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楊敬齋針灸全書》~ 卷之下 (11)
卷之下 (11)
1. 背部二行左右四十六穴
中行各開寸五分,第一大杼,二風門,肺俞三柱,厥陰四、五柱之下是腎俞、督俞六柱,膈俞七、八柱無俞,肝九、覓膽俞下十一脾俞二柱,下胃俞、知一、焦腎俞、氣海俞十三、十四、十五大腸俞、關元俞、怎量十六、十七柱兩傍,十八柱下小腸俞十九柱中是膀胱中膂內俞柱二十、白環二十一柱量上窌、次窌、中與下一空二空俠腰踝,此為背部之二行,又有會陽、陰、尾傍。
白話文:
背部中間線旁開一寸五分處,左右各有兩條線,線上共有四十六個穴位。
第一是[大杼穴],第二是[風門穴],第三是[肺俞穴],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。第四與第五胸椎棘突下是[厥陰俞穴],第五與第六胸椎棘突下是[腎俞穴],第六胸椎棘突下是[督俞穴],第七胸椎棘突下是[膈俞穴],第八胸椎棘突下沒有穴位,第九胸椎棘突下是[肝俞穴],尋找[膽俞穴]的位置在[肝俞穴]下方,約在第十胸椎棘突下,接著是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的[脾俞穴],再下來兩椎下為[胃俞穴],再下兩個椎下是[三焦俞穴],再下一個椎下為[腎俞穴],再下一個椎下為[氣海俞穴],然後是第十三、十四、十五胸椎棘突下的[大腸俞穴],[關元俞穴]的位置比較難量測,它在第十六、十七椎兩旁,[小腸俞穴]在第十八椎下,第十九椎棘突中為[膀胱俞穴],又稱[中膂內俞],第二十椎下是[白環俞穴],第二十一椎上是[上窌穴],第二十一椎下是[次窌穴],再下一個位置是[中窌穴],再往下一個位置空的地方,再下一個位置空的地方,俠腰踝,這是背部這兩條線的穴位。此外,還有[會陽穴]、[陰穴]、以及尾椎兩旁的穴位。
2. 背部三行二十八穴
去脊左右各三寸,第二柱下名附分魄戶,第三柱下取膏肓,四柱下三分神堂,第五譩譆,六膈關,七柱,八魄門,陽綱,十意舍,十一胃倉,十二柱下覓肓門,十三直肋間志室,十四柱下看胞肓二穴,十九取秩邊,二十柱下止。
白話文:
從背部脊椎中心線往左右各量三寸的位置,第二個脊椎骨下方稱為附分穴、魄戶穴;第三個脊椎骨下方取膏肓穴;第四個脊椎骨下方再往下三分取神堂穴;第五個脊椎骨下方取譩譆穴;第六個脊椎骨下方取膈關穴;第七個脊椎骨下方;第八個脊椎骨下方取魄門穴,陽綱穴;第十個脊椎骨下方取意舍穴;第十一個脊椎骨下方取胃倉穴;第十二個脊椎骨下方找肓門穴;第十三個脊椎骨下方對應肋骨間取志室穴;第十四個脊椎骨下方取胞肓穴,這裡有兩個穴位;第十九個脊椎骨下方取秩邊穴;第二十個脊椎骨下方就結束了。
3. 側頸部左右十八穴
曲頰之後名天容,缺盆之上尋天牖,完骨之下,發際上天柱之穴。天容後頸上大筋是天窗,扶突後寸天鼎,雙扶突人迎後寸半。缺盆肩下橫骨當人迎穴,在頸大脈,此穴禁灸令人傷水突穴在人迎下氣舍,又居天突傍。
白話文:
耳下曲頰後方稱為天容穴,鎖骨上窩處尋找天牖穴,完骨下方、髮際之上是天柱穴。天容穴後方,頸部大筋處是天窗穴,扶突穴後方一寸是天鼎穴,兩邊扶突穴外側人迎穴後方一寸半。鎖骨下方,肩膀上橫骨處,對應人迎穴,在頸部大動脈處,此穴禁止艾灸,會使人損傷。水突穴在人迎穴下方,氣舍穴又在水突穴旁邊,也靠近天突穴。
