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
1. 序例第一卷上
2. 序例上
3. 歷代諸家本草
《神農本草經》,掌禹錫曰:舊說《本草經》三卷,神農所作,而不經見,《漢書·藝文志》亦無錄焉。漢平帝紀云:元始五年,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,所在軺傳遣詣京師。《樓護傳》稱: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,本草之名蓋見於此。唐李世勣等以梁《七錄》載《神農本草》三卷,推以為始。
又疑所載郡縣有後漢地名,似張機、華佗輩所為,皆不然也。按《淮南子》云:神農嘗百草之滋味,一日而七十毒,由是醫方興焉。蓋上世未著文字,師學相傳,謂之本草。兩漢以來,名醫益眾,張、華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,通為編述,本草由是見於經錄也。
寇宗奭曰:《漢書》雖言本草,不能斷自何代而作。《世本》、《淮南子》雖言神農嘗百草以和藥,亦無本草之名。惟帝王世紀云: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,定《本草經》,造醫方以療眾疾。乃知本草之名,自黃帝始。蓋上古聖賢,具生知之智,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,合世人疾病之所宜。
後世賢智之士,從而和之,又增其品焉。韓保升曰:藥有玉石、草、木、蟲、獸,而云本草者,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。
《名醫別錄》,李時珍曰:《神農本草》藥分三品,計三百六十五種,以應周天之數。梁陶弘景復增漢、魏以下名醫所用藥三百六十五種,謂之《名醫別錄》。凡七卷,首敘藥性之源,論病名之診;次分玉石一品,草一品,木一品,蟲獸一品,果菜一品,米食一品,有名未用三品。以朱書《神農》,墨書《別錄》,進上梁武帝。
弘景,字通明,宋末為諸王侍讀,歸隱勾曲山,號華陽隱居,武帝每咨訪之,年八十五卒,諡貞白先生。其書頗有裨補,亦多謬誤。
弘景自序曰:隱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,以吐納餘暇,遊意方技,覽本草藥性,以為盡聖人之心,故撰而論之。舊稱《神農本經》,予以為信然。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,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,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,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。此三道者,歷眾聖而滋彰。文王、孔子,彖象、繇辭,幽贊人天。
后稷、伊尹,播厥百穀,惠被群生。岐、黃、彭、扁,振揚輔導,恩流含氣。歲逾三千,民到於今賴之。但軒轅以前,文字未傳。藥性所主,當以識識相因,不爾何由得聞。至於桐、雷,乃著在編簡。此書應與《素問》同類,但後人多更修飭之爾。秦皇所焚,醫方、卜術不預,故猶得全錄。
