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三集·治療法 (28)
第三集·治療法 (28)
1. 泄瀉
經曰「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。又曰:虛邪之中人也,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。多寒則腸鳴飧泄,多熱則泄瀉。陳飛霞曰:夫泄瀉之本,無不由於脾胃。蓋胃為水穀之海,而脾主運化。使脾健胃和,則水穀腐化,而為氣血,以行榮衛。若飲食失節,寒溫不調,以致脾胃受傷。
則水反為濕,谷反為滯,精華之氣,不能輸化,乃至合汙下降,而泄瀉作矣。凡泄瀉腸鳴,腹不痛者為濕,宜燥滲之。飲食入胃不住,或完穀不化者,是氣虛,宜溫補之,腹痛腸鳴,痛一陣,瀉一陣者,是火,宜清利之。時瀉時止,或多或少,是痰積,宜豁之。腹痛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,為食積,宜消之;體實者,宜下之。
如脾泄已久,大腸不禁者,宜澀之;元氣下陷者,宜升提之。
泄瀉有五,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食積也。但宜分別所下之色。凡暴注下迫,屬火;水液澄清,屬寒。老黃色屬心脾肺皆實熱,宜清解;淡黃色屬虛熱,宜調補;青色屬寒,宜溫;白色屬脾虛,宜補。醬色屬濕,餿酸氣屬傷食,宜消。脾土虛作瀉,所下白色或穀食不化,或水液澄清,其候神疲,唇舌俱白,口氣溫熱,宜理中湯,或六君子湯。
熱症作瀉,瀉時暴注下迫,謂其出物多而迅速也,便黃溺赤,口氣蒸炙,煩渴少食,宜五苓散加梔仁。有傷食及滯瀉者,其候口噯酸氣,吞酸腹脹,一痛即瀉,一瀉痛減,保和丸消之。如食已消,痛已止,而猶泄瀉不止者,脾清陽之氣不升,氣虛下陷,補中益氣湯。有風瀉,瀉而色青稠黏,乃肝木乘脾,宜六君子湯,加防風柴胡白芍。
有濕瀉,腹內腸鳴,肚不痛,身體重而瀉水,或兼風者,水穀混雜,宜升陽除濕湯。凡大瀉作渴者,不論新久,皆用七味白朮散,生其津液。蓋白朮散為渴瀉之聖藥。倘渴甚者,以之當茶水,不時服之。不可再以湯水兼之,否則不效矣。久瀉未止,將成疳者,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煨焙,加淮山藥,共為末,每日服之。
則泄瀉自止,津液自生,不致成疳矣。久瀉不止,多屬虛寒,宜參苓白朮散,加肉豆蔻煨熱為丸,服之自止。經曰:五虛者死:一曰脈細,二曰皮寒,三曰少氣,四曰泄瀉不止,五曰飲食不入。五虛悉具者死,能食者生。凡瀉不止,精神不好者,脾敗也。吐瀉而唇深紅者,內熱也。
色若不退者死,面黑氣喘者死,遺尿不禁者,腎氣絕也。
周夢覺曰:《難經》訓泄有五:胃泄飲食不化。脾泄腹脹嘔吐。所謂大腸泄者,食已窘迫,可賅脾泄論。所謂小腸泄者,便血腹痛。大瘕泄者,數至圊而不便,宜以痢門論。則泄止可言脾胃二經。診其脈數,而邪之自外來者屬胃,其氣化而為熱。輕則黃連厚朴,佐以利水和胃之品。
白話文:
泄瀉
古籍記載,水穀寒熱失調,會損害六腑。虛邪入侵人體,停留在腸胃不去,就會傳播到腸胃。寒邪過盛則腸鳴腹瀉,熱邪過盛也會腹瀉。陳飛霞說:泄瀉的根本原因,都源於脾胃。胃是水穀的倉庫,脾負責運化水穀。如果脾胃功能健旺,水穀就能消化吸收,化生氣血,滋養全身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寒溫失調,就會損傷脾胃。
水穀不能正常運化,精華之氣無法輸布,導致濁氣下降,於是腹瀉發生。凡是腹瀉腸鳴,腹部不痛的,是濕邪,應該使用燥濕滲洩的藥物;飲食入口後不能停留,或食物消化不良的,是氣虛,應該溫補;腹部疼痛、腸鳴,一陣陣疼痛,一陣陣腹瀉的,是熱邪,應該清熱利濕;時瀉時止,瀉量或多或少的,是痰飲,應該化痰;腹部劇痛而腹瀉,瀉後疼痛減輕的,是食積,應該消食;體質實證的,應該瀉下。
如果脾虛引起的腹瀉久治不愈,大腸失禁的,應該收斂止瀉;元氣下陷的,應該升提元氣。
泄瀉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食積五種。應根據大便的顏色區分。大便下墜急迫的,屬熱;大便清稀的,屬寒;大便黃色的,如果顏色深,則屬心、脾、肺實熱,應該清熱解毒;如果顏色淡,則屬虛熱,應該調補;大便青色的,屬寒,應該溫中;大便白色的,屬脾虛,應該補脾;大便醬色的,屬濕邪;大便有餿酸氣味的,屬傷食,應該消食。脾虛引起的腹瀉,大便顏色發白或食物消化不良,或大便清稀,伴有神疲乏力,唇舌蒼白,口氣溫熱,應該服用理中湯或六君子湯。
熱證引起的腹瀉,瀉下急迫,排泄物多而迅速,大便黃,小便赤,口氣熱,煩渴,食慾不振,應該服用五苓散加梔子。傷食或食滯引起的腹瀉,會有口噯酸氣、吞酸腹脹,一陣疼痛就腹瀉,瀉後疼痛減輕的症狀,可用保和丸消食。如果食物已消化,疼痛已止,但腹瀉不止,是脾的清陽之氣不升,氣虛下陷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。風邪引起的腹瀉,大便青色稠黏,是肝木克脾,應該服用六君子湯,加防風、柴胡、白芍。
濕邪引起的腹瀉,腹部腸鳴,不痛,身體沉重而腹瀉,或兼有風邪,水穀混雜,應該服用升陽除濕湯。凡是大瀉口渴的,不論病程長短,都可用七味白朮散以生津液,七味白朮散是治療渴瀉的良藥。如果口渴厲害,可以將它當茶水,隨時服用,不要再用其他湯水,否則藥效不好。久瀉不止,將要變成疳積的,可用參苓白朮散加肉豆蔻(煨焙)、淮山藥,研末服用,這樣就能止瀉,生津,防止變成疳積。久瀉不止,大多是虛寒,應該服用參苓白朮散,加肉豆蔻(煨熱)製成丸藥服用,就能止瀉。經書上說:五虛必死:脈細、皮膚冰冷、氣短、腹瀉不止、飲食不下。五虛俱全者必死,能進食者就能活。凡是腹瀉不止,精神不好的,是脾胃敗壞;吐瀉,嘴唇深紅的,是內熱,如果顏色不退,就會死亡;面色黑,氣喘的,也會死亡;尿失禁的,是腎氣衰竭。
周夢覺說:《難經》中記載泄瀉有五種:胃泄是飲食消化不良;脾泄是腹脹嘔吐;大腸泄是食物阻塞;小腸泄是便血腹痛;大瘕泄是多次便意卻排便困難,應該按照痢疾論治。所以泄瀉主要與脾胃兩經有關。如果脈象數,而邪氣由外侵入,屬於胃熱,輕者可用黃連、厚朴,再配合利水和胃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