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一集·認症法 (1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集·認症法 (11)

1. 聞聲別證

唐容川曰:聲音之道,微妙難通,故聞而知之謂之神。

經云:肝木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。心火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。脾土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。肺金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。腎水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。

白話文:

  1. 肝木在音階上為角音,在聲音上為呼喚,在情緒變化上為緊握。

  2. 心火在音階上為徵音,在聲音上為歡笑,在情緒變化上為憂愁。

  3. 脾土在音階上為宮音,在聲音上為歌唱,在情緒變化上為嘆息。

  4. 肺金在音階上為商音,在聲音上為哭泣,在情緒變化上為咳嗽。

  5. 腎水在音階上為羽音,在聲音上為呻吟,在情緒變化上為戰慄。

唐容川曰:人能本宮商角徵羽五音,呼笑歌哭呻五聲,以參求五氣之邪,則思過半矣。西人審病,至於察尿之味,亦云苦矣。只因於聲色氣味,未能辨析,是以出此下策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一個人能夠以宮商角徵羽五音,呼喊、歡笑、唱歌、哭泣、呻吟五種聲音,來探求五臟的病邪,那麼他的診斷就已經成功一半了。西方人診斷疾病,甚至察看尿液的味道,這也可以說是極盡所能的苦心了。只是因為他們在聲音、顏色、氣味、味道等方面,還沒有能夠辨別分析清楚,所以纔出此下策。

經云:中盛臟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

白話文:

經文中說:身體壯盛,飲食過度,喜怒導致脾氣過於旺盛,說話的聲音好像從房間裡傳出來的一樣,這是脾胃濕熱造成的。說的話很輕微,一整天才能說出下一句話,這是元氣被奪走的表現。說話不分親疏,好壞都說,這是神志錯亂的症狀。

唐容川曰:經意甚明,蓋即聞聲而知其神與氣焉。

經云:病人語聲寂寂然,喜驚呼者,骨節間病。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心膈間病。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,頭中病。

唐容川曰:此數語系《金匱》文,寂寂然,不欲語,屬三陰經。喜驚呼,則又屬厥陰經。病入三陰,厥陽主筋骨間病,知其病在下焦。聲出不徹,聲不揚也,胸中大氣不轉,出入艱滯,知其病在中焦,胸膈間。啾啾然,細而長,聲自下焦陰分,緣足太陽而上達於顛頂,故知其病在頭中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中醫古籍《金匱要略》中有這樣幾句話。一個人無精打採、寡言少語,屬於三陰經的病症。歡喜雀躍、驚慌呼叫,則又屬於厥陰經的病症。如果疾病侵入三陰經,厥陽經負責筋骨之間的疾病,可以知道疾病在下焦。聲音出不來,聲音微弱,胸中大氣不流通,出入困難緩慢,可以知道疾病在中焦,胸膈之間。啾啾的聲音,細而長,聲音從下焦的陰分開始,沿著足太陽經向上到達頭頂,所以知道疾病在頭部。

唐容川曰:按聲氣根於腎中,上於胸膈,出於肺管,達於鼻,轉於舌,辨於唇。或氣虛而音微,或機停而語謇,或膈間有滯而氣礙,或鼻間有違而音乖,散見各書,細心人當自領取,非楮墨所能盡也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依照中醫理論,聲音是源於腎臟,上升到胸部和橫膈膜,通過肺部管腔,到達鼻子,轉向舌頭,通過嘴脣分辨出來。出現聲音微弱可能與氣虛有關,說話不流利可能與機停有關,橫膈膜卡住可能與氣不順有關,鼻腔不通暢可能與音調不正確有關。這些情況散見於各個中醫書籍,細心的人應該自己領會,不是用紙墨就能解釋清楚的。

2. 凡死證辨

夏禹鑄曰:前輩有死症訣,然於中治之,卻有不死者,不可棄而不治。大敦無脈是弱症,屬不足。直視搖頭是風證,屬有餘。二者相兼,卻無此理;倘有相兼,不治症也;如止有一,斷非死症。魚口自動,忽作鴉聲,此脾有痰,而肝有風,若祛風化痰,似非死證。蛔蟲盡出、不加燒熱、補肝即安,亦非死症。

白話文:

夏禹鑄說:前輩們有關於不治之症的訣竅,然而在其中醫治,卻有治好的,這是不可以放棄而不治療的。大敦穴沒有脈搏是虛弱的症狀,屬於不足。直視搖頭是風證,屬於有餘。這兩種症狀同時兼具,卻沒有這個道理;如果有同時兼具的情況,也不屬於不治之症;如果只有一個症狀,那肯定不是不治之症。魚口穴自動,忽然發出鴉叫的聲音,這是脾臟有痰,而肝臟有風,如果祛除風氣並化痰,似乎不是不治之症。蛔蟲全部排出、不伴隨發燒、調理肝臟就能安康,這也不是不治之症。

面黃四肢腫,若黃有寶色,補脾行氣自消,卻非死證。至於鼻孔黑燥,兼以肚大青筋,手抱頭上,兼以發似油淋,囟門腫起,忽陷成坑,只犯一宗,猶非死症;若並見之,必死無疑。

白話文:

臉色萎黃,四肢浮腫;假若黃中帶有寶石般的光澤,則補脾行氣,浮腫自然消除,並非不治之絕症。至於鼻孔發黑乾燥,兼之腹部隆大、青筋暴露,手抱頭頂,兼之頭髮似被油淋一般,囟門腫起,忽然陷落成坑,若只有一種以上的症狀,仍然不是絕症;假若以上症狀全部出現,那麼必死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