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上 (2)

1. 中指同身寸法

男左女右。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相去為一寸。取稻稈心量。或用薄竹量則易折。用蠟紙則黏手不便。用繩則有伸縮不準。用稻稈心則易得而有準。

白話文:

男性左手指,女性右手指。中指第二節內側的兩條橫紋間的距離為一寸。用稻草心來測量。或者用薄竹子測量,但容易折斷。用蠟紙測量會黏手不方便。用繩子測量會伸縮不準確。用稻草心測量則容易取得且準確。

肺重三斤三兩。六葉兩耳。凡八葉。四垂如蓋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。中有二十四空。行列。分布諸臟之氣。為諸臟之華蓋。(為華蓋者。以其高於諸臟。難經丁德用注。以木之脈脂全者。方一寸為一兩。今按權衡度量。起於黃鐘。古之一兩。今之四錢強也。)

白話文:

肺的重量為三斤三兩。有六個肺葉和兩個肺耳。總共有八個肺葉,分佈在四個方向像蓋子一樣包裹著肺。肺部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椎骨上。肺部有 24 個空腔,排列有序,將氣息分佈到各個臟腑,因此被稱為「諸臟之華蓋」。(「華蓋」是指肺部位置高於其他臟腑。根據《難經》的丁德用注釋,以一寸大小的完整樹皮為一兩。按照現在的衡量標準,古代的一兩大約等於現在的 4 錢。)

西方白色。入通於肺。開竅於鼻。藏精於肺。故病在背。其味辛。其類金。其畜馬。其谷稻。其應四時。上為太白星。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。其音商。其數九。其臭腥。其液涕。

白話文:

西方屬白色。其五行屬金,通達於肺,在頭面開竅於鼻。精氣藏於肺。因此生病時會表現在後背。其味辛,其類比作金,其動物為馬,其穀物為稻。應對四季變化,在天上對應太白星,因此可知其生病會表現在皮膚和毛髮上。其音為商,其數為九,其氣味腥臭,其液體為涕。

西方生燥。燥生金。金生辛。辛生肺。肺生皮毛。皮毛生腎。肺主鼻。其在天為燥。在地為金。在體為皮毛。在臟為肺。在色為白。在音為商。在聲為哭。在變動為咳。在竅於鼻。在味為辛。在志為憂。憂傷肺。喜勝憂。熱傷皮毛。寒勝熱。辛傷皮毛。苦勝辛。〔素問〕

白話文:

西方產生燥氣。燥氣產生金。金屬性產生辛辣味。辛辣味滋養肺臟。肺臟滋養皮毛。皮毛滋養腎臟。肺臟主管鼻子。在天上是燥氣,在地下是金屬,在身體上是皮毛,在內臟是肺臟,在顏色上是白色,在音符上是商音,在聲調上是哭聲,在病變上是咳嗽,在七竅中是鼻子,在味道上是辛辣味,在情緒上是憂傷。憂傷會損傷肺臟,開心可以勝過憂傷。熱氣會損傷皮毛,寒氣可以勝過熱氣。辛辣味會損傷皮毛,苦味可以勝過辛辣味。

膻中者。臣使之官。喜樂出焉。

肺者。氣之本。魄之處也。其華在毛。其充在皮。為陽中之太陰。通於秋氣。〔素問〕

肺之合皮也。其榮毛也。其主心也。肺氣通鼻。鼻和。則知香臭矣。〔難經〕

肺氣虛。則使人夢見白物。見人斬血藉藉。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。(秋三月)

肺色白。欲如鵝毛。不欲如鹽。〔素問〕

白話文:

膻中是人體的臣使之官,喜怒哀樂都從這裡產生。

肺是人體氣的根本,魄的所在。它的外在表現是毛髮,內在充實則表現在皮膚。肺是陽氣中的太陰,與秋氣相通。

肺與皮膚相合,主宰著毛髮的生長,並與心臟相連。肺氣通達鼻子,鼻子通暢,就能分辨香臭。

肺氣虛弱,就會讓人夢見白色的東西,或夢見有人斬殺流血的情景。如果是在秋天,就會夢見兵器血戰。

健康的肺應該呈現白色,像鵝毛一樣,而不是像鹽一樣。

肺白象金。金得水而沉。肺得水而浮何也。肺者。非為純金也。辛商也。丙之柔。大言陰與陽。小言夫與婦。釋其微陰。昏而就火。其意樂火。又行陽道多。故肺得水而浮也。肺熱而復沉者。辛當歸庚。物極則反也。肺氣絕。則皮毛焦。肺氣行於皮毛。氣弗榮。則皮毛焦。皮毛焦。

