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18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集·治療法 (18)

1. 心腹痛

上為末,薑湯浸蒸餅為丸。相其本體之強弱寒熱,體強而熱,阿魏丸;體弱而寒,蘇合丸。俱宜隨時酌用多寡。

侯氏黑風散

白菊(五錢),白礬(一錢),防風(一錢),白朮(一錢),桔梗(八分),人參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當歸(一錢),川芎(五分),乾薑(五分),細辛(三分),牡蠣(三分),共為末調服。

李氏養心湯

黃耆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當歸(一錢),川芎(七分),法半夏(五分),甘草(一錢),柏子仁(一錢),棗仁(一錢),遠志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,人參(一錢),肉桂(五分),乳香(六分),沒藥(六分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平胃散(見前腫滿方內)

五苓散,(見前咳嗽方內。)

夢覺香砂湯,治冷痛。

廣木香,砂仁,肉桂

等分共研細末,每服五分。

夢覺梔仁湯,治熱痛。

黑梔子(三錢),乾薑(一錢五分),炙甘草(一錢五分)

夢覺耆朮湯,治去來痛。

黃耆(一錢),焦術(一錢),肉桂(五分),當歸(一錢),法半夏(五分),陳皮(七分),茯苓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
塗蔚生曰:先賢有謂肚臍以上為心痛,肚臍以下為腹痛者。實則肚臍以上亦是胃痛,不與心痛相干。因心位至高,界居膈膜以上,而胃則界居於胸口之下也(陳飛霞曰,凡病心腹痛者,有上中下三焦之分。上焦者,痛在膈上,此即胃脘痛也。是其不知何為上焦,膈位何在,而胃脘又何在也)。

不過胃脘痛至甚,其氣上逆,亦可牽連心臟不安,使之發生疼痛耳,故《難經》云:有厥心痛,無真心痛。如真心痛,則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周夢覺雖未將痛之界限分清,僅將痛之種類分別晰清。因症用藥,而其碩誠偉見,已足高人一等。不過其食痛而下,藥味均可加減,誠能觸類旁通,其中自有無數法門。

陳飛霞謂可按者為虛,拒按者為實,久痛者多虛,暴痛者多實,得食少減者為虛,得食益甚者為實,痛輕莫得其處者為虛,痛劇有定所者為實。又謂冷痛面色或青、或白,甚者,面色暗淡,唇口爪甲皆青。熱痛面赤壯熱,四肢煩躁,手足心熱。食痛口中氣溫,面黃唇白,多眠少食,大便酸臭。

蟲痛面白唇紅,六脈洪大,痛則口出涎沫清水,腹內結聚成團。然予每遇是症,除蟲痛外,俱以針刺之法,為之調劑補瀉。輕者刺委中、手十二井、足三里等穴而愈,重刺中脘、分水等穴而愈。如心痛再甚,則為之刺巨闕一穴,而無不愈矣。但此中補瀉之法,未易深明;寒熱之症,尤須分曉。

惜乎吾國針學,近者每下愈況,醫者不知趨向尚耳。

白話文:

心腹痛

治療心腹痛,可用麵粉加薑湯蒸熟後製成藥丸。根據患者體質強弱、寒熱情況用藥:體質強壯且發熱,用阿魏丸;體質虛弱且畏寒,用蘇合丸。藥量需根據實際情況增減。

以下是一些治療心腹痛的方劑:

侯氏黑風散: 白菊花、白礬、防風、白朮、桔梗、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乾薑、細辛、牡蠣,研磨成粉末服用。

李氏養心湯: 黃耆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法半夏、甘草、柏子仁、棗仁、遠志、五味子、人參、肉桂、乳香、沒藥、生薑、大棗。

平胃散: (此方內容已在腫滿方中提及)

五苓散: (此方內容已在咳嗽方中提及)

夢覺香砂湯: 治療寒性腹痛。廣木香、砂仁、肉桂等量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分。

夢覺梔仁湯: 治療熱性腹痛。黑梔子、乾薑、炙甘草。

夢覺耆朮湯: 治療時好時壞的腹痛。黃耆、焦朮、肉桂、當歸、法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
古人認為肚臍以上為心痛,肚臍以下為腹痛,其實肚臍以上也可能是胃痛,與心痛無關。因為心臟位置最高,位於膈膜之上,而胃則位於胸口之下。 (陳飛霞認為心腹痛可分上中下三焦,上焦痛在膈膜之上,即胃脘痛,但許多人並不了解上焦、膈膜和胃脘的區位。) 胃痛嚴重時,氣逆上衝,也可能牽連心臟而引起疼痛。《難經》說有厥逆心痛,但無真正的心臟本身的疼痛。真正的真心痛,則會很快致命。周夢覺雖未明確區分疼痛部位,但已將疼痛種類區分清楚,對症下藥,已屬高明。 但其方劑用藥可根據實際情況增減。

陳飛霞認為,按壓腹部疼痛處,能按壓下去的是虛證,按壓不動的是實證;久痛多為虛證,驟然發作的疼痛多為實證;進食後疼痛減輕的是虛證,進食後疼痛加重的是實證;疼痛輕微且部位不定的為虛證,疼痛劇烈且部位固定的為實證。 此外,寒性腹痛面色蒼白或青紫,嚴重者面色暗淡,唇、口、指甲青紫;熱性腹痛面色潮紅,發熱,四肢煩躁,手足心熱;飲食積滯引起的腹痛,口氣溫熱,面色萎黃,唇色蒼白,嗜睡,食慾不振,大便酸臭;蟲積引起的腹痛,面色蒼白,唇色紅潤,脈象洪大有力,疼痛時流口水。除蟲積外,其他情況都可以用針灸治療。輕者刺委中、手十二井、足三里等穴位;重者刺中脘、水分等穴位;心痛嚴重者刺巨闕穴。但針灸的補瀉手法及寒熱病證的辨別,需要深入學習。

可惜的是,我國針灸學近來每況愈下,醫生們不求進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