閻明廣

《子午流注針經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流注經絡井滎說

夫流注者,為刺法之深源,作針術之大要,是故流者行也;注者住也。蓋流者要知經脈之行流也;注者謂十二經脈各至本時,皆有虛實邪正之氣,注於所括之穴也。夫得時謂之開,失時謂之合。夫開者針之必除其病,合者刺之難愈其疾,可不明此二者乎?況經氣內干五臟,外應支節,針刺之道,經絡為始。

白話文:

流注是指針灸的深入方法和針灸術的關鍵要素。其中,流指經脈的運行,注是指十二經脈在不同時間,都有虛實邪正之氣注於所屬的穴位。得時則稱之為開,失時則稱之為合。針刺得時,能除其病;失時針刺,其病難愈。再者,經氣內連五臟,外應支節,針刺之法,必以經絡為始。

若識經脈,則諸行氣部分,脈之短長,血氣多少,行之逆順,祛逐有過,補虛瀉實,則萬舉萬痊。若夫經脈之源而不知,邪氣所在而不辨,往往病在陽明,反攻少陰,疾在厥陰,卻和太陽,遂致賊邪未除,本氣受弊,以此推之,經脈之理不可不通也。昔聖人深慮此者,恐後人勞而少功也,廣因閒暇之際,爰取前經,以披舊典,緣柯摘葉,採摭精華,以明流注之幽微,庶免討尋之倦怠。

不揆荒拙,列圖於後,凡我同聲之者,見其違闕,改而正之,庶行之久遠而無弊焉,不亦宜乎?

白話文:

如果認識經脈,那麼各種行氣的方法,以及經脈的短長、血氣的多寡、行氣的順逆,以及祛逐過多、補虛瀉實的方法,則各種病症都能治癒。但是,如果不知道經脈的來源,不能辨別邪氣所在,往往會出現病在陽明,卻攻治少陰;病在厥陰,卻和解太陽,導致邪氣沒有去除,反而損害了本氣。由此可見,經脈的道理是不能不精通的。過去的聖人深慮此事,擔心後人勞累而功效甚微,所以趁著閒暇時間,廣泛涉獵前人的經典,披閱舊典,擷取精華,使晦澀難懂的經脈流注明瞭起來,以避免後人探索其中的倦怠。

2. 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圖

經脈一周於身,內長一十六丈二尺。人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,計二百七十定息,氣可環周。然晝五十榮衛以一萬三千五百息,則氣脈都行八百一十丈。如是則應天常度,脈氣無不及太過,氣象平調,故曰平人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經脈分佈於全身,長度約為十六丈二尺。吸氣時,脈動三寸;呼氣時,脈動三寸。呼吸定息(每分鐘),脈動六寸,約為二百七十次。

如此,晝夜五十次,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。則氣脈運行八百一十丈。這樣的狀態與天地常理相符,脈氣不會過多或不足,氣血就會平衡,所以稱為平人。

凡刺之理,經脈為始。經脈者,所以能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也。夫經氣者,內干五臟,而外絡支節。其浮氣不循經者,為衛氣;精專行於經隧者,為榮氣。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,如環之無端。常以平旦為紀,其脈始從中焦手太陰出,注於手陽明,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趾間,與足太陰合。

白話文:

凡是針灸的道理,都是以經脈為前提。經脈是決定生死、治療百病、調和虛實的重要關鍵,不可不通。經氣由內部流注五臟,由外部流注四肢末梢。那些浮游於經氣之外的氣,稱為衛氣;那些專門運行於經絡中的氣,稱為榮氣。陰陽互相跟隨,內外互相貫通,就像環形物體沒有起點一樣。通常以早晨為開始,脈氣從中焦手太陰經開始流出,流注到手陽明經,再往上流注足陽明經,再往下流注到大腳拇指上,並與足太陰經相合。

上行抵脾,從脾注心,中循手少陰,出腋下臂,注小指,合手太陽;上行乘腋出䪼,內注目內眥,上巔下項,合足太陽;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注足少陰;上行注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手心主脈,出腋下臂,入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;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注足少陽;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趾間,合足厥陰;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中,復出於手太陰。此榮氣之行也,逆順之常。

白話文:

