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言

《楊敬齋針灸全書》~ 卷之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上 (2)

1. 論一穴有四名

百會(一名三陽、一名天滿、一名五會);啞門(一名喑門、一名舌厭、一名舌橫);攢竹(一名矢光、一名員柱、一名光明);章門(一名長平、一名脅髎、一名季脅);承山(一名魚腹、一名傷山、一名肉柱);扶承(一名肉郄、一名皮部、一名陰開)

白話文:

百會穴,又叫做三陽穴、天滿穴、五會穴;啞門穴,又叫做喑門穴、舌厭穴、舌橫穴;攢竹穴,又叫做矢光穴、員柱穴、光明穴;章門穴,又叫做長平穴、脅髎穴、季脅穴;承山穴,又叫做魚腹穴、傷山穴、肉柱穴;扶承穴,又叫做肉郄穴、皮部穴、陰開穴。

2. 論一穴有五名

石門(一名利機,一名精露,一名丹田,一名𠇮門)

白話文:

石門穴(又名利機穴,又名精露穴,又名丹田穴,又名𠇮門穴)。

3. 論一穴有六名

腰俞(一名背解,一名腰柱,一名髓俞,一名髓孔,一名腰戶)

白話文:

腰俞穴,又稱為背解穴、腰柱穴、髓俞穴、髓孔穴、腰戶穴。

4. 論一名有二穴

頭臨泣,足臨泣;腰通谷,足通谷;手三里,足三里;頭竅陰,足竅陰;背陽關,足陽關。

白話文:

頭部有個穴位叫臨泣,腳部也有個穴位叫臨泣;腰部有個穴位叫通谷,腳部也有個穴位叫通谷;手部有個穴位叫三里,腳部也有個穴位叫三里;頭部有個穴位叫竅陰,腳部也有個穴位叫竅陰;背部有個穴位叫陽關,腳部也有個穴位叫陽關。

5. 金針賦·序

大明洪武唐辰仲春(予)學針法,初學於洞玄先生、孟仲傀公,明年父沒過維陽,又學於東隱先生九思彭公,深得二先生髮明竇太師針道之書、梓岐風谷飛經走氣補瀉之法,遊江湖間以之參問他師,皆不過能談其概及求精微之妙、百不一二,問有知者亦莫盡知其奧,予於是甚悅於心,則知世所得者鮮矣,固深胸臆寶而重之,數年間用而百發百中、無不臻效,永樂巳醜惜予遭誣、徙屬於民樂耕鋤之內,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、資深其號曰泉石、心以遁守自娛,過者皆曰、此讀書耕者之所也,凡有疾者求治不用於針、多用於灸,自是梓岐風谷之法荒廢、而名不聞,非不以濟人之心為心、蓋不欲取譽於時矣令也,予年向暮、髭鬢皆霜、恐久失傳、拳拳在唸,正統巳未春末養疾之暇、閱其所傳針法之書、繁而無統,於是、撮其簡要、不愧疏庸、編集成文、名曰金針賦、金乃世之寶也、非富貴不能得之,豈貧賤所能有也,名其金稱其貴也、貴能劫疾於頃刻之間、故以觀夫發端、而嗟夫結之則深嘆美其法、而有收效之捷異耳、篇中首論頭病取足、右病取右、男女早晚之氣、手足經絡順逆之理、次論補瀉下針調氣出針、之法、末論治病驅運氣血通接至微之妙、而又叮嚀勉其學者、務必以盡精誠、則可以起沉疴之疾、言雖直、其義詳明、尤且貫穿、次第有序、使後之學者易為記誦其傳不泯、俟他日有竇漢卿復出而攻之熟造之、深得於心、而目顯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刪繁撮簡、成文者、誰歟是亦遺言於後也、必學者敬之哉

時正統四年巳未歲八月既望,謹識

此金針賦乃先師秘傳之要法,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人必符價之金乃可得也,予今以活人為心更不珍藏載於卷中與同智之士共知,學者慎勿輕視,若能熟讀詳味久當見之,則用針之法盡於此矣

白話文:

我在大明洪武年間的唐辰仲春(指農曆二月),開始學習針灸之術,最初跟隨洞玄先生和孟仲傀先生學習。隔年,父親過世於維陽,我又拜師東隱先生九思彭公,從他那裡深入學到了竇太師的針灸理論,以及梓岐、風谷的飛經走氣、補瀉之法。之後,我遊歷各地,向其他醫師請教,發現他們大多只能講述一些粗淺的概念,對於精微奧妙之處,十個裡面也講不出一個。我曾向一些自認為懂的人請教,他們也沒辦法完全了解其中的精髓。這讓我非常高興,明白世人所學到的實在太少了,所以我將這些知識深藏於心,並非常珍惜它。數年間,我用這些針灸之法,幾乎每次都能準確命中病灶,沒有不見效果的。