而遭漢獻遷徙,晉懷奔迸,文籍焚糜,十不遺一。今之所存,有此三卷。其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,疑仲景、元化等所記。又有《桐君採藥錄》,說其花葉形色。《藥對》四卷,論其佐使相須。魏、晉以來,吳普、李當之等更復損益。或五百九十五,或四百四十一,或三百一十九。
或三品混糅,冷、熱舛錯,草、石不分,蟲、獸無辨。且所主治,互有得失。醫家不能備見,則智識有淺深。今輒苞綜諸經,研括煩省。以《神農本經》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,又進名醫別品亦三百六十五,合七百三十種。精粗皆取,無復遺落,分別科條,區畛物類,兼注詺時用土地所出,及仙經道術所須,並此序錄合為七卷。雖未足追踵前良,蓋亦一家撰制,吾去世之後,可貽諸知音爾。
《桐君採藥錄》,時珍曰:桐君,黃帝時臣也。書凡二卷,紀其花葉形色,今已不傳。後人又有《四時採藥》、《太常採藥時月》等書。
《雷公藥對》,禹錫曰:北齊徐之才撰。以眾藥名品、君臣、性毒、相反及所主疾病,分類記之,凡二卷。時珍曰:陶氏前已有此書,《吳氏本草》所引雷公是也。蓋黃帝時雷公所著,之才增飾之爾。之才,丹陽人,博識善醫,歷事北齊諸帝得寵,仕終尚書左僕射,年八十卒。贈司徒,封西陽郡王,諡文明。《北史》有傳。
《李氏藥錄》,保升曰:魏李當之,華佗弟子。修《神農本草》三卷,而世少行。時珍曰:其書散見吳氏、陶氏本草中,頗有發明。
《吳氏本草》,保升曰:魏吳普,廣陵人,華佗弟子。凡一卷。時珍曰:其書分記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桐君、雷公、扁鵲、華佗、李氏,所說性味甚詳,今亦失傳。
《雷公炮炙論》,時珍曰:劉宋時雷斅所著,非黃帝時雷公也。自稱內究守國安正公,或是官名也。胡洽居士重加定述。藥凡三百種,為上、中、下三卷。
其性味、炮炙、熬煮、修事之法多古奧,文亦古質,別是一家,多本於乾寧晏先生。其首序論述物理,亦甚幽玄,錄載於後。乾寧先生,名晏封,著《制伏草石論》六卷,蓋丹石家書也。
《唐本草》,時珍曰:唐高宗命司空英國公李績等修陶隱居所注《神農本草經》,增為七卷。世謂之《英公唐本草》,頗有增益。顯慶中右監門長史蘇恭重加訂注,表請修定。帝覆命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等二十二人,與恭詳定,增藥一百一十四種,分為玉石、草、木、人、獸、禽、蟲魚、果、米穀、菜、有名未用十一部。凡二十卷,目錄一卷,別為藥圖二十五卷,圖經七卷,共五十三卷。
世謂之《唐新本草》。蘇恭所釋雖明,亦多駁誤。禮部郎中孔志約序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,運陰陽以播物;含靈之所保曰命,資亭育以盡年。蟄穴棲巢,感物之情蓋寡;範金揉木,逐欲之道方滋。而五味或爽,時昧甘辛之節;六氣斯沴,易愆寒燠之宜。中外交侵,形神分戰。
飲食伺釁,成腸胃之眚;風濕候隙,構手足之災。機纏膚腠,莫知救止;漸固膏肓,期於夭折。暨炎暉紀物,識藥石之功;云瑞名官,窮診候之術。草木鹹得其性,鬼神無所遁情。刳麝剸犀,驅泄邪惡;飛丹煉石,引納清和。大庇蒼生,普濟黔首;功侔造化,恩邁裁成。日用不知,於今是賴。
岐、和、彭、緩,騰絕軌於前;李、華、張、吳,振英聲於後。昔秦政煨燔,茲經不預;永嘉喪亂,斯道尚存。梁陶弘景雅好攝生,研精藥術。以為《本草經》者,神農之所作,不刊之書也。惜其年代浸遠,簡編殘蠹,與桐、雷眾記,頗或踳駁。興言撰緝,勒成一家。亦以雕琢經方,潤色醫業。