榮氣運行路線:向上運行的氣抵達脾臟,從脾臟流注到心臟,再從手少陰經循行,經過腋下、手臂,流注到小指,並與手太陽經相合;向上運行的氣乘著腋下流出,進入眼內,到達眼角內側,上達頭頂、下達頸項,並與足太陽經相合;沿著脊樑向下到臀部,再向下流注到小指尖,沿著足心流注到足少陰經;向上運行的氣流注到腎臟和心臟,向外散發到胸中,沿著手心主脈循行,經過腋下、手臂,進入兩筋之間,進入手掌,流出中指尖,再回流到小指和次指的指尖,並與手少陽經相合;向上運行的氣流注到膻中,散發於三焦,從三焦流注到膽臟,經過脅部流注到足少陽經;向下運行的氣流注到跗骨上面,再從跗骨流注到大趾之間,並與足厥陰經相合;向上運行的氣流注到肝臟,從肝臟上面流注到肺臟中,再從手太陰經流出。這就是榮氣運行路線,是逆順相循的規律。

榮氣之行,常循其經。周身之度,一十六丈二尺,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,計五十度,周於身。衛氣則不循其經焉。晝則行陽,夜行於陰,行陽者行諸經,行陰者行諸臟。凡刺之道,須衛氣所在,然後迎隨,以明補瀉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精血的運行,一直沿著它的經絡,全身的長度是一十六丈二尺,一天一夜行八百一十丈,計算五十週,就可以環繞全身。防禦能量(衛氣)卻不如血液運行那樣沿著經絡。白天沿陽脈循環運作,晚上沿陰脈循環運作。在陽脈運行者運行於經脈,在陽脈運行者運行於臟腑。一般刺針療法需要按防禦能量的位置,然後迎接著它,以瞭解是補還是瀉,這就是方法。

3. 手太陰肺經

肺脈起於中焦出於大指之端注大腸經

手太陰肺之脈,起於中焦(在胃中脘),下絡大腸,環循胃口(胃口謂賁門),上膈屬肝,從肺系橫出腋下,下循臑內(臂肘也),行少陰心主之前,下肘中(尺澤穴也),循臂內上骨下廉(直大指日上骨,內謂內側),入寸口(經渠穴也),上魚(循魚際穴也,自大指本節後內側),出大指之端(謂出少商穴也)。其支者,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陰肺經的脈絡,起源於中焦(在胃中脘),向下聯絡大腸,環繞胃口(胃口是指賁門),向上經過膈肌屬於肝,從肺系橫向而出,在腋下,向下循行在胳膊肘內側,經過少陰心主之前,向下到肘部中央(尺澤穴),循著胳膊內側,在上臂骨的下面,進入寸口(經渠穴),向上經過魚際穴,在拇指根部後內側,出大拇指端(即少商穴)。它的支脈,從腕後直接而出,經過食指內側,在食指端外出。

手太陰少血多氣,《難經》云:脈有是動,有所生病。是動者,氣也;所生病者,血也。邪在氣,氣為是發;邪在血,血為所生病。是動則病,肺脹滿,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,是為臂厥。主肺所生病者,咳嗽上氣,喘渴煩心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,掌中熱。

氣盛有餘,則肩背痛,風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;氣虛則肩背痛,寒,少氣,不是嘆息,溺色變,卒遺矢無度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陰經(肺經)多氣少血,《難經》說:脈搏出現這種跳動,一定會有病發生。這種跳動,是氣的緣故;因氣所引起的疾病,是血的緣故。邪氣在氣中,由於氣的緣故促發病因;邪氣在血中,由於氣的緣故引起疾病。如果是這種跳動就是生病,肺脹滿,膨脹而且喘咳,缺盆中(即肩胛間)疼痛,嚴重的會兩手交握而昏迷,這是臂厥。在肺的病症是:咳嗽、氣上逆、喘息乾渴、心胸煩滿、脅肋、手臂內側前面疼痛,手掌心發熱。

4. 手陽明大腸經

大腸脈起於大指之端入挾於鼻孔注胃經

手陽明大腸之脈,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內側(商陽穴也),循指上廉,出合谷兩骨之間,上入兩筋之中,循臂上廉(循陽谿穴也),入肘外廉(曲池穴也),上循臑外外前廉,上肩出髃骨之前廉(髃骨謂肩髃之骨乃肩端也),上出柱骨之會上(柱骨肩井二穴),下入缺盆(缺盆二穴,在肩橫骨陷中),絡肺,下膈,屬大腸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,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內側端(商陽穴),沿著手指的邊緣,到達合谷穴的兩骨之間,向上進入兩筋之中,沿著手臂的上緣(循陽谿穴),進入肘部的外側(曲池穴),向上沿著前臂的外側外緣,到達肩部,從髃骨的前緣穿出(髃骨是指肩髃之骨,也就是肩端),再向上到達肩井二穴之間的柱骨之會,然後向下進入肩橫骨陷中的缺盆(缺盆二穴),與肺相連,向下經過膈肌,屬於大腸。

