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三集·治療法 (27)
第三集·治療法 (27)
1. 嘔吐
川黃連,紫油樸,藿香葉,生薑,大棗
《集成》參香散,治胃虛作吐,諸藥不止。
人參(切片焙乾),沉香(銼末),公丁香,藿香根(焙),廣木香(銼屑)
上等分,為細末,木爪煎湯服。
六一散
西滑石(六錢,研末,水飛用),甘草(一錢)
上共為細末,陰陽水沖服。
《集成》消積丸,治食停胃口作吐。
西砂仁(十三個,酒炒),公丁香(九粒),烏梅肉(三個,蒸去核),巴豆仁(一粒,煨透去淨油)
上共為末,米糊為丸,綠豆大,白開水下。
《集成》枳桔二陳湯
枳殼(一錢),桔梗(一錢),陳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塗蔚生曰:飛霞此節證論方治,多未穩恰,不如夢覺之精美而純。如其曰寒吐熱吐,未有不因於傷食者,是其將寒熱所以成吐之理,盡行抹煞。未知寒自寒,熱自熱,而食自食也。縱寒熱有因於食,亦斷無盡因於食之理。如其盡因於食,其擬用之理中湯、五苓散等劑,何以竟非消食之藥乎?其所擬用之藿香正氣散,多系散寒消滯破氣之藥。設使人非感寒,內傷食積,與觸時疫不正之氣者,無不立見僨事。
又如其謂熱吐,遍身發熱而煩躁者,用五苓散,是猶為以塗糊塗。蓋五苓散,為治寒水不化之大劑,其見症雖有發熱,煩躁作渴等等,亦確係水停而津不能散布,始見標熱之象也。如桂枝可治熱吐,則黃連知母,得勿可治寒吐者乎?故曰不如夢覺之精美而純。至於少陰水虧,虛火上犯脾胃而作吐者,則猶為此症不可不知。
余曾治一嘔吐,多方不效之症,以六味地黃湯,少加桂附而愈者。可見嘔吐之症,不專屬於脾胃之虛寒也。然亦可見嘔吐之症,不專屬於肝腎之虛熱也。醫者能以舉一反三,方為通權達變。
白話文:
嘔吐
以下列出幾種古代治療嘔吐的中藥方劑:
方劑一: 川黃連、紫油樸、藿香葉、生薑、大棗,用於治療胃虛引起的嘔吐,各種藥物都無法止住嘔吐的情況。
方劑二(參香散): 人參(切片焙乾)、沉香(銼末)、丁香、藿香根(焙)、木香(銼屑),等量混合研磨成細末,用木瓜煎水送服。 此方同樣用於治療胃虛引起的嘔吐。
方劑三(六一散): 滑石粉(六錢,研磨成粉,用水飛法處理)、甘草(一錢),混合研磨成細末,用陰陽水沖服。
方劑四(消積丸): 砂仁(十三個,酒炒)、丁香(九粒)、烏梅肉(三個,蒸去核)、巴豆仁(一粒,煨透去淨油),混合研磨成粉,用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用白開水送服。此方用於治療食物積滯引起的嘔吐。
方劑五(枳桔二陳湯): 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各一錢,大棗一枚。
醫家評論: 某位醫家(塗蔚生)評論說:某些醫書中關於嘔吐的病因分析和治療方法不夠精確,不如其他醫書(夢覺)的論述完善。例如,將嘔吐簡單地歸類為寒吐或熱吐,忽視了食物積滯也是嘔吐的重要原因。嘔吐既可能是寒症、熱症,也可能是食物積滯,不能一概而論。 即使寒熱是由於食物積滯引起,也不代表所有嘔吐都是因食物積滯。如果所有嘔吐都歸因於食物積滯,那麼為何治療嘔吐的方劑中,不全是消食的藥物呢?像藿香正氣散等,多是散寒消滯、理氣的藥物,如果病人不是受寒,而是內傷食積或感染疫病,使用此方則會適得其反。
另外,某些醫書認為熱吐伴隨發熱和煩躁,就用五苓散治療,這是錯誤的。五苓散是治療寒邪導致水液代謝障礙的藥物,雖然其症狀中也包括發熱和煩躁,但那是由於水液停滯,津液不能正常運行而造成的假熱象。 就像桂枝可以治療熱證引起的嘔吐一樣,黃連、知母等藥物也可以治療寒證引起的嘔吐。因此,某些醫書的論述不如其他醫書精確完善。 此外,還需要考慮少陰經津液不足,虛火上擾脾胃而引起的嘔吐。
這位醫家曾治療過一個久治不愈的嘔吐病例,用六味地黃湯加桂枝、附子治愈。這說明嘔吐不單單是脾胃虛寒造成的,也不是單純肝腎虛熱造成的。醫生應該能夠舉一反三,靈活運用醫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