然而時鐘鼎峙,聞見闕於殊方;事非僉議,詮釋拘於獨學。至如重建平之防己,棄槐里之半夏。秋採榆仁,冬收雲實。謬粱米之黃白,混荊子之牡蔓。異繁縷於雞腸,合由跋於鳶尾。防葵、狼毒,妄曰同根;鉤吻、黃精,引為連類。鉛、錫莫辨,橙、柚不分。凡此比例,蓋亦多矣。
自時厥後,以迄於今。雖方技分鑣,名醫繼軌,更相祖述,罕能釐正。乃復採杜衡於及己,求忍冬於絡石。舍陟釐而取莂藤,退飛廉而用馬薊。承疑行妄,曾無有覺。疾瘵多殆,良深慨嘆。既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恭,摭陶氏之乖違,辨俗用之紕紊,遂表請修定,深副聖懷。
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、大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,與蘇恭詳撰。竊以動植形生,因方舛性;春秋節變,感氣殊功。離其本土,則質同而效異;乖於採摘,乃物是而時非。名實既爽,寒溫多謬。用之凡庶,其欺已甚;施之君父,逆莫大焉。
於是上稟神規,下詢眾議;普頒天下,營求藥物。羽毛鱗介,無遠不臻;根莖花實,有名咸萃。遂乃詳探秘要,博綜方術。《本經》雖缺,有驗必書;《別錄》雖存,無稽必正。考其同異,擇其去取。鉛翰昭章,定群言之得失;丹青綺煥,備庶物之形容。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,凡成五十四卷。
庶以網羅今古,開滌耳目。盡醫方之妙極,拯生靈之性命。傳萬祀而無昧,懸百王而不朽。
《藥總訣》,禹錫曰:梁陶隱居撰,凡二卷,論藥品五味寒熱之性,主療疾病及採蓄時月之法。一本題曰《藥象口訣》,不著撰人名。
《藥性本草》,禹錫曰:《藥性論》凡四卷,不著撰人名氏,分藥品之性味,君臣佐使主病之效。一本云陶隱居撰。然其藥性之功,有與本草相戾者,疑非隱居書也。
時珍曰:《藥性論》,即《藥性本草》,乃唐甄權所著也。權扶溝人,仕隋為秘省正字。唐太宗時,年百二十歲,帝幸其第,訪以藥性,因上此書,授朝散大夫,其書論主治亦詳。又著《脈經》、《明堂人形圖》各一卷。詳見《唐史》。
《千金食治》,時珍曰:唐孫思邈撰《千金備急方》三十卷,採摭素問、扁鵲、華佗、徐之才等所論補養諸說,及本草關於食用者,分米穀、果、菜、鳥獸、蟲魚為食治附之,亦頗明悉。思邈隱於太白山,隋、唐徵拜皆不就,年百餘歲卒。所著有《千金翼方》、《枕中素書》、《攝生真錄》、《福祿論》、《三教論》、《老子莊子注》。
《食療本草》,禹錫曰:唐同州刺史孟詵撰。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,並舊為二百二十七條,凡三卷。時珍曰:詵,梁人也。武后時舉進士,累遷鳳閣舍人,出為台州司馬,轉同州刺史。睿宗召用,固辭。卒年九十。因《周禮》食醫之義,著此書,多有增益。又撰《必效方》十卷,《補養方》三卷。《唐史》有傳。
《本草拾遺》,禹錫曰:唐開元中三原縣尉陳藏器撰。以《神農本經》雖有陶、蘇補集之說,然遺沉尚多,故別為序例一卷,拾遺六卷,解紛三卷,總曰《本草拾遺》。
時珍曰:藏器,四明人。其所著述,博極群書,精核物類,訂繩謬誤,蒐羅幽隱,自《本草》以來,一人而已。膚譾之士,不察其該詳,惟誚其僻怪。宋人亦多刪削。豈知天地品物無窮,古今隱顯亦異,用舍有時,名稱或變,豈可以一隅之見,而遽譏多聞哉。如闢虺雷、海馬、胡豆之類,皆隱於昔而用於今;仰天皮、燈花、敗扇之類,皆萬家所用者。若非此書收載,何從稽考。
此本草之書,所以不厭詳悉也。
《海藥本草》,禹錫曰:《南海藥譜》二卷,不著撰人名氏,雜記南方藥物所產郡縣及療疾之功,頗無倫次。時珍曰:此即《海藥本草》也,凡六卷,唐人李珣所撰。珣蓋肅、代時人,收採海藥亦頗詳明。又鄭虔有《胡本草》七卷,皆胡中藥物,今不傳。
