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推拿抉微》~ 第四集·治療法 (7)
第四集·治療法 (7)
1. 瘧疾
夢覺太陽經症瘧疾方
麻黃(一錢),桂枝(一錢),杏仁(一錢),炙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夢覺太陽腑症瘧疾方
焦術(一錢),茯苓(一錢),豬苓(一錢),澤瀉(一錢),草果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夢覺三陰瘧疾方(附子理中湯加草果)
玉竹(一錢),焦術(一錢),乾薑(七分),草果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附片(三分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夢覺虛症瘧疾方,統治虛瘧。
黃耆(一錢),焦術(一錢),附子(三分),首烏(一錢),當歸(一錢),玉竹(一錢),草果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炙甘草(一錢),生薑(一錢),大棗(一枚)
塗蔚生曰:周夢覺之瘧疾症治,固已精美完善。然考其所本,多半出自仲景。不過仲景簡而賅,而夢覺繁而詳。實則本仲景之法以為治,即無不治之瘧,亦無治不能愈之瘧。蓋瘧,系風寒由外之油膜,以入內之油膜者。而仲景之治瘧,則根據少陽以為治,必使邪之由外而入者,仍由外而出。
今人不查此中原理,動以截止為能事,每至旋愈旋覆,即以其不能根本解決也。予每以仲景之法治瘧,凡遇瘧之一二劑不能全愈者,必勸其多服數劑,使其卒歸於愈,愈而不復。今將其原文摘入,雖為治瘧者之備考,夫亦曰存古云耳。
張仲景曰:瘧脈自弦,弦數者,多熱;弦遲者,多寒;弦小緊者下差。弦遲者,可溫之,弦緊者,可發汗針灸也;浮大者,可吐之;弦數者,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之。
唐容川曰:《內經》言瘧邪藏於風府,旁連募原。募即膜也,膜之原在臍下,即三焦之連網矣。三焦、膀胱皆腎之府,三焦為陽府,而化水行於里,則為小便;膀胱為陰府,而化氣於表,則為衛氣。《內經》就瘧所發言,責在衛氣,故邪在太陽之風府。仲景就瘧之所留言,故責在三焦膜原。
是以瘧症,未有小水清利者,三焦之決瀆病也。仲景以少陽立論,其義在此,正與《內經》互相發明。後人不知三焦,至謂仲景之證與《內經》不合,謬矣。
張仲景曰:病瘧以月一日發,當十五日愈。設不瘥,當月盡解。如其不瘥,當云何?曰此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。當急治之,宜鱉甲煎丸。
鱉甲煎丸
鱉甲(炙一錢),射干(一錢),黃芩(一錢),柴胡(一錢),鼠婦(一錢),乾薑(一錢),大黃(一錢),桂枝(七分),石葦(一錢去毛),厚朴(一錢),紫葳(即凌霄一錢),半夏(七分),阿膠(一錢),芍藥(一錢),丹皮(一錢),䗪蟲(一錢),葶藶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瞿麥(一錢),蜂窠(一錢),赤硝(一錢),蜣螂(熬,一錢),桃仁(二錢)
白話文:
[瘧疾]
本文介紹了周夢覺治療瘧疾的四個方劑,以及古代醫家對瘧疾病機的理解和治療方法。
周夢覺治療瘧疾的四個方劑:
-
**太陽經症瘧疾方:**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各適量。
-
**太陽腑症瘧疾方:**焦術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草果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各適量。
-
**三陰瘧疾方(附子理中湯加草果):**玉竹、焦術、乾薑、草果、炙甘草、附片、生薑、大棗各適量。
-
**虛症瘧疾方:**黃耆、焦術、附子、首烏、當歸、玉竹、草果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各適量。
古代醫家對瘧疾的理解和治療:
文中指出周夢覺的瘧疾治療方法多源自張仲景,但比張仲景的療法更詳細。 周夢覺的療法能有效治療瘧疾,關鍵在於理解瘧疾的病機:風寒從體表入侵。 張仲景治療瘧疾,著重於從少陽經入手,將外來的邪氣從體表排出。 現代人往往只注重症狀的緩解,導致病情反覆,無法根治。 文中建議,如果一兩劑藥物無法完全治癒,應繼續服用,直至痊癒。
文中引用張仲景的觀點,指出瘧疾脈象的診斷方法,以及不同脈象的治療方法(溫、發汗針灸、吐、飲食調養)。
唐容川則從《內經》的角度闡述瘧疾的病機,認為瘧邪藏於風府,並與三焦、膀胱相關。 他指出,瘧疾患者往往小便不利,反映出三焦的排泄功能受阻。 張仲景的少陽論治與《內經》的觀點相符,後人對此理解不足,以致產生誤解。
張仲景也提到,瘧疾若在發病一個月內未愈,可能演變為瘧母(癥瘕),需要用鱉甲煎丸治療。
**鱉甲煎丸方:**鱉甲(炙)、射干、黃芩、柴胡、鼠婦、乾薑、大黃、桂枝、石葦(去毛)、厚朴、紫葳(凌霄)、半夏、阿膠、芍藥、丹皮、䗪蟲、葶藶、人參、瞿麥、蜂窠、赤硝、蜣螂(熬)、桃仁各適量。
(注:文中“一錢”、“七分”等均為古代重量單位,現代用法需換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