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午流注針經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足少陽膽經
膽脈起於目兌眥入大指循歧骨內出於端注肝經
足少陽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,卻交出手少陽之後,入缺盆。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。其支者,別銳眥,下大迎,合於手少陽,抵於䪼,下加頰車,下頸合缺盆,以下胸中貫膈,絡肝屬膽,循脅裡,出氣街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。
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中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,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(陽陵泉也),下外輔骨之前(輔骨在陷下)。直下抵絕骨之端(絕骨外端陽輔穴)。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趾次趾之間。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之間,循大趾岐骨內,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中。
足少陽之經,多氣少血,是動則病,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不能轉側,甚則面有微塵,體無膏澤,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,是主骨。所生病者,頭痛頷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挾癭,汗出振寒,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,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趾次趾不用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的脈絡,從眼睛外角的瞳孔旁邊開始,向上到達頭的角落,向下到耳朵後面,沿著頸部走向手少陽經的前面,到達肩膀上面,再向後交叉到手少陽經的後面,進入鎖骨上窩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耳朵後面進入耳中,再從耳朵前面出來,到達眼睛外角的後方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眼睛外角分出,向下到大迎穴,與手少陽經會合,到達下巴,向下經過頰車穴,下到頸部,會合於鎖骨上窩,接著向下進入胸腔,穿過橫膈膜,連繫肝臟,歸屬於膽,沿著脅肋內部,出來到氣街穴,環繞陰毛的邊緣,橫向進入髖關節。
它的主幹,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腋下,沿著胸部經過季脅,向下會合於髖關節,再向下沿著大腿外側,到膝蓋外側(也就是陽陵泉穴),向下到外側腓骨的前面(腓骨在凹陷處)。繼續向下到達腓骨下端的骨頭末端(腓骨外端的陽輔穴)。向下走到外踝的前面,沿著腳背上面,進入第四腳趾與小腳趾之間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腳背上面分出,進入大腳趾與第二腳趾之間,沿著大腳趾的岐骨內側,出來到腳趾末端,再穿過指甲,到三毛之間。
足少陽經,氣多血少,如果此經的氣血運行發生問題,就會產生口苦、經常嘆氣、胸脅部疼痛導致身體無法轉動等症狀,嚴重時臉上會有像灰塵一樣的污垢,皮膚乾燥沒有光澤,腳的外側會發熱,這種情況稱為陽厥,此經主要與骨骼相關。它所產生的疾病有:頭痛、下巴痛、眼睛外角痛、鎖骨上窩腫痛、腋下腫脹、瘰癧(淋巴結腫大)和甲狀腺腫、出汗發冷、瘧疾、胸脅肋、大腿外側、膝蓋外側到小腿、腓骨下端、外踝前以及各個關節都會疼痛,小腳趾和第四腳趾無法正常活動。
2. 足厥陰肝經
肝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注肺中
足厥陰肝之脈,起於大指聚毛之際(大敦穴也)。上循足跗上廉(太衝穴也),去內踝一寸(中卦穴也)。上踝八寸(曲泉穴也)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循股陰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少腹,挾胃屬肝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,循喉嚨之後,上頑顙。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。
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裡,環唇內。其支者,復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中(復交於手太陰)。
足厥陰之經,少氣多血,是動則病。腰痛不可俯仰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。甚則嗌乾,面塵脫色,是主肝所生病者,胸滿嘔逆,洞泄狐疝,遺溺,癃閉。
白話文:
肝經的脈氣,從大腳趾的趾甲邊緣(大敦穴)開始,向上沿著腳背內側(太衝穴),經過內踝前一寸(中封穴),再往上到內踝上方八寸(曲泉穴),然後與足太陰脾經交會,向上沿著大腿內側,進入陰毛區域,經過陰部,到達下腹部,夾著胃,歸屬於肝臟,並聯繫膽腑,向上穿過橫膈膜,散布於脅肋,沿著喉嚨後方,向上到達面頰。連接眼球的脈絡,再向上出到額頭,與督脈會合於頭頂。
它的一個分支,從眼部的脈絡往下沿著臉頰內側,環繞在嘴唇內側。它另一個分支,又從肝臟分出,穿過橫膈膜,向上注入肺臟(又與手太陰肺經交會)。
足厥陰肝經,氣血相對而言,血多於氣。如果它發生異常,就會產生疾病。像是腰部疼痛無法彎腰或後仰,男性會出現疝氣,女性則會小腹腫脹。嚴重時,會口乾舌燥、臉色灰暗、失去光澤。這些是肝臟所引起的疾病,主要表現為:胸悶、想吐、腹瀉、疝氣、小便失禁或小便不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