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三集·治療法 (1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集·治療法 (12)

1. 霍亂

經曰:足太陰厥氣上逆,則霍亂。又曰:連熱則熱至,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。陳飛霞曰:夫霍亂之病,起於倉卒,其證揮霍擾亂,無有寧止,故名霍亂。多因夾食傷寒,陰陽乖隔,上吐下瀉,而煩躁悶亂者是也。蓋人有三焦,上焦受納水穀,主入而不出,中焦腐化水穀,流行於五臟六腑,下焦分別水穀,主出而不納。故邪在上焦則吐,邪在下焦則瀉,邪在中焦則上吐下瀉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足太陰脾經厥氣上逆,就會出現霍亂。又說:連續發熱,熱到極點,就會全身發熱,嘔吐腹瀉,患上霍亂。陳飛霞說:霍亂這種疾病,發病突然,症狀錯綜複雜,沒有間斷,所以叫霍亂。大多是因過度飲食導致傷寒,陰陽相隔,上吐下瀉,煩躁悶亂。人體有三焦,上焦接受水穀,主納入而不排出,中焦腐化水穀,佈散於五臟六腑,下焦分別水穀,主排出而不納入。所以邪氣在上焦就會嘔吐,邪氣在下焦就會腹瀉,邪氣在中焦就會上吐下瀉。

凡霍亂得吐瀉,則邪氣上下得出,陳莝盡出,而吐瀉自止。乃有上不得吐,下不得瀉,為乾霍亂,又名絞腸痧。其病因脾胃之邪,無從而出。若加喘滿作搐者,十不救一。其有上吐下瀉者,當分寒熱治之,亦宜止其乳食,恐其增痰也。故霍亂飲水湯,不必與之,以其助胃邪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霍亂引起嘔吐腹瀉,那麼邪氣就會從上下排出,陳年積聚的穢物全部排出,嘔吐腹瀉就會停止。但也有人嘔吐不出來,腹瀉也不出來,是「乾霍亂」,又稱「絞腸痧」。這種病是由於脾胃的邪氣無法排出造成的。如果加上喘滿痙攣,十個有九個救不活。如果有嘔吐腹瀉的症狀,就要分寒熱來治療,也要禁止其喝牛奶或食用乳製品,以免增加痰濕。因此,得了霍亂不必喝「霍亂飲水湯」,這是因為它會加重胃的邪氣。

藿香正氣散。有先瀉後吐者,乃脾胃虛寒,故先瀉白水,而吐亦不多,氣緩而神色不慢,額上有汗,六脈沉細,此為虛冷,宜溫之,六君子湯;不愈,則理中湯,加藿香木瓜各一錢。有先吐後瀉者,乃脾胃有熱,故喘促唇紅,面赤口渴,脈洪而數,宜和之,五苓散加藿香。

白話文:

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。有先瀉後吐的人,那是脾胃虛寒,所以先瀉出白水,而吐得也不多,呼吸緩慢,神態並不遲緩,額頭上有汗,六種脈搏沉細,這是虛冷的情況,應該溫暖脾胃,可用六君子湯;如果療效不佳,就用理中湯,再加入藿香和木瓜各一錢。有先吐後瀉的人,那是脾胃有熱,所以喘促,嘴脣紅赤,面色紅潤,口渴,脈搏洪盛而且快捷,應當調理脾胃,可以用五苓散配上藿香。

其乾霍亂,上不得吐,下不得瀉,最為危迫。速用鹽湯探吐之,必待其吐出宿食積痰,然後用藥。或以針刺十指甲旁,令出血,或刺膝中名委中穴,出血即解。然後用藿香正氣散

白話文:

乾霍亂,就是上吐不出來,下瀉不下去,這種情況最為緊急危險。趕快用鹽湯讓患者催吐,一定要等到吐出宿食和積痰,才能用藥。或者用針刺十個指甲旁邊,讓血液流出來,或者刺膝蓋中間的委中穴,出血後就會好轉。之後再服用藿香正氣散。

