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集·治療法 (14)

1. 牙齒證治

經曰:天有列星,人有牙齒。又曰:手陽明之脈,入下齒中。足陽明之脈,入上齒中。陳飛霞曰:上齒屬胃,下齒屬大腸,齒屬腎,凡齒生遲者,腎氣不足也。蓋腎主骨,齒者,骨之餘也。不足則髓虧,不能充乎齒。所以齒遲,宜地黃丸。上下牙床腫者,此手足陽明實熱也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:天空有星星,人有牙齒。又說:手陽明經的脈絡,進入下排牙齒中央。足陽明經的脈絡,進入上排牙齒中央。陳飛霞說:上排牙齒屬於胃,下排牙齒屬於大腸,牙齒屬於腎,凡是牙齒生長較晚的人,都是腎氣不足。因為腎主骨,牙齒是骨頭的餘氣。腎氣不足,骨髓就會虧損,不能充盈牙齒。所以牙齒生長較晚的人,適合服用地黃丸治療。上下牙牀腫脹的人,這是手足陽明經熱盛的緣故。

涼膈散為君,加知母、升麻、石膏為佐,頻頻含咽。齦腫者,腎臟積熱,附齦而腫痛也。以針刺去其血,用鹽湯洗淨,黃柏為末敷之效。小兒有多食肥肉,齒牙臭爛,不可近者,名為臭息,此胃膈實熱也。內服沆瀣丹,外以荊竹瀝和薑汁含嗽。牙疳者,初作臭氣,次則牙齒黑。

白話文:

涼膈散為主藥,加入知母、升麻、石膏為輔藥,經常含在口中。牙齦腫痛,是腎臟積熱,附著在牙齦上而腫痛。用針刺破牙齦,將血放出,用鹽湯清洗乾淨,再敷上黃柏粉末可以治癒。小兒有吃過多肥肉,牙齒臭爛,不能靠近,這種病名為臭息,這是胃膈積熱造成的。內服沆瀣丹,外用荊竹瀝和薑汁含在口中漱口。牙疳,初期是臭氣,之後牙齒變黑。

甚則齦肉爛而出血,名為宣露。此由腎熱,其氣直奔上焦,故以走馬為喻,宜速治之。若上下唇破,鼻穿齒落者,名曰崩沙。氣喘痰潮,飲食減少,則不可治。內服沆瀣丹,外以如聖散敷之。夢中咬牙,風熱也。由手足陽明二經,積熱生風,故令相擊而有聲也,必在夢中也。

白話文:

情況嚴重時牙齦潰爛出血,稱為「宣露」。這是腎臟太過燥熱,熱氣猛烈地上衝,所以用「走馬」來比喻,需要趕緊治療。如果上下脣破裂,鼻子穿孔,牙齒脫落,則稱為「崩沙」。氣喘痰多,飲食減少,則無法治癒。內服「沆瀣丹」,外用「如聖散」敷藥。夢中咬牙切齒,是風熱引起的。由於手足陽明兩經,積熱生風,所以兩齒相擊,發出聲音,一定要在夢中才發生。

風屬陽明,動則風行於陽,靜則風歸於里也,宜風散。咬牙一症,惟痘疹見此為危候,余則皆無大害。亦有因病戰慄,鼓頷而鬥牙者,治其本證,則自止。牙齒落後,不復生者,由於舌舔之故。其肉頑厚,用針刺去其血,以鼠骨散搽之自生。

白話文:

風屬於陽明經,運動時風在體表運行,靜止時風藏於體內,風要宣洩,不應該收斂。咬牙一個症狀,只有痘疹出現這個症狀,才危急,其餘的沒有太大危害。也有因為生病顫抖,鼓起兩腮,咬緊牙關的人,治療其根本病症,這些症狀自然會消失。牙齒脫落後,不生長,是因舌頭舔過的緣故。牙牀肉質堅厚,用針刺出血,用鼠骨散塗擦,自然就會生長出來。

六味地黃湯(見前喘哮方內)

涼膈散,(見前)

沆瀣丹,(見前傷濕方內)

如聖散,治小兒走馬疳,並奔沙宣露。

白話文:

六味地黃湯(見之前的喘哮方)

涼膈散(見之前)

沆瀣丹(見之前的傷濕方)

