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午流注針經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流注指微針賦
(以針醫訣式流注指微為識)
疾居榮衛,,榮者血也,衛者氣也,由腸胃受谷化血氣所為也。上焦出氣,以溫分肉,而養筋通腠理;中焦出氣如露,上注溪谷而滲孫脈。津液和調,變化而為血,血和則孫脈先滿,乃注絡脈,皆盈乃注於經脈。陰陽以張,因息乃行,行有紀綱,周有道理,與天合同,不得休止,切而調之。調護失度,致生其疾,疾者百病之總名也。百病之始,皆因風寒暑溫飢飽勞逸而得之,或起於陰,或起於陽,所傷各異,虛實不同。或著孫脈,或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於沖、任脈,或著於腸胃之膜原,邪氣浸淫,不可勝論。
白話文:
疾病一般指榮衛失調,榮就是血,衛就是氣,是人體通過腸胃吸收食物轉化為氣血的結果。上焦部位輸出的氣體可溫暖皮肉,滋養筋脈並疏通毛孔;中焦部位輸出的氣體如同露水一般,能夠補充全身各個部位並滋潤毛細血管。津液經過調和而轉化為血,而血經過調和後,使毛細血管首先得到滋養,然後滋養絡脈,當絡脈全部滋養後,血液才會流入經脈,最後使得陰陽得以舒展,呼吸才能正常進行。氣血的運行是有規律、有秩序的,就像天體的運行,永無休止,要密切關注並加以調治。如果調護失度,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,疾病是所有病症的總稱。所有疾病的最初原因都是由風寒暑溫、飢飽勞逸引起的,有的起因於陰,有的起因於陽,受傷部位不同,虛實不同。有的病症表現在微細血管上,有的病症表現在絡脈上,有的病症表現在經脈上,有的病症表現在沖脈和任脈上,有的病症表現在腸胃的膜原部位,病邪的侵襲,難以盡述。
扶救者針。,救疾之功,調虛實之要,九針最妙,各有所宜。熱在頭身宜鑱針;肉分氣滿宜圓針;脈氣虛渺宜鍉針;瀉熟出血、發泄固疾宜鋒針;破癰腫出膿血宜鈹針;調陰陽去暴痹宜圓利針;治經絡中病痹宜毫針;痹深居骨節腰脊腠理之間宜長針;虛風舍於骨節皮膚之間宜大針。
白話文:
針灸是救人治病的工具,用來救治疾病的功勞很大,能調節人體的虛實,九種針各有各的特性。
-
頭身有熱,用鑱針。
-
肉分部位氣滿,用圓針。
-
脈氣虛渺,用鍉針。
-
瀉熟出血,發泄固有疾病,用鋒針。
-
破除癰腫,排出膿血,用鈹針。
-
調和陰陽,祛除暴痹,用圓利針。
-
治療經絡中的痹症,用毫針。
-
痹症深入到骨節、腰脊、腠理之間的,用長針。
-
虛風停留在骨節、皮膚之間的,用大針。
觀虛實與肥瘦,,經云: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不實不虛,以經取之。若虛實不明,投針有失,聖人所謂虛虛實實。若明此,則無損不足益有餘之過。觀肥瘦者,用針之法,必先觀其形之肥瘦,方明針刺之淺深。若以身中分寸肥與瘦同用,是謂深淺不得,返為大賊也。故肥人刺深,瘦人刺淺,以與本臟所屬部分齊平為期,所以無過不及之傷也。
白話文:
判斷虛實和肥瘦。經典中說: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;既不虛也不實,就按照經絡來取穴。如果虛實不明,投針就有錯誤,這正是聖人所說的「虛虛實實」。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會有損不足和益有餘的過錯。判斷肥瘦,用針的方法,一定要先看被刺者的形體肥瘦,才能明白針刺的深淺。如果不管身體的肥瘦,都用同樣的深淺,就會造成深淺不當,反而成為大錯。所以肥胖的人刺針要深,瘦弱的人刺針要淺,以與本臟所屬的部位相平齊為標準,這樣才能避免過深或過淺的傷害。
辨四時之淺深。,四時者,所以分春秋夏冬之氣,所在以時調之也。春氣在毫毛,夏氣在皮膚,秋氣在分肉,冬氣在筋骨。經云: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,各以其時為則;又肥人宜深刺之,瘦人宜淺刺之。
白話文:
辨明四時節氣的淺深。四時,是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個季節,是為了區分春、夏、秋、冬的氣候,使針灸治療與時令相應。春天的氣候在毫毛,夏天的氣候在皮膚,秋天的氣候在肌肉,冬天的氣候在筋骨。經書上說:春、夏季節刺得淺一些,秋、冬季節刺得深一些,各自根據這個時令為準則。另外,肥胖的人適合深刺,瘦弱的人適合淺刺。
取穴之法,但分陰陽而溪谷;,陰者,陰氣也;陽者,陽氣也。謂陽氣起於五指之表,陰氣起於五指之裡也。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。分肉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榮衛,以會大氣。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應一歲。故取穴之法,分其陰陽表裡部分,溪谷遠近,同身寸取之,舉臂拱手,直立偃側,皆取穴法也。逐穴各有所宜。
白話文:
針灸取穴的方法,主要是根據陰陽氣血的運行規律來選擇穴位。陰氣起於五指的背部,陽氣起於五指的掌面。肌肉的大聚會叫做谷,肌肉的小聚會叫做溪。肌肉之間的分界就是溪谷的聚會之處,氣血在此運行,與大自然溝通。溪谷上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這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。
所以取穴的方法,要分清陰陽表裏,還要根據溪谷的遠近來選擇。可以用「身寸取穴法」來取穴,也就是以身體的寸數來測量穴位的位置。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穴位,選擇不同的姿勢來取穴,比如舉臂拱手、直立偃側等。
