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三集·治療法 (3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集·治療法 (32)

1. 霍亂

若其所謂先吐後瀉,乃脾胃有熱,而主以五苓散加藿香,是誠為盲人引渡者也。夫既曰有熱,則宜治以清涼。而五苓散為治寒水不能利化,水陰不能上達,始行發熱作渴之熱劑,豈可以之治有熱作嘔者乎?即加藿香,而藿香亦為宣去惡氣之藥,於熱毫無干涉。余遇此症頗多,其寒濕兼滯者,則用五苓散理中湯以治之。

其為上熱下寒之霍亂,每以六君子湯,加黃連生薑治之得愈,輕者則只以小半夏湯加黃連。其黃連分量,亦須與參朮相等。蓋熱在上,而治熱宜求乎上,寒在下,而治寒宜求乎於下。雖熱寒互相為用,而藥性各循其經,不相沖突,斯則亦相剋相濟之道也。

仲景四逆湯

乾薑(一錢),附子(五分),甘草(一錢),

仲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

甘草(一錢),附子(三分),乾薑(一錢),將藥煎好,以豬膽汁入尿摻入服之。

六君子湯(見上)

小半夏湯(見前咳嗽方內)

白話文:

霍亂

如果有人認為霍亂先吐後瀉是因為脾胃有熱,而用五苓散加藿香來治療,那真是盲人領路!既然說是發熱,就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。五苓散是用來治療寒邪導致水液代謝不利、水液不能上輸,而發熱口渴的藥方,怎麼可以用它來治療因發熱而嘔吐的呢?就算加了藿香,藿香也是宣通惡氣的藥物,對熱症毫無作用。我遇到這種病症很多次了,如果是寒濕停滯,則用五苓散和理中湯治療。

如果是上焦有熱下焦有寒的霍亂,通常用六君子湯加黃連和生薑治療就能痊癒,輕症則只用小半夏湯加黃連。黃連的用量,要與人參和白朮的用量相等。因為熱在上焦,治療上焦的熱證就要從上焦入手;寒在下焦,治療下焦的寒證就要從下焦入手。雖然熱和寒互相影響,但藥物的功效各自循經運行,並不互相沖突,這就是藥物相剋相濟的道理。

仲景四逆湯:

乾薑(一錢),附子(五分),甘草(一錢)

仲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:

甘草(一錢),附子(三分),乾薑(一錢),將藥煎好後,加入豬膽汁一起服用。

六君子湯:(前面已提及)

小半夏湯:(前面咳嗽的方劑中已提及)

2. 傷暑

經曰:因於暑汗,煩者喘滿,靜者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又曰: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,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陳飛霞曰:嬰兒之患,夏秋為甚。蓋火土旺於長夏,正當金水受傷,稚陽陰微,已失天和。加之暑而熱,陽氣浮於外,生冷戕其中。夏失長養,則不能生金,而病於暑。

然有中暑而病者,有因暑而致病者,雖病有不同,而總由於暑。(詞意重複,二而一也。)故其為病,有陰陽二症,曰陰暑,曰陽暑,治猶冰炭,不可不辨也。陰暑者,因暑而受寒也。凡膏粱之兒,畏暑貪涼,不避寒氣;又或居深堂廣廈,又或乍寒乍熱之時,不謹衣被,以致寒氣襲於肌表。其症頭痛,無汗,惡寒,身體拘急。

此以暑月受寒,雖名陰暑,即傷寒也。治宜溫散五積散、清暑益氣湯,不惡寒而發熱者,人參白虎湯、熱退後用調元生脈散補之。又有不慎口腹,過食生冷瓜果、冷茶冷水,以致寒涼傷臟,而為吐嘔、瀉痢、腹痛等症。此亦因暑傷寒,寒邪在內,治以溫中為主,加味五苓散;不應,理中湯。

陽暑者,藜藿之兒有之。常在烈日之中,坐於熱地之上,澡浴寒澗之內。其證發熱頭痛,煩躁,大渴大汗,脈洪滑大,便結,小便赤者,白虎湯;脈虛煩渴而少氣者,人參白虎湯;若眩暈者,生脈散;兼治暑,薷苓湯。凡治暑者,最當辨其陰陽虛實。若外中熱邪,內亦煩躁而熱,此表裡俱熱,方是陽症。