《集成》藿香正氣散(見前嘔吐方內)

君子湯(見前咳嗽方內)

仲景理中湯(見前泄瀉方內)

五苓散(見咳嗽方內)

塗蔚生曰:五苓散為治寒水不化之熱劑,義已見前。飛霞引治熱症霍亂,仍為誤也,醫者須當審慎。查上吐下瀉為霍亂,吐瀉不得為乾霍亂,吐瀉而兼腹痛者,方為絞腸痧,宜用針刺法,刺手十二井最效。手少商在大指內側,離甲爪角如韭葉許。手商陽在食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許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「五苓散是治療寒水不化的熱性藥劑,意義在前文已經說過。飛霞引來治療熱症霍亂,仍然是錯誤的,醫者必須謹慎。上吐下瀉是霍亂,嘔吐腹瀉不能稱為乾霍亂,嘔吐腹瀉並伴有腹痛的,纔是絞腸痧,應使用針灸,刺手十二井最有效。手少商在大拇指向內側,離甲爪角如韭葉那麼長。手商陽在食指內側,離甲爪角如韭葉那麼長。」

手中衝在正面中指端,去爪甲韭葉許。手關衝在無名指外側,去爪甲角韭葉許。手少衝在小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許。手少澤在小指外側,去爪甲角五分。兩手合共十二穴,故名十二井穴。夫霍亂雖由於實邪擾害中土者多,而虛寒侵犯中土者,亦復不少。藿香正氣散,既純系一派消導攻散之藥,靡不誤事。

白話文:

手中衝穴位位於中指指端的正面,距離指甲角約一韭葉的距離。手關衝穴位位於無名指的外側,距離指甲角約一韭葉的距離。手少衝穴位位於小指的內側,距離指甲角約一韭葉的距離。手少澤穴位位於小指的外側,距離指甲角約五分。左右手加起來總共有十二個穴位,所以稱為十二井穴。霍亂雖然多數是因實邪侵犯中土所致,但因虛寒侵犯中土所致的也不少。藿香正氣散完全是用來清熱化濕、解表攻散的藥,用來治療霍亂,怎麼不誤事呢?

欲求其一明瞭穩健之法,則莫如折中於仲景,仲景之霍亂論曰:霍亂,頭痛、發熱、身疼痛、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而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雖其後隨出四逆湯與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法,而霍亂之提綱治法,究不外是。餘本此法以為診治,從未誤事。蓋脾土既因寒邪上下分爭之劇,而發生泄瀉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想要尋找一種清晰明晰且可靠有效的方法,那沒有比折衷仲景的方法更好的了。仲景在《霍亂論》中說,霍亂患者會出現頭痛發熱、身疼痛、感到口渴想喝水的情況。服用五苓散可以治療。如果患者是寒證,不渴,那麼就服用理中丸。雖然後來又出現了四逆湯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的方法,但霍亂的綱領性治療方法,最終還是離不開這些。我根據這些方法進行診治,從來沒出過問題。因爲脾土既因爲寒邪上下作鬥爭,而導致腹瀉。

則正氣自虛,而寒邪愈實。扶土以安中宮,則邪退而吐瀉自止。其熱多欲飲水者,以脾土不能化水,水津不能四布也,故主苓澤以利之,桂枝以化之。使其津生水布,而渴自止。其寒多不用水,而用理中湯者,以水津雖能上升,而溫化之力太差,尚使水液下注也。故主白朮以燥之,乾薑以溫之,使虛寒消盡,而吐瀉自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人體的正氣虛弱,寒邪就會變得更加嚴重。扶持脾胃以安撫中焦,寒邪就會退去,嘔吐腹瀉的症狀也會自然停止。如果患者經常感覺口渴,想喝水,這是因為脾胃不能將水液消化、吸收,水液不能在體內四處分佈。所以,治療時應該使用茯苓、澤瀉等藥物來利水,用桂枝來溫中化寒。讓水液生成,在體內分佈均勻,口渴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。如果患者畏寒,不願意喝水,而服用理中湯,這是因為雖然水液能夠上升,但是溫化的力量太差,水液還是會向下流動。所以,治療時應該使用白朮來燥濕,用乾薑來溫中,使虛寒消散,嘔吐腹瀉的症狀就會自然痊癒。