迎隨逆順,須曉氣血而升沉。,經云:迎隨者,要知榮衛之流行,經脈之往來也,隨其經逆順而取之。《靈樞》曰:瀉者迎之,補者隨之。若能知迎知隨,令氣必和,和氣之方,必通陰陽升降上下源流。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至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下至足;足之三陰,從足上走至腹。絡脈傳注,周流不息,故經脈者,行血氣,通陰陽,以榮於身者也。本論云:夫欲用迎隨之法者,要知經絡逆順淺深之分。諸陽之經,行於脈外,諸陽之絡,行於脈內;諸陰之經,行於脈內,諸陰之絡,行於脈外,仍各有所守之分。故知皮毛者,肺之部;肌肉者,脾之本;筋者,肝之合;骨髓者,腎之屬;血脈者,心之分。各刺其部,無過其道,是謂大妙。迎而奪之有分寸,隨而濟之有淺深。深為太過,能傷諸經;淺為不及,安去諸邪。是以足太陽之經,刺得其部,迎而六分,隨而一分;足太陽之絡,迎而七分,隨而二分。手太陽之經,迎而七分,隨而二分;手太陽之絡,迎而九分,隨而四分。手陽明之經,迎而九分,隨而四分;手陽明之絡,迎而八分,隨而三分。足陽明之經,迎而一寸,隨而五分;足陽明之絡,迎而六分,隨而一分;手少陽絡,迎而七分,隨而二分。足少陽經,迎而八分,隨而三分;足少陽絡,迎而一寸,隨而五分。手太陰經,迎而九分,隨而四分;手太陰絡,迎而七分,隨而二分。足太陰經,迎而一寸,隨而五分;足太陰經,迎而八分,隨而三分。手少陰經,迎而七分,隨而二分;手少陰絡。迎而六分,隨而一分;足少陰經,迎而六分,隨而一分;足少陰絡,迎而一分,隨而五分。手厥陰經,迎而七分,隨而二分;手厥陰絡,迎而六分,隨而一分。足厥陰經,迎而八分,隨而三分;足厥陰絡,迎而九分,隨而四分。斯皆經絡相合,補生瀉成不過一分。針入貴速,既入徐進;針出貴緩,急則多傷。明須慎之,勿為殆事。男子左瀉右補,女子右瀉左補,轉針迎隨,補瀉之道,明於此矣。
白話文:
推拿按摩中掌握適應不同的體質要懂得氣血的升沉變化,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針刺按摩調理,要認識榮衛之氣的運行、經絡的運行方向,根據經絡的逆順來選擇針刺按摩的手法。《靈樞》中說:瀉血法要順應經絡的運行方向、補益法要逆應經絡的運行方向。如果能夠掌握順應與逆應的原則,就可以使氣血和順。要使氣血和順的方法,一定要通曉陰陽的升降和上下源流的運行規律。手三陰經從臟腑流經手臂直到手掌;手三陽經從手臂流經頭部。足三陽經從頭部流經足部;足三陰從足部流經腹部。經脈像網路一樣相互連接,流通不息。所以,經脈是運行血氣、通調陰陽、濡養全身的。
《本論》中說:要運用順應與逆應的手法,首先要了解經絡的運行方向和深淺部位。諸陽經循行在經脈表層,諸陽絡循行在經脈的深層;諸陰經循行在經脈的深層,諸陰絡循行在經脈的表層,各有所守。所以,肺部屬於皮膚與皮毛,脾臟屬於肌肉,肝臟屬於筋,腎臟屬於骨髓,心臟屬於血脈。刺針按摩各個部位的時候,不能超過所取穴位,這就是最高的針刺按摩境界。順應經絡的運行方向刺入,要掌握好度;逆應經絡的運行方向,要有淺有深、度要適中。太深的針刺容易損傷經脈;太淺的針刺,不足以去除病邪。所以,足太陽經在刺得適當的時候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六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一分;足太陽絡在刺得適當的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七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一分。手太陽經在刺得適當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七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二分;手太陽絡在刺得適當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九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四分。手陽明經在刺得適當時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九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四分;手陽明絡在刺得適當時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八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三分。足陽明經在刺得適當時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一寸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五分;足陽明絡在刺得適當時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六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一分;手少陽經在刺得適當時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七分,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三分。手少陽絡在刺得適當時,順應方向的針刺深度為二分,逆應方向的針
原夫指微論中,賾義成賦;,《指微論》三卷,亦是何公所作。探經絡之賾,原針刺之理,明榮衛之清濁,別孔穴之部分,然未廣傳於世。今於論內自取其義,以成此賦。
知本時之氣開,說經絡之流注。,本論云:流者行也,注者往也。流謂氣血之流行
白話文:
《指微論》三卷,也是何凌所作。這本書探討經絡的奧妙,闡述針刺的原理,說明榮衛氣血的清濁,區別孔穴的部位,但是還沒有廣泛流傳於世。現在從論中選取其要義,編成此賦。
