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學修

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8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集·治療法 (8)

1. 瘧疾

上二十三味為末,取煅灶下灰一斗,清酒一斛五升,俟酒盡一半,著鱉甲於中,煮令泛爛如膠漆,絞取汁,納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,空心服七丸,日三服(《千金》用鱉甲十二片,又有海藻三分,大戟一分。無鼠婦,赤硝二味)

唐容川曰:夫瘧邪本伏於營血之中,衛氣會而始發,故久則營血結聚而為瘧母。衛氣不通,而為留痰。是血為瘧母之主,痰屬衛氣所生,乃瘧母之兼有者也。故治瘧母,以攻利營血為主,而行痰降氣為輔。知此則知仲景此方,破血之藥,所以獨多,總是治營以通衛也。

塗蔚生曰:各家之對於瘧症,所以先寒後熱,以及結成瘧母之理,雖不乏精細辨論,而能理由充足,不致令人疑慮者,殊少其人。以余度之,瘧症即系邪氣伏居少陽油膜之上,而下焦化生之氣,亦必須循油膜上行而外達,以為護衛。今以邪氣之阻,不得外達,而為護衛,故始而惡寒特甚。

迨至邪正交戰既久,紛爭已畢,終系邪氣勢弱,而正氣勢強。孰知正氣愈鬱結,而勃發愈猛,故繼而發熱特甚。設使邪隨汗出,則瘧可冀愈。否則,病人設為健壯,化生正氣迅利,則正氣之團結亦速,出與邪爭亦急。今病者之體有強弱,化生之氣有遲緩,故瘧有一日一發,間日一發。

營血之行,以衛氣為轉移,今衛氣屢為邪氣鬱阻,而營血不能隨其鬱阻,經火煉以為鬱滯,而為瘧母焉。夫瘧母名者,以邪氣縱隨正氣紛爭盡出。而此血之凝滯,與邪伏居油膜無異,仍可使瘧疾發生焉。故主鱉甲䗪蟲大黃桃仁等味,攻血者,以攻利之。厚朴葶藶等味,理氣者,以疏散之。

然猶慮邪未盡除也,仍用柴胡桂枝以解之,人參以托之。血虛受傷也,兼用阿膠白芍以固之。余則清熱滌水之味,務使其邪氣盡除,不至血痰交結而為瘧母焉。此說此見,不知有合聖意否,尚希國內高明醫士隨時教正是幸。

張仲景曰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、煩冤,手足熱而欲吐,名曰癉瘧。若但熱不寒者,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分肉之間,令人消瘦肌肉。

唐容川曰:陰氣指少陰心腎也。心腎之陰虛,故熱而少氣,心中煩冤。邪氣能入於心,而內藏於心,皆少陰陰氣孤絕之證也。陽氣指太陽膀胱也,水中之陽,化氣為熱,以衛周身。今獨有陽氣則純熱,合於陽明,則為手足熱。合於三焦,則欲嘔。外合於腠理分肉之間,則令肌肉消爍。治少陰,宜雞子黃湯。治太陽,宜白虎湯。後世如清瘟敗毒飲一方,可以兼治。

按《史記·倉公傳》風癉客脬,言癉邪客居膀胱。此癉瘧亦發於膀胱,與牡瘧正相對,牡瘧是邪在心也。

張仲景曰: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煩疼。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[瘧疾]

將二十三種藥材磨成粉末,取煅燒後的灶下灰一斗,加入清酒一斛五升,待酒量減少一半後,放入鱉甲,煮至軟爛如膠漆狀,榨取汁液,再將藥粉用汁液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服用七丸,一日三次。(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用鱉甲十二片,另加海藻三分,大戟一分,方中無鼠婦和赤硝。)

唐容川說:瘧疾的邪氣本就潛伏在營血之中,當衛氣與邪氣相遇時才會發作,久而久之,營血就會凝結成瘧母。衛氣不通暢,則會導致痰濁停滯。所以血是瘧母的主要成因,痰濁則是由於衛氣受阻而產生,是瘧母的伴隨症狀。因此治療瘧母,應以攻破瘀滯的營血為主,輔以行氣化痰。了解了這個道理,就能明白仲景方中破血的藥物為何獨多,都是為了疏通衛氣以治癒營血。

塗蔚生說:各家對於瘧疾先寒後熱以及結成瘧母的機理,雖然都有詳細的論述,但能言之成理,令人信服的卻很少。依我看,瘧疾就是邪氣滯留在少陽經脈的油膜之上,而下焦產生的氣血也必須沿著油膜上升輸送到體表,以起到保護作用。現在邪氣阻滯,氣血無法到達體表,起到保護作用,所以一開始惡寒症狀特別嚴重。

等到邪正交戰很久,爭鬥結束後,最終還是正氣佔據上風。但是正氣積蓄得越久,爆發也越猛烈,所以接著發熱症狀就特別嚴重。如果邪氣隨著汗液排出,瘧疾就有望痊癒。否則,如果病人體質強壯,氣血生化迅速,那麼正氣的凝聚也快,與邪氣爭鬥也激烈。但病人體質有強弱之分,氣血生化的速度也有快慢,所以瘧疾有的每天發作一次,有的隔天發作一次。

營血的運行依靠衛氣的轉運,現在衛氣屢次被邪氣阻滯,營血也無法順利運行,經受煎熬而形成瘀滯,就成了瘧母。所謂瘧母,是指邪氣與正氣紛爭之後,邪氣雖然排出,但血液凝滯,與邪氣滯留在經脈油膜上沒有區別,仍然可以導致瘧疾發生。因此方中用鱉甲、䗪蟲、大黃、桃仁等藥物攻破瘀血,用厚朴、葶藶等藥物疏理氣機。

但仍然擔心邪氣未能完全清除,所以還用柴胡、桂枝來解表,用人參來扶正。如果血虛受損,則再用阿膠、白芍來滋補。此外,再加入一些清熱利水的藥物,務必將邪氣完全清除,防止血痰交結形成瘧母。我的這些看法,不知是否符合聖人之意,還望國內醫術高明的醫生隨時指正,不勝感激。

張仲景說:陰氣衰竭,陽氣獨盛,就會發熱而氣短、煩悶,手足發熱並想嘔吐,稱為癉瘧。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冷,則是邪氣藏在心臟,外在則侵犯肌肉之間,使人消瘦。

唐容川說:陰氣指的是少陰心腎,心腎陰虛,所以發熱而氣短,心中煩悶。邪氣能夠侵入心臟,並藏在心臟裡,都是少陰陰氣衰竭的表現。陽氣指的是太陽膀胱經,水中之陽化為熱氣,以溫煦全身。現在只有陽氣獨盛,就會純粹發熱,如果影響到陽明經,就會手足發熱;如果影響到三焦,就會想嘔吐;如果影響到肌膚腠理,就會使肌肉消瘦。治療少陰經,宜用雞子黃湯;治療太陽經,宜用白虎湯;後世如清瘟敗毒飲等方,也可以兼治。

按《史記·倉公傳》記載,風癉邪氣客於膀胱。這種癉瘧也發病於膀胱,與牡瘧正好相反,牡瘧是邪氣在心臟。

張仲景說:溫瘧,脈象平和,身體不發冷只發熱,骨節酸痛,有時嘔吐,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