若其所謂先吐後瀉,乃脾胃有熱,而主以五苓散加藿香,是誠為盲人引渡者也。夫既曰有熱,則宜治以清涼。而五苓散為治寒水不能利化,水陰不能上達,始行發熱作渴之熱劑,豈可以之治有熱作嘔者乎?即加藿香,而藿香亦為宣去惡氣之藥,於熱毫無干涉。余遇此症頗多,其寒濕兼滯者,則用五苓散理中湯以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說,先嘔吐後腹瀉,是脾胃有熱,而主張用五苓散加上藿香,這簡直是讓盲人引路。既然說有熱,就應該用清涼藥物治療。而五苓散是治療寒水不能利尿,水陰不能上達,才用來發熱口渴的藥劑,怎麼可以用來治療有熱嘔吐呢?即使加上藿香,藿香也是宣散惡氣的藥物,對熱沒有任何作用。我遇到這種症狀的患者很多,如果是寒濕兼滯的,我就用五苓散和理中湯來治療。

其為上熱下寒之霍亂,每以六君子湯,加黃連生薑治之得愈,輕者則只以小半夏湯加黃連。其黃連分量,亦須與參朮相等。蓋熱在上,而治熱宜求乎上,寒在下,而治寒宜求乎於下。雖熱寒互相為用,而藥性各循其經,不相沖突,斯則亦相剋相濟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上熱下寒的霍亂,通常用六君子湯,加入黃連和生薑來治療並治癒,輕微的則只用小半夏湯加入黃連。黃連的份量必須與人參和白朮相等。由於熱在上,治療熱症應從上處理,寒在下,治療寒症應從下處理。雖然熱症和寒症互相作用,而藥性各按其經絡而行,互不衝突,這就是相剋相濟之道。

仲景四逆湯

乾薑(一錢),附子(五分),甘草(一錢),

仲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

甘草(一錢),附子(三分),乾薑(一錢),將藥煎好,以豬膽汁入尿摻入服之。

白話文:

甘草(六公克),附子(一點八公克),乾薑(六公克),將藥煎好,以豬膽汁加入尿液中服用。

六君子湯(見上)

半夏湯(見前咳嗽方內)

2. 傷暑

經曰:因於暑汗,煩者喘滿,靜者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又曰: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,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陳飛霞曰:嬰兒之患,夏秋為甚。蓋火土旺於長夏,正當金水受傷,稚陽陰微,已失天和。加之暑而熱,陽氣浮於外,生冷戕其中。夏失長養,則不能生金,而病於暑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因為暑熱出汗,煩躁的人會氣喘且胸悶,安靜的人會變得愛說話,身體就像烤焦的木炭一樣熱,一冒汗就會散熱。又說:氣血旺盛的人身體會怕冷,是得了傷寒;氣血虛弱的人身體會發熱,是得了暑熱。陳飛霞說:嬰兒的發病,在夏季和秋季最嚴重。這是因為在長夏時節,火土旺盛,正好是金水受傷的時候,嬰兒的陽氣和陰氣微弱,已經失去了自然界的和諧。再加上暑熱和炎熱,陽氣在外界浮動,生冷之物損害其中。夏季喪失了正常生長發育,就不能生出金氣,而病於暑熱。