也,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,如流水走蟻,涓涓不息,不可暫止。又云:流而為榮衛,彰而為顏色,發而為音聲。速則生熱,遲則生寒;結而為瘤贅,陷而為癰疽,故知流者不可止,若人誤中,則有顛倒昏悶之疾。又云:注者住也。謂十二經絡各至本時,皆有虛實邪正之氣,注於所括之穴。所謂得時謂之開,失時謂之合,氣開當補瀉,氣閉忌針刺。聖人深慮此者,恐人勞而無功,豈可昧氣開流注之道哉。其氣開注穴之法,七韻中說之矣。每披文而參其法,篇篇之理可,尋;覆經而察其言,字字之明諭其隱,皆知虛實總附。夫披文覆經者,學者之不情也,既窮其理,賾其義,知其根,得其源,以見聖人之心乎?觀何公作流注之賦,玄辭妙話。可謂達理,非是自炫也。
移疼住痛如有神,針下獲效;,得其針刺之要,移疼住痛,獲效如神。
白話文:
也,人一般是呼吸一下,脈搏運行三寸,吸氣時脈搏運行三寸,呼吸均勻平穩時,脈搏運行六寸,脈搏就像水流動、螞蟻行走一樣,連續不斷、永不停息。還有說:脈搏流動就是榮衛之氣,脈搏外顯就表現在顏色上,脈搏運行表現為聲音。脈搏流動快了就會產生熱,脈搏流動慢了就會產生寒,脈搏運行阻滯就會形成腫瘤,脈搏運行凹陷就會形成癰疽,所以要知道脈搏運行不可停止,如果人誤中這種情況,就會有顛倒昏悶的疾病。又說:注入就是停住,是指十二條經絡,在每個特定的時間,都有虛實邪正之氣注入到所管理的穴位上。所謂「得時」就是開,失時就合,脈氣開了就要補瀉,脈氣閉了就不能針刺。古代的聖人深深考慮這個問題:擔心人們勞而無功,難道可以忽視脈氣開流注的運行規律嗎?脈氣開注穴位的規律,在七韻中已經說明瞭。每當翻閱理解其規律,每一篇的道理都可以尋求、掌握。覆蓋經絡而觀察其文字,字字句句都明白地解釋它的內在含義,都明白虛實之氣總體附屬於這種規律。翻閱文著作,覆蓋經絡,這是學者們的正常學習方法,已經窮盡它的道理,探索它的意義,知道了它的根源,找到了它的來源。就可以見識到古代聖人的心思了嗎?看看何公作的《流注賦》,玄妙的辭藻,妙語慧言。可以說是把道理講透了,這不是他自誇。
暴疾沉疴至危篤,刺之勿誤。,沉疴久病,虛弱之人,忽暴感疾於榮衛,傳於臟腑,其病必危篤而重也。明者是時深慮損益,慎勿輕勿,自恃聰俊,當須察其何經所苦,補瀉針刺,去之勿誤也。
白話文:
當突然發作的疾病非常嚴重、危及生命時,針刺治療應當慎重,不可盲目施針。久病體弱之人,突然遭受病邪侵襲,病邪傳入臟腑,病情往往很重,危及生命。有經驗的醫生在這種情況下,應當仔細考慮治療的利弊,不可輕率和麻痺大意,自恃聰明才智,一定要認真辨別病邪所侵犯的經絡,採用補瀉針刺的方法治療,以去除病邪,切不可誤治。
詳夫陰日血引,值陽氣流;,賈氏云:陽日氣先脈外,血後脈內;陰日血先脈外,氣後脈內。交貫而行於五臟五腑之中,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,共五十穴。惟三焦受十經血氣,次傳包絡,又各注五穴,通前十二經,共六十穴,才合得十六難內六十首也。越人言:三部九候,各有頭首也。及《素問》言六十首,今世不傳。既言不傳,其文不載六十首字也,故聖人留此六十首法,令後人穿鑿也。余以所過為原六穴,即便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也。則陽脈出行二十五度,陰脈入行二十五度,則皆會此六穴中出入也。其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,便是逐經原氣也。其餘精者,助其三焦,受十經精氣,則以養心包絡,始十二經血氣遍行也。如一經精氣不足,則便成病也。既然有病,即不依此行度也。至今諸經失時,又更引毒氣遍行,所流到處,即各見本經脈候,或大或小,或浮或沉,病人或寒或熱,或輕或重,因證取之耳。
白話文:
詳細地說,陰日(即月經期)時,血先流出脈外,而陽氣隨後流入脈內;根據賈氏所說,陽日(即非月經期)時,氣先流出脈外,血隨後流入脈內。這樣,氣血交貫而運行於五臟六腑之中,分別注於井、滎、俞、經合等五個穴位,共有五十個穴位。只有三焦接受十經的血氣,再傳給包絡,各注五個穴位,連同前面十二經的六十個穴位,正好符合十六難(難經)內篇的六十個首穴。越人說,三部九候各有頭首,而《素問》中也說有六十首穴位,但是現在已經失傳了。既然說失傳了,那麼書中就不會記載六十首這個字眼。因此,聖人留下這六十首穴位的法度,以便後人探索研究。我以所經過的原穴為六個穴位,這六個穴位正是陰陽二氣出入的門戶。陽脈運行二十五度,陰脈入行二十五度,這都會在六個穴位中出入。五臟六腑收斂血氣,化精合處,就是各經的原氣。其餘的精氣,幫助三焦,接受十經的精氣,用來養心包絡,十二經的血氣才能遍行全身。如果一經的精氣不足,就會生病。一旦生病,就不會按照這種行度了。現在各經失去常時,又引毒氣遍行全身,所流到的地方就會出現該經的脈象徵候,或大或小,或浮或沉,病人可能感到寒冷或發熱,病情或輕或重,要根據各種證候來取穴。
口溫針暖,,凡下針,先須口內溫針令暖,不唯滑利而少痛,亦借己之和氣,與患者榮衛無寒暖之爭,便得相從,若不先溫針暖,與血氣相逆,寒溫交爭,而成瘡者多矣。
白話文:
用嘴巴讓針溫暖一點。每次扎針之前,一定要先用嘴巴把針焐熱了,這樣不但可以讓針更滑順,減少患者的痛苦,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的和氣與患者的榮衛之氣沒有冷暖之爭,這樣針就可以順利地進入體內。如果不先讓針溫暖,針的寒氣就會與患者的血氣相逆,寒氣與溫氣相爭,這樣很容易造成傷口。
牢濡深求。,經云:實之與虛者,牢濡之意,氣來實牢者為得,濡虛者為失。凡欲行其補瀉,即詳五臟之脈,及所刺穴中,如氣來實牢者可瀉之,虛濡者可補之也。
白話文:
牢濡深求。經書上說:實證和虛證,牢濡的含義,氣來實牢的是得法,濡虛的是失法。凡想要執行補瀉,就要詳審五臟的脈象,以及所刺的穴位中,如果氣來實牢的,就可以瀉它,虛濡的就可以補它。
諸經十二作數,絡脈十五為周;,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脈,合為十二經脈。每一經各一絡脈,余有陽蹺之絡,陰蹺之絡,脾之大絡,合為十五絡脈。周者,謂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,周流於身者也。
白話文:
十二經脈與十五絡脈合稱為「周」,是氣血運行於全身的通道和通路。