治宜清補如前。若脈虛無力,或為惡寒背寒,或為嘔惡,或為腹痛泄瀉,或四肢鼻尖微冷,或不喜茶冷水,或息促氣短,無力以動之類,皆陽中之陰症也。凡見此證,但當專顧元氣,四君子湯為主治,或理中湯加芍藥。若虛寒甚者,則舍時令而從證,桂附在所必用。切不可因暑熱之名,而執用寒涼解暑,否則其禍不可勝言矣。

《集成》溫散五積散

白芷(一錢),陳皮(五分),川樸(七分),桔梗(一錢),枳殼(七分),川芎(五分),白芍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白朮(一錢),當歸(一錢),半夏(六分),桂枝(五分),炮姜(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人參白虎湯(見前溫病方內)

《集成》調元生脈散

潞參(一錢),炙耆(一錢),寸冬(一錢),五味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《集成》加味五苓散

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豬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),桂枝(七分),藿香梗(一錢),宣木爪(一錢),砂仁(五分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上燈心十莖為引,水煎熱服。

白虎湯,(見嘔吐方內)

生脈散

人參(一錢),寸冬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

白話文:

傷暑

古籍記載,中暑是因為暑熱導致大量出汗,煩躁的人則氣喘胸悶,平靜的人則話多,身體發熱像燒炭一樣,出汗後症狀才能緩解。 另有記載:氣盛體寒是傷寒,氣虛體熱是傷暑。陳飛霞說:嬰兒在夏秋容易患此病,因為長夏時節火土旺盛,金水受損,嬰兒陽氣陰精不足,已失卻天地間的平衡,再加暑熱,陽氣浮於體表,而內在受寒涼之邪侵害。夏天養護不足,就不能滋生金氣,於是就生病了。

中暑而病,或因暑而致病,雖然病症不同,但根本原因都在於暑熱。所以暑病分陰陽兩種,陰暑和陽暑,治療方法如同冰炭,不可混淆。陰暑是因暑而受寒。富貴人家嬌生慣養的孩子,怕熱貪涼,不避寒氣;或居住在深宅大院,或忽冷忽熱的環境,不注意保暖,導致寒邪入侵肌表。症狀是頭痛、不出汗、惡寒、身體僵硬。

這是夏天受寒,雖然稱為陰暑,其實就是傷寒。治療宜用溫散五積散、清暑益氣湯,如果惡寒消失而發熱,則用人參白虎湯,退熱後再用調元生脈散補益。還有一種是飲食不慎,過食生冷瓜果、冷茶冷水,導致寒涼損傷臟腑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等症狀。這也是因暑而受寒,寒邪在內,治療以溫中為主,應用加味五苓散;若無效,則用理中湯。

陽暑多見於體弱的孩子。常在烈日下曝曬,坐在熱地上,或在冰冷的溪水中洗澡。症狀是發熱頭痛、煩躁、口渴、大汗淋漓,脈搏洪大而滑,大便秘結,小便赤色,可用白虎湯;脈搏虛弱,煩渴少氣,則用人參白虎湯;若頭暈目眩,則用生脈散;兼治暑濕,則用薷苓湯。治療暑病,最重要的是辨別陰陽虛實。如果外感熱邪,內在也煩躁發熱,這是表裡俱熱,屬於陽證。

治療宜清補,如同前面所述。如果脈搏虛弱無力,或惡寒背寒,或嘔吐,或腹痛泄瀉,或四肢鼻尖微冷,或不喜歡喝冷茶冷水,或呼吸急促氣短,無力活動等,都是陽證中的陰證。遇到這種情況,就應該著重調理元氣,以四君子湯為主治,或用理中湯加芍藥。如果虛寒嚴重,就應該根據症狀治療,桂枝、附子是必要的藥物。絕對不能因為是暑熱,就一味使用寒涼藥物解暑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