然有中暑而病者,有因暑而致病者,雖病有不同,而總由於暑。(詞意重複,二而一也。)故其為病,有陰陽二症,曰陰暑,曰陽暑,治猶冰炭,不可不辨也。陰暑者,因暑而受寒也。凡膏粱之兒,畏暑貪涼,不避寒氣;又或居深堂廣廈,又或乍寒乍熱之時,不謹衣被,以致寒氣襲於肌表。其症頭痛,無汗,惡寒,身體拘急。

白話文:

有一些人是因為中暑而生病,還有一些人是因為暑熱而引發疾病,雖然疾病種類不同,但總因暑熱而起。(詞語重複,兩者是同一種意思。)所以它們的病狀分為陰暑與陽暑兩種症狀,治療方法猶如冰炭般截然不同,不可不分清。陰暑是指因為暑熱而受了寒。凡是富貴人家的子弟,怕熱貪涼,不避寒氣;還有的住在深堂廣廈,或者在忽冷忽熱的時候,不注意衣物的保暖,導致寒氣侵襲肌表。它的症狀是頭痛、無汗、怕冷、身體拘緊。

此以暑月受寒,雖名陰暑,即傷寒也。治宜溫散五積散清暑益氣湯,不惡寒而發熱者,人參白虎湯、熱退後用調元生脈散補之。又有不慎口腹,過食生冷瓜果、冷茶冷水,以致寒涼傷臟,而為吐嘔、瀉痢、腹痛等症。此亦因暑傷寒,寒邪在內,治以溫中為主,加味五苓散;不應,理中湯

白話文:

這種情況是在暑天受了寒,雖然名稱叫做陰暑,但其實也就是傷寒。治療宜溫熱散寒:使用五積散、清暑益氣湯。如果不惡寒但是發熱的,使用人參白虎湯,等熱退後再使用調元生脈散補益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不注意飲食,過量食用生冷瓜果、冷茶冷水,導致寒涼損傷臟腑,而引起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等症狀。這也是由於暑天受寒,寒邪在體內,治療以溫中為首要,可使用加味五苓散;如果治療無效,則使用理中湯。

陽暑者,藜藿之兒有之。常在烈日之中,坐於熱地之上,澡浴寒澗之內。其證發熱頭痛,煩躁,大渴大汗,脈洪滑大,便結,小便赤者,白虎湯;脈虛煩渴而少氣者,人參白虎湯;若眩暈者,生脈散;兼治暑,薷苓湯。凡治暑者,最當辨其陰陽虛實。若外中熱邪,內亦煩躁而熱,此表裡俱熱,方是陽症。

白話文:

陽暑症:

原因:藜藿之兒(一種在烈日下生長、適應熱環境的人)長期在烈日下曝曬,坐在熱地上,又經常在寒冷的溪水中洗澡。

症狀:發熱、頭痛、煩躁、口渴、大量出汗、脈搏洪滑有力、大便乾燥、小便赤黃。

治療:白虎湯。

陽暑症,脈虛煩渴,體力不足:

原因:同樣是陽暑症,但體質虛弱,氣血不足。

症狀:發熱、煩渴、氣短、脈搏虛弱。

治療:人參白虎湯。

陽暑症,頭暈目眩:

原因:陽暑症合併頭暈目眩。

症狀:發熱、煩躁、頭暈目眩。

治療:生脈散。

暑症兼治法:

原因:暑症合併其他疾病,如痢疾、水腫等。

症狀:發熱、煩躁、腹瀉或水腫。

治療:薷苓湯。

注意事項:

治療暑症時,最重要的是辨別陰陽虛實。如果外感熱邪,內部也煩躁發熱,說明表裡俱熱,屬於陽症。

治宜清補如前。若脈虛無力,或為惡寒背寒,或為嘔惡,或為腹痛泄瀉,或四肢鼻尖微冷,或不喜茶冷水,或息促氣短,無力以動之類,皆陽中之陰症也。凡見此證,但當專顧元氣,四君子湯為主治,或理中湯加芍藥。若虛寒甚者,則舍時令而從證,桂附在所必用。切不可因暑熱之名,而執用寒涼解暑,否則其禍不可勝言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應當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清補。如果脈搏虛弱無力,或出現惡寒、背寒,或噁心嘔吐,或腹痛腹瀉,或四肢和鼻尖微微發冷,或不喜歡喝茶和冷水,或呼吸急促、氣短,無力活動等症狀,這些都是陽中有陰的證候。凡是見到這種證候,只應當專門顧護元氣,以四君子湯為主方,或者理中湯加芍藥。如果虛寒很嚴重,那麼就不要考慮時令而根據證候來治療,桂附是一定要用的。千萬不要因為是暑熱之名,就執意使用寒涼藥物來解暑,否則其禍害是無法言表的。

《集成》溫散五積散

白芷(一錢),陳皮(五分),川樸(七分),桔梗(一錢),枳殼(七分),川芎(五分),白芍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白朮(一錢),當歸(一錢),半夏(六分),桂枝(五分),炮姜(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白話文:

  • 白芷(1錢):具有祛風散寒、通竅止痛、消腫止癢的功效。

  • 陳皮(5分):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、止咳化痰的功效。

  • 川樸(7分):具有散寒止咳、祛痰平喘、溫中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桔梗(1錢):具有宣肺祛痰、利咽排膿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枳殼(7分):具有行氣導滯、消痞散結、破氣消積的功效。

  • 川芎(5分):具有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、祛風解表的功效。

  • 白芍(1錢):具有養血柔肝、緩中止痛、涼血散瘀的功效。

  • 茯苓(1錢):具有健脾益氣、寧心安神、利水滲濕的功效。

  • 白朮(1錢):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、止瀉消積的功效。

  • 當歸(1錢):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、潤腸通便的功效。

  • 半夏(6分):具有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、清熱化痰的功效。

  • 桂枝(5分):具有發汗解表、溫經通脈、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炮姜(5分):具有溫中止痛、溫肺化痰、散寒止瀉的功效。

  • 炙甘草(1錢):具有益氣補中、緩急止痛、調和諸藥的功效。

  • 生薑(1錢):具有發汗解表、溫中止瀉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
  • 大棗(1枚):具有益氣補血、健脾益胃、養血安神的功效。

人參白虎湯(見前溫病方內)

《集成》調元生脈散

潞參(一錢),炙耆(一錢),寸冬(一錢),五味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《集成》加味五苓散

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豬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),桂枝(七分),藿香梗(一錢),宣木爪(一錢),砂仁(五分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白話文:

白朮(六克),茯苓(六克),豬苓(六克),澤瀉(六克),桂枝(四克),藿香梗(六克),宣木爪(六克),砂仁(三克),生薑(六克),大棗(一枚)

上燈心十莖為引,水煎熱服。

白虎湯,(見嘔吐方內)

生脈散

人參(一錢),寸冬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

《集成》薷苓湯

白朮(一錢),香薷(一錢),茯苓(一錢),豬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),桂枝(五分),白扁豆(一錢),川樸(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,燈心(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白朮:一錢 (6克)

  • 香薷:一錢 (6克)

  • 茯苓:一錢 (6克)

  • 豬苓:一錢 (6克)

  • 澤瀉:一錢 (6克)

  • 桂枝:五分 (3克)

  • 白扁豆:一錢 (6克)

  • 川樸:五分 (3克)

  • 炙甘草:一錢 (6克)

  • 生薑:一錢 (6克)

  • 大棗:一枚 (10克)

  • 燈心:一錢 (6克)