十二經脈是人體上左右對稱的十二條經絡,每一經脈都有一條絡脈與之相配,合稱「十二經十五絡」。此外,還有「陽蹺之絡」、「陰蹺之絡」、「脾之大絡」三條奇經,合稱「十五絡脈」。
這些經脈和絡脈,就像是一張網一樣,覆蓋著全身,將氣血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,維持著人體的正常運行。
陰俞六十臟主,,臟為五臟肝心脾肺腎,並心包之脈。合之有六,併兼四形臟也。俞謂井滎經合非皆俞也。然井滎俞經合者,肝之井,大敦穴也;滎行間穴也;俞,太衝穴也;經,中封穴也;合,曲泉穴也。心之井,少衝穴也;滎,少府穴也;俞,神門穴也;經,靈道穴也;合,少海穴也。脾之井,隱白穴也;滎,大都穴也;俞,太白穴也;經,商丘穴也;合,陰陵穴也。肺之井,少商穴也;滎,魚際穴也;俞,太淵穴也;經,經渠穴也;合,尺澤穴也。腎之井,湧泉穴也;滎,然谷穴也;俞,太谿穴也;經,復溜穴也;合,陰谷穴也。心包之井,中衝穴也;滎,勞宮穴也;俞,大陵穴也;經,間使穴也;合,曲澤穴也。五臟之俞,各有五,則五五二十五俞,井心包絡五俞,共三十,以左右見言之,六十俞穴也。
白話文:
陰俞穴總共60個,主治五臟,包括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以及心包的經脈,總共有六個,還包括這四形臟。俞是指井穴、滎穴、經穴、合穴,但不是所有井穴、滎穴、經穴、合穴都是俞穴。肝的井穴是大敦穴、榮穴是行間穴、俞穴是太衝穴、經穴是中封穴、合穴是曲泉穴。心的井穴是少衝穴、榮穴是少府穴、俞穴是神門穴、經穴是靈道穴、合穴是少海穴。脾的井穴是隱白穴、榮穴是大都穴、俞穴是太白穴、經穴是商丘穴、合穴是陰陵穴。肺的井穴是少商穴、榮穴是魚際穴、俞穴是太淵穴、經穴是經渠穴、合穴是尺澤穴。腎的井穴是湧泉穴、榮穴是然谷穴、俞穴是太谿穴、經穴是復溜穴、合穴是陰谷穴。心包的井穴是中衝穴、榮穴是勞宮穴、俞穴是大陵穴、經穴是間使穴、合穴是曲澤穴。五臟的俞穴各佔五個,五個五個加起來是二十五個俞穴,再加上井穴、心包絡五個俞穴,總共有三十個,左右各一邊,所以是六十個俞穴。
陽穴七十二腑收。,腑謂六腑,非兼九形腑也。穴,俞穴也,亦謂井滎俞原經合也。肝之腑膽,膽之井者,竅陰穴也;滎,俠谿穴也;俞,臨泣穴也;原,丘墟穴也;經,陽輔穴也;合,陽陵泉穴也。心之腑小腸,小腸之井者,不澤穴也;滎,前谷穴也;俞,後谿穴也;原,腕骨穴也;合,小海穴也。脾之腑胃,胃之井者,厲兌穴也;滎,內庭穴也;俞,陷谷穴也;原,衛陽穴也;經,解谿穴也;合,三里穴也。肺之腑大腸,大腸之井者,商陽穴也;滎,二間穴也;俞,三間穴也;原,合谷穴也;經,陽谿穴也;合,曲池穴也。腎之腑膀胱,膀胱之井者,至陰穴也;滎,通谷穴也;俞,束骨穴也;原,京骨穴也;經,崑崙穴也;合,委中穴也。心包之腑三焦,三焦之井者,關衝穴也;滎,液門穴也;俞,中渚穴也;原,陽池穴也;經,支溝穴也;合,天井穴也。如是六腑之俞各有六,則六六三十六俞,以左右脈共言之,則七十有二俞穴也。取穴部分,見於井滎圖備說。
刺陽經者,可臥針而取;,衛者屬陽,皮毛之分,當臥針而刺之。若深刺傷陰分,傷榮氣也。
白話文:
陽穴統攝了十二臟腑之俞穴,所謂腑,指的是六腑,並不包括九竅。穴,指俞穴,又叫井、滎、俞、原、經、合六種穴位。肝的腑是膽。膽的井穴是竅陰穴;滎穴是俠谿穴;俞穴是臨泣穴;原穴是丘墟穴;經穴是陽輔穴;合穴是陽陵泉穴。心的腑是小腸。小腸的井穴是不澤穴;滎穴是前谷穴;俞穴是後谿穴;原穴是腕骨穴;合穴是小海穴。脾的腑是胃。胃的井穴是厲兌穴;滎穴是內庭穴;俞穴是陷谷穴;原穴是衛陽穴;經穴是解谿穴;合穴是三里穴。肺的腑是大腸。大腸的井穴是商陽穴;滎穴是二間穴;俞穴是三間穴;原穴是合谷穴;經穴是陽谿穴;合穴是曲池穴。腎的腑是膀胱。膀胱的井穴是至陰穴;滎穴是通谷穴;俞穴是束骨穴;原穴是京骨穴;經穴是崑崙穴;合穴是委中穴。心包的腑是三焦。三焦的井穴是關衝穴;滎穴是液門穴;俞穴是中渚穴;原穴是陽池穴;經穴是支溝穴;合穴是天井穴。因此,六腑的俞穴各有六個,六個乘以六個等於三十六個俞穴,加上左右兩側的脈絡,總共是七十二個俞穴。穴位所在的部分,參見《井榮圖備說》。
奪血絡者,先俾指而柔。,奪血絡者,取榮氣也。榮氣者,經隧也。《靈樞》曰:經隧者,五臟六腑之大絡也,故言血絡。凡刺之者,先以左手捻按所刺之穴,候指下氣散,方可下針,取榮家之氣,不能損衛氣也。經云:刺榮無傷衛,刺衛無傷榮也。
白話文:
奪取血絡,首先要讓手指柔軟。奪取血絡,也就是取「榮氣」。榮氣是指經脈所通行的氣血。
《靈樞》說:經脈是五臟六腑的大絡脈,所以我們稱之為血絡。
凡是針刺,都要先用左手捏按要針刺的穴位,等到手指下的氣散去,纔可以下針,取「榮氣」,不能損傷「衛氣」。
經文說:針刺榮氣不會損傷衛氣,針刺衛氣不會損傷榮氣。
呼為迎而吸作補,,瀉者迎之,補者隨之,有餘則瀉,不足則補。瀉者,吸則內針,無令氣散,靜以久留,無令邪布,後呼盡乃去,大氣皆出,是名曰瀉。補者,捫而循之,切而散之,推而按之,彈而弩之,抓而下之,外引其門,以閉其神,呼盡內針,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,候吸引針,氣不得出,各在其處,推合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,故名曰補。凡善治者,察其所痛,以知病有餘不足,當補則補,當瀉則瀉,無逆天時,是謂至治之妙。
白話文:
當呼吸時,呼氣是迎接,吸氣是補充,發汗的人迎合它,進補的人順著它,過量就發汗,不足就進補。發汗的方法,吸氣就用針扎內,不要讓氣散掉,保持安靜讓它留久一點,不要讓邪氣散佈,等到呼氣呼盡後才把針拔出,大氣都呼出去了,這就是所謂的發汗。進補的方法,用手撫摸並巡視,切斷並分散,推動並按壓,彈撥並彎曲,抓取並下壓,向外引出它的門戶,用來閉住它的神氣,呼氣呼盡後用針扎內,保持安靜讓它留久一點,讓氣到達為止,等候吸引後拔出針,氣無法出去,各個都在它該有的位置,推動合上它的門戶,讓神氣存在,大氣停留,所以稱為進補。凡是擅長治療的人,觀察它疼痛的地方,用來知道疾病是否有過剩或不足,該進補就進補,該發汗就發汗,不違背自然規律,這就是達到治療之極致的奧祕。
逆為鬼而從何憂。,逆者,謂當刺之日,與病五行相行遞為鬼賊,而不順也。從者,五臟之氣,與日相和,而不相侵凌也。凡刺之理,當擇吉日,與本病之臟腑各無侵凌刑制,下針順從而何憂哉!
