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13)
第四集·治療法 (13)
1. 口瘡證治
經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。又曰:脾氣通於口,脾和,口能知五味矣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中間的黃色與脾臟相連,通過口腔來表現。又說:脾的功能狀態會影響到口腔,當脾臟功能正常時,口腔就能分辨出五種味道。
陳飛霞曰:口者,脾之外候。鵝口者,口內白膩滿舌,如鵝之口,此肺熱而心脾為甚,故發於口也。內服沆瀣丹,外以保命散吹之。
白話文:
陳飛霞說:口,是脾胃的外部表現。鵝口症,是指口腔內覆滿白色膩苔,就像鵝的嘴巴一樣,這是由於肺熱,以及心脾的火熱更加嚴重,所以發病於口腔。服用沆瀣丹治療,並用保命散吹口。
口瘡者,滿口赤爛。此因胎稟本厚,養育過溫,心脾積熱,熏蒸於上,以成口瘡。內服沆瀣丹,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,(地雞即桶蟲,人家磚下有之。)
白話文:
口瘡,就是滿口紅腫潰爛。這是因為胎稟本來就厚實,養育過於溫暖,導致心脾積熱,熱氣蒸騰到上面,以致形成口瘡。內服沆瀣丹,外用地雞擂水擦拭潰爛處。(地雞就是桶蟲,人家磚頭下面就有。)
口糜者,滿口生瘡潰爛。乃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以導赤散去小腸之熱,五苓散去膀胱之熱,當以二方合服。
白話文:
口糜:是指嘴巴裡面生瘡潰爛。因為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,隔膜和腸胃不舒服,以上表現為口糜。用導赤散去除小腸的熱氣,用五苓散去除膀胱的熱氣,應該將兩種藥合在一起服用。
口瘡服涼藥不效,乃肝脾之氣不足,虛火泛上而無制。宜理中湯以收其浮游之火,外以上桂末吹之。若吐瀉後,口中生瘡,亦是虛火,理中湯。昧者以為口瘡悉為實熱,概用寒涼,必不救。上齶有脹起如懸癰者,此名重齶。由脾胃挾熱,氣血不能收斂而成,用針刺去惡血,內服沆瀣丹,以碧雲散吹之。
白話文:
如果是口瘡使用清涼藥物無效,那是由於肝、脾之氣不足,虛火上浮而沒有東西可以阻止。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收取那些漂浮的虛火,並在口瘡處塗抹桂花末。若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後而使口中產生瘡,那也是由於虛火,應該使用理中湯。愚昧的人認為口瘡皆是實熱,就全用清涼藥物,這樣治療是肯定無效的。如果上顎有腫起來像懸掛的膿瘍般的景象,這叫做「重齶」。是由於脾胃有熱,氣血不能收斂而形成的。治療方法是使用針刺把瘀血刺出來,內服沆瀣丹,並在患處塗抹碧雲散。
小兒兩頤流液,浸漬胸前者,此名滯頤。蓋涎者脾之液,口為脾竅。脾胃虛寒,不能收斂津液,故涎從口出,而滯於頤,宜溫脾丹。
白話文:
小兒的兩邊臉頰經常流口水,一直浸濕到胸前,這種情況叫做「滯頤」。口水是脾臟所分泌的液體,嘴巴是脾臟的竅門。如果脾胃虛寒,就會失去收斂津液的能力,導致口水從嘴巴流出來,並且積聚在臉頰上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溫脾丹來治療。
小兒口頻撮者,氣不和也。蓋唇應於脾,氣出於肺,脾虛不能生肺,以故口頻撮。異功散,補脾散,補脾生肺愈矣。小兒口撮面青多哭,此陰寒之至,肝脾虛冷,臍下痛也,理中湯溫之。