到了永樂己丑年,我很不幸地被人誣陷,被貶為平民,只能從事耕田的工作。所以我隱居在西河,建造了一座叫做「資深」的屋舍,並自號「泉石」,藉由隱居來讓自己心情愉快。路過的人都說,這裡是讀書耕田的人住的地方。凡是有疾病的人來求醫,我大多不使用針灸,反而多用艾灸。從此,梓岐和風谷的針灸之法就這樣荒廢了,也沒什麼人知道。並不是我不願用醫術來幫助別人,而是不希望向世俗之人求得名聲。

現在,我年紀已大,鬢髮都白了,擔心這門技藝會失傳,所以一直掛在心上。正統己未年春末,我利用養病休閒的時候,翻閱了以前傳下來的針灸書籍,發現內容繁雜且缺乏系統。因此,我將其中簡要的部分摘錄出來,並不在意自己學識淺薄,編輯成這本書,取名為《金針賦》。「金」是世間的珍寶,不是富貴之人無法得到,更何況是貧賤之人呢?用「金」來命名,是為了彰顯它的珍貴。它的珍貴之處在於能夠在短時間內解除病痛,所以看它闡述的開端,就會驚嘆它的結論是如此深刻,讚美它的方法,並為它能快速產生療效而感到驚異。

書中首先論述頭部疾病要取用足部的穴位,右邊的疾病要取用右邊的穴位,以及男女在早晚時的氣血變化,還有手足經絡順行和逆行的道理。接著論述了補瀉、下針、調氣、出針的方法。最後論述了治療疾病時如何驅動氣血,使其通暢的奧妙之處,並且再三叮嚀學習者,一定要竭盡所能、專心致志,才能夠治癒重病。書中的內容雖然淺顯易懂,但道理卻很詳盡,而且貫穿整篇,條理分明,方便後學者記憶和背誦,讓這門技藝不會失傳。期望將來有像竇漢卿這樣的人再次出現,能夠深入研究並嫻熟運用它,使其發揚光大。到時候,一定要記得今天這個刪繁就簡,編寫成書的人,是誰。這也是我留給後人的遺言。學習的人一定要對這本書心存敬畏啊!

時值正統四年己未年八月既望,謹記。

這本《金針賦》是先師秘密傳授的重要方法,得到它的人往往會私藏起來,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才能得到。我現在秉持著救人的心願,不再將它珍藏,把它寫在書中,與有相同智慧的人一同分享。學習的人千萬不要輕視它,如果能夠熟讀、仔細研究,一定可以從中領會,那麼針灸之法就盡在其中了。

6. 梓岐風谷飛經走氣撮要金針賦

觀夫針道捷法最奇,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。先分病之上下,次定穴之高低。頭有病而足取之,左有病而右取之。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,取之必明其理。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,用之必識其時。午前為早,屬陽;午後為晚,屬陰。男女上下憑腰分之。手足三陽,手走頭而頭走足;手足三陰,足走腹而胸走手。

陰升陽降,出入之機,逆之者為泄瀉,為逆順之者為補為。隨春夏刺淺者以瘦,秋冬刺深以肥,更觀原氣厚薄,淺深之刺尤宜。

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,手指。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,退後右轉吸之為瀉。提針為熱,插針為寒。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,進前左轉呼之為瀉。插針為熱,提針為寒。左與右有異,胸與背不同。午前者如此,午後者反之。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,搖而退之出針之法,動而進之催針之法,循而攝之行氣之法,搓則去病,彈則補虛。肚腹盤旋捫為穴閉,沉重豆許曰按,輕浮豆許曰提。

一十四法,針要所備。補者一退三飛,真氣自歸。瀉者一飛三退,邪氣自避。補則補其不足,瀉則瀉其有餘。余者為腫為痛曰實,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。氣速效,速氣遲效,遲死生富貴,針下皆知。賤者硬而貴者脆,生者澀而死者虛。為之不至,必死無疑。

且夫下針之法,先須爪按重而切之。次令咳嗽一聲,隨咳下之妙。

凡補者呼氣初至針刺皮肉,乃曰天才。少停進之,針刺至肉內是曰人才,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,名曰地才。此為極處,就當補之。再停良久,卻須退之。針至人之分,待氣沉緊,倒針朝病,進退往來,飛經走氣,盡在其中矣。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,少停進針,直至於地,得氣之瀉丹。

停良久,卻須退針,復至於人,待氣沉緊,倒針朝病,法同前矣。其或暈針者,神氣虛也。以針補之,以袖搗之,口鼻而氣回,熱湯與之,略停少刻,依前再施之。

及夫調氣之法,下針至地之後,復人之分,欲氣上行,將針右捻,欲氣下行,將針左捻。欲補先呼後吸,欲瀉先吸後呼。氣不至者,以手循挕,以爪切掏,以針搖動,進捻搓彈,直待氣至。以龍虎升騰之法,按之在前,使氣在後。按之在後,使氣在前。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,扶針直插,復向下納,使氣不回。