《四聲本草》,禹錫曰:唐蘭陵處士蕭炳撰。取本草藥名上一字,以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相從,以便討閱,無所發明。凡五卷,進士王收序之。
《刪繁本草》,禹錫曰:唐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。刪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類,為五卷。開元以後人也,無所發明。
《本草音義》,時珍曰:凡二卷,唐李含光撰。又甄立言、殷子嚴皆有音義。
《本草性事類》,禹錫曰:京兆醫工杜善方撰,不詳何代人。凡一卷,以本草藥名隨類解釋,附以諸藥制使、畏惡、相反、相宜、解毒者。
《食性本草》,禹錫曰:南唐陪戎副尉、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。取神農、陶隱居、蘇恭、孟詵、陳藏器諸家藥,關於飲食者類之,附以食醫諸方,及五時調養臟腑之法。時珍曰:書凡十卷,總集舊說,無甚新義。
古有淮南王《食經》一百二十卷,《崔浩食經》九卷,《竺喧食經》十卷,《膳饈養療》二十卷,昝殷《食醫心鏡》三卷,婁居中《食治通說》一卷,陳直《奉親養老書》二卷,並有食治諸方,皆祖食醫之意也。
《蜀本草》,時珍曰: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士,取《唐本草》參校增補註釋,別為《圖經》凡二十卷,昶自為序,世謂之《蜀本草》。其圖說藥物形狀,頗詳於陶、蘇也。
《開寶本草》,時珍曰:宋太祖開寶六年,命尚藥奉御劉翰、道士馬志等九人,取唐、蜀本草詳校,仍取陳藏器《拾遺》諸書相參,刊正別名,增藥一百三十三種。馬志為之註解,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。七年復詔志等重定,學士李昉等看詳。凡神農者白字,名醫所傳者墨字別之。
並目錄共二十一卷。序曰:三墳之書,神農預其一;百藥既辨,本草存其錄。舊經三卷,世所流傳;名醫別錄互為編纂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,乃以《別錄》參其《本經》,朱、墨雜書,時謂明白,而又考彼功用,為之註釋,列為七卷,南國行焉。逮乎有唐,別加參校,增藥餘八百味,添注為二十一卷,《本經》漏功則補之,陶氏誤說則證之。然而載歷年祀,又逾四百,朱字墨字,無本得同;舊注新注,其文互缺。
非聖主撫大同之運,永無疆之休,其何以改而正之哉。乃命盡考傳誤,刊為定本,類例非允,從而革焉。至於筆頭灰,兔毫也,而在草部,今移附兔頭骨之下;半天河、地漿,皆水也,亦在草部,今移附玉石類之間。敗鼓皮移附於獸皮;胡桐淚改從於木類。紫礦亦木也,自玉石品而取焉;伏翼實禽也,由蟲魚部而移焉。
橘柚附於果實,食鹽附於光鹽。生薑、乾薑,同歸一說。至於雞腸、繁縷、陸英、蒴藋,以類相似,從而附之。仍採陳藏器拾遺、李含光音義,或討源於別本,或傳效於醫家,參而較之,辨其臧否。至於突厥白,舊說灰類也,今是木根;天麻根,解以赤箭,今又全異。去非取是,特立新條。
自余刊正,不可悉數。下采眾議,定為印板。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,墨字為名醫所傳。唐附、今附,各加顯注,詳其解釋,審其形性。證謬誤而辨之者,署為今注;考文記而述之者,又為今按。義既刊定,理亦詳明。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,並目錄二十一卷,廣頒天下,傳而行焉。