4. 膺部中行七穴
天突,喉下宛宛中,璇璣突下一寸,逢璣下一寸,華蓋穴,蓋下寸六分,紫宮穴,玉堂宮下一寸六,兩乳中間是膻中,中庭,膻下仍寸六,四穴各寸六分同。
白話文:
天突穴,在喉嚨下方凹陷的正中央。璇璣穴,在天突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逢璣穴,在璇璣穴下方一寸的位置。華蓋穴,在逢璣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。紫宮穴,在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。兩個乳頭中間是膻中穴。中庭穴,在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。以上這四個穴道,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是一寸六分。
5. 膺部二行左右十二穴
腧戶之傍,仁寸所。巨闕之下,尋腧府。府下寸六分,彧中。彧中寸六,神藏。逢神下寸六,靈墟穴。墟下寸六,到神封。封下寸六,步。即是膺部二行穴盡矣。
白話文:
膺部兩側共十二個穴位
在腧戶穴的旁邊,距離一寸的地方。巨闕穴的下方,尋找腧府穴的位置。腧府穴下方一寸六分,是彧中穴。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,是神藏穴。從神藏穴往下量一寸六分,是靈墟穴。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,就到了神封穴。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,是步廊穴。這樣就是胸部兩側穴位的全部了。
6. 膺部三行十二穴
腧府之傍二寸,尋穴名氣戶。生胸襟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,共各去一寸六分。真乳中正,當乳之上、乳根、乳下六分相。
白話文:
胸部(腧府穴)旁邊兩寸的地方,尋找穴位名稱叫「氣戶」。從氣戶穴往下,胸襟穴、庫房穴、屋翳穴、膺窗穴,這四個穴位各自間隔一寸六分。真正乳頭的中心點,在乳頭上方、乳根穴、乳頭下方六分的位置,是相對應的穴位。
7. 膺部四行十二穴
氣戶兩傍二寸分,巨骨之下尋雲門,云下一寸是中府;周榮穴下六分,胸鄉、天溪並食竇各下一寸六分同。
白話文:
氣戶穴兩旁各二寸的地方,是兩個穴位;在巨骨穴的下方尋找雲門穴;雲門穴下一寸的地方是中府穴;周榮穴下方六分的位置是穴位;胸鄉穴、天溪穴和食竇穴,各自再往下移一寸六分,都是同一個位置的穴位。
8. 側腋部八穴
腋下三寸名淵,腋腹前一寸名承筋。天池在乳後一寸,大包腋下六寸真。
白話文:
腋下三寸的位置叫做淵穴,腋下腹部往前一寸的位置叫做承筋穴。天池穴在乳房後方一寸的位置,大包穴在腋下六寸的位置,這是真實的穴位位置。
9. 腹部中行十五穴
腹部中行,尋鳩尾蔽骨之下五分是巨闕。在尾下一寸,尾下二寸上脘記,尾下三寸中脘名,尾下四寸是建里,尾下五寸下脘中,尾下六寸水分比。神闕臍中氣舍,真臍下一寸陰交是,臍下寸半氣海中,臍下二寸石門裡,臍下三寸名關元,臍下四寸中極底,曲骨尾際陷中求,會陰兩陰間是矣。
