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一集·認症法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集·認症法 (10)

1. 五臟所藏

唐容川曰:人之所以靈於物者,以其秉五行之秀也。夫此靈秀之氣,非空無所寄而已,實則藏於五臟之中,是為五臟之神。人死則其神脫離五臟,人病則五臟之神不安。知五神之所司,而後知五病之情狀。

經云:心藏神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人類之所以比萬物聰明,是因為他具備了五行之中的精華。這種精華之氣,並不是空空洞洞地存在著,而是真實地儲藏在五臟之內,這就是五臟之神。人死後,其神便脫離了五臟;人生病時,五臟之神便不安。只有瞭解五神所控制的地方,才能瞭解五病的症狀和情況。

唐容川曰:人所以知覺,神主之也。神是何物?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,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,此皆放言高論,未能實指之也。吾且為之實指曰:神乃生於腎中之精氣,而上歸於心,合為離卦,中含坎水之象。惟其陰精內舍,陽精外護,心臟之火,所以光明朗潤,而能燭物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人之所以能夠感知,是因為神主宰著。神是什麼?籠統地說,就是陰精和陽精相搏擊而產生的叫做神,空洞地說,就是變化莫測的叫做神,這些都是隨口而說的議論,還不能實實在在地指出來。我現在就來實實在在地指出它:神是產生於腎臟中的精氣,而上升到心臟,合在一起成為離卦,其中包含著坎水之象。正是因為陰精在內守護,陽精在外保護,所以心臟之火,纔能夠光明朗潤,而能夠照耀萬物。

蓋神即心火,得腎陰濟之,而心中湛然,神明出焉,故曰心藏神。心血不足,則神煩。心火不足,則神怯。風痰入心,則神昏也。西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臟,而謂心不主知覺,主知覺者是腦髓筋。又言腦後筋只主運動,腦前筋主知覺。又言腦筋有通於心者。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,而非髓能知覺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神就是指心火,我們說「心藏神」,是因為有腎陰來滋潤,心火才能冷靜,神明才能表現出來。心血不足的話,則神煩;心火不足的話,則神懼。風痰侵入心臟的話,則神昏。西醫得知心臟負責生血回血,認為心臟並非主知覺,主知覺的是腦髓筋。又說腦後筋僅負責運動,腦前筋負責知覺。又說腦筋與心臟相通。他們不知道髓是心臟所用,而髓並非能夠知覺的。

蓋髓為水之精,得心火照之而光見,故生知覺矣。古文思字從囟從心,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。髓如月魄,心如日光,相照為明,此神之所以為用也。

經云:肝藏魂。

白話文:

骨髓是水中的精華,得到心火的照射而顯現光芒,所以產生了知覺。古代的「思」字從「囟」從「心」,就是用心的熱力來照射腦髓的意義。骨髓像月亮,心臟像太陽,相互照亮才能發揮作用,這就是精神的作用所在。

唐容川曰:魂者陽之精,氣之靈也。人身氣為陽,血為陰,陽無陰不附,氣無血不留。肝主血而內含陽氣,是謂之魂。究魂之根源,則生於坎水之一陽。推魂之功用,則發為乾金之元氣。不藏於肺,而藏於肝者,陽潛於陰也。不藏於腎,而藏於肝者,陽出之陰也。晝則遊魂於目而為視,夜則魂歸於肝而為寐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魂是陽的精華,是氣的靈動。人體的氣是陽,血是陰,陽沒有陰就不能附著,氣沒有血就不能停留。肝主血而內含陽氣,這就是魂。探究魂的根源,則生於坎水的一陽。推測魂的功用,則發為乾金的元氣。不藏於肺,而藏於肝,這是陽潛於陰。不藏於腎,而藏於肝,這是陽出於陰。白天魂遊於目而為視,夜晚魂歸於肝而為寐。

魂不安者夢多,魂不強者虛怯。西醫不知魂是何物,故不言及於夢。然西人知覺與華人同,試問彼夜夢恍惚,若有所見者,是何事物,因何緣故,則彼將啞然。蓋魂非剖割所能探取,而夢非器具所能測量,故彼不知也。

經云:肺藏魄。

白話文:

魂魄不穩定的人多夢,魂魄不強壯的人膽小怕事。西醫不知道魂是什麼東西,所以不談論夢。然而西方人的知覺和中國人相同,試問他們晚上做夢的時候,恍恍惚惚,好像看到什麼東西,那是什麼東西,是因為什麼原因,他們可能會啞口無言。因為魂魄不是用解剖就能探取的,而夢也不是用器具就能測量的,所以他們不知道。

唐容川曰:人身血肉塊然,陰之質也。有是質即有宰是質者。秉陰精之至靈,此之謂魄。肝主血,本陰也,而藏陽魂;肺主氣,本陽也,而藏陰魄,陰生於陽也。實指其物,即肺中精華潤澤之氣。西醫所謂肺中只有膜沫是也。惟其有此沫,則散為膏液,降為精血,陰質由是而成矣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人體的血肉是實質的,屬於陰質。有這種物質則一定有個負責管轄的靈魂。靈魂具有陰精的至靈,這就是所謂的魄。肝臟主血,是陰質,但卻藏陽魂;肺臟主氣,是陽質,但卻藏陰魄,陰生於陽。肺中精華潤澤之氣即是魄。西醫所謂肺中只有膜沫,也就是魄。只有這種膜沫,才能散開成膏液,再變成精血,陰質就是由此而形成的。

魂主動而魄主靜,百合病恍惚不寧,魄受擾也。魔魘中惡,魄氣所掩也。人死為鬼,魄氣所變也。凡魂魄皆無形有象,變化莫測,西醫剖割而不見,遂置弗道。夫談醫而不及魂魄,安知生死之說哉。

經云:脾藏意。

白話文:

魂屬陽而活動,魄屬陰而寧靜,魂魄不寧恍惚不安,是魄受到幹擾。魔魘中邪,是魄氣被掩蓋。人死後成為鬼,是魄氣的變化。魂魄都是無形有象,變化莫測,西醫解剖看不到,所以就忽略而不談了。如果談論醫學卻不涉及魂魄,怎麼能知道生死之說呢?

唐容川曰:舊注心之所憶謂之意。心火生脾土,故意藏於脾。按脾主守中,能記憶也。又主運用,能思慮也。脾之藏意如此。脾陽不足,則思慮短少。脾陰不足,則記憶多忘。

經云:腎藏志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以前的註解說,心中所想的叫做意,心火生出脾土,因此意藏在脾臟裡。脾臟是主掌守住中氣的,可以記憶。脾臟也主掌運用,可以思考。脾臟的藏意之功用,就是這樣的。脾臟陽氣不足,則思考能力缺乏。脾臟陰血不足,則記憶力減退,容易忘事。

唐容川曰:舊注心之所之謂之志。神生於精,志生於心,亦心腎交濟之義。按志者,專意而不移也。志本心之作用,而藏於腎中者,陽藏於陰中也。腎生精,為五臟之本;精生髓,為百骸之主,精髓充足,伎巧出焉,志之用也。又按志,即古志字,記也。事物所以不忘,賴此記性;記在何處,則在腎經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舊注中提到,心之所向就叫做志。神生於精,志生於心,也是心腎交濟的道理。根據我的研究,志是專一而不改變。志是心作用的根本,儲藏在腎中,就像陽藏在陰中一樣。腎生精,是五臟的根本;精生髓,是百骸的主宰,精髓充足,才能技巧。志,就是古代的志字,是指記住。事物所以不會忘記,就是靠這種記性;記在哪裏,就在腎經。

蓋腎生精,化為髓,而藏於腦中。凡事物經目入腦,經耳入腦,經心亦入腦。腦中之髓,即將事物印記不脫,久之要思其事物,則心一思之,而腦中之事物立見。蓋心火陽光,如照相之鏡也;腦髓陰汁,如留影之藥也,光照於陽,而形附於陰。與心神一照,而事記髓中同義。

白話文:

腎臟會產生精氣,並轉化為骨髓,儲藏在腦中。無論是通過眼睛看到的事物、通過耳朵聽到的事物或通過心靈思考的事物,都會進入腦中。腦中的骨髓會將這些事物印記,使其不會消失。久而久之,想要回想這些事物時,只要用心一想,腦中的事物就會立即浮現。這是因為心火陽光,就像照相機的鏡頭;腦髓陰汁,就像留影的藥水。陽光照射在陽性事物上,而形體依附在陰性事物上。與心神一照,事物就會記錄在骨髓中,與用意念記住的意思相同。

西學留影妙矣,而西醫則不知人身自有照影留聲記事之妙質。雖剖割千萬人,能得此理否。古思字從囟從心,囟者腦前也。以心神注囟,則得其事物矣。

白話文:

西方的攝影技術令人讚嘆,但西醫卻不知道人體本身就有照相、錄音和記憶的奇妙功能。即使解剖千萬人,能明白這個道理嗎?古文字「思」字從「囟」和「心」組成,「囟」是指腦前的部位。把心神集中在囟門,就能獲得事物的資訊。

容川又曰:《內經》又有五臟七神之說。云脾藏意與志,腎藏精與氣,與此不同。然志須屬腎,精氣血三者,非神也。另條詳註,不在此例,故從五神之說為是。

白話文:

容川又說:《內經》還有五臟七神的說法,說脾臟有「意」與「志」,腎臟有「精」與「氣」,這與此處的說法不同。然而「志」必須屬於腎,「精、氣、血」三者,不是神。我們另條詳註,不在此例句中,所以從五神的說法為是。

塗蔚生曰:容川此節論釋,詞意既系精微,理由復極充足。務使前之空空洞洞,難以依據憑信者,各有切實依據,可為憑信。醫者奉之為南針寶鑑。豈非其天資過人,學力極到之所使然歟。西醫動謂中國此等學說,近於玄妙,無從實驗。不知中國醫學之所以高尚者,即由於此中玄妙也。

彼固不近玄妙,彼固由於實驗,何以其診治內科,多弗能效,常至殺人如反掌乎?然則西醫亦宜知所改進矣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容川這個章節的分析解釋,詞語意思既精微,理由也極其充分。它讓以前那些空洞無依、難以根據證據的內容,都有了切實的依據,可以作為證據。醫者奉它為指南針和寶鑑。難道不是因為容川的天資過人,學力極高所致的嗎?西醫經常說中國的這種學說,近似玄妙,無法實驗。卻不知道中國醫學之所以崇高,正是由於這種玄妙。

2. 望形察色

唐容川曰:形是肢體,色是面部,此理最微,此脈更難。今且舉其大略,使人得其門徑。西醫於察色未考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形指的是肢體,色指的是面部的氣色,這其中的道理非常微妙,脈象更是難以掌握。現在只大致提一下,讓人能夠有所瞭解。西方醫學在面色診斷方面還沒有進行研究。

經云:以五色命五臟,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也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:用五種顏色來命名身體中的五臟,青色代表肝臟、紅色代表心臟、白色代表肺臟、黃色代表脾臟、黑色代表腎臟。肝臟與筋腱相合、心臟與脈搏相合、肺臟與皮膚相合、脾臟與肌肉相合、腎臟與骨骼相合。

唐容川曰:言五色命於五臟,每臟各見本色,便知其病。各臟又各有所合,便知其病之所在。譬如色青屬肝,肝合筋,便知其病在筋。余仿此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五臟的狀態會反映在五種顏色上,每種臟器的顏色不同,便可知道它的病症。各臟器又各有其相應的部位,便可知道病症所在。比如青色屬於肝,肝臟與筋腱相應,便知病症在筋腱上。其他依此類推。

經云:青如草滋者死,青如翠羽者生。黃如枳實者死,黃如蟹腹者生。黑如炲者死,黑如烏羽者生。白如枯骨者死,白如豕脂者生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中說:青色像草剛發芽那樣光亮的是死徵兆,青色像翠鳥羽毛一樣的是生徵兆。黃色像枳實果一樣的是死徵兆,黃色像螃蟹肚子的顏色的是生徵兆。黑色像煤炭一樣的是死徵兆,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的是生徵兆。白色像枯骨一樣的是死徵兆,白色像豬油一樣的是生徵兆。