白話文:
小兒嘴巴經常抽動,這是氣血不調和的原因。嘴脣與脾臟相應,氣息從肺臟呼出,脾虛沒法生肺,所以嘴巴經常抽動。異功散、補脾散,補脾生肺就會痊癒了。小兒嘴巴抽動臉色發青愛哭,這是陰寒到了極點,肝脾虛寒,臍下疼痛,理中湯溫暖陽氣就可以治癒。
小兒急欲吮乳,而口不能吮者,心脾有熱,舌不轉運、瀉黃湯清之。
《集成》沆瀣丹(見前傷濕方內)
《集成》保命散,治小兒鵝口口瘡。
箭頭沙,枯白礬,明牙硝(各一錢)
共為細末吹之。
五苓散,(見前咳嗽方內)
導赤散,(見前夜啼方內)
理中湯,(見前泄瀉方內)
碧雲散,治小兒懸癰重齶用。
白話文:
如果嬰兒很想吸奶,但嘴巴卻無法吸吮,可能是心脾有熱,舌頭轉動不靈,可以用瀉黃湯來清熱。
另外,鵝口瘡可以用保命散治療,藥方是將箭頭沙、枯白礬、明牙硝各一錢研磨成細粉,吹入患處。
其他治療小兒疾病的藥方還有五苓散(治療咳嗽)、導赤散(治療夜啼)、理中湯(治療泄瀉)、碧雲散(治療懸癰重齶)。
蒲黃末,洋青黛,白硼砂,明牙硝,生甘草(各等分),共為細末吹之。
溫脾丹,治小兒脾冷流涎,浸潰頤間用。
白話文:
蒲黃粉末、洋青黛、白硼砂、明礬、生甘草(各等分),研磨成細末一起使用,吹入鼻腔。
木香,半夏(各三錢),炮薑,白朮(各二錢),陳皮,青皮(各一錢)
白話文:
木香、半夏各三錢,炮薑、白朮各二錢,陳皮、青皮各一錢。
上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龍眼核大,每服一丸末飲下。
導功散,(見前脹滿方內)
瀉黃散,治小兒心脾有熱,舌不轉運,不能吮乳。
白話文:
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同龍眼核,每次服用一丸,用飲料送服。
導功散,(見前面脹滿的方劑)
瀉黃散,用來治療小兒心脾有熱的情況,症狀包括舌頭不靈活、無法吸吮母乳。
茯苓,黃芩,黃柏,黃連,梔仁,茵陳蒿,澤瀉(各一錢),燈心(十莖),水煎服下。塗蔚生曰:陳飛霞五苓散去膀胱之熱,語未免有誤。蓋五苓散最熱,為溫化寒水凝結之藥,而其熱所以能去者,因水滯中焦,而膀胱失其火化,不能化氣上行,則津液四達。故口渴而身熱胸煩也。
白話文:
茯苓、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、梔子、茵陳蒿、澤瀉各一錢,用燈芯(十根)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塗蔚生說:陳飛霞將五苓散用於祛除膀胱之熱,這句話不免有誤。其實,五苓散最熱,是溫化水寒凝結的藥材,而其熱所以能祛除,是因為水停留在中焦,而膀胱失去其火化,不能將水液氣化向上運行,使體液四處流動。所以口渴、身熱、胸悶。
今苓澤利水下降,桂枝化水上行則衛氣得升,津液得達,故真寒可除,而假熱可去也。若以是為治膀胱火熱之藥,是何異以硝黃為治陽明寒結者乎?然則膀胱之熱,果何以去,曰:五苓散去桂枝加以知柏芩連木通等味,斯可耳。
白話文:
苓澤湯的作用是利水下降,桂枝的作用是化水上行,讓衛氣升發,津液到達,所以真寒可消除,假熱可去除。如果用苓澤湯治療膀胱火熱,這跟用硝黃來治療陽明寒結有什麼區別!那麼,膀胱的熱應該怎麼去除呢?五苓散去除桂枝,加上知柏、黃芩、連翹、木通等藥材,這樣可以。
2. 舌病證治
經曰: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心,心生舌,在竅為舌。又曰: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。陳飛霞曰:夫舌為心之苗,胃之根。小兒多生舌病,以心脾之積熱也。故有重舌、木舌、弄舌、舌胎等證,宜辨其虛實而治之。重舌者,心脾有熱。蓋脾之大絡,出於舌下,有熱則氣血俱盛,附舌根下,忽重生一舌,面短小。