塗蔚生曰:天地六淫之氣,曰風寒暑濕燥火。然風者,吾知其為風,寒者,吾知其為寒,暑濕燥火者,吾知其為暑濕燥火。再試究詰其何者為暑?暑為何若?則人莫不曰:暑乃天地間一種炎熱之氣,至亢至烈。人感之而病,身熱自汗,面赤口乾,煩躁多渴,便赤秘結等症。斷未有聞項背強痛,發熱惡寒,而名為傷暑者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天地間有六種邪氣,分別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。然而,風我知道是風,寒冷我知道是寒冷,但是暑、濕、燥、火,我卻不知道它們是什麼。再試著探究追問,什麼是暑?暑是什麼樣的?那麼所有人都會說:暑是天地間一種炎熱之氣,非常炎熱猛烈。人們感受暑氣而生病,會出現身體發熱自汗、面赤口乾、煩躁口渴、大便赤紅祕結等症狀。斷然沒有聽說過項背強痛、發熱惡寒,而被稱為傷暑的。

亦斷未有聞寒中腹痛,腸鳴泄瀉,而名為中暑者。蓋暑乃天地自然化生之熱氣,人則體天地自然化生之道,而名之曰暑,並未有若何矯揉造作者也。然患項背強痛,發熱惡寒,寒中腹痛,腸鳴泄瀉等症,亦多在於長夏。何也?天地之不能以時值盛夏,而無片時寒涼之氣,亦猶天地之不能以時值隆冬,而無片時溫暖之氣也。值盛夏而病項背強痛等證,亦猶值隆冬而病發熱惡寒,舌黃煩渴,二便秘結等症也。

白話文:

從未聽說過有人因為受寒而腹痛、腸鳴泄瀉,卻被稱為中暑的。暑氣是天地間自然生成的一種熱氣,人體遵循著天地間自然生成的法則,將這種熱氣稱為暑,並沒有任何矯揉造作。然而,在長夏時節,也經常有人出現項背強痛、發熱惡寒、腹痛、腸鳴泄瀉的症狀。這是為什麼呢?就像天地間在盛夏時節也會出現片時的寒涼一樣,人體也不可能在盛夏時節完全沒有片時的寒涼之氣。所以,在盛夏時節出現項背強痛等症狀,就如同在隆冬時節出現發熱惡寒、舌黃煩渴、大便乾燥等症狀一樣。

不能謂天地此時無此氣,亦即不能謂吾人此時無此病。不能限定天地何時何地,只有何種空氣,亦即不能限定吾人何時何地,只有何種病症。然亦即不能謂吾人此時舍此病而外,不應有其他種病症者也。如謂暑期之寒病、熱病,均須一律以暑字貫之,而強分以陰暑陽暑。則試問於冬月之發熱惡寒與發熱惡熱等症,其將何以名乎?謂前者為陽傷寒乎?而時值凜冽,寒氣病人,並無陽字之可加。

白話文:

不能說天地在這個時候沒有這個病氣,也不能說我們在這個時候沒有這個病。不能限制天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,只有什麼樣的空氣,也不能限制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,只有什麼樣的病症。然而也不能說我們在這個時候只會得這種病,而不會得其他種類的病症。像是說在夏天出現的寒病、熱病,都要一律冠上「暑」字,而強行拆分為陰暑、陽暑。那麼同樣地,在冬天出現的發熱惡寒與發熱惡熱等症狀,又該叫做什麼呢?說這些症狀是陽傷寒嗎?那冬天這麼寒冷的時候,病人怎麼會有陽的症狀呢?