唐容川曰:此言五色榮者生,枯者死。蓋必有血與氣澤,方能榮也。

經云:凡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。五色皆見,則寒熱也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這是在講如果面色光澤就表示人還活著,面色枯槁就表示快要死了。必須要有血液和氣的滋潤,面色才會有光澤。

經書上說:面色偏青的人通常會感到疼痛,面色偏黑的人可能會有麻木的情況,面色黃或紅的人可能體內有熱症,面色偏白的人則可能是寒症。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了,那就表明身體同時存在寒症和熱症。

唐容川曰:青為肝色、青勝則肝木剋土,故痛。黑為腎之色,黑勝則寒水凝滯,故痹。黃赤為火土之色,故主熱。白為金色,金主清涼;且溫體者,血也,血色少,故白色多,而知其體寒。五色皆見,乃錯亂之象,故主寒熱並見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青色是肝臟的顏色,青色盛則肝木剋土,所以疼痛。黑色是腎臟的顏色,黑色盛則寒水凝滯,所以痹痛。黃色和紅色是火土的顏色,所以主熱。白色是金色的顏色,金色主清涼;而且溫暖身體的是血,血色少,所以白色多,而知道他的體質寒冷。五種顏色都出現,是錯亂的現象,所以主寒熱並見。

經云:明堂者鼻也,闕者眉間也,藩者頰側也,蔽者耳門也。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首面上於闕庭,王宮在於下極,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。

白話文:

經文說:明堂就是鼻子,闕就是眉毛中間,藩就是臉頰側面,蔽就是耳洞。明堂的骨頭高高隆起,平整而直,頭部面向闕庭,王宮位於下端,五臟排列在中央,六腑夾在兩側。

唐容川曰:此言人面之部位,分配臟腑,以診其色也。面分三停,上為闕,闕下為極,即山根也。以闕論,則處下,以鼻言之,則適居於中,故稱極焉。是為王宮,心之應也。鼻居王宮之下,故名明堂。其診法,則當以五臟從上而下,配於中央;而六腑各隨其臟,配於兩側。有諸內形諸外,亦各從其類也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這句話是說人臉各部位、分配各臟腑,以診斷其面色。臉分為三停,上面為闕,闕下面為極,就是山根。以闕來討論,它位於下面,以鼻子來說,它是剛好位於中間,因此稱為極。這裡是王宮,是心的反應部位。鼻子位於王宮下面,因此稱為明堂。它的診斷方法,是應該以五臟從上到下,配在中央;而六腑各跟隨其臟,分配在兩側。有諸內形諸外,也是各從其類別來看。

塗蔚生曰:此係《內經》分配臟腑之法,與前雖有少異。而上下之位置,則未嘗顛倒。蓋欲多為參考,以盡其精詳耳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這是《內經》分佈臟腑的方法,和前面雖然略有不同,但上下位置始終完全正確。這是為了多加參考,以盡其詳細精闢罷了。

唐容川曰:明堂今名準頭,王宮今名山根也,闕今名印堂,藩今名頰,蔽今名耳門。古人不剃鬚,故不診頤下。今診訣有心額腎頤之說,是俗醫所配。雖今人剃鬚,氣色終不見於此,未可據以為診也。人身內肺繫心系肝系腎系均著脊,惟脾胃在下,不著脊。然脾膜之根,仍著脊也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明堂現在稱為準頭,王宮現在稱為山根,闕現在稱為印堂,藩現在稱為臉頰,蔽現在稱為耳門。古人不剃鬍鬚,所以不診斷下巴以下的位置。現在診斷技巧中有心額腎頤的說法,這是庸醫所配製的。即使現在人剃了鬍鬚,氣色最終也不會在這裡顯現,因此不能以此作為診斷的依據。人體內肺繫於心,肝繫於腎,均連於脊椎,只有脾胃在下方,不連於脊椎。但是脾的膜根仍然連於脊椎。

故脾俞穴在背,是五臟皆居於身中也。所以診法,亦配於面之中央,而六腑則隨其臟位,以配於側。

經云:闕上咽喉也。

唐容川曰:闕為眉間,闕之上則至高矣。咽喉之位,在諸臟腑之上,故應於闕上。

白話文:

所以脾俞穴在背部,這表示五臟都位於身體的中心。因此診斷方法也與面部中央相對應,而六腑則根據它們相應的臟器位置,與面部兩側相對應。

經典上說:眉間上方對應的是咽喉部位。

唐容川說:闕是指眉間的位置,闕之上就是最高的地方了。咽喉的位置處於所有臟腑之上,所以它對應眉間上方。

塗蔚生曰:視此則知前之配列諸法,尚欠精微。蓋面部為內部之表現,咽喉既系要塞,即不可令其缺如也。前者僅以心部配於額上,咽喉之病視此,是其未若此法為妥。然其位雖殊,其理則一,亦未可厚非也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看到這個,就知道前面的配列諸法還欠缺精微。臉是內在的表現,咽喉又是要塞,所以不能讓它缺失。前者僅將心部配在額頭上,而將咽喉的病症歸於此,顯然不如這個方法妥當。然而它們的位置雖然不同,其道理是一樣的,也不能厚非。

經云:闕中者肺也。

唐容川曰:俗名印堂。肺居胸中,高於五臟,故應於此。

經云:下極者心也。

唐容川曰:下極即山根。心居肺之下,肺應於闕中,則心當應於此。

經云:直下者肝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中說:兩眉之間的部位對應的是肺。

唐容川說:這個位置通常被稱為印堂。肺位於胸腔內,比其他臟器的位置要高,所以反映在這裡。

經典中又說:鼻子根部對應的是心。

唐容川解釋:鼻子根部就是山根。心臟位在肺的下方,既然肺相應於兩眉之間,那麼心臟就應該相應於鼻子根部。

經典還提到:從鼻子根部直下的位置對應的是肝。

唐容川曰:相法稱為年壽,即鼻梁也。肝配於此者,以肝在腹中,半在膈上,半在膈下,位實在心肺之下,故當配於此。唐宋後醫,以肝配左顴,肺配右顴,此西金東木之義,然非五臟自具之位次也。且舊說以為肝在脾之下,故曰下焦屬肝腎。不知水木相生,肝固與腎相屬,而究其形體所居,則肝半在膈上,半在膈下,脾在膈下,居於油膜之上,近胃聯小腸也。中醫少見臟腑,多失其真,而西醫笑之,並謂軒岐先謬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相法稱之為年壽,就是鼻樑。肝臟分配到這個部位,因為肝臟位於腹部,一半在橫膈膜上方,一半在橫膈膜下方,位置正好在心肺下方,所以應該分配到這裡。唐朝和宋朝以後的醫生,把肝臟分配到左顴,肺臟分配到右顴,這是西金東木的含義,但不是五臟本身具有的位置。而且舊說認為肝臟在脾臟下方,所以說下焦屬肝腎。不知道水木相生,肝臟確實與腎臟相連,但究其形體所處的位置,肝臟一半在橫膈膜上方,一半在橫膈膜下方,脾臟位於橫膈膜下方,位於油膜上方,靠近胃和小腸。中醫很少見到臟腑,多數不符合實際,而西醫嘲笑之,並說軒歧先謬。

豈知古聖精核,更過西人,此等位次,便見聖人審定臟腑最精。至經脈穴道,尤為西人所不知也。今必謂古人洞見臟腑,尤屬空談,不足折服西人。即以剖視例之,古創制作,亦斷無未經剖視之理。且軒帝戰阪泉涿鹿,何難剖割之有。

白話文:

沒想到古代聖賢的知識和智慧,遠勝於西方人,這些臟腑的位置,就可以看出聖人精密地確定臟腑的位置。至於經脈穴道,更是西方人所不知道的。現在如果說古人洞悉臟腑,都是空談,不足以折服西方人。即使以剖視為例,古代創制之始,也不可能沒有經過剖視的道理。況且軒轅大帝在阪泉涿鹿大戰,剖開屍體有什麼困難呢?

