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三集·治療法 (2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集·治療法 (22)

1. 喘哮

有是症有是藥,而卒不能除其根者。麻黃能開寒痰之路,而不能拔痰踞之窠。砒石能剿痰招之黨,而不能殲痰伏之魁。藥到即愈,愈而復發者此也。余嘗見少年患癆傷,咳嗽吐血,體瘦脈數,敗症備矣,詢其素有哮症,癆無可治者,以二藥治其哮,得愈者數人。又嘗見老人患上氣咳嗽,喘悶脈急,不寐,困頓極矣,問其素有哮症,氣無可治者,以二藥治其哮,得愈者亦數人。瑤池古冰雪,肺為凝冷痰。

斯言近之矣。

制砒石法,以淡豆豉曬乾,研末一兩,砒石一錢,飯和為丸。

白話文:

有些疾病有相應的藥物,卻最終無法根除病根。麻黃能疏通寒痰的通道,卻不能清除痰液積聚的巢穴;砒霜能消滅痰邪的同黨,卻不能殲滅痰邪的主魁。藥物見效後又復發,就是這個原因。我曾見過一些患肺癆的年輕人,咳嗽吐血,身體消瘦,脈搏頻數,症狀十分嚴重,詢問得知他們以前都有哮喘病史,而肺癆已無藥可治。我用兩種藥物治療他們的哮喘,結果有好幾人都痊癒了。我又曾見過一些老年人患有上氣咳嗽、喘息胸悶、脈搏急促、失眠、極度疲倦等症狀,詢問得知他們以前都有哮喘病史,而氣虛已無藥可治。我用兩種藥物治療他們的哮喘,結果也有好幾人都痊癒了。瑤池古冰雪,比喻肺部凝結的寒痰,這個說法比較貼切。

砒霜的製作方法:取淡豆豉曬乾,研磨成一兩的藥末,再加一錢砒霜,用米飯和成藥丸。

2. 疳症

周夢覺曰:道人於聖學本無所窺,而少者懷之,雅有同志,竊於疳症三致意焉。十六歲以後謂之癆,十六歲以前謂之疳。其症頭皮枯澀,毛髮焦稀,腮縮鼻乾,脊聳體削,鬥牙咬甲,煩渴自汗,口鼻溺赤,肚脹潮熱,酷嗜瓜果、泥炭等物,外則肢體生瘡,是其候也。疳之綱領有五,脾肺心肝腎,至於條目,不可窮紀,姑舉其要。

曰脊疳,曰蛔疳,曰腦疳,曰丁奚疳,曰無辜疳,曰哺露疳。名有百端,理為一致。雖見症不同,不外熱積蟲三者而已。考古名方,有塌氣丸,龍膽湯,蘆薈丸、木香丸,胡黃連丸,及各種肥兒丸。其理正,其義深,其效神;信非仙家莫傳。因方書論症支吾,雖傳其方,無人敢用。

如景岳論中,其或氣血兩虛,有非大補不可,固屬門外揣摩。即錢仲陽,為小兒科中一代名醫。而以為皆因脾胃虛損,亦是老生常談,於疳症何涉。錢氏如此,其它可知。道人不惜苦口饒舌,細為分晰,病源既明,則作方者之苦心,庶得以闡明於世。楊氏曰:疳者,干也。道人則曰疳者,甘也。

因奉養太過,肥甘之味,鬱而為熱,蒸而生蟲,久而成積,而疳以是名焉。惟其煎熬津液,肌肉為之消削。惟其成積,肚腹脹大,飲食為之減少。惟其生蟲,吮臟腑,則偏嗜異物,蝕肢體,則瘡癢不痛。種種症候,大半得之膏粱之家,食藜藿者十居一二。道人云遊以來,每見朱門子弟,反不如居茅屋之神完氣足,總由飲食不節之故,何關乎元氣之盛衰,脾胃之強弱,此其大彰明較著者也。各方中不離黃連為君者,解其煎熬之熱毒也。

用蘆薈生地山梔青黛膽草黃柏者,清其火也,用蕪荑君子川楝雷丸鶴蝨烏梅者,殺其蟲也。用莪朮神麯山楂麥芽青皮木香者,消其積也。用干蝦蟆蟾酥者,以毒攻其毒也。用夜明砂靈脂者,去瘀而生新也。有是症則有是藥,藥味之寒與毒,夫復何疑。嘗見患是症者,請一目不識丁之醫,或揣之曰,莫不是疳,將師所傳治疳之方,遂撮一帖,猶或幸中,彼原不知黃連之寒,蕪荑之毒。請一讀書明理之醫,明知是疳,開口便曰:脾胃大損,非峻補不可。