若關節阻澀,氣不過者,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假之法,驅而運之,仍以循攝爪切,無不應矣。此通仙之妙。況夫出針之法,病勢既退,針氣微松。病未退者,針氣如根,推之不動,轉之不移。此為邪氣吸拔其針,乃真氣未至,不可出之。出之者,其病即復。再須補瀉停以符之,直候微松方可出針。

豆許搖而停之。補者吸之去疾,其穴急捫。瀉者呼之去徐,其穴不閉。欲令湊密

白話文:

觀察針灸的奧妙之處,最快速有效的方法,必須要了解補瀉的原理,才能在危急的情況下發揮作用。首先要區分疾病發生的位置是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,然後確定穴位的高低。頭部有病可以選取足部的穴位,左邊有病可以選取右邊的穴位。男性的氣在早晨容易往上走,晚上容易往下走,取穴的時候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女性的氣在早晨容易往下走,晚上容易往上走,使用針灸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個時間規律。上午是早晨,屬於陽;下午是晚上,屬於陰。男女的上下以腰部分界。手足三陽經,氣從手走到頭,再從頭走到足;手足三陰經,氣從足走到腹部,再從胸走到手。

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這是氣的運行規律,違反這個規律會導致腹瀉,順應這個規律才是補法。春夏季節刺針要淺一些,因為人體比較瘦;秋冬季節刺針要深一些,因為人體比較豐滿。還要觀察人體元氣的強弱,來決定針刺的深淺,這點非常重要。

針灸補瀉的關鍵在於呼吸和手指的運用。男性在補的時候,拇指向前順時針轉動並呼氣,瀉的時候,拇指向後逆時針轉動並吸氣。提針是熱法,插針是寒法。女性在補的時候,拇指向後逆時針轉動並吸氣,瀉的時候,拇指向前順時針轉動並呼氣。插針是熱法,提針是寒法。左邊和右邊的針法不一樣,胸部和背部的針法也不一樣。上午的時候是這樣,下午的時候就反過來。所以用指甲輕按後下針,搖動針身後出針,推動針身後催動氣,順著經絡來引導氣的運行。搓動針身可以去除疾病,彈動針身可以補養虛弱。在肚腹部位按揉旋轉是為了封閉穴位,用力按壓像豆子一樣重是按法,輕輕提起像豆子一樣輕是提法。

以上十四種方法,是針灸必須具備的。補法是進一退三,使真氣歸位;瀉法是進三退一,使邪氣避開。補法是補充不足,瀉法是去除有餘。有餘的表現是腫脹、疼痛,不足的表現是發癢、麻木。氣快到,效果就快;氣慢到,效果就慢。生死富貴,針下都能知道。身體虛弱的人經絡會比較硬,身體強壯的人經絡會比較脆;活人的經絡比較澀,快死的人經絡比較虛。如果針灸不到位,必然會死亡。

下針的方法,首先要用指甲重按穴位,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,隨著咳嗽下針效果最好。

凡是補法,在呼氣剛開始的時候將針刺入皮膚肌肉,這叫天部。稍停一下繼續進針,針刺入肌肉內,這叫人部,再停一下繼續進針,針刺入筋骨之間,這叫地部。這是最深的地方,應該在這裡進行補法。再停一會,將針慢慢退出,回到人部。等氣沉穩後,將針頭朝向病灶,進退往來,讓氣在經絡中運行。凡是瀉法,在吸氣開始的時候將針刺入天部,稍停一下繼續進針,直至地部,這樣可以瀉掉邪氣。

停一會,將針慢慢退出,回到人部。等氣沉穩後,將針頭朝向病灶,方法與補法相同。如果出現暈針的情況,是因為神氣虛弱。可以用針補養,用衣袖輕輕拍打病人,讓病人呼吸回穩,給予熱湯,稍作休息,再繼續針灸。

至於調氣的方法,下針到地部後,退回到人部。想要氣向上走,就將針向右捻轉;想要氣向下走,就將針向左捻轉。想要補,先呼後吸;想要瀉,先吸後呼。如果氣不到,可以用手按住穴位,用指甲輕按,用針搖動,進捻搓彈,直到氣到來。用龍虎升騰的方法,按在前面,讓氣在後面;按在後面,讓氣在前面。引導氣走到疼痛的地方,用納氣的方法,扶著針直接刺入,再向下納氣,讓氣不回來。

如果關節阻滯,氣運行不暢,用龍虎龜鳳通經接氣的方法來疏通經絡,然後配合按揉、指甲輕按,沒有不見效的。這是通仙的奧妙。至於出針的方法,當病情減輕,針氣稍微鬆動的時候才可以出針。如果病情沒有減輕,針氣像扎根一樣,推不動、轉不動,這是因為邪氣吸住了針,說明真氣還沒到來,不能出針。如果出針,病情會復發。需要繼續進行補瀉,直到針氣稍微鬆動才可以出針。

將針稍微搖動一下再停下。補法是吸氣時快速出針,然後快速按住穴位;瀉法是呼氣時緩慢出針,穴位不用封閉。想要讓氣更加緊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