白話文:
依逆相剋雖然變成邪氣會令人擔心。所謂逆,是指在應該針灸的日子,與疾病的五行相行遞為邪氣,而不順應。所謂從,是指五臟之氣,與日子相和,而不互相侵凌。所以,針灸的道理是應該選擇吉日,與本病的臟腑各不相侵凌和壓制,這樣才順理成章。
淹疾延患,著灸之由。,若病有久淹,因寒而虛,或陰證多寒,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之病,或是上實下虛厥逆之疾。男子勞傷,婦人血氣之屬,並可用灸。亦有不可灸者,近髓之穴,陽證之病,不可灸也。
白話文:
長期積累的疾病或長期延續不癒的病症,應該是採用灸法治療的原因。如果疾病病程比較長,或者是由於寒邪侵襲導致虛症,或者是由於陰證多寒或風寒濕痹、腳氣等疾病,或者是由於上實下虛、厥逆等疾病。男性勞傷、婦女血氣虧虛等疾病,都可用灸法治療。但也有一些疾病不能用灸法治療,比如接近骨髓的穴位,陽證的疾病,就不能用灸法治療。
躁煩藥餌而難拯,必取八會;,躁煩熱盛在於內者,宜取八會之氣穴也。謂腑會太倉中腕穴,臟會季脅章門穴,筋會陽陵泉穴,髓會絕骨穴,血會膈俞穴,骨會大杼穴,脈會太淵穴,氣會三焦膻中穴,此是八會穴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躁熱、煩悶的狀態服藥後很難緩解,就一定要取八會穴。躁熱、煩悶的狀態盛於內部者,應該取八會穴中的氣穴。所謂腑會:太倉穴,在手腕中央;臟會:季脅章門穴,在肋骨下方,乳頭正下方;筋會:陽陵泉穴,在小腿外側面,膝下三寸;髓會:絕骨穴,在足部外側,小趾下方;血會:膈俞穴,在背部,第七胸椎旁開三寸;骨會:大杼穴,在背部,第七胸椎棘突下;脈會:太淵穴,在大拇指根部的橈動脈搏動處;氣會:三焦膻中穴,在胸骨柄和劍突連線的中點。這八個穴位就是八會穴。
癰腫奇絡而畜邪,先由砭瘳。,經云:病人脈隆盛,入於八脈而不環周,十二經亦不能拘之,其受邪氣蓄積腫熱,宜砭刺出血。古者以砭石為針,《山海經》曰:高氏之山,有石如玉,可以為針,即砭石也。今人以鈹針代之也。
白話文:
癰腫形成奇異的脈絡,蓄積邪氣,必須先用砭法治療。《內經》中說:病人的脈搏強盛旺盛,進入八脈卻不環繞循環,十二經脈也無法約束它,其接受邪氣積聚成腫熱,宜用砭刺放血。古人是用砭石做針,《山海經》記載:高氏之山,有一種石頭像玉,可以用來做針,這便是砭石。現在的人用鈹針代替砭石。
況乎甲膽乙肝,丁心壬水。,甲膽乙肝者,謂五臟五腑,拘之十干,陽干主腑,陰乾主臟。故《天元冊》又曰:膽甲肝乙,小腸丙心丁,胃戊脾己,大腸庚肺辛,膀胱壬腎癸,五臟五腑,收血化精合處,便是三焦包絡二經元氣也,合為十二經遍行也。賈氏各分頭首,十日一終,運行十干,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也。
白話文:
況且甲膽乙肝,丁心壬水。甲膽乙肝,是指五臟五腑,用十天干來約束,陽幹主腑,陰幹主臟。因此《天元冊》又說:膽膽肝乙,小腸丙心丁,胃戊脾己,大腸庚肺辛,膀胱壬腎癸,五臟五腑,彙集精血化生精氣的地方,也就是三焦包絡二經的元氣,它們一起行遍十二經。賈氏分別以頭首,十天為一個週期,運行十天干,都是以五子建元日當天干的頭一天。
生我者號母,我生者名子。,夫五行者,在人為五臟,注穴為井滎俞經合。相合為夫妻,我克者為七傳,克我者為鬼賊,我生者為子,生我者為母也。
白話文:
生我的叫做母親,我生的叫做兒子。五行在人身上就是五臟,它們的穴位是井、滎、俞、經合。相配的是夫妻,剋制我的叫七傳,剋制我的叫做鬼賊,我生的叫兒子,生我的叫做母親。
春井夏滎乃邪在,秋經冬合乃刺矣。,此言逐回時取井滎之法也,假令春木旺刺井,夏火旺刺滎,季夏土旺刺俞,秋金旺刺經,冬水旺刺合,四時刺法,依此推之,以瀉逐時所勝之邪毒者也。聖人所謂因其時而取之,以瀉邪氣出也。
白話文:
春天木氣旺盛,應該刺井穴;夏天火氣旺盛,應該刺滎穴;長夏天氣炎熱,土氣旺盛,應該刺俞穴;秋天金氣旺盛,應該刺經穴;冬天水氣旺盛,應該刺合穴。四季刺穴的方法,都應該遵循這個原則,以瀉除當季的邪毒。聖人所謂的「因其時而取之」,就是根據不同的季節,選擇不同的穴位來瀉除體內的邪氣。
犯禁忌而病復,,禁忌者,非惟人神所在也,謂大飢大渴,大寒大熱,大飽大醉,大虛大竭,大勞大困,皆為針家之禁忌。若虛實不分,淺深不及,犯觸人神,顛倒四時,其病愈而必復,切須誡之誡之。
白話文:
觸犯禁忌而疾病復發,禁忌,並非只有神靈所在的地方,而是指大飢大渴、大寒大熱、大飽大醉、大虛大竭、大勞大困,這都是針灸治療的禁忌。如果不能辨別虛實,淺深不及,觸犯人神,顛倒四時,疾病肯定會好了一陣子又復發,切記要小心戒慎。
用日衰而難已。,本論云:病於當日之下,灸五行之刑制者,其病克而難愈也。謂心病遇庚日,肝病遇辛日,脾病遇乙日,肺病遇丁日,腎病遇己日,小腸病遇壬日,大腸病遇丙日,胃遇甲日,膽遇庚日,膀胱遇戊日,斯皆率義正氣日下受制而氣衰,刺病難愈故也。
白話文:
在一天衰弱而難以痊癒的情況下,《本論》說:在當日裡患病,灸灸五行刑制的人,他的病就會剋制而難以治癒。意思是說,心臟病遇上庚日,肝臟病遇上辛日,脾臟病遇上乙日,肺部病遇上丁日,腎臟病遇上己日,小腸病遇上壬日,大腸病遇上丙日,胃遇上甲日,膽遇上庚日,膀胱遇上戊日,這些都是由於正氣日衰受到制約而導致氣衰,所以刺病難以治癒。
孫絡在於肉分,血行出於支里。,孫絡,小絡也,謂絡之支別也。行於分肉之間,有血留止,刺而去之,無問脈之所會。
白話文:
孫絡位於肌肉之間,血脈運行於四肢百骸之中。孫絡,是指較小的絡脈,是絡脈的分支。它運行在肌肉之間,如果血液在此處凝滯留止,則可以針刺以去除之,不必考慮經脈的交會處。
