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集·治療法 (17)

1. 心腹痛

周夢覺曰:古傳心痛有九,循其名,而責其實,纖毫難混。—曰蟲。凡痛脈多伏,今反洪數者,纖蟲也。厥名曰蛔,長寸許,首尾通紅,踞於心窩子,吮血吸精。傷心之患,莫慘於是,以雄黃、檳榔、白礬為丸殺之,而痛自除。二曰疰。疰者自上疰下也。令人沉沉默默,心中隱隱作痛,甚有疰至滅門戶,而莫名其病者。

脈則乍短乍長,乍澀乍細。非尋常藥餌所能療,惟蘇合丸、阿魏膏庶可以治。三曰風。風得火而益熾,火得風而愈威,風而入於心,則痛之猝者也。其脈浮緊而數。以白菊、白礬為君,侯氏黑風散,可採也。四曰悸。有觸而驚曰驚,無觸而驚曰悸;悸而至於痛,則悸之甚者也。

其脈虛而滑,加乳香沒藥為使,李氏養心湯,盍用之。五曰食。食入於胃,停滯未化,攻衝作痛,其脈短而澀。平胃散洵為對證之方。六曰飲。飲入於胃,攻注無常,激射作痛,其脈濡而遲。五苓散實為導水之劑。七曰冷。寒氣犯於繹宮,脈則或遲或結。吳萸、川椒、砂仁、木香止痛,書何難共證。

八曰熱。火氣鬱於胸膈,脈則或數或促,生地、梔子、黃連、苦楝,除痛藥確有明文。九曰去來痛。經脈周流,有礙則痛,過其所礙而旋止,巡至所礙而復發。氣充血足,何礙之有。不必診脈,補之可也。

顧同是心腹痛也,以蟲傷人最酷者居首,以疰之傷人最隱者居二,以風之傷人最速者居三,以悸之介在可以傷,可以無傷者居四,以飲食之不輕傷人者居五六,以寒熱之恆有者居七八,以去來痛之人皆知而能治者居九。想古人位置之宜,亦大費躊躇矣。然名則列之有九,義實本之於經。

曰蟲痛者,經言蛔蜒心腹痛也。曰疰痛者,如飛屍遁屍之類也。曰風痛者,經言肝心痛也。曰悸痛者,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也。曰食痛飲痛者,足太陰之脈,其支上膈注心中也。曰冷痛者,寒氣客於背腧,注於心也。曰熱痛者,寒氣客於經脈,與熱相搏也。曰去來痛者,經言氣不宣通也。

要皆非真心痛也。若真心痛,手足冷至節,旦發夕死,夕發朝死。彼醫家所傳之方,大半言止冷痛。本草所注之性,間有止熱痛之語。夫冷熱之痛,病之最淺而最易辨者,諸書尚且聚訟,何況痛之至隱而至僻者乎。領會《靈》《素》微詞,才是醫家學問;變化本草訓語,方知用藥權衡。

蘇合丸

麝香,沉香,丁香,檀香,香附,蓽茇,白朮,訶子,硃砂,青木香,烏犀角(各二兩),薰陸香,龍腦香(各一兩),安息香(二兩,另為未用無灰酒熬膏)

方為末,用安息香膏加煉蜜為丸,每兩十丸,蠟皮包裹,溫酒化服。

阿魏膏

山楂肉,膽南星,法夏,麥芽,神麯,黃連,連翹,阿魏,栝蔞仁,貝母,風化硝,枯咸,蘿蔔子,胡黃連

白話文:

心腹痛

古人將心痛分為九種,每種病因都不同,細微之處也難以混淆。

第一種是蟲痛,症狀是脈象多隱伏,但有時卻洪數,這是由於蛔蟲寄生在心窩處,吸食精血所致。蛔蟲約一寸長,頭尾通紅。這種病症最為嚴重,可用雄黃、檳榔、白礬製成藥丸殺蟲,疼痛即可消除。

第二種是疰痛,指的是病邪由上向下侵犯,讓人沉默寡言,心中隱隱作痛,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性命,卻難以查明病因。脈象時而短時而長,時而澀時而細,一般的藥物無法治療,只有蘇合丸、阿魏膏等藥物才能奏效。

第三種是風痛,風邪遇熱則加劇,火邪遇風則更猛烈。風邪入心則會導致突然發作的疼痛,脈象浮緊而數。可用白菊、白礬為主藥,配合侯氏黑風散治療。

第四種是悸痛,有外來刺激而驚恐稱為驚,沒有外來刺激而驚恐稱為悸。悸而致痛,則是悸的嚴重表現。脈象虛而滑,可加入乳香、沒藥,並服用李氏養心湯。

第五種是食痛,食物積滯於胃,停滯不化,衝擊而致痛,脈象短而澀。平胃散是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
第六種是飲痛,飲水入胃後,衝擊不定,激射而致痛,脈象濡而遲。五苓散可以利水消腫。

第七種是冷痛,寒氣侵犯心臟,脈象時而遲時而結。吳茱萸、川椒、砂仁、木香等藥物可以止痛。

第八種是熱痛,火邪鬱結於胸膈,脈象時而數時而促。生地、梔子、黃連、苦楝等藥物可以清熱解毒止痛。

第九種是去來痛,經脈運行受阻則疼痛,阻礙解除則疼痛停止,再次受阻則疼痛復發。這是氣血充盈的表現,不必診脈,只要補益即可。

總之,雖然都是心腹痛,但蟲痛最為嚴重,疰痛最為隱蔽,風痛發作最快,悸痛介於可治與難治之間,食痛和飲痛危害較輕,寒痛和熱痛較為常見,去來痛則容易診斷和治療。古人對這九種心腹痛的分類,也費了不少心思。 這些分類都各有其經方基礎。

所謂蟲痛,是指經書中提到的蛔蟲引起的腹痛;疰痛,類似於飛屍遁屍之症;風痛,經書中提到的肝心痛;悸痛,與手少陰經脈起始於心有關;食痛和飲痛,與足太陰經脈的支脈上注於心有關;冷痛,是寒邪客於背部,侵犯心臟;熱痛,是寒邪與熱邪在經脈中搏鬥;去來痛,是經書中提到的氣機不通暢。

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真心痛。真正的真心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處,早晨發病晚上死亡,晚上發病早晨死亡。醫家所傳的方劑,大多是治療冷痛的,本草書中也偶爾提到治療熱痛的方法。冷熱痛是病症中最輕、最容易辨別的,而相關書籍中都還有爭論,更何況是那些隱蔽而奇特的疼痛呢?只有深入理解《黃帝內經》中的精微之處,才能精通醫術;只有深入研究本草的藥性,才能掌握用藥的權衡之道。

(文中提到的蘇合丸和阿魏膏的藥方已列出,在此不再贅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