白話文:
腹部正中線,從鳩尾穴(胸骨劍突下)到恥骨聯合下方五分(約一指寬)處,是巨闕穴。往下量一寸,是上脘穴;再往下量二寸,是中脘穴;再往下量三寸,是建里穴;再往下量四寸,是下脘穴;再往下量五寸,是水分穴。肚臍中心是神闕穴,也是氣的住所。肚臍下方一寸是陰交穴;肚臍下方一寸半是氣海穴;肚臍下方二寸是石門穴;肚臍下方三寸是關元穴;肚臍下方四寸是中極穴。恥骨聯合上方邊緣的凹陷處是曲骨穴,肛門與陰囊(女性為陰唇)之間是會陰穴。
10. 腹部二行左右二十二穴並三行二十四穴
幽門寸半,巨闕邊下去一寸,通谷然陰都石關及商曲肓俞中注四滿連氣穴大赫並橫骨各下一寸,分明言幽門兩傍寸半,是名曰不容。依法取下,有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肉止以上各下一寸,當天樞二穴俠臍傍樞下一寸,外陵是陵下二寸名大巨水道。在巨下三寸,道下二寸歸來比氣衝,又在歸來下鼠鼷之上一寸許。
白話文:
在肚臍上方約一寸半的地方是幽門穴,巨闕穴旁邊再往下約一寸的位置,接著依序是通谷穴、然陰穴、陰都穴、石關穴、商曲穴、肓俞穴、中注穴、四滿穴、連氣穴、大赫穴,以及橫骨穴,這些穴位都各自再往下約一寸。 明確地說,幽門穴的兩旁約一寸半的位置,被稱為不容穴。 依照這些描述往下取穴,則有承滿穴、梁門穴、關門穴、太乙穴、滑肉門穴,以上這些穴位也都各自再往下約一寸,在肚臍兩旁約兩寸的位置是天樞穴,天樞穴再往下約一寸的位置是外陵穴,外陵穴再往下約兩寸是名為大巨穴的水道穴。 在巨闕穴下方約三寸的地方,水道穴下方約兩寸的位置是歸來穴,歸來穴比氣衝穴高一點,又在歸來穴下方鼠蹊的上方約一寸左右。
11. 腹部四行左右十四穴
期門在腹肝之募,不容穴傍寸半,取日月門下五分,求腹哀穴下一寸所大,橫哀下三分,看府舍在結下三寸,橫下五寸,衝門斷。
白話文:
期門穴是肝臟的募穴,不容穴旁邊一寸半的位置,可以取日月穴下方五分處,尋找腹哀穴下方一寸大的範圍,再往橫向的腹哀穴下方三分處,觀察府舍穴在結穴下方三寸的位置,再往橫向下方五寸處,就是衝門穴的位置。
12. 側脅部左右十二穴
章門脾募,季筋端臨骨,腰中京門,看帶脈,腋下一寸八五,樞帶下三寸,安五寸三分,章門下維道有穴,真無價,居髎合取八寸,三脅堂二骨門,腋下
先針無病手足
手中指相合炙之尤妙
其證身體強直,有汗者柔痓,與汗者剛痓
腰背重痛,心腹脹滿,指甲黑,舌卷,唇黑,四肢不語
大小便結滯而脹,非氣滿也,宜下之
白話文:
左右兩側脅部共有十二個穴位:
章門穴是脾的募穴,季肋骨末端處的筋旁有穴位靠著骨頭,腰部有京門穴,接著看帶脈的位置,腋下量一寸八分或五分處有穴位,樞穴下方三寸處有穴位,再下五寸三分處有穴位,章門穴下方有維道穴,這些穴位非常珍貴,居髎穴要與它相合取穴,大約相距八寸,還有三脅堂穴、二骨門穴,以及腋下穴。
針灸時,要先針沒有生病的側邊手腳,用手中指相合來灸的效果更好。
這個病症的表現是身體僵硬,有出汗的稱為「柔痙」,沒有出汗的稱為「剛痙」。
還會出現腰背部沉重疼痛、心腹脹滿、指甲變黑、舌頭捲曲、嘴唇發黑、四肢無力無法說話。
大小便阻塞不通而腹脹,這並非是氣脹,而是實症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