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1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集·治療法 (15)

1. 氣鼓血鼓

周夢覺曰:醫學中,劉李朱張而下,瓣香敬祝者,汪子訒庵,獨於氣鼓症,列之濕門中,殊不謂然。究其源,方書俱然,不自訒庵始。余考其症,是氣也,當列於氣門。氣以類而方明,病雖難而易治。夫氣之功用,全賴脾土為之轉運,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;土衰而氣遂停中洲,貫注軀殼,充盈腠理,鬱而為熱,氣鼓成焉。經曰: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是也。

其為症也,四肢日見瘦羸,肚腹日見脹滿,任人揉按,痛癢不關,稍進餱糧,飽悶難受,脾愈虛,肝益肆其侮;氣愈積,熱益張其威,脈之弦且數。其所由來者,有明徵矣。治是症者,當青筋未大見,臍心未大突,缺盆未大滿之時,重用黃連以解其熱,清金以制肝盛,培土不受肝邪。

藥草固有維持之力,尤宜卻鹹味,斷妄想,存神靜慮,以養無形之土,不治氣而氣自宣通,多有得安者。其名不一,曰單脹,以其獨脹於腹也。曰鼓脹,以其中空無物也。曰蠱脹,若蟲食物而中空也。曰熱脹,由熱而脹也。曰氣脹,由氣而脹也。統名之,曰氣鼓也。彼水脹寒脹,列於濕門宜也,原於此症毫不相涉。

東垣,一代偉人,中滿分消丸,亦尚未分晰也。

夢覺黃連人參湯

人參(一錢),黃連(一錢),焦術(一錢),麥冬(一錢),青皮(一錢),肉桂(六分),炙甘草(一錢)

東垣中滿分消湯

厚朴(一兩),枳殼,黃連,黃芩,法半夏(各五錢),陳皮,知母,澤瀉(各三錢),茯苓,砂仁,乾薑(各二錢),人參,白朮,甘草,豬苓(各一錢)

蒸餅為丸,每服三二錢不等,白開水下。

唐容川曰:血鼓之證,脅滿小腹脹,滿身上有血絲縷,煩躁漱水,小便赤,大便黑,腹上青筋是也。醫書俱云是婦人之病。惟喻嘉言謂男子恆有之。面色萎黃,有蟹爪紋絡,脈雖極虛,而履步如故,多怒善忘,口燥便秘,脅脹腹疼。迨脹之既成,腹大如箕,遂不可救,東南最多,所以然者,東南饒魚鹽。

魚者甘美之味,多食令人熱中;鹽者,鹹苦之味,其性偏於走血。血為陰象,初與熱合,不覺其病,日久月增,中焦沖和之氣,亦漸為熱矣。氣熱則結,而血不流矣。於是,氣居血中,血裹氣外,一似婦人受孕者然。至彌月時,腹如抱甕。推而言之,凡五方之膏粱厚味,椒薑桂糈成熱中者,皆其類也。

治之之法,以六君子湯加乾薑、川芎、防己為末,陳米荷葉煎湯,泛丸白湯下。執中央以運四旁法也。

容川又曰:謹按喻氏之論,其言血鼓之原,最為詳確。惟所主之方,與氣熱則結,而血不流通之說,未能吻合。蓋六君子與所加之藥,於治痰膨為宜,且須寒飲方為切合。如論所謂,宜用清和理氣之品。攻劑代抵當丸主之,和劑丹梔逍遙散,加薑黃香附治之。諸書皆用桃奴散,或琥珀散治之。

白話文:

氣鼓血鼓

周夢覺說:醫學界自劉完素、李東垣、朱丹溪、張景岳之後,眾多醫家都尊崇汪機(字訒庵)的醫學見解,唯獨汪機將氣鼓症歸類於濕病,這點我不敢苟同。追究其源,許多醫書都這樣分類,並非始於汪機。我研究此症,認為它是氣病,應該歸入氣病的範疇。依據氣的特性來辨證論治,雖然病情棘手,但其實容易治療。氣的運作,完全依靠脾土的轉運功能,脾土旺盛,氣血才能周流全身;脾土虛衰,氣就會停滯於腹部,充盈肌膚腠理,鬱積化熱,於是形成氣鼓。正如經書所說: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

其症狀表現為:四肢日漸消瘦,腹部日漸脹滿,任憑揉按,也不痛不癢;稍微進食,就飽脹難受;脾虛則肝氣更盛,氣積則熱勢更張,脈象弦數。其病因,已十分明顯。治療此症,應該在青筋尚未明顯腫脹、肚臍尚未明顯突出、鎖骨上窩尚未明顯膨滿的時候,重用黃連清熱,用辛涼藥物瀉肝火,並益氣健脾,使脾土不受肝邪的侵犯。

藥物固然有其療效,更重要的是要忌鹹味,摒棄妄念,保持精神平靜,以滋養脾土,不直接治療氣,氣自然會宣通,很多患者都能痊癒。此症名稱不一,有單脹(只脹於腹部)、鼓脹(腹部空虛)、蠱脹(好像蟲子在腹中)、熱脹(因熱而脹)、氣脹(因氣而脹),總之都叫做氣鼓。而那些水腫、寒腫,歸類於濕病是合理的,與此症完全沒有關係。

李東垣(李杲)是醫學一代宗師,他的中滿分消丸,對於此症的分類也未能清晰界定。

夢覺黃連人參湯:

人參(一錢),黃連(一錢),焦術(一錢),麥冬(一錢),青皮(一錢),肉桂(六分),炙甘草(一錢)

東垣中滿分消湯:

厚朴(一兩),枳殼、黃連、黃芩、法半夏(各五錢),陳皮、知母、澤瀉(各三錢),茯苓、砂仁、乾薑(各二錢)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豬苓(各一錢)

將藥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到二錢不等,溫開水送服。

唐容川說:血鼓的症狀是:脅肋及小腹脹滿,全身有血絲狀的紅紋,煩躁不安,經常漱口,小便赤紅,大便黑色,腹部出現青筋。醫書上都說這是婦科病,只有喻嘉言認為男子也會有這種病。患者面色萎黃,有像螃蟹腳一樣的青筋血管,脈象雖然很虛弱,但行走如常,容易發怒,健忘,口乾便秘,脅肋脹痛。等到脹滿成形,腹部像簸箕一樣大,就不可救治了,東南沿海地區這種病比較多,原因是東南沿海盛產魚鹽。

魚肉味道鮮美,多吃會令人內熱;鹽味鹹苦,其性善於走血。血液屬陰,起初與熱邪結合,不明顯發病,日久月增,中焦的平和之氣也會漸漸被熱邪所傷。氣熱則凝結,血液就不能流暢。於是,氣滯留在血液之中,血液包裹在氣的外面,就像婦女懷孕一樣。到了一個月的時候,腹部就大如抱著一個水瓮。推而廣之,凡是五方膏粱厚味、辛辣溫燥的食物,造成內熱的,都是同類病症。

治療方法,是用六君子湯加乾薑、川芎、防己研成粉末,用陳米、荷葉煎湯,將藥粉調成糊狀服用。這是採取以中和之法來調理周圍的病理變化。

容川又說:謹慎查閱喻嘉言的論述,他對血鼓病因的闡述最為詳盡準確。只是他提出的治療方法,與「氣熱則結,而血不流通」的說法並不完全一致。因為六君子湯及其加減藥物,適用於治療痰飲脹滿,而且需要寒飲的症狀才能對症。根據他的論述,應該使用清熱和解氣的藥物。攻邪可用抵當丸為主,和解可用丹梔逍遙散,加薑黃、香附治療。很多醫書都使用桃核承氣湯或琥珀散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