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武

《針灸聚英》~ 卷一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上 (1)

1. 五臟六腑

脊骨二十一節。大椎三節。至尾骶共二十四節。〔素問〕

肺附三椎,心附五椎,肝附九椎,脾附十一椎,腎附十四椎

膈膜前齊鳩尾。後齊十一椎。周圍著脊。所以遮隔濁氣。不使上熏心肺也。

胃在膈膜下小腸上,小腸在臍上,大腸當臍,膽在肝之短葉間,膀胱在腎下〔俱難經〕

心藏神。肺藏魄。肝藏魂。脾藏意。腎藏志。是為五臟。〔難經〕

膽、胃、大小腸、三焦、膀胱瀉而不藏。受五臟濁氣。名曰傳化之腑。此不能久留輸瀉者