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三集·治療法 (19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集·治療法 (19)

1. 咳嗽

溢飲者,水入膈膜,不下走油網,以達膀胱,而溢出腠理,以走於四肢,故稱溢焉。支飲者,水在油膜中,不下走膀胱,而上犯於肺。如木枝上發之象,故稱支飲。然總參仲景之治法,則不外本乎寒熱虛實,而施以汗補溫下之法也。其因外寒而動水者,大小青龍湯主之。其因中土虛寒而停飲者,宜桂苓朮甘湯主之。

其因中土寒而不虛者,宜小半夏湯治之。其完全由於寒實者,宜十棗湯下之。其因太陽膀胱寒水不化者,宜五苓散治之。其因太陽寒而陽明兼虛熱者,以木防己湯主之。其太陽寒而陽明兼有實熱者,以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其因胸中水飲與火熱交結者,以厚朴大黃湯主之。

藥雖有緩急之分,而病實有深淺之異。咳者未必盡系水飲,而水飲未有不咳。憑症以用藥,固無慮夫緩急,而執藥以尋症,總宜計其深淺。

仲景麻黃湯(見前傷寒方內)

十味參蘇飲

人參(一錢),蘇葉(一錢),半夏(一錢),茯苓(一錢),陳皮(一錢),桔梗(一錢),前胡(一錢),葛根(一錢),枳殼(六分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

仲景小柴胡湯

柴胡(一錢),黨參(一錢),黃芩(一錢),半夏(七分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人參清肺湯

人參(一錢),阿膠(一錢),地骨皮(一錢),知母(一錢),烏梅(一錢),桑白皮(一錢),粟殼(六分),杏仁(一錢),甘草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人參固本湯

人參(一錢),熟地(一錢),生地(一錢),白芍(一錢),天冬(一錢),五味(一錢),知母(一錢),陳皮(七分),麥冬(一錢),炙草(六分)

清燥救肺湯

人參(一錢),甘草(一錢),黑芝麻(一錢),阿膠(一錢),石膏(一錢,煅),杏仁(一錢),寸冬(一錢),枇杷葉(一錢,炙),冬桑葉(一錢)

人參瀉肺湯

人參(一錢),黃芩(一錢),梔子(一錢),枳殼(七分),甘草(一錢),連翹(一錢),杏仁(一錢),桔梗(一錢),桑皮(一錢),大黃(七分,酒炒),薄荷(七分),

知柏地黃湯

生地(一錢),萸肉(一錢),丹皮(一錢),山藥(一錢),茯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)知母(一錢),黃柏(一錢)

仲景小青龍湯

麻黃(一錢),桂枝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細辛(六分),芍藥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,乾薑(七分),甘草(一錢)

仲景桂苓朮甘湯

桂枝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白朮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六君子湯

白朮(一錢),黨參(一錢),茯苓(一錢),陳皮(七分),半夏(六分),炙甘草(七分)

白話文:

咳嗽

咳嗽的原因,如果是水飲停留在膈膜,無法順利往下到達膀胱,而溢出肌膚表層,流佈到四肢,稱為「溢飲」。如果是水飲停留在膈膜附近,無法往下到達膀胱,反而往上犯肺,像樹枝上長芽一樣,稱為「支飲」。但總體來說,根據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不外乎是根據寒熱虛實的情況,採用發汗、補益、溫經、下瀉等方法。

如果是因為外感寒邪而導致水飲停滯的,可以用大小青龍湯治療。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寒而導致水飲停滯的,可以用桂苓朮甘湯治療。

如果是因為脾胃寒冷但並不虛弱的,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。如果是完全因為寒邪實證的,可以用十棗湯治療。如果是因為太陽膀胱經寒邪導致水液代謝不良的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是因為太陽經寒邪,同時陽明經又有虛熱的,可以用木防己湯治療。如果是因為太陽經寒邪,同時陽明經又有實熱的,可以用去石膏加茯苓芒硝的木防己湯治療。如果是因為胸中水飲和火熱交結的,可以用厚朴大黃湯治療。

藥物治療有緩急之分,疾病也有輕重深淺之別。咳嗽不一定是水飲引起的,但水飲停滯一定會引起咳嗽。根據症狀用藥,就不必擔心藥物緩急的問題;但選擇藥物時,必須考慮疾病的深淺程度。

以下是一些藥方:

  • 仲景麻黃湯(詳見傷寒論)
  • 十味參蘇飲:人參、蘇葉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桔梗、前胡、葛根、枳殼、甘草、生薑各一錢(除枳殼六分)。
  • 仲景小柴胡湯:柴胡、黨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各一錢(除半夏七分),大棗一枚。
  • 人參清肺湯:人參、阿膠、地骨皮、知母、烏梅、桑白皮、粟殼、杏仁、甘草各一錢(除粟殼六分),大棗一枚。
  • 人參固本湯:人參、熟地、生地、白芍、天冬、五味子、知母、陳皮、麥冬各一錢(除陳皮七分),炙草六分。
  • 清燥救肺湯:人參、甘草、黑芝麻、阿膠、煅石膏、杏仁、款冬花、炙枇杷葉、冬桑葉各一錢。
  • 人參瀉肺湯:人參、黃芩、梔子、枳殼、甘草、連翹、杏仁、桔梗、桑白皮各一錢(除枳殼、大黃各七分),酒炒大黃、薄荷各七分。
  • 知柏地黃湯:生地、茱萸肉、丹皮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知母、黃柏各一錢。
  • 仲景小青龍湯:麻黃、桂枝、半夏、細辛、芍藥、五味子、乾薑、甘草各一錢(除細辛六分,乾薑七分)。
  • 仲景桂苓朮甘湯:桂枝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各一錢。
  • 六君子湯:白朮、黨參、茯苓各一錢,陳皮七分,半夏六分,炙甘草七分。

(註:文中藥量單位「錢」為古代計量單位,現代使用克或毫克,需參考相關資料換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