則津液去。津液去。則皮節傷。皮節傷。則皮枯毛折。毛折者。則毛先死。丙日篤。丁日死。〔俱難經〕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肺的顏色像金子。金屬受水浸泡會下沉。但肺臟受到水浸泡卻會浮起來,這是為什麼呢?

肺臟並非純金屬,而是屬於辛金。丙火為柔火。從宏觀上講,陰陽二氣對應天地萬物,從微觀上講,陰陽二氣對應男女。肺臟微陰,遇熱火則昏迷而趨向火氣。而且肺臟運行陽道(肺屬金,金生水)較多,所以肺臟遇水會浮起來。

但是,如果肺臟過熱又復沉下去,這是因為庚金(辛金之極)遇火會變軟。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發生反轉。肺氣耗竭,就會導致皮膚毛髮乾枯。肺氣運行於皮膚毛髮,氣血不充足,就會導致皮膚毛髮乾枯。

2. 手太陰肺經

手太陰之脈。起於中焦。下絡大腸。還循胃口。上膈屬肺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陰經的脈,起始於中焦,向下絡於大腸,然後回繞到胃口,向上穿過膈肌,屬於肺經。

起、發也。絡、繞也。還、復也。循、巡也。又依也。沿也。屬、會也。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當臍上四寸之分。大腸注見本經。胃口。胃上下口也。胃上口。在臍上五寸上脘穴。下口。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。膈、隔也。凡人心下有隔膜。與脊脅周圍相著。所以遮隔濁氣。

白話文:

起:指疾病的開始。絡:指纏繞。還:指返回。循:指沿著。又:指依賴。沿:指跟著。屬:指會聚。

中焦:位於胃的中部。在臍上四寸處。

大腸:詳見本經。

胃口:胃的上、下口。胃上口:在臍上五寸的上脘穴。胃下口:在臍上二寸的下脘穴處。

膈:隔膜。人的心下有隔膜,與脊柱、肋骨相連,用於遮擋濁氣。

不使上熏心肺也。手太陰起中焦。受足厥陰之交也。由是循任脈之外。足少陰經脈之裡。以次下行。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。繞絡大腸。手太陰、陽明相為表裡也。乃復行本經之外。上循胃口。迤邐上膈。而屬會於肺。榮氣有所歸於本臟也。

從肺系橫出腋下。下循臑內。行少陰心主之前。下肘中。

白話文:

為了避免氣血上沖至心肺,手太陰經脈從中焦開始,接收足厥陰經脈的聯繫。然後沿著任脈的外側,經過足少陰經脈的裡側,逐漸向下。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處,環繞絡於大腸。手太陰、陽明經脈互相為表裡。接著又返回本經之外,向上沿著胃口,迂迴向上經過膈肌,最終與肺相連。這樣,肺氣得以歸於肺臟。

肺系。謂喉嚨也。喉以候氣。下接於肺。肩下脅上際曰腋。膊下對腋處為臑。肩肘之間也。臑盡處為肘。肘、臂節也。自肺臟循肺系出而橫行。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、雲門。以出腋下。下循臑內。歷天府、俠白。行手少陰心主之前。下入肘中。抵尺澤穴也。蓋手少陰循臑臂出手小指之端。手心主循臑臂出中指之端。手太陰則行乎二經之前也。

循臂內上骨下廉。入寸口上魚。(句)循魚際。出大指之端。

白話文:

肺部系統。指喉嚨。喉嚨負責呼吸。向下連接肺部。肩胛骨下方,肋骨上方的部位稱為腋窩。手臂下方,對應腋窩的位置稱為臑。肩部和肘部之間。臑的盡頭是肘部。肘部和手臂的接合處。從肺臟順著肺部系統出來,橫向延伸。經過胸部第四條肋骨間的中府穴、雲門穴。從腋窩出來。向下經過臑內側。經過天府穴、俠白穴。位於手少陰心主經之前。向下進入肘部。抵達尺澤穴。手少陰經沿臑和手臂行走,並從小指的末端出來。手心主經沿臑和手臂行走,並從中指的末端出來。手太陰經則行在兩條經脈之前。

肘以下為臂。廉、隅也。邊也。手掌後高骨傍動脈為關。關前動脈為寸口。曰魚、曰魚際云者。謂掌骨之前。大指本節之後。其肥肉隆起處。統謂之魚。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。既下肘中。乃循臂內。上骨之下廉。歷孔最、列缺。入寸口之經渠、太淵以上魚。循魚際。出大指之端。至少商穴而終也。端、杪也。

其支者。從腕後、直出次指內廉。出其端。

白話文:

肘部以下稱為臂。廉、隅,都是邊緣的意思。手掌後方突起的骨頭邊緣的動脈是關脈。關脈前面的動脈是寸口脈。所說的「魚」、「魚際」,是指手掌骨的前面,大拇指第一節關節的後面,那裡肥肉隆起的地方。統稱為魚,魚際則是那之間的穴位名。從肘部開始,沿著手臂內側,骨頭下方的邊緣,經過孔最穴、列缺穴,進入寸口脈的經渠穴、太淵穴,再沿著魚際穴,到達大拇指的頂端,最後到少商穴結束。端,指尖端;杪,指末梢。

臂骨盡處為腕。脈之大隧為經。交經者為絡。本經終於出大指之端矣。此則從腕後列缺穴。達次指內廉。出其端。交於手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手臂骨頭的盡頭是手腕。其中流注較多氣血的經脈是筋,互通的經脈稱為絡。這條經脈從手腕後側的「列缺穴」開始,經過中指的內側,從指尖出來,與「手陽明大腸經」相連接。

是經多氣少血。平旦寅時氣血注此。受足厥陰之交。凡十一穴。左右共二十二穴。手之陰陽。其受氣之道近。其氣之來疾。刺深無過二分。其留無過一呼。過此者。則脫氣。

白話文:

這是由於氣多而血少的經脈。天剛亮寅時,氣血會流注到這個部位。受足厥陰經的交匯。共有十一個穴位。左右兩側共二十二個穴位。手上的陰陽經,其受氣的途徑較近。氣來得很快。針刺深度不要超過二分。留針不要超過一次呼吸的時間。超過此時間,就會導致氣脫。

中府(一名膺俞)雲門下一寸。乳上三肋間。動脈應手陷中。去中行六寸。肺之募。(募、猶結募也。言經氣聚此。)足太陰脾脈之會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留五呼。灸五壯。(埤雅云。壯者以壯人為法也。)主腹脹。四肢腫。食不下。喘氣胸滿。肩背痛。嘔啘。咳逆上氣。肺系急。

肺寒熱。胸悚悚。膽熱嘔逆。咳唾濁涕。風汗出。皮痛面腫。少氣不得臥。傷寒。胸中熱。飛屍遁疰。癭瘤。

白話文:

中府穴(又稱膺俞穴)

  • 位置:雲門穴下方一寸,在乳頭上方的第三根肋骨間隙。
  • 手法:動脈搏動處陷下去的地方。從中府穴向外量六寸,是肺經募穴(即經氣匯聚於此)。
  • 屬經:足太陰脾經的會穴(會穴,即多條經脈交會於此)。
  • 針灸:針刺三分深,留針五次呼吸;灸五壯(壯灸,即以壯年人的身體承受力作為灸的標準)。
  • 主治:腹脹、四肢腫脹、食不下嚥、喘息胸悶、肩背疼痛、嘔吐呃逆、咳嗽逆氣上衝、肺部急症。

雲門,巨骨下。俠氣戶傍二寸陷中。動脈應手。舉臂取之。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寸。素注。針七分。銅人。針三分。不宜深。深則使氣逆。灸五壯。主傷寒四肢熱不已。咳逆短氣。氣上衝心。胸脅徹背痛。喉痹。肩背痛。臂不得舉。癭氣。