其支者,從缺盆直而上頸(頸,頭莖也),貫頰,入下齒中,環出挾口,交人中(水溝穴也)。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挾鼻孔。

白話文:

其支脈從缺盆直上到頸部(頸部,就是頭部的莖部),貫穿面頰,進入下齒的中間,環繞著嘴巴出來,交會在人中(水溝穴)。左右相交,上挾鼻孔。

手陽明多血多氣,是動則病,齒痛䪼腫,主津液所生病者,目黃口乾,鼻衄喉痹,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也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經氣血充盛,容易發生病變,多半是因活動過度所引起的,包括牙痛、臉腫等。主因是津液失調所造成的疾病,比如眼黃、口乾、鼻血、喉嚨腫痛、肩部和手臂疼痛,大拇指和食指疼痛到不能使用。

5. 足陽明胃經

足陽明胃之脈,起於鼻,交頞中(兩目之間鼻吻深處謂之頞中)。旁約太陽之脈(足太陽起於目眥,而陽明旁行約之),下循鼻外(迎香穴分也),上入齒中,還出挾口,環唇,下交承漿(承漿穴名也,在頤前唇下,宛宛中)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胃經的脈絡,起始於鼻子,交會於頞中(兩眼之間、鼻樑深處的地方稱為頞中)。與太陽經的脈絡並行(足太陽經起始於眼角,而陽明經與之並行),向下沿著鼻子外側(迎香穴的位置),向上進入牙齒中間,再從兩側出來,環繞嘴脣,向下交會承漿穴(承漿穴的名稱,位於下巴前面、嘴脣下面,中央凹陷的地方)。

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(大迎之穴,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),循頰車(頰車謂頰之牙車也,言足陽明脈,循出頰車而行,故頰車穴在耳下曲頰之端陷中),上耳前,過客主人(客主人,在耳前起骨開口有空處,)循髮際至額顱。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(人迎,在結候兩旁大脈動應手是也),循喉嚨入缺盆,下膈屬胃,絡脾。其直者,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入氣衝中(氣衝,穴名也)。

白話文:

從頤部後緣順著前下廉,到達大迎穴(大迎穴位於曲頷前面,跟身體同寬一寸二分處的凹陷中),沿著頰車部位(頰車是指臉頰的牙車,是指足陽明脈沿著頰車行經,所以頰車穴在耳下曲頰的凹陷處),向上到耳前,經過客主人穴(客主人穴位於耳前起骨有開口、空的部位),沿著髮際到額頭、太陽穴。它的支脈從大迎穴前下方到人迎穴(人迎穴位於結候兩旁,有大脈搏動按壓能感到),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,向下到達膈肌,連接胃,絡屬脾臟。它直接的脈絡,從缺盆穴向下到達乳房的內側,向下夾著肚臍進入氣衝穴(氣衝穴是穴位的名稱)。

其支者,起胃下口,循腹裡,下至氣衝中而合。以下髀關,低伏兔,下入膝臏中,下循䯒外廉,下足跗,入中趾內間。其支者,下膝三寸而別,以下入中指外間。其支者,別跗上入大趾間,出其端厲兌穴也。

白話文:

它的一支,從胃下方起始,沿著腹裡,向下至氣衝中而匯合。以下髀關、低伏兔,向下進入膝臏中,向下沿膝外側外緣,向下至足跗,進入中趾內側間。它的另一支,向下經過膝蓋三寸後分出,向下進入中指外側間。它的另一支,分出跗骨上方進入大趾間,從它的頂端厲兌穴出來。

足陽明多氣多血。是動則病,洒洒然振寒,善伸數欠顏黑,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賁響腹脹,是為骭厥。(本經原缺,據《普濟方》節補。)

白話文:

足陽明症候裏,氣血都很旺盛,好動則容易生病,容易感到寒冷,喜歡伸展四肢,並且經常打哈欠,臉色發黑。發病時,討厭人與火,聽到木頭敲擊的聲音,就會突然驚嚇而有所反應。心中想要運動,卻獨自把門戸關好,把窗戶關嚴,處於陰暗的地方。嚴重時,想要登上高處而高聲歌唱,脫去衣物而胡亂奔跑,面部和腹部都腫脹,這叫做「骭厥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