謂後者為陰傷寒乎?而病在陽火,群熱用事,又無陰字之可加,豈不進退維谷乎?況暑氣炎烈,吾人最易貪涼,圖清爽,而疏衣被,嗜口腹而傷生冷。值此時而病背痛惡寒,寒中泄瀉等症,此猶時勢之所必至,人事之不容或已者也。而先賢過拘時令,均以此時炎熱,不應有此種之寒症。

白話文:

你說這是陰傷寒嗎?但疾病在陽火,各種熱症齊作,也沒有「陰」這個字可以加,難道不是進退兩難嗎?何況暑氣炎熱,我們最容易貪圖涼爽,追求清爽,而疏忽衣被,沉迷於口腹之慾而傷害了生冷。遇到這種時候而患上背痛惡寒、寒中腹瀉等症狀,這也是時勢所致,人事所無法避免的。然而,前人過於拘泥於時令,都認為此時炎熱,不應該有這種寒症。

而此種之寒症,既已發生,則即宜一律以暑字聯絡之,貫穿之。不宜於暑字病外,另有其他病名,是何迂之甚耶?潔古曰: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。中暑者陰症,中熱者陽症。是其欲分暑熱為二也。吾謂不如就人事之安逸;以分中暑之深淺,又安能將暑之炎熱而尚分為寒燠者乎?蓋好逸惡勞,人之常情,而貪涼避暑,尤夏季人之常情。然有時能力為之束縛,經濟為之壓迫,不能不從事工作,此亦事之無可如何耳。

白話文:

當寒症發生的時候,就應該用「暑」字來形容,貫穿所有寒症。不應該在暑病之外,另外再有其他的病名,這是多麼迂腐啊。潔古說:靜止不動而得到的是中暑,動而得之的是中熱,中暑是陰症,中熱是陽症。潔古是想要將暑熱症分成兩種。我認為不如根據人的體質情況和工作量來劃分中暑的深淺程度,怎麼能把炎熱的暑病分為寒暑兩種呢。好逸惡勞是人的常情,貪涼避暑更是夏季人的常情。但是有的時候,由於能力,經濟等因素,不得已要繼續工作,也是沒辦法的事情。

如山間之樵叟,田野之農夫,有時精疲力乏,僵臥桑陰李下,側息短埂橫坡。俄而斜陽直射,炎光透肌,使其欲得片刻之清涼者,一變而為暑氣傷人。此為靜而得之,為中暑之義也。若夫執戈以芸苗,荷鋤以芟黍,使炎熱之光,無可趨避,良好身體,一變而為暑氣傷身。此動而得之,為中熱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就像山間的樵夫、田野的農夫,有時精疲力竭,僵硬地躺在桑樹蔭或李樹下,在田埂或山坡上側身小睡。突然間,斜陽直射,炎熱的陽光穿透皮膚,使他們想要得到片刻的涼爽,卻變成了暑氣傷人。這是由於靜止而引起的,是中暑的意思。如果拿著鐮刀去割草,揹著鋤頭去割黍子,使炎熱的陽光無法躲避,原本健康的身體,突然變成了暑氣傷身。這是由於運動而引起的,是中熱的意思。

不然,其深居高堂廣廈之中,息臥於電榻汽椅之上,僕妾侍於旁,風扇置於上,有時而貪涼過甚,偶患寒中腹痛等症,豈亦可謂之中暑者乎?彼炎熱之暑,雖欲中之,又烏得而中之乎?獨怪高明有如夢覺,亦尚泥於其說。以暑為陰邪,熱為陽邪。其曰中暑也,感地激之氣,陰與陰遇,頭痛身熱,面垢自汗,與中熱異,而小便清利,大便塘泄,嘔吐少氣,安靜好眠,脈則虛怯、較之中熱,大相徑庭焉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深居在高大的房屋中,臥在電熱毯或沙發椅上,僕人和婢女在旁邊侍候,風扇置於上方,有時貪涼過度,偶爾患上寒中腹痛等症狀,難道也可以說是中暑嗎?那種炎熱的暑氣,即使想中招,又能怎麼中招呢?只覺得那些高明的人好像還沒有完全清醒,仍然執著於他們的說法。他們把暑氣當作陰邪,熱氣當作陽邪。他們所謂的中暑,是指受到地氣的激發,陰與陰相遇,頭痛身熱,面色晦暗自汗,與中熱不同,而小便清利,大便溏泄,嘔吐少氣,安靜好眠,脈搏虛弱,與中熱大不相同。