《嘉祐補註本草》,時珍曰:宋仁宗嘉祐二年,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、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,同諸醫官重修本草。新補八十二種,新定一十七種,通計一千八十二條,謂之《嘉祐補註本草》,共二十卷。其書雖有校修,無大發明。其序略云:《神農本草經》三卷,藥止三百六十五種。
至陶隱居又進《名醫別錄》,亦三百六十五種,因而註釋,分為七卷。唐蘇恭等又增一百一十四種,廣為二十卷,謂之《唐本草》。國朝開寶中,兩詔醫工劉翰、道士馬志等修,增一百三十三種,為《開寶本草》。偽蜀孟昶,亦嘗命其學士韓保升等稍有增廣,謂之《蜀本草》。
嘉祐二年八月,詔臣禹錫、臣億等再加校正。臣等被命,遂更研核。竊謂前世醫工,原診用藥,隨效輒記,遂至增多。概見諸書,浩博難究;雖屢加刪定,而去取非一。或《本經》已載,而所述粗略;或俚俗常用,而太醫未聞。向非因事詳著,則遺散多矣。乃請因其疏捂,更為補註。
應諸家醫書、藥譜所載物品功用,並從採掇;惟名近迂僻,類乎怪誕,則所不取。自余經史百家,雖非方餌之急,其間或有參說藥驗較然可據者,亦兼收載,務從該洽,以副詔意。凡名本草者非一家,今以開寶重定本為正。其分布卷類,經注雜糅,間以朱墨,並從舊例,不復釐改。
凡補註並據諸書所說,其意義與舊文相參者,則從刪削,以避重複;其舊已著見而意有未完,後書復言,亦具存之,欲詳而易曉。仍每條並以朱書其端云:臣等謹按:某書云某事。其別立條者,則解於其末,云見某書。凡所引書,唐、蜀二本草為先,他書則以所著先後為次第。
凡書舊名本草者,今所引用,但著其所作人名曰某人,惟唐、蜀本,則曰唐本云、蜀本云。凡字朱墨之別:所謂《神農本經》者,以朱字;名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,以墨字間於朱字;余所增者,皆別立條,並以墨字。
凡陶隱居所進者,謂之《名醫別錄》,並以其注附於末;凡顯慶所增者,亦注其末,曰《唐本》先附;凡《開寶》所增者,亦注其末,曰今附;凡今所增補,舊經未有,於逐條後開列,云新補。凡藥舊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今之新補難於詳辨,但以類附見,如綠礬次於礬石,山姜花次於豆蔻,枎栘次於水楊之類是也。
凡藥有功用,《本經》未見,而舊注已曾引注,今之所增,但涉相類,更不立條,並附本注之末,曰續注,如地衣附於垣衣,燕覆附於通草,馬藻附於海藻之類是也。凡舊注出於陶氏者,曰陶隱居云;出於顯慶者,曰《唐本》注;出於《開寶》者,曰今注。其開寶考據傳記者,別曰今按、今詳、又按。
皆以朱字別書於其端。凡藥名《本經》已見,而功用未備,今有所益者,亦附於本注之末。凡藥有今世已嘗用,而諸書未見,無所辨證者,如胡蘆巴、海帶之類,則請從太醫眾論參議,別立為條,曰新定。舊藥九百八十三種,新補八十二種,附於注者不預焉。新定一十七種,總新舊一千八十二條,皆隨類附著之。
英公、陶氏、開寶三序,皆有義例,所不可去,仍載於首捲雲。
《圖經本草》,時珍曰:宋仁宗既命掌禹錫等編繹本草,累年成書;又詔天下郡縣,圖上所產藥物,用唐永徽故事,專命太常博士蘇頌撰述成此書,凡二十一卷。考證詳明,頗有發揮。但圖與說異,兩不相應。或有圖無說,或有物失圖,或說是圖非。如江州菝葜乃仙遺糧,滁州青木香乃兜鈴根,俱混列圖;棠球子即赤瓜木,天花粉即栝蔞根,乃重出條之類,亦其小小疏漏耳。頌,字子容,同安人,舉進士,哲宗朝位至丞相,封魏國公。