悶昏針運,經虛補絡須然;,本論云:若學人深明氣血往來,取穴部分不差,補瀉得宜,必無針暈昏倒之疾;或忽忙之際,畏刺之人,多針則傷,壯者氣行自己,怯者當速救療。假令針肝經感氣運,以補肝經合曲泉穴之絡;假令針肝絡血運,以補本經曲泉穴之經,針入復甦,效如起死,他皆仿此。
白話文:
當病人因為針灸而昏迷的時候,必須以針灸的方式,讓虛弱的經絡得到補益。在《本論》中提到,如果學習針灸的人,能夠深入瞭解氣血的運行,並且正確地取穴,以及適當的補瀉,就不會出現因為針灸而昏迷的情況。
不過,在緊急的情況下,或者遇到害怕針灸的人,如果針刺過多,可能會造成傷害。對於身體強壯的人,他們自身就能夠讓氣血運行,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就必須趕快救治。
舉例來說,在肝經上行經氣血,以加強肝經與曲泉穴的絡脈。如果肝經上只有血液而沒有氣,則以加強肝經與曲泉穴的經脈。當針灸進入經絡之後,讓復甦了,效果就像復活了一樣。其他的穴位也都是如此。
疼實癢虛,瀉子隨母要指。,病之虛實者,癢則為虛,痛者為實。刺法云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假令肝臟實,瀉肝之榮行間穴,屬火是子;肝臟虛,補肝之合曲泉穴,屬水是母。凡刺只取木經井滎俞經合五行,子母補瀉,此乃大要也。
白話文:
疼痛是實症,瘙癢是虛症,瀉子循母至指。病的虛與實,瘙癢為虛,疼痛為實。《刺法論》說: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假設肝臟實症,瀉肝臟之榮行間穴,屬火就是子;肝臟虛症,補肝臟之合曲泉穴,屬水就是母。凡刺針只取木經的井、滎、俞,經合五行的子母補瀉,這纔是大要。
想夫先賢迅效,無出於針經;今人愈疾,豈離於醫法。,古之治疾,特論針石,《素問》先論刺,後論脈;《難經》先論脈,後論刺。刺之與脈,不可偏廢。昔之越人起死,華佗愈躄,非有神哉,皆此法也。離聖久遠,後學難精,所以針之玄妙,罕聞於世。今時有疾,多求醫命藥,用針者寡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想要像古人一樣使治病快速見效,沒有比《針經》更好的了;現在的人治病,又怎麼能離開醫生的方法呢。古代治病,特別講究針灸和藥物,《素問》先講針灸,後講脈診;《難經》先講脈診,後講針灸。針灸與脈診,不能偏廢。過去越人能讓人起死回生,華佗能治好癱瘓的人,並不是他們有什麼神通,而是都掌握了這些方法。離聖人生活已久,後學很難精通,所以針灸的奧妙,很少在世上聽說。如今有病,多數求醫服藥,用針灸者反而少了。
徐文伯瀉孕於苑內,斯由其速;,昔宋太子性善醫書,出苑見一有孕婦人,太子自為診之,是一女。令徐文伯亦診之,乃一男一女。太子性急,欲剖腹視之。文伯因自請針之令落,於是瀉足三陰交,補手陽明合谷,胎應針而落,果如文伯之言也。
白話文:
徐文伯在後宮內讓一位孕婦流產,這做法太過草率了。從前,宋太子精通醫書,有一次他在宮苑中看見一位孕婦,太子親自為她診脈,說她懷的是女孩。他讓徐文伯也診脈,徐文伯診出是男孩和女孩。太子性情急躁,想剖開孕婦的肚子來看看。徐文伯於是請求太子讓他用針灸來讓胎兒掉下來,於是徐文伯針灸孕婦的足三陰交穴,並補手陽明合谷穴,胎兒果然如徐文伯所說的一樣掉了下來。
範九思療咽於江夏,聞見言稀。,傳曰:嘉祐中有太傅程公,守任於江夏,因母之暴患咽中有癰,卒然而長,寒氣不通,命醫者止可用藥治之,勿施針以損之。醫曰:咽中氣尚不通,豈能用藥,藥即下之,豈能卒效,故眾醫不敢措治。尋有醫博範九思云:有藥須用未使新筆點之,癰疽即便差。公遂取新筆與之,九思乃以點藥上癰,藥到則有紫血頓出,漸氣通而瘥。公曰:此達神聖之妙矣。公命九思飲,而求其方,九思大笑曰:其患是熱毒結於喉中,塞之氣不宣通,病以危甚。公堅執只可用藥,不可用針,若從公意,則必誤命,若不從公意,固不能施治,九思當日,曾以小針藏於筆頭中,妄以點藥,乃針開其癰而效也,若非如此,何如紫血頓下也。公方省而歡曰:針有劫病之功,驗於今日。古人云:為將不察士卒之能否,則不能決勝,為醫不察藥性之主治,則不能便瘥,文將無深謀遠慮,則無必勝,醫無先機遠見,治無必效也。
白話文:
範九思在江夏治好了咽喉炎,名聲大噪。傳說:嘉祐年間,有一位太傅程公,在江夏任職。他母親突然患上了咽喉炎,腫脹得厲害,幾乎不能呼吸。程公急忙請來醫生,醫生們診斷後說:「太夫人的病是熱毒壅結在喉嚨裡,氣血不通造成的,必須用藥物治療,不能用針灸。」程公聽了,堅決不同意,他說:「我母親的病已經很嚴重了,再用針灸恐怕會加重病情。」醫生們無奈,只得開了藥方。
程公的母親服了藥後,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越來越嚴重。程公十分焦急,他把範九思請來了。範九思診斷後,說:「太夫人的病可以用藥物治好,不過藥物必須用新筆點過。」程公聽了,立刻取來一支新筆,範九思把藥物點在筆上,然後用筆在太夫人的咽喉處點了一下。太夫人的喉嚨裡頓時流出紫色的血,呼吸也順暢了。程公見狀,大喜,他問範九思:「你用的是什麼藥?」範九思笑道:「我用的是針灸的方法,只是把針藏在筆頭裡,這樣太夫人就感覺不到疼痛了。」程公恍然大悟,他說:「原來如此,真是妙計啊!」
程公的母親在範九思的治療下,很快痊癒了。程公對範九思十分感激,他把範九思請到府中,請他飲酒。範九思在席間,把自己的醫術和盤托出。程公聽了,讚歎不已,他說:「範先生的醫術真是出神入化啊!」
範九思的故事告訴我們,一個好的醫生,必須要有高超的醫術和豐富的經驗。只有這樣,才能妙手回春,治癒病人的疾病。
大抵古今遺蹟,後世皆師。,昔聖人留軌範,使後人仿學,不可獨強也。況於針術,隱奧難究,妙門出乎其類者,今之世誰能之,故聖人云:不可不遵先聖遺文也。