枯瘦之軀,何堪此黃連之寒,蕪荑之毒。主人曰穩當。不知熱得補而益熾,積得補而堅甚,蟲得補而更多。至於不救,則曰有命。此非讀書之過,不善讀書者之過也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其斯之謂歟。然則惟攻熱積蟲,遂可以治疳乎,非也。五疳有所見之疳,諸疳又各有所見之症,變化生心,豈可膠柱鼓瑟。

不過胸有成竹,而後能畫竹。然則治疳一於攻而全無補法乎?亦非也。經曰大毒治病,十去五六。相其熱退積減蟲安,窮寇勿追。或調理脾胃,滋腎平肝,一任醫之運用。

白話文:

疳症

一位道人說:我對聖賢學說並無深入研究,但年輕時曾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討疳症,略有所得。十六歲以後的稱為癆,十六歲以前的稱為疳。症狀包括頭皮乾燥粗糙,頭髮稀疏焦黃,面頰消瘦,鼻樑乾燥,脊背聳起,身體消瘦,牙齒參差不齊,指甲咬破,煩躁口渴,自汗,口鼻尿液發紅,腹部脹滿,潮熱,特別喜歡吃瓜果、泥土等東西,身體還會長瘡。疳症大致分為五類,分別與脾、肺、心、肝、腎相關,具體症狀繁多,無法一一列舉,只講述重點。

分別有脊疳、蛔疳、腦疳、丁奚疳、無辜疳、哺露疳等,名稱雖多,但病理相同,雖然症狀不同,但都離不開熱積、蟲積這三種病因。古代名方有塌氣丸、龍膽湯、蘆薈丸、木香丸、胡黃連丸,以及各種肥兒丸。這些方子的原理正確,意義深遠,療效神奇,非仙家之人難以傳授。因為古方書對症狀描述含糊其辭,即使傳授了方子,也沒有人敢用。

例如《景岳全書》中提到,有些情況是氣血兩虛,需要大補,這屬於外行人的揣測。即使是錢仲陽,一代小兒科名醫,也認為疳症皆因脾胃虛損,這也是老生常談,與疳症的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相符。錢氏如此,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。道人不厭其煩地詳細解釋,病因明確後,開方子的苦心就能為世人所理解。楊氏認為疳是「干」的意思,道人則認為疳是「甘」的意思。

因為過度餵養,吃了過多肥甘厚味的食物,導致鬱熱生蟲,久而形成積滯,因此稱為疳。由於津液被煎熬,肌肉消瘦;由於積滯,腹部脹大,食慾減退;由於蟲積,吮吸臟腑,因此嗜食異物,蟲蝕肢體,則瘡癢而不痛。各種症狀大多發生在富貴人家,而貧苦人家則很少見。道人雲遊四方,經常看到富家子弟反而不如貧苦人家孩子身體健康,這都是飲食不節造成的,與先天元氣強弱、脾胃功能好壞關係不大,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。

各種方劑中都以黃連為主藥,這是為了解熱毒;用蘆薈、生地、山梔、青黛、膽草、黃柏,是為了清熱;用蕪荑、君子、川楝子、雷丸、鶴蝨、烏梅,是為了殺蟲;用莪朮、神麴、山楂、麥芽、青皮、木香,是為了消積;用干蟾蜍、蟾酥,是用毒攻毒;用夜明砂、靈脂,是為了活血化瘀,促進新生。有這種症狀就用這種藥,藥物的寒性和毒性,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曾經見過患有這種病的人,去找一個目不識丁的大夫看病,大夫大概猜測是疳症,就用自己師傅傳授的治疳症的方子開藥,還可能碰巧治好了,但他根本不知道黃連的寒性,蕪荑的毒性。如果去找一個讀書明理的大夫,他明確知道是疳症,卻開口就說脾胃大損,需要大補。

瘦弱的身體怎麼能承受黃連的寒性,蕪荑的毒性呢?病人說穩妥一點吧。不知道熱症補了會更嚴重,積滯補了會更嚴重,蟲積補了會更多。等到病情無法挽救,就說是命不好。這不是讀書人的錯,是不善於讀書人的錯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那麼,只攻伐熱積蟲積就能治好疳症嗎?不是的。五種疳症各有其症狀,變化萬千,怎麼能死守一種方法呢?

只有心中有數,才能畫好竹子。那麼,治療疳症就不能完全依靠攻邪而完全不考慮補益嗎?也不是的。經書上說,大毒治病,十去五六。等到熱退、積減、蟲安,就要見好就收,不要窮追猛打。可以調理脾胃,滋陰補腎,平肝,讓醫生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