如聖散,用來治療小兒走馬疳以及牙齦潰爛的情況。

用婦人尿桶中白垢刮下,瓦上煅至煙盡,加銅綠二分,麝香五釐,共為細末,先以蠟樹葉浸米泔水,洗淨後,搽此藥。

宣風散,治小兒夢中咬牙用。

白話文:

先用婦人小便桶中附著的白色尿垢,刮下來後在瓦片上加火煅燒,燒到沒有煙冒出。之後,再加入銅綠二分和麝香五釐共同研磨成細末。

在使用前,先將蠟樹葉放入米泔水中浸泡後清洗乾淨,然後再將藥粉塗抹在上面。

尖檳榔(五兩),陳皮(一兩五錢),牽牛(一兩炒,取頭末),甘草(五錢),共為細末,每服一二錢,加蜂蜜調之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檳榔(五兩),陳皮(一兩五錢),牽牛(一兩炒熟,取頭末),甘草(五錢),共研為細末,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加蜂蜜調和,空腹服用。

塗蔚生曰:查宣風散所用之藥,多系破氣消食之藥品,並無一味去風者。足見夢中咬牙,亦是食積之熱,名為是風,則未免錯了過半矣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經過調查,宣風散所使用的藥物,大多是能夠消除體內積氣和食物積滯的藥品,並沒有任何一味藥物是治療風症的。由此可見,夢中咬牙,也是由於食物積滯所產生的熱氣,如果說是風邪引起,那麼過半數都是判斷錯誤了。

鼠骨散,治小兒齒落不生用。

雄鼠一支,爛去其皮。取全骨炙枯,研細末,加麝香一分,擦刺處,良久,以薑湯嗽之。

白話文:

鼠骨散,用來治療小兒牙齒脫落不再生長。

取一隻雄鼠,去掉其皮。將整副骨骼烤至乾燥,研磨成細粉,加入一分麝香混合。將此粉末塗抹在牙齒脫落的地方,待一段時間後,用薑湯漱口。

塗蔚生曰:小兒除齒遲,齦腫等證外,頗少齒痛之症。然予於齒痛,除由於風火而外,得一虛火牙痛之方,治療最速,收效最神。蓋齒總屬於腎。腎陰一虛,不能上輸滋養,則虛火熾炎,爍齒作痛。治之之方,唯有滋陰降火,兼清陽明之燥熱耳。方用加味玉女煎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小兒除了長牙慢、牙齦腫脹等症狀外,很少有牙痛的毛病。但我在治療牙痛時,除了那些由風火引起的牙痛外,根據虛火牙痛給我得一方驗方,療效最為快速,效果最為神奇。因為牙齒總體上是屬於腎臟的。腎陰一旦虛弱,無法輸送到上面滋養身體,那麼虛火就會旺盛,灼燒牙齒而引起疼痛。治療的方法,只有滋陰降火,兼清陽明的燥熱而已。方子是用加入了其他成分的玉女煎。

至風火牙痛之外,治法以蒜瓣一片,研搗如泥,加入輕粉少許,置於小蛤蜊殼內,放於虎口穴上(在合骨下),令其燒熱至極痛時,始去之,頃刻此處肉起一小泡,用針刺破,流出黃水,牙痛立止,終身不復牙痛。但此必須是牙痛由於風火內熱者,否則亦不大效。

加味玉女煎

白話文:

除了風火引起的牙痛外,還有一種療法是將一片蒜瓣搗碎成泥,加入少許輕粉,放入小蛤蜊殼中,放在虎口穴上(在虎口下方),讓它燒熱至極痛時,才把它拿掉,不久之後,此處會出現一個小水泡,用針刺破,流出黃水,牙痛即可停止,終身不再牙痛。但是這個方法只適用於風火內熱引起的牙痛,否則效果不大。

生地(二錢),玄參(一錢),骨碎補(一錢),石膏(一錢),知母(一錢),寸冬(一錢),甘草(一錢),懷牛膝(二錢)

白話文:

生地(12克),玄參(6克),骨碎補(6克),石膏(6克),知母(6克),寸冬(6克),甘草(6克),懷牛膝(12克)。

2. 咽喉證治

經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又曰:二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陳飛霞曰:蓋咽者胃管,主納水穀而居後。喉者肺管,主呼吸而居前,為人一身之總要。若胸中鬱積熱毒,至生風痰,壅滯不散,發於咽喉。病名雖多,無非熱毒,速宜清解,緩則有難救之患。