白話文:

雲門穴

位於巨骨下方,俠氣穴的旁邊,陷中約二寸。

動脈的位置

就在手邊。

取穴方法

抬起手臂,在胸中行任脈的兩側,各取六寸。

素問記載

針刺七分深。

銅人記載

針刺三分深。

注意事項

不宜針刺太深。太深會導致氣逆。

灸法

灸五壯。

主治疾病

  • 傷寒四肢發熱不止
  • 咳嗽喘息
  • 氣往上衝心
  • 胸脅疼痛徹背
  • 喉嚨痛
  • 肩背疼痛
  • 手臂無法抬起
  • 癭氣

天府,腋下三寸。臂臑內廉動脈陷中。以鼻取之。甲乙。禁灸。灸之使人逆氣。銅人。針四分。留七呼。素注。留三呼。銅人。灸二七壯至百壯。資生云。非大急不灸。主暴痹內逆。肝脈相搏。血溢鼻口。鼻衄血不止。卒中惡風邪氣。泣出。喜忘。飛屍惡疰。鬼語遁下。喘不得息。瘧寒熱。目眩。遠視䀮䀮。癭氣。

俠白,天府下。去肘五寸動脈中。銅人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主心痛短氣。乾嘔煩滿。

白話文:

天府穴:

位於腋窩下三寸處,在手臂內側邊緣動脈凹陷處。用鼻孔取穴。

取穴禁忌: 禁止灸刺。

灸刺後果: 灸刺會導致逆氣(氣逆)。

針刺操作: 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七次呼吸。

灸刺操作: 灸壯二十七壯,最多百壯。

主治疾病:

  • 暴發性的阻塞性疾病,伴有內氣逆行。
  • 肝脈相搏,導致血溢出鼻口。
  • 鼻血不止。
  • 中風,由於惡風或風邪。
  • 流淚不止。
  • 喜忘。
  • 飛屍惡疰(一種惡疾)。
  • 鬼語遁下(一種精神錯亂症)。
  • 喘息不止。
  • 瘧疾(寒熱交替發作)。
  • 目眩。
  • 遠視模糊。
  • 癭氣(甲狀腺腫大)。

尺澤,肘中約紋上動脈中。甄權云。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。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。水。肺實瀉之。素注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明堂。禁灸。銅人。灸五壯。資生同。素問。刺肘中內陷。氣歸之。為不屈伸。主肩脊痛。汗出中風。小便數而欠。溺色變。卒遺失無度。面白。

白話文:

尺澤穴

位置:肘部中央,大約在肘橫紋上方,動脈之中。甄權說:屈肘時,在橫紋筋骨交界處的凹陷中。

主屬:手太陰肺經,為合穴。

五行:水。

功效:

  • 瀉肺實熱
  • 《素問注》:針刺三分,留針三次呼吸。灸三壯。
  • 《明堂》:禁止灸。
  • 《銅人》:灸五壯。
  • 《資生經》:與《素問》相同。
  • 《素問》:刺肘中內陷處,氣血會歸於此,導致不能屈伸。主治肩背疼痛、自汗、中風、小便頻繁而短促、尿色異常、突然遺尿失禁、面色蒼白。

善嚏。悲愁不樂欲哭。灑淅寒熱。風痹。臑肘攣。手臂不得舉。喉痹。上氣嘔吐。口舌乾。咳嗽唾濁。痎瘧。四肢腹暴腫。臂寒短氣。心痛。肺脹膨膨。缺盆中痛。心煩悶亂。少氣不足以息。勞熱風。汗出中風。小便數而欠。上氣喘滿。腰脊強痛。肺積息奔。小兒慢驚風。

白話文:

善嚏:頻頻打噴嚏。 悲愁不樂欲哭 :憂傷不快、想哭。 灑淅寒熱 :忽冷忽熱。 風痹 :由風寒引起的關節疼痛。 臑肘攣 :小腿和大臂痙攣。 手臂不得舉 :手臂無法抬起。 喉痹 :喉嚨腫痛。 上氣嘔吐 :氣逆嘔吐。 口舌乾 :口乾舌燥。 咳嗽唾濁 :咳嗽帶痰。 痎瘧 :瘧疾。 四肢腹暴腫 :四肢和腹部劇烈腫脹。 臂寒短氣 :手臂發冷、呼吸短促。 心痛 :心臟疼痛。 肺脹膨膨 :肺部脹滿。 缺盆中痛 :肩胛骨中央疼痛。 心煩悶亂 :心煩意亂。 少氣不足以息 :氣息短促、不夠喘息。 勞熱風 :因過度勞累而引起的發熱。 汗出中風 :大汗淋漓而中風。 小便數而欠 :小便頻繁且想打噴嚏。 上氣喘滿 :氣逆氣喘。 腰脊強痛 :腰背疼痛難忍。 肺積息奔 :肺部積聚導致呼吸急促。 小兒慢驚風 :小兒緩慢發作的抽搐。

孔最,去腕上七寸陷者中。銅人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主熱病汗不出。咳逆。肘臂厥痛。屈伸難。手不及頭。指不握。吐血。失音。咽腫痛。頭痛。

白話文:

**定位:**孔穴位於手腕向上七寸處的凹陷中。

施術:

  • 艾灸:灸五壯
  • 針刺:針入三分

主治:

  • 熱病,汗不出
  • 咳嗽逆氣
  • 肘臂間冰冷疼痛
  • 關節屈伸困難
  • 手抬不到頭部
  • 手指無法握物
  • 嘔吐出血
  • 失聲
  • 咽喉腫痛
  • 頭痛

列缺,手太陰絡。別走陽明。去腕側上一寸五分。滑氏曰。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灸三壯。明堂。針三分。日灸七壯至七七壯。主偏風口面喎斜。手肘無力。半身不遂。掌中熱。口噤不開。寒熱瘧。嘔沫。咳嗽。善笑。縱唇口。健忘。溺血。

白話文:

列缺穴

  • **別名:**手太陰絡穴
  • **經絡:**肺經
  • **位置:**從手腕外側上行一寸五分
  • **取穴方法(滑氏):**雙手交叉,以食指和中指的末端指蹼間取穴。
  • 針灸:
  • **針刺:**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三呼。瀉法:針刺後五吸。
  • **灸法:**灸三壯。
  • 明堂穴
  • **位置:**針刺列缺穴後,向上斜刺三分
  • **灸法:**每日灸七壯,至七七壯(49壯)
  • 主治:
  • 偏頭痛,口面歪斜
  • 手肘無力
  • 半身不遂
  • 手掌發熱
  • 口不能開
  • 寒熱瘧疾
  • 嘔吐泡沫
  • 咳嗽
  • 喜歡傻笑
  • 嘴脣開裂
  • 健忘
  • 小便出血

精出。陰莖痛。小便熱。癇驚妄見。面目四肢癰腫。肩痹。胸背寒慄。少氣不足以息。屍厥寒厥。交兩手而瞀。實則胸背熱。汗出。四肢暴腫。虛則胸背寒慄。少氣不足以息。

白話文:

陰道出血: 陰莖疼痛。小便熱痛。

抽搐發作: 癲癇發作,有幻覺。

全身腫脹: 面部和四肢腫脹。

肩周炎: 肩部僵硬痠痛。

胸背寒顫: 胸部和後背發冷。

氣短體虛: 氣息微弱,呼吸困難。

暈厥和四肢冰冷: 昏迷不醒,四肢冰冷。

交合手抽搐: 雙手交合,出現抽搐。

體實證狀: 胸部和後背發熱。汗出。四肢突然腫脹。

體虛證狀: 胸部和後背發冷。氣息微弱,呼吸困難。

素問云。實則手銳掌熱。瀉之。虛則欠㰦。小便遺。補之。按素問曰。直行者。謂之經。旁出者。謂之絡。手太陰之支。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。出其端。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。人或有寸、關、尺三部脈不見。自列缺至陽谿脈見者。俗謂之反關脈。此經脈虛而絡脈滿。千金翼謂陽脈逆。反大於寸口三倍。惜叔和尚未之及。而況高陽生哉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說:身體健康時,手部銳利掌心溫熱,此時需要瀉火。身體虛弱時,哈欠連連,小便失禁,此時需要補氣。