白話文:
歷代以來遺留下來的經典著作,都是後代學習的榜樣。古代的聖人留下了典範和規範,讓後人效仿學習,不能只是單獨地勉強自己。特別是針灸術,深奧難測,妙不可言,超出一般人的範疇,當今世界上又有誰能達到呢?因此,聖人說:不能不遵循古代聖賢的遺教。
王纂針魅而立康,獺從被出;,傳曰:王纂少習醫方,尤精針石,遠近知名,嘉祐中縣人張方女,因暮宿於廣陵廟中,下有一物,假作其壻,因被魅感而病,纂為治之,一針有一祟從女被中走出,而病愈矣。
白話文:
王纂用針治療了被鬼魅附身的患者,她的病就好了,而附身的鬼怪也從她的被褥中逃了出去。據說,王纂年輕時就學習醫術,尤其精於針灸,遠近聞名。嘉祐年間,縣裡人張方家的一個女兒,因為在廣陵廟中過夜,被鬼魅附身而生病了。王纂為她治療,每次針灸,就有一個鬼怪從女子的被褥中逃出來,病就痊癒了。
秋夫療鬼而獲效,魂免傷悲。,昔宋徐熙字秋夫,善醫方,為丹陽令,常聞鬼神吟呻甚悽苦。秋夫曰:汝是鬼何須知此!答曰:我患腰病,死雖為鬼,痛苦尚不可忍,聞君善醫,願相救濟。秋夫曰:吾聞鬼無形,何由措置?鬼云:縛草作人,子依之,但取孔穴針之。秋夫如其言,為針腰俞二穴,肩井二穴,設祭而埋之。明日見一人來謝曰:蒙君醫療,復為設祭,病今已愈,感惠實深,忽然不見。公曰:夫鬼為陰物,病由告醫,醫既愈矣,尚能感激,況於人乎?鬼姓斛名斯。
既而感指幽微,用針直訣。,此皆指微論中,用針幽微之直訣也。
白話文:
秋夫醫治了鬼,鬼免遭悲傷。從前,宋朝有位徐熙,字秋夫,他精通醫術,曾在丹陽做縣令,經常聽到鬼神哀傷痛苦的呻吟。秋夫說:“你是鬼,為什麼會得病?”鬼回答道:“我患有腰病,雖然死了變成了鬼,但痛苦仍然無法忍受。聽說您醫術高明,希望您能救救我。”秋夫說:“我聽說鬼是沒有身體的,怎麼能給你治病呢?”鬼說:“用草紮成一個人,您按照我說的,只要扎到穴位上針灸就可以了。”秋夫照着鬼說的,給他針灸了腰俞和肩井這兩個穴位,並舉行祭祀儀式,然後把草人埋葬了。第二天,秋夫見到一個人來感謝他,說:“多虧您醫治我,還為我舉行祭祀儀式,我的病現在已經好了,感激您的恩惠實在太大了。”說完就忽然不見了。秋夫說:“鬼是陰物,生病了也會求醫,醫生治好了鬼的病,鬼尚且能感激,更何況人呢?”這個鬼姓斛名斯。
竅齊於筋骨,皮肉刺要;,竅者穴也,齊者淺深之宜也。經曰:刺皮無傷骨,刺骨無傷髓。病有浮沉,刺有淺深,各至其理,無過其道。過則傷,不及則生外壅,壅則邪從之,淺深不得,反為大賊,內動五臟,故生大病。
白話文:
經絡與骨骼、肌肉相配合,皮膚和肌肉需要針刺來治療疾病。所謂的「竅」是指穴位,「齊」是指針刺的深度。經典上說:「刺皮不會傷到骨,刺骨不會傷到髓。」疾病有表裡之分,針刺有淺深之別,都要掌握適當的原則,不能超過一定的範圍。超過了就會傷人,不到位就會形成外表的壅滯,壅滯了邪氣就會乘虛而入。淺刺、深刺不得當,反而會變成大害,損傷內臟,從而引發大病。
痛察於久新,腑臟寒熱。,痛者病也,夫人病有久新,臟病腑病,寒熱虛實,宜細詳審調。針形短長鋒類不等,窮其補瀉,各隨病所宜用之。
白話文:
痛可以根據起病時間長短,腑和臟的寒熱狀態而區別。疼痛是一種病理現象,任何人都會得病,病有久病和新病之分,臟病和腑病之分,寒熱虛實之分,需要仔細詳盡地審查診斷,仔細地調治。針的形狀、長短、鋒利的程度都不相同,要窮盡其補瀉作用,根據病情的需要分別選用。
接氣通經,短長依法;,本論曰:夫欲取偏枯久者榮衛諸疾,多是愈而復作者,由氣不接而經不通流,雖有暫時之塊,客氣勝真,病當未愈也,當此乃上接而下引。呼吸多少,經脈長短,各有定數之法。手三陽接而九呼,過經四寸,乎三陰接而七呼,過經五寸;足之三陽接而一十四呼,過經四寸,足之三陰接而一十二呼,過經五寸。重者倍之,吸亦同數,此接氣通經,呼吸長短之法也。
白話文:
接氣疏通經脈,須依照一定的規律,以呼吸的長短來配合。本論說:想要治療那些經過很長時間、反覆發作的偏枯、榮衛諸疾,大多是痊癒後又復發的,這是由於氣息不能相接,經脈不能通暢流轉引起的,雖然暫時好了,但邪氣勝過正氣,病症實際上並沒有痊癒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,就需要以上接下引的方法來治療。呼吸的多少、經脈的長短,都有各自一定的數目規律。手的三條陽經相接,需要九次呼氣,經過四寸;手的三條陰經相接,需要七次呼氣,經過五寸;足的三條陽經相接,需要十四次呼氣,經過四寸;足的三條陰經相接,需要十二次呼氣,經過五寸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病症,這些數目就需要加倍,吸氣的次數也應該相同。這就是接氣、疏通經脈、呼吸長短的法則。
裡外之絕,羸盈必別。,夫五臟裡外者,謂心肺在鬲上,通於天氣也。心主於脈,肺主於氣,外華榮於皮膚,故言外也。腎肝在下,通於地氣,以藏精血,實於骨髓。心肺外絕,則皮聚毛落;腎肝內絕,則骨痿筋緩。其時學者,不能別裡外虛實,致使針藥誤投,所以實實虛虛,損不足益有餘,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
白話文:
體內和體外必需區分清楚,肥瘦盈虧必須區分開來。五臟的體內和體外是指心和肺在橫膈膜上,與天氣相通。心主脈絡,肺主氣息,體外華麗的容光顯現在皮膚上,所以說是體外。腎和肝在橫膈膜下,與地氣相通,用來藏精血,充實骨髓。心和肺體外斷絕,則皮膚乾燥毛髮脫落;腎和肝體內斷絕,則骨骼萎縮筋骨鬆弛。在這段時間裡,學習的人,不能區分體內和體外的虛實,導致針灸和藥物誤投,所以虛虛實實,損不足益有餘,這樣死的人,是醫生殺死的。
勿刺大勞,使人氣亂而神隳;,《禁刺論》曰:無刺大勞人,勞則喘息汗出,裡外昏越,故氣耗亂,神隳散也。