白話文:
典籍中記載:南方產生了熱氣,熱氣產生了火氣,火氣產生了心臟,心臟產生了舌頭,舌頭位於口裡,即是舌頭。又說:心臟的氣息通向舌頭,心臟平和,那麼舌頭就能辨別出五種味道了。陳飛霞說:舌頭是心臟的苗,是胃的根。小兒經常會生舌頭的疾病,這是因為心脾積蓄了熱氣的緣故。所以會有重舌、木舌、弄舌、舌胎等症狀,應該辨別出是虛症還是實症,然後再治療。重舌的人,心脾有熱氣。脾臟的主要經絡,出現在舌頭下面,如果有熱氣,那麼氣血就會同時旺盛,聚集在舌根下面,突然又長出了新的舌頭,又短又小。
內服沆瀣丹,外以針刺去其惡血,以碧血散,竹瀝調勻敷之。弄舌者,脾臟虛熱,令舌絡緊,時時舔舌,俗人稱為蛇絲驚者是也。切勿以寒涼攻下治之,少與瀉黃散,服之不效,四君子湯。或渴欲飲水,面無紅赤色,此脾胃津液不足,不可誤認為熱,宜七味白朮散。面黃肌瘦,胸心煩熱而弄舌者,此疳證也。
須從疳證門參考,宜集聖丸。
白話文:
內服生脈散,外用針刺療法排除惡血,再將綠血散、竹瀝混合後敷貼。舌頭常常動的人,是由於脾臟虛熱,導致舌絡緊繃,經常舔舐嘴脣,一般人稱為蛇絲驚。千萬不可用寒涼藥治療,可以適當服用瀉黃散,效果不佳,可服用四君子湯。有的人想喝水,臉色不紅赤,這是脾胃津液不足引起的,不能誤認為是熱證,應服用七味白朮散。臉色發黃,肌膚消瘦,胸中煩熱,舌頭髮動的人,這是疳證。
大病後精神困憊,飲食少思,而弄舌者,凶候。蓋氣血兩虧、精神脫卻,速以十全大補湯挽救之。舌上黑苔,其熱已劇,急以薄荷煎湯洗之。如舌轉紅色者可治,涼膈散下之。洗之不紅者,不治。泄瀉後舌上白胎,此津液不榮,不能上潮於口,為虛熱也,理中湯。
白話文:
大病過後感到精神倦怠,吃不下東西,思慮不周,而舌頭卻經常不自主的活動,這是兇險的徵兆。因為氣血兩虧,精神脫離了肉體,應該立即用十全大補湯來挽救。舌頭上有黑色的苔,說明熱氣已經很嚴重了,應該立即用薄荷煎湯來清洗舌頭。如果舌頭轉為紅色,說明還可以治療,用涼膈散治療。如果清洗之後舌頭仍然沒有變紅,那就不治了。腹瀉之後舌頭上有白色的苔,這是津液不足,不能上潤於舌頭,是虛熱所致,應該用理中湯治療。
《集成》沆瀣丹(見前傷濕方內)
碧雪散(見前口瘡方內)
七味白朮散(見前泄瀉方內)
瀉黃散(見前口瘡方內)
六君子湯(見前咳嗽方內)
集聖散(見前疳症方內)
十全大補湯(見前頭項方內)
涼膈散,治心脾有熱,舌上黑苔者。
白話文:
《集成》沆瀣丹、碧雪散、七味白朮散、瀉黃散、六君子湯、集聖散、十全大補湯、涼膈散,分別用於治療傷濕、口瘡、泄瀉、口瘡、咳嗽、疳症、頭項、心脾有熱、舌上黑苔等症。
連翹(一錢),梔仁(六分),大黃(五分),薄荷(一錢),黃芩(六分),芒硝(五分),甘草(四分),竹葉(七片)
燈心(十莖),水煎服,加生蜜十匙對服。
理中湯(見前泄瀉方內)
白話文:
用連翹一錢、梔子仁六分、大黃五分、薄荷一錢、黃芩六分、芒硝五分、甘草四分、竹葉七片、燈心十莖,加水煎服,再加生蜜十匙一起服用。另外還需要服用理中湯(詳見之前的泄瀉方)。
塗蔚生曰:舌上黑苔,必須乾燥無津液者,方可斷為其熱已劇。若舌上雖為黑苔,而有津液油潤者,猶是陰寒至極,外見假熱之色。此等精微,未可忽視者也。
白話文:
塗蔚生說:舌頭上的黑苔,一定要乾燥無津液,才能判斷是內熱已經很嚴重了。如果舌頭上雖然有黑苔,但還有津液油潤,那還是陰寒到了極點,表面上顯露出假熱的樣子。這些精微的地方,不能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