《素問》還記載:直行的脈絡稱為經脈,旁出的脈絡稱為絡脈。手太陰肺經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出,沿著手指內側邊緣,到達手指尖端,列缺穴就是手太陰經脈別走陽明經脈的絡脈。

有些人手寸、關、尺三部脈搏微弱或消失,但從列缺到陽谿穴之間的脈絡卻明顯。俗稱「反關脈」。這種情況是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盛所致。

《千金翼方》認為,這種脈象是陽脈逆行造成的,其脈象強度大於寸口脈搏三倍。可惜唐代名醫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尚未記載這種脈象,更不用說後來的張潔古。

經渠,寸口陷中。肺脈所行為經。金。素注。針三分。銅人。針二分。留三呼。禁灸。灸傷人神明。主瘧寒熱。胸背拘急。胸滿膨膨。喉痹。掌中熱。咳逆上氣。數欠。傷寒熱病汗不出。暴痹喘促。心痛嘔吐。

白話文:

經渠穴

定位: 寸口脈沉陷的凹陷處。

屬性: 肺經上的穴位,屬金。

古籍記載: 《素問》記載:針刺三分。

銅人記載:針刺二分,留針三呼。

禁忌: 不可艾灸。艾灸會損傷人的神明。

主治:

  • 瘧疾及寒熱症狀
  • 胸背部拘緊急痛
  • 胸悶脹滿
  • 喉嚨腫痛
  • 手掌心發熱
  • 咳嗽、氣息逆亂上衝
  • 頻繁打哈欠
  • 傷寒發熱,汗不出
  • 突然暈厥、呼吸困難
  • 心痛、嘔吐

太淵(一名太泉避唐祖諱)掌後陷中。肺脈所注為俞。土。肺虛補之。難經曰。脈會太淵。䟽曰。脈病治此。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。故曰寸口者。脈之大要會。手太陰之動脈也。銅人。灸三壯。針一分。素注。針二分。留二呼。灸三壯。主胸痹逆氣。善噦。嘔飲食。咳嗽。煩冤不得眠。

白話文:

太淵穴(因避唐朝始祖的諱,又名太泉穴)位於手腕後方的凹陷處。肺經氣血在此匯聚,是肺的俞穴。屬於土行。肺氣虛弱時可通過此穴進行補益。《難經》中記載:脈氣相會於太淵穴。《針灸甲乙經》中也記載:脈病可通過針灸此穴來治療。黎明寅時(早上五點到七點),氣血從此穴開始運行。因此,寸口脈是脈象的要點彙聚處,也是手太陰經的動脈。

根據《銅人針灸經》,灸太淵穴三壯,針刺深度一分。根據《素問·針解》,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兩次呼吸的時間,灸三壯。

太淵穴主治:胸悶氣逆,惡心嘔吐,咳嗽,煩躁不安,失眠。

肺脹膨膨。臂內廉痛。目生白翳。眼眥赤筋眼痛。眼青轉筋。乍寒乍熱。缺盆中引痛。掌中熱。數欠。肩背痛寒。喘不得息。噫氣上逆。心痛脈澀。咳血嘔血。振寒咽乾。狂言口噼。溺色變。卒遺失無度。

白話文:

肺部脹滿膨脹,手臂內側疼痛。眼睛長白點,眼瞼發紅有血絲,眼睛疼痛。眼睛發青,轉動有阻礙,感到寒冷和發熱交替。頭部後部疼痛,延伸到後頸部。手掌發熱。經常打哈欠。肩背疼痛,伴有寒冷的感覺。喘不過氣來。氣體從胃裡往上逆,心臟疼痛,脈搏細澀。咳嗽吐血。發抖、咽喉乾燥。胡言亂語,嘴角開裂。小便顏色異常,突然失禁。

魚際,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。又云散脈中。肺脈所溜為滎火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明堂、素注。針二分。灸三壯。素問。刺手魚腹內陷為腫。主酒病。惡風寒。虛熱。舌上黃。身熱頭痛。咳嗽噦。傷寒汗不出。痹走胸背痛不得息。目眩。煩心少氣。腹痛不下食。肘攣肢滿。