經云:肝左者膽也。

唐容川曰:舉左以賅右。言肝應於鼻梁,其左右附鼻梁者,膽之應也。

經云:下者脾也。

白話文:

經典說:肝臟的左側是膽。

唐容川說:提到左側就包含了右側。意思是肝對應鼻梁,鼻梁兩旁的部分則是膽的對應位置。

經典說:下方的是脾臟。

唐容川曰:下者指準頭言。鼻梁在上,則準頭在下,故稱下焉。脾在腔內,實居肝之下,油膜之上,故應配於鼻梁之下。此名明堂為鼻之應,脾能總統五臟,故準頭之診最要。

經云:方上者胃也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下者是指準頭。鼻樑在上,準頭在下,所以稱之為下。脾臟位於胸腔內,實際上位於肝臟的下方,油膜的上方,所以應該與鼻樑下相應。這個地方叫做明堂,是鼻子的反映,脾臟能夠統御五臟,所以準頭的診斷是最重要的。

唐容川曰:方上二字,不得其解。舊說以為口之上,鼻孔之旁。余按方字,義訓兩舟相併,殆指鼻之兩孔,其形如方舟也。然則準頭為明堂,而兩孔即方上也。本經云:五臟位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。則鼻準屬脾,兩孔旁自當屬胃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方上兩個字,意思不明。舊的說法認為是口的上方、鼻孔的旁邊。我考證了方字,它的本義是訓示兩艘船並排在一起,大概是指鼻子的兩個孔,其形狀像方舟。那麼,鼻子尖就是明堂,兩個孔就是方上。本經說:五臟位於人體的中央,六腑夾在五臟的兩側。那麼,鼻準屬脾,兩個孔旁邊自然應屬於胃。

塗蔚生曰:余以容川此解,似亦牽強。蓋方字雖義訓為兩舟相併,而鼻孔形圓,並不如方舟也。若以鼻之兩孔診胃為是,然則開竅如口之大者,豈無臟腑所繫哉?余以為方上宜解在口,不知果合聖意否,尚留之以待高明。

經云:中央者大腸也。

白話文:

塗蔚生說:「我認為容川先生的這種解釋也似乎牽強。蓋方字雖然義訓是用兩艘船相併,但鼻孔的形狀是圓的,並不像是方舟。如果用鼻子的兩個孔來診斷胃是正確的,那麼像嘴巴這樣的大開口,難道沒有臟腑與之相連嗎?我認為「方」應該解釋在嘴巴上,不知道這樣解釋是否符合聖人的意思,我暫且保留意見,等待更精闢的解釋。」

唐容川曰:此中央字,當合頰側與鼻計之。頰側距鼻之中為中央,蓋頰側名蕃,鼻準名明堂,其中即可名中央。胃近鼻,大腸連胃,位次亦宜。

經云:挾大腸者腎也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這個「中央」的部位,應當以臉頰的側面和鼻子計算。臉頰的側面距離鼻子的中間部位,就是「中央」。因為臉頰的側面稱為「蕃」,鼻子的準頭稱為「明堂」,兩者之間就可以稱為「中央」。胃靠近鼻子,大腸與胃相連,位置也應該在這裡。

唐容川曰:腎有兩枚,故配於面部頰側兩旁,是最下之兩旁也。腎居於下,配此為宜。後人配於口下承漿之所。不知古不剃鬚,口下須掩,氣色不見,故《內經》不以此察色。以腎配兩頰,腎有兩枚,分診左右,於義為合。

經云:面王以上小腸也,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腎臟有兩枚,所以它們分別掌管面部兩側的顴骨部位,這是最下面的兩側。腎臟位於人體下方,將此部位分配給它很合適。後人將腎臟分配給口下承漿的位置。不知道的是,古人不剃鬍鬚,口下有鬍鬚覆蓋,氣色看不見,所以《內經》沒有以此來觀察氣色。把腎臟分配到兩頰,腎臟有兩枚,分診左右,這在理論上是相符的。

唐容川曰:面王二字,無舊解。然明堂者,北面朝王之所也,疑即明堂鼻準是矣。膀胱子處,即子宮二物,皆在臍下,與腎位相等,腎兩枚居背後,故分配兩旁,應腎在後也。膀胱子宮在前,則當次位於前,居鼻下,故曰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。惟小腸與胃相接,而為心之府,末易定其位次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「面王」二字,沒有舊的解釋。然而,「明堂」是北面朝向王者的場所,懷疑就是指明堂鼻準。膀胱子處,就是子宮這兩個器官,都位於臍下,與腎的位置相等,腎臟兩枚位於背後,所以分配在兩旁,應於腎在後面。膀胱子宮在前面,那麼應該在後面部位前,位於鼻下,所以說從「面王」以下到「膀胱子」處。只有小腸與胃相連,是心的居所,很難確定它的位置。