白話文:
不要刺大勞穴,會使人氣機錯亂,精神渙散,《禁刺論》說:不要刺大勞穴,因為刺大勞穴會讓人氣喘吁吁,汗流不止,內外昏昧錯亂,所以氣機就會錯亂,精神就會渙散。
慎妄呼吸,防他針昏而閉血。,呼吸者,使陰陽氣行流上下,經歷五臟六腑,若針刺妄行呼吸,陰陽交錯,則針昏閉血,氣不行也。
白話文:
要謹慎操作呼吸,預防不小心針灸昏迷而閉住血流。呼吸的作用是使陰陽之氣在上下運行,流經五臟六腑,如果針灸時胡亂操作呼吸,導致陰陽錯亂,就會針灸昏迷,閉住血流,氣不運行。
又以常尋古義,由有藏機;遇高賢真趣,則超然得悟。逢達人示教,則表我扶危。,先賢之書,文理幽深,隱義難窮;或字中隱義,或假令一隅,妙要難窮,遇高達之士,方得其趣,不可穿鑿。
白話文:
我經常尋求古人的道理,因此積累了許多知識;當遇到高尚賢明的人具有真實的趣味,我便能超脫世俗而獲得悟解。當遇到通達的人指點教導,就能夠讓我明白如何解救危難。先賢的著作,文辭和理路深奧難懂,隱藏其中的深意難以窮盡;有的字裡隱藏著寓意,或者用假設的方式來說明某個方面,其中的奧妙難以窮盡,必須遇到高明的人才能夠得其真趣,不能夠生搬硬套。
男女氣脈,行分時合度;,本論云:夫男女老幼,氣候不同,春夏秋冬,寒暑各異。春氣生而脈氣緩,夏暑熱而脈行速,秋氣燥而脈行急,冬氣寒而脈凝澀。小兒之脈應春,壯年之脈應夏,四十以上如秋,六十以後如冬。其病有寒熱,脈有遲速,一一參詳,不可一概與天同度矣。《難經》云: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者,平人脈法也。微抱病之人皆失天之度,地之紀,脈之用,不可與平人脈相合也。其診取法:當以一息五至為與天同度;不及應春,不及應冬;太過應秋,太過應夏。應春冬者,宜留針待氣至;應秋夏者,呼吸數畢便宜去針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男女的氣脈運行,遵循著一定的時令和節律。古書《本論》中說:男女老幼,其氣候不同,春夏秋冬,寒暑各異。春天的氣候生機勃勃,脈搏緩和;夏天的氣候炎熱,脈搏快速;秋天的氣候乾燥,脈搏急促;冬天的氣候寒冷,脈搏凝澀。小兒之脈象應如春天,壯年之脈象應如夏天,四十歲以上的人之脈象如秋天,六十歲以上的人之脈象如冬天。人的疾病有寒有熱,脈搏有遲有速,一一參詳,不可一概而論,要與天時相參照。《難經》中說:人體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這是健康人的脈象規律。稍有疾病的人,都失去了天地的規律,脈象的使用也不可與健康人相提並論。診脈取法:當以一息五至為與天同度;不及應春,不及應冬;太過應秋,太過應夏。應春冬者,宜留針待氣至;應秋夏者,呼吸數畢便宜去針,就是這個道理。
養子時克,注穴必須依。,養子時克注穴者,謂逐時干旺氣注臟腑井滎之法也。每一時辰,相生養子五度,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。晝夜十二時,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。每一穴血氣分得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杪,此是一穴之數也。六十穴共成百刻,要求日下井滎,用五子建元日時取之。設令甲日甲戌時,膽統氣初出竅陰穴為井木,流至小腸為滎火,氣過前谷穴注至胃為俞土,氣過陷谷穴又並過本原丘墟穴。但是六腑各有一原穴,則不繫屬井滎相生之法,即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也。行之大腸為經金,氣過陽谿穴,所入膀胱為合水,氣入委中穴而終。此是甲戌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辰流注五穴畢也。他皆仿此。
白話文:
在用針灸治療時,必須按照患者的生辰八字,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。
在每個時辰內,相生相養的五種元素,分別對應臟腑的井穴、滎穴、俞穴、經穴和合穴。
晝夜十二個時辰,氣血會流經六十個俞穴。
每個穴位分配到的血氣,以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杪為單位。
六十個穴位總共為一百刻。
若是想要在白天治療井穴和滎穴,可以使用五子建元日時來推算。
例如甲日甲戌時,膽經的氣初出竅陰穴為井木,流至小腸為滎火,氣過前谷穴注至胃為俞土,氣過陷谷穴又並過本原丘墟穴。除了六腑各有一個原穴外,與井滎相生之法無關,也就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。
氣行之大腸為經金,氣過陽谿穴,所入膀胱為合水,氣入委中穴而終。
甲戌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,在一時辰內流注五穴畢。
其他的時辰都可以仿照此法類推。
今詳定療病之宜,神針法式,廣搜難素之秘文密辭,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,故稱瀘江流注之指微,以為後學之規則。
白話文:
現在詳細討論治療疾病的方法,說明針灸的法式,廣泛蒐集難經的祕籍和肘後的妙方,深入探討各家學說的精華,寫成這部《瀘江流注》,給後人學習的規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