又曰:暑必傷氣,非黃耆不足以益其氣;暑必兼濕,非焦術不足以燥濕;暑必積寒,非附子不足以溫其寒。然而其所用經驗方,則為耆朮姜附苓甘扁豆苡仁等藥,是即普通人之所謂夏月寒中,而用溫暖之法也。其曰中熱也,感天炎之氣,陽與陽遇,頭痛身熱,面垢自汗,與中暑異,而小便赤澀,大便堅硬,胸滿氣喘,煩躁不得眠,脈則洪數,較之中暑,殊隔天淵焉。

白話文:

又說:暑熱必定會傷氣,非用黃耆不足以增益元氣;暑熱必定伴有濕邪,非用焦山藥不足以乾燥濕氣;暑熱必定積聚寒邪,非用附子不足以溫暖寒氣。然而,中醫臨牀經驗方會用到黃耆、山藥、生薑、附子、茯苓、甘草、扁豆和薏苡仁等藥物,這即是普通人所說的夏季感受寒邪,而用溫暖的方法治療。所謂暑熱中熱,是因感受夏日炎熱之氣,陽氣與陽氣相遇,出現頭痛、身熱、面部昏黑、自汗等症狀,與中暑不同,另外還有小便赤澀、大便乾燥、胸中滿悶、氣喘、煩躁不安、不得眠,脈象洪數,與中暑比較,有天壤之別。

又曰:熱甚發燥,非麥冬不足以清其燥;熱甚為毒,非黃連不足以解其毒;熱甚涸水,非豬苓不足以利其水。然而其所用經驗之方,則為苓朮連甘前仁麥冬豬苓澤泄等藥,是即普通人之所謂夏月傷暑,而用清涼之法也。以吾觀之,其曰陰與陰遇,發生頭痛身熱,便利溏泄等症,乃人事之貪清涼,而疏衣被之類也。其曰陽與陽遇,發生頭痛身熱、便赤堅硬等症,方為人事之辛苦,而中天時之暑熱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暑熱過度,令人燥熱不安,非麥冬不足以清熱潤燥;暑熱過度化毒,非黃連不足以解毒清熱;暑熱過度,津液枯竭,非豬苓不足以利水除濕。然而,其所用經驗之方,則為苓朮連甘前仁麥冬豬苓澤泄等藥,這是普通人的所謂夏日中暑,而用清涼之法。依我來看,他們所說的陰與陰相遇,發生頭痛身熱、便利溏泄等症狀,是人們過度貪戀清涼,而疏於衣被之類的原因。他們所說的陽與陽相遇,發生頭痛身熱、便赤堅硬等症狀,纔是人們過於勞苦,而中於天時暑熱的原因。

非然,則暑字與熱,將何以解?中暑之與中寒,又何以異?余今斷言之曰:冬時既不能無火熱名之,而夏時亦即不能無傷寒等病。冬時之火熱等病,既可以火熱名之,而夏時之傷寒等病,亦可以傷寒名之。又何必苦拘時令,而分暑為陰暑、陽暑,諱言傷寒也乎。亦又何必分暑為陰邪,熱為陽邪,而誤會聖意也乎。

白話文:

怎麼可以這樣呢?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「暑」這個字和「熱」這個字,要怎麼分別呢?那麼中暑跟中寒,又有什麼不同呢?我現在要明確地說:既然冬季不能沒有火熱病,那麼夏季也不能沒有傷寒等病。冬季的火熱等病,既然可以用火熱這個名稱來命名,那麼夏季的傷寒等病,也可以用傷寒這個名稱來命名。為什麼一定要拘泥時令,而把暑熱病區分為陰暑病和陽暑病,並諱言傷寒疾病呢?為什麼一定要把暑熱病區分為陰邪,而把熱病區分為陽邪,並誤解聖人孔子所表達的意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