《證類本草》,時珍曰:宋徽宗大觀二年,蜀醫唐慎微取《嘉祐補註本草》及《圖經本草》合為一書,復拾《唐本草》、《陳藏器本草》、孟詵《食療本草》舊本所遺者五百餘種,附入各部,並增五種。仍採《雷公炮炙》及《唐本》、《食療》、陳藏器諸說收未盡者,附於各條之後。
又採古今單方,並經、史、百家之書有關藥物者,亦附之。共三十一卷,名《證類本草》。上之朝廷,改名《大觀本草》。慎微貌寢陋而學該博,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,垂之千古,不致淪沒者,皆其功也。政和中,覆命醫官曹孝忠校正刊行,故又謂之《政和本草》。
《本草別說》,時珍曰:宋哲宗元祐中,閬中醫士陳承合《本草》及《圖經》二書為一,間綴數語,謂之別說。高宗紹興末,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,亦有所附。皆淺俚,無高論。
《日華諸家本草》,禹錫曰:國初開寶中,四明人撰。不著姓氏,但云日華子、大明。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藥,各以寒、溫、性、味、華、實、蟲、獸為類,其言功用甚悉,凡二十卷。時珍曰:按《千家姓》,大姓出東萊。日華子,蓋姓大名明也。或云其姓田,未審然否。
《本草衍義》,時珍曰:宋政和中,醫官通直郎寇宗奭撰。以《補註》及《圖經》二書,參考事實,核其情理,援引辨證,發明良多,東垣、丹溪諸公亦尊信之;但以蘭花為蘭草,卷丹為百合,是其誤也。書及序例凡二十卷。平陽張魏卿以其說分附各藥之下,合為一書。
《潔古珍珠囊》,時珍曰:書凡一卷,金易州明醫張元素所著。元素,字潔古,舉進士不第,去學醫,深闡軒、岐秘奧,參悟天人幽微。言古方新病不相能,自成家法。辨藥性之氣味、陰、陽、厚、薄、升、降、浮、沉、補、瀉、六氣、十二經,及隨證用藥之法,立為主治、秘訣、心法、要旨,謂之《珍珠囊》,大揚醫理,《靈》《素》之下,一人而已。後人翻為韻語,以便記誦,謂之東垣《珍珠囊》,謬矣。
惜乎止論百品,未及遍評。又著《病機氣宜保命集》四卷,一名《活法機要》。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,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。其他潔古諸書,多是後人依託,故駁雜不倫。
《用藥法象》,時珍曰:書凡一卷,元真定明醫李杲所著。杲,字明之,號東垣。通《春秋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,忠信有守,富而好施,援例為濟源監稅官。受業於潔古老人,盡得其學,益加闡發,人稱神醫。祖《潔古珍珠囊》,增以用藥凡例,諸經嚮導,綱要活法,著為此書。
謂世人惑於內傷外感,混同施治,乃辨其脈證,元氣陰火,飲食勞倦,有餘不足,著《辨惑論》三卷,《脾胃論》三卷。推明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》、《脈訣》及雜病方論,著《醫學發明》九卷,《蘭室秘藏》五卷。辨析經絡脈法,分比傷寒六經之則,著《此事難知》二卷。
別有癰疽、眼目諸書及《試效方》,皆其門人所集述者也。
