胃油膜。腸胃之氣化,既受陰凝下降而為白痢。吾人即急當升提開發,使邪之由外而入者,仍由外而出,此葛根、柴胡等藥之在所必用也;若有裡急後重,欲便不便者,而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當歸、白芍等在所必用,有寒熱風者,而防風、天麻、白頭翁等在所必用。此即先賢所謂逆流挽舟之法,以及理氣則後重自除也。
痢之所以宜清涼者,以內部之火熱,既擾傷經絡之陰血,使下降而為赤痢。則吾人之欲熱退痢止,亦惟在清涼之一途,故知柏芩連歸芍等味,在所必用。其兼有由於外之風熱者,而天麻、白頭翁、殭蠶、桑寄生等在所必用。其兼有裡急後重者,而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厚朴等味在所必用。
白話文:
痢疾
本文介紹數種古代治療痢疾的方劑,並討論了不同醫家對痢疾治療方法的觀點。
芍藥湯包含芍藥、當歸、黃芩、黃連、大黃、木香、檳榔、肉桂、炙甘草等藥材。
香連丸則以黃連、吳萸為主要成分,並加入木香。
真人養臟湯的成分包括粟殼、訶子、肉豆蔻、木香、甘草、肉桂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。
訶子散由粟殼、訶子、乾薑、陳皮組成。
桂附湯包含附子、肉桂、乾薑、焦術、砂仁、炙甘草。
古代醫家認為痢疾分為紅痢、白痢和紅白痢三種,其寒熱虛實各有不同。痢疾的發生源於腸胃中的脂膏(屬血分)和水液(屬氣分)受病邪侵犯。脂膏受損則為紅痢,水液受損則為白痢,兩者皆損則為紅白痢。病邪會使腸胃組織腐爛化膿,從而排出膿血。
治療痢疾的方法眾多,包括發汗、清涼、寒熱合治、溫暖、瀉下、補益、收澀、消導等,各家醫家主張不一。
作者因患痢疾五年,親身體驗了不同醫家的治療方法,並總結出:要有效治療痢疾,必須了解各家醫學主張的長處和短處,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,互相參考,才能做到中正平和,有效治療。
作者認為,需要發汗治療的痢疾,是因為寒邪從皮毛侵入,凝滯腸胃,導致白痢。此時需要使用葛根、柴胡等升提陽氣的藥物;若有裡急後重,則需使用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當歸、白芍等理氣藥;如有寒熱風症,則需用防風、天麻、白頭翁等藥物。
需要清涼治療的痢疾,是因為內火灼傷經絡陰血,導致紅痢。此時需要使用黃連、黃芩、當歸、白芍等清熱藥。若兼有外感風熱,則需用天麻、白頭翁、殭蠶、桑寄生等藥;若兼有裡急後重,則需用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厚朴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