白話文:

魚際穴

位於拇指第一關節後內側的凹陷處。又稱散脈中。肺經所過,屬滎火穴。

  • 針刺深度:一分。
  • 留針時間:三呼之間。

明堂穴

位於手心中央。

  • 針刺深度:二分。
  • 灸法:三壯。

素問注釋

刺傷手掌魚際穴內陷處,會導致腫脹。

主治病症

  • 飲酒過量導致的身體不適
  • 畏寒怕冷
  • 虛熱(體溫過高但不伴有炎症)
  • 舌苔發黃
  • 發燒頭痛
  • 咳嗽嘔吐
  • 傷寒汗不出
  • 胸背疼痛,持續發作,無法休息
  • 頭暈目眩
  • 心煩氣短
  • 腹痛拒食
  • 手肘攣縮,肢體僵硬

喉中乾燥。寒慄鼓頷。咳引尻痛。溺血嘔血。心痹悲恐。乳癰。東垣曰。胃氣下溜。五臟氣皆亂。在於肺者。取之手太陰魚際。足少陰俞。

白話文:

喉嚨乾澀。寒戰、頸部緊繃。咳嗽會拉扯屁股疼痛。小便或嘔吐帶血。心悸害怕。乳房腫痛。

東垣(宋代名醫)說:胃氣向下流失,五臟氣血都亂了。屬於肺部的部分,可以按壓手上的太陰肺經魚際穴和足上的少陰腎經俞穴。

少商,大指端內側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白肉際宛宛中。肺脈所出為井。木。銅人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不宜灸。素注。留一呼。明下。灸三壯。甲乙。灸一壯。主頷腫喉閉。煩心善啘嘔。心下滿。汗出而寒。咳逆。痎瘧振寒。腹滿。唾沫。唇乾引飲。食不下。膨膨。手攣指痛。

白話文:

少商穴位於拇指內側的頂端。從指甲角開始,就像一塊韭菜葉。在中間白肉的凹陷處,就是肺脈的井穴。屬木,屬於銅人的手太陰肺經。

針灸少商穴時,針刺深度為一分,留針三呼,瀉針五吸。不宜艾灸。

《素問注》中記載:留針一呼,取針時向下取。

《明堂》中記載:艾灸少商穴三壯。

《甲乙經》中記載:艾灸少商穴一壯。

少商穴主治以下症狀:

  • 下巴腫脹,喉嚨閉塞
  • 心煩意亂,嘔吐
  • 心下痞滿
  • 出汗而畏寒
  • 咳嗽,氣逆
  • 瘧疾,寒顫
  • 腹脹
  • 口水多
  • 嘴脣乾裂,口渴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腹脹
  • 手臂攣縮,手指疼痛

掌熱。寒慄鼓頷。喉中鳴。小兒乳蛾。唐、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。喉中閉塞。水粒不下三日。甄權以三稜針刺之。微出血。立愈。泄藏熱也。

白話文:

手掌發熱。身體寒冷,下巴顫動。喉嚨有聲響。小兒患有乳蛾。唐朝時,刺史成君綽突然下巴腫大,像升一樣大。喉嚨堵塞,三天滴水未進。甄權用三棱針刺他的喉嚨。稍微出血後,馬上就好了。這是由於體內藏有熱氣引起的。

按難經曰。諸井者。肌肉淺薄。不足為使也刺井者。當刺滎。甄權寫井而療喉痹。杜寶善類聚井穴。主治病證者。難經曰。井主心下滿。又曰。春刺井。蓋並行而不悖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難經》記載,諸井穴是指肌肉薄弱、對治療作用不顯著的穴位。因此,針刺井穴時,應該直接針刺滎穴。

甄權曾經使用井穴來治療喉痹,而杜寶的《善類聚井穴》中記載了井穴用於治療各種疾病。

《難經》也提到,井穴主治心下脹滿,適合在春天針刺。這兩種說法並行不悖,可以同時參考。

或問素問注、銅人、明堂、千金諸書。於髎穴有宜針灸。有禁針灸。刺淺刺深。艾壯多寡不同。將孰從哉。武曰。一穴而有宜針、禁針、宜灸、禁灸者。看病勢輕重緩急。病輕勢緩者。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。若病勢重急。倘非此穴不可療。當用此一穴。若諸書皆禁針灸。則斷不可用矣。

白話文:

有人詢問《素問註》、《銅人》、《明堂》、《千金》等醫書中,對於「髎穴」的記載,有適宜針灸和禁止針灸的說法,刺入深度和艾灸壯數也不同,該如何選擇?