《湯液本草》,時珍曰:書凡二卷,元醫學教授古趙王好古撰。好古,字進之,號海藏,東垣高弟,醫之儒者也。取本草及張仲景、成無己、張潔古、李東垣之書,間附己意,集而為此。別著《湯液大法》四卷,《醫壘元戎》十卷,《陰證略例》、《癍論萃英》、《錢氏補遺》各一卷。
《日用本草》,時珍曰:書凡八卷。元海寧醫士吳瑞,取本草之切於飲食者,分為八門,間增數品而已。瑞,字瑞卿,元文宗時人。
《本草歌括》,時珍曰:元瑞州路醫學教授胡仕可,取本草藥性圖形作歌,以便童蒙者。我明劉純、熊宗立、傅滋輩,皆有歌括及藥性賦,以授初學記誦。
《本草衍義補遺》,時珍曰:元末朱震亨所著。震亨,義烏人,字彥修,從許白雲講道,世稱丹溪先生。嘗從羅太無學醫,遂得劉、張、李三家之旨而推廣之,為醫家宗主。此書蓋因寇氏《衍義》之義而推衍之,近二百種,多所發明;但蘭草之為蘭花,胡粉之為錫粉,未免泥於舊說,而以諸藥分配五行,失之牽強耳。
所著有《格致餘論》、《局方發揮》、《傷寒辨疑》、《外科精要新論》、《風木問答》諸書。
《本草發揮》,時珍曰:書凡三卷,洪武時丹溪弟子山陰徐彥純用誠所集。取張潔古、李東垣、王海藏、朱丹溪、成無己數家之說,合成一書爾,別無增益。《救荒本草》,時珍曰:洪武初,周定王因念旱澇民飢,咨訪野老田夫,得草木之根苗花實可備荒者四百四十種,圖其形狀,著其出產、苗葉、花子、性味、食法。凡四卷,亦頗詳明可據。
近人翻刻,削其大半,雖其見淺,亦書之一厄也。王號誠齋,性質聰敏,集《普濟方》一百六十八卷,《袖珍方》四卷,詩、文、樂府等書。嘉靖中,高郵王磐著《野菜譜》一卷,繪形綴語,以告救荒,略而不詳。
《庚辛玉冊》,時珍曰:宣德中,寧獻王取崔昉《外丹本草》、土宿真君《造化指南》、獨孤滔《丹房鏡源》、軒轅述《寶藏論》、青霞子《丹臺錄》諸書所載金石草木可備丹爐者,以成此書。分為金石部、靈苗部、靈植部、羽毛部、鱗甲部、飲饌部、鼎器部,通計二卷,凡五百四十一品。所說出產形狀,分別陰陽,亦可考據焉。
王號臞仙,該通百家,所著醫、卜、農、圃、琴、棋、仙學、詩家諸書,凡數百卷。《造化指南》三十三篇,載靈草五十三種,云是土宿昆元真君所說。抱朴子註解,蓋亦宋、元時方士假託者爾。古有《太清草木方》、《太清服食經》、《太清丹藥錄》、《黃白秘法》、《三十六水法》、《伏制草石論》諸書,皆此類也。
《本草集要》,時珍曰:弘治中,禮部郎中慈溪王綸,取本草常用藥品,及潔古、東垣、丹溪所論序例,略節為八卷,別無增益,斤斤泥古者也。綸,字汝言,號節齋,舉進士,仕至都御史。
《食物本草》,時珍曰:正德時,九江知府江陵汪穎撰。東陽盧和,字廉夫,嘗取本草之繫於食品者編次此書。穎得其稿,釐為二卷,分為水、谷、菜、果、禽、獸、魚、味八類云。
《食鑑本草》,時珍曰:嘉靖時,京口寧原所編。取可食之物,略載數語,無所發明。
《本草會編》,時珍曰:嘉靖中,祁門醫士汪機所編。機,字省之。懲王氏《本草集要》,不收草木形狀,乃削去本草上、中、下三品,以類相從,菜谷通為草部,果品通為木部,並諸家序例共二十卷。其書撮約似乎簡便,而混同反難檢閱。冠之以薺,識陋可知;掩去諸家,更覺零碎。臆度疑似,殊無實見,僅有數條自得可取爾。
《本草蒙筌》,時珍曰:書凡十二卷,祁門醫士陳嘉謨撰。謨,字廷採。嘉靖末,依王氏《集要》部次集成,每品具氣味、產採、治療、方法,創成對語,以便記誦。間附己意於後,頗有發明。便於初學,名曰《蒙筌》,誠稱其實。
《本草綱目》,明楚府奉祠、敕封文林郎、蓬溪知縣,蘄州李時珍東璧撰。蒐羅百氏,訪採四方。始於嘉靖壬子,終於萬曆戊寅,稿凡三易。分為五十二卷,列為一十六部,部各分類,類凡六十。標名為綱,列事為目。增藥三百七十四種,方八千一百六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