且小腸之膜油,全連及肝膽脾也。故配於膽胃之交,肝脾之際,位在鼻準上邊,兩旁夾鼻之處,故曰面王以上小腸也。予按後人望色,左肝右肺,心額腎頤鼻脾,法甚簡易,然不及《內經》診法為更詳。

白話文:

並且小腸的絡脈與肝膽脾臟全部相連。所以它與膽胃之間,肝脾之間相配,位置在鼻子尖端以上,兩旁夾鼻子的地方,所以說臉的上半部是屬於小腸的。我參考後人看氣色的方法,左側為肝,右側為肺,額頭為心,下巴為腎,鼻子為脾,這個法則很簡單,但是不如《內經》的診斷方法詳細。

唐容川曰:闕屬肺,闕旁生眉,即當屬肺。世多以眉屬肝,不知眉實屬肺,《內經》云:肺風之狀,其診在眉上。足見眉實肺氣所發泄。然肝血如不交於肺,即不能化生眉毛。凡毛皆是血化為氣而發泄者也。單有血不能生毛,單有氣亦不能生毛。目之部位,統屬肝竅所司。由肝目之部,上交闕旁,系肺所司矣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「太陽穴屬於肺,太陽穴旁邊長眉毛,那麼眉毛當然應該屬於肺。世人大多認為眉毛屬於肝,不知道眉毛實際上屬於肺,《內經》說:「肺風的症狀,可以從眉毛上診斷出來。」這可以清楚地看出眉毛實際上是肺氣所發泄出來的。不過,如果肝血不交於肺,眉毛就不能化生出來。所有的毛髮都是血液轉化為氣體而發泄出來的。單單有血不能生毛,單單有氣也不能生毛。眼睛的部位,都屬於肝竅所掌管。眉毛從肝竅所在的眼睛部位,往上交接太陽穴,就屬於肺所掌管的了。

為肝血上交於肺氣,所以化生眉毛。肺為華蓋,故相書稱眉亦名華蓋。肝木主怒,侮肺金而難制,故眉粗之人,性最剛烈。自闕至明堂,分配五臟,而以六腑配於兩側,詳矣。惟三焦包絡,未曾分配。余按經文義,實具於言下。蓋三焦為腎之腑,腎位配於藩,正當頰側,則三焦當配於蔽,正當耳門也。

腎開竅於耳,三焦之脈,又繞耳護腎竅。以蔽診三焦,自不爽也。至於包絡配在山根兩旁,其義更可類推。

白話文:

肝血上行交會與肺氣,所以眉毛是肝血化生的。肺像華蓋一樣覆蓋著其他臟器,因此面相學中稱眉毛也叫華蓋。肝屬木,主怒氣,如果肝氣過於旺盛,就會欺侮肺金,導致肺氣難以控制,所以眉毛粗的人,脾氣通常比較剛烈。從闕陽穴到明堂穴,分別對應著五臟,兩側分佈著六腑,這個說法很詳盡。但是三焦和包絡這兩個腑,卻沒有分配到具體的位置。我根據經文的意思來推斷,其實已經隱含在字裡行間。三焦是腎的腑,腎在面部的位置對應著藩,也就是顴骨,所以三焦應該對應著蔽,也就是耳門。

唐容川曰:散見於經文者,如發上指,汗出如油,大肉脫,大骨陷,唇及舌卷,囊縮鼻張,不治之證,未能悉舉。但明臟腑相應之理,可以通一畢萬。且如眼神,尤宜細察。再讀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,則盡知之。

白話文:

唐容川說:散見於醫書上的,如頭髮直立,汗出如油,肌肉脫落,骨骼陷落,嘴脣和舌頭捲縮,腹部收縮鼻子張開等,都是不治之症,不能一一列舉。只要明瞭臟腑相應的道理,就能通曉一切。就以眼神來說,尤其應該仔細觀察。再讀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那麼就能完全知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