白話文:

《醫書》上說:咽喉是食物和水的通道。喉嚨是氣息上下的通道。又說:二陰一陽結在一起,就叫做喉痹。陳飛霞說:咽其實就是胃的管道,主要負責食物和水的入口和消化。喉嚨其實就是肺的管道,負責呼吸,所以咽喉是人全身非常重要的器官。如果胸腔裡面鬱積了熱毒,就會產生風痰,導致氣血不通,鬱結在咽喉部位。喉痹的病名雖然很多,但都是由熱毒引起的,所以要及時地清熱解毒,如果耽擱時間,就有難以挽救的危險。

輕則甘桔湯,重則化毒湯。如痘瘡咽喉痛者,毒氣上攻也,加減甘桔湯。喉中生瘡,不吮乳,化毒湯。小兒為諸骨所哽,骨大難嚥者,以鵝毛掃咽吐之,骨小者,用海上方治之。

甘桔湯,治小兒膈膜積熱致生風痰,而患喉痹用。

白話文:

輕微的症狀可以使用甘桔湯,嚴重的症狀則可以使用化毒湯。如果是痘瘡引起的咽喉痛,表示毒氣上升,可以加減甘桔湯。喉嚨中長瘡,不喝奶,可以使用化毒湯。小兒因骨頭哽塞,骨頭太大難以吞嚥,可以用鵝毛掃清除;骨頭較小的,可以使用海上方治療。

粉甘草(二錢),牙桔梗(一錢),以淨水煎,細細嚥之。

化毒湯,治小兒咽喉證危迫者用。

白話文:

粉甘草(二錢),牙桔梗(一錢),用乾淨的水煎煮,慢慢地用小口小口喝下去。

牙桔梗(一錢),薄荷(一錢),荊芥穗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芒硝(一錢),山豆根(一錢),馬牙硝(一錢),硼砂(一錢),明雄黃(一錢),鏡面砂(一錢)

共為細末,每服一錢,白湯調下,仍以此藥吹喉中。

海上方,治小兒諸骨所哽用。

白話文:

取牙桔梗、薄荷、荊芥穗、炙甘草、芒硝、山豆根、馬牙硝、硼砂、雄黃、鏡面砂各一錢,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白湯調服,並用此藥吹入喉嚨。此方出自《海上方》,用於治療小兒骨頭卡喉。

金鳳花根搗碎,以米醋濃煎,用有嘴瓶盛之,口銜瓶嘴,仰面吸藥吞之,其骨即下。吞藥勿令沾牙。又或以玉簪花根亦可,如上法煎咽。

白話文:

將金鳳花的根搗碎,用米醋濃煎,用有嘴的瓶子盛裝,口含瓶嘴,仰面吸入藥汁並吞下,就能讓魚刺落下。吞藥時不要讓藥汁沾到牙齒。也可以用玉簪花的根,用法同上。

塗蔚生曰:喉痛一症,雖多由於風火,然必陰虛之人,始易患此。小兒縱無伐傷腎陰情事,然食積等火爍陰,亦與伐傷無異。故小兒素患久患喉症者,亦宜兼顧其陰。楊氏咽喉七十二症,無不以六味地黃湯為加減,蓋為此也。至陰虛至極,虛火上犯而作腫痛,有時必須加入桂附少許,以為反佐,立時引火歸源,腫消痛止者,此又不可不知。但桂附須用上等者,方不至誤事,此亦不過百分中之一二耳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喉嚨痛這種疾病,雖然大多是因為風火引起的,但如果陰虛體質的人,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。小兒縱使沒有傷害腎陰的事,但吃積食等火氣灼傷陰,也與傷害腎陰無異。所以小兒過去患有喉症或長期患有喉症的人,也應該兼顧養陰。楊氏提出的咽喉七十二種疾病,無不以六味地黃湯為加減方,就是基於這個原因。到了陰虛極其嚴重的時候,虛火上升引起腫脹疼痛,有時必須加入少許桂附,作為反佐藥,能立刻引火歸原,腫脹消失疼痛停止。但桂附一定要用上等的,才能不至於誤事,這也不過是百分之一二的機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