武氏答道:同一個穴位會有適宜針刺、禁止針刺、適宜灸法、禁止灸法的情況,這要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來判斷。如果病情較輕、發展較緩,可以選擇其他穴位作為主要治療穴位。但如果病情較重、發展較急,非此穴位不可治療,則應使用此穴。如果所有書籍都禁止針灸此穴,則絕對不能使用。

針淺深。艾多少。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。諸書相參互用之。不可偏廢也。經曰。春夏刺淺。秋冬刺深。肥人刺深。瘦人刺淺。故在春夏與瘦人。當從淺刺。秋冬與肥人。當從深刺。又曰。陷下則灸之。陷下不甚者。灸當從少。陷下甚者。灸當從多。又寒涼之月。火氣衰。

白話文:

針灸的深度和艾灸的數量應該以《素問》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,參考其他書籍內容互相應用。不可偏廢。經書記載:春天和夏天行刺淺一些,秋天和冬天行刺深一些。胖的人行刺深一些,瘦的人行刺淺一些。因此,在春天、夏天和對瘦弱的人,應採用淺刺。在秋天、冬天和對肥胖的人,應採用深刺。又說:陷下的部位就進行艾灸。陷下的程度不嚴重,艾灸量應少一些。陷下的程度嚴重,艾灸量應多一些。另外,在寒冷的月份,火氣衰弱。

灸當從多。溫暑之月。火氣旺。灸當從少。又肌肉淺薄髎穴。刺淺艾少。肌肉深厚髎穴。刺深艾多。又春與夏不同。秋與冬不同。肥瘦有適中者。有過肥而臃腫者。有太瘦而骨立者。以意消息。不可執一論也。又大人與小兒。刺淺深。艾多少不同。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針。艾炷如小麥也。

白話文:

施灸

  • 在氣候溫暖的夏季,應該多施灸。
  • 在氣候炎熱的季節,應該少施灸。
  • 對於肌肉薄、穴位淺的部位,針刺淺,艾炷小。
  • 對於肌肉厚、穴位深的部位,針刺深,艾炷大。
  • 春季和夏季的施灸方法不同,秋季和冬季的施灸方法也不同。
  • 對於體型肥瘦適中、體格臃腫、過於消瘦、骨瘦如柴的人,施灸的力度和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,不能一概而論。
  • 對於成年人和兒童,針刺的深淺和艾炷的大小不同。
  • 對於人頭、面部以及兒童,宜用毫針,艾炷應如小麥粒般大小。

大腸重二斤十二兩。長二丈一尺。廣四寸。徑一寸。當臍右。回十六曲。盛谷一斗。水七升半。大腸者。傳道之官。變化出焉。大腸為白腸。〔俱素問〕

白話文:

大腸的重量為二斤十二兩。長度為二丈一尺。寬度為四寸。直徑為一寸。位置在肚臍的右邊。有十六個彎曲。可以容納一斗穀物和七升半水。大腸是傳輸食物和水液的器官,負責將食物殘渣轉化為糞便。大腸又稱為「白腸」。

五臟各有所。(句)腑皆相近。而心肺獨去大腸、小腸遠者何也。然。經言心榮肺衛。通行陽氣。故居在上。大腸、小腸傳陰氣而下。故居在下。所以相去而遠也。〔難經〕

食下則腸實而胃虛。故曰實而不滿。滿而不實。

白話文:

五臟各有自己的位置。六腑都彼此相鄰。只有心肺距離大腸、小腸最遠,這是為什麼呢?經書中說,心氣能榮養五臟,肺氣能抵禦外邪,共同運行陽氣,所以位於上方。大腸、小腸是傳輸陰氣,運化食物殘渣的,所以位於下方。因此,心肺和大腸、小腸相距較遠。〔難經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