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午流注針經》~ 卷上 (2)
卷上 (2)
1. 流注指微針賦
原夫指微論中,賾義成賦;,《指微論》三卷,亦是何公所作。探經絡之賾,原針刺之理,明榮衛之清濁,別孔穴之部分,然未廣傳於世。今於論內自取其義,以成此賦。
知本時之氣開,說經絡之流注。,本論云:流者行也,注者往也。流謂氣血之流行
也,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,如流水走蟻,涓涓不息,不可暫止。又云:流而為榮衛,彰而為顏色,發而為音聲。速則生熱,遲則生寒;結而為瘤贅,陷而為癰疽,故知流者不可止,若人誤中,則有顛倒昏悶之疾。又云:注者住也。謂十二經絡各至本時,皆有虛實邪正之氣,注於所括之穴。所謂得時謂之開,失時謂之合,氣開當補瀉,氣閉忌針刺。聖人深慮此者,恐人勞而無功,豈可昧氣開流注之道哉。其氣開注穴之法,七韻中說之矣。每披文而參其法,篇篇之理可,尋;覆經而察其言,字字之明諭其隱,皆知虛實總附。夫披文覆經者,學者之不情也,既窮其理,賾其義,知其根,得其源,以見聖人之心乎?觀何公作流注之賦,玄辭妙話。可謂達理,非是自炫也。
移疼住痛如有神,針下獲效;,得其針刺之要,移疼住痛,獲效如神。
暴疾沉疴至危篤,刺之勿誤。,沉疴久病,虛弱之人,忽暴感疾於榮衛,傳於臟腑,其病必危篤而重也。明者是時深慮損益,慎勿輕勿,自恃聰俊,當須察其何經所苦,補瀉針刺,去之勿誤也。
詳夫陰日血引,值陽氣流;,賈氏云:陽日氣先脈外,血後脈內;陰日血先脈外,氣後脈內。交貫而行於五臟五腑之中,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,共五十穴。惟三焦受十經血氣,次傳包絡,又各注五穴,通前十二經,共六十穴,才合得十六難內六十首也。越人言:三部九候,各有頭首也。及《素問》言六十首,今世不傳。既言不傳,其文不載六十首字也,故聖人留此六十首法,令後人穿鑿也。余以所過為原六穴,即便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也。則陽脈出行二十五度,陰脈入行二十五度,則皆會此六穴中出入也。其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,便是逐經原氣也。其餘精者,助其三焦,受十經精氣,則以養心包絡,始十二經血氣遍行也。如一經精氣不足,則便成病也。既然有病,即不依此行度也。至今諸經失時,又更引毒氣遍行,所流到處,即各見本經脈候,或大或小,或浮或沉,病人或寒或熱,或輕或重,因證取之耳。
口溫針暖,,凡下針,先須口內溫針令暖,不唯滑利而少痛,亦借己之和氣,與患者榮衛無寒暖之爭,便得相從,若不先溫針暖,與血氣相逆,寒溫交爭,而成瘡者多矣。
牢濡深求。,經云:實之與虛者,牢濡之意,氣來實牢者為得,濡虛者為失。凡欲行其補瀉,即詳五臟之脈,及所刺穴中,如氣來實牢者可瀉之,虛濡者可補之也。
白話文:
流注指微針賦
指微論中精妙的道理,化為這篇賦。何公所著的《指微論》三卷,探究經絡的奧秘,闡明針刺的原理,說明榮衛的清濁,區分穴位的部位,但並未廣泛流傳於世。現在從論著中擷取其要義,編成此賦。
了解氣血運行之時機,說明經絡的流注規律。論中說:流是指氣血的運行,注是指氣血的停留。流指氣血的流動,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停止,脈行六寸,如同流水般綿綿不斷,不可暫停。又說:氣血流動則形成榮衛,顯現於顏色,發於聲音。流動迅速則產生熱,流動遲緩則產生寒;停滯則形成腫瘤,阻塞則形成癰疽,因此知道氣血的流動不可停止,如果錯在其中,就會出現頭暈昏迷等症狀。又說:注是指氣血的停留,指十二經絡各到其運行時間,都有虛實邪正之氣,停留於相關的穴位。所謂得時謂之開,失時謂之合,氣開時應當補瀉,氣閉時忌針刺。聖人深思熟慮此點,擔心人們勞而無功,怎能忽略氣開流注的道理呢?其氣開注穴的方法,七韻中已說明。每讀一遍就參照其方法,篇篇道理都能尋求;反覆研讀經文,字字都明白其隱含的道理,都能知道虛實的整體聯繫。反覆研讀經文,是學習者應有的態度,只有深入探究其道理,理解其精妙的含義,知道其根本,掌握其源頭,才能體會聖人的用心。觀看何公所作的流注之賦,文字玄妙,可謂通達事理,並非炫耀之作。
針刺得法,能有效地治療疼痛; 即使是危重疾病,針刺也要謹慎操作。 對於久病體虛的人,突然暴發疾病影響到榮衛,傳及臟腑,病情必將危重。此時應當深思熟慮損益,不可輕率,不要自恃聰明,必須觀察是哪條經絡受損,再進行補瀉針刺治療,切勿失誤。
闡明陰陽日氣血的運行規律。賈氏說:陽日氣先於血行於脈外,陰日血先於氣行於脈外。氣血交替運行於五臟六腑之中,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,共五十穴。唯三焦接受十經血氣,然後傳至包絡,又各注五穴,與前十二經相通,共六十穴,恰好符合十六難內六十首的說法。越人說:三部九候,各有首穴。以及《素問》中提到的六十首,今世已失傳。既然失傳,其文中也沒有記載六十首的字樣,因此聖人留下這六十首的治法,讓後人去探究。我以經過六穴為本,這就是陰陽二氣出入的門戶。陽脈運行二十五度,陰脈運行二十五度,都彙集於這六穴中出入。五臟六腑收納血液,化生精氣的部位,就是各經的原氣所在。其餘精氣,則助益三焦,接受十經的精氣,從而滋養心包絡,使十二經的血氣得以周流。如果一條經絡的精氣不足,就會生病。既然生病,就不會按照這個運行規律了。如今各種經絡失常,又導致毒氣遍行,所流經之處,都會出現該經脈的病候,或大或小,或浮或沉,病人或寒或熱,或輕或重,根據病症施治即可。
針灸前要溫熱針具。凡是下針,都要先用口溫熱針,使之溫暖,這樣不僅能使針刺更順暢,減少疼痛,也能利用自身的溫和之氣,與患者的榮衛之氣協調,避免寒熱相爭,如果沒有預先溫熱針具,與血氣相逆,寒溫相爭,就會容易產生瘡瘍。
謹慎施治,深入探求。經書上說:實與虛,是牢固與鬆弛的意思,氣血充實者為實,虛弱者為虛。凡是想要進行補瀉,就要詳察五臟的脈象,以及所刺穴位的情況,如果氣血充實者可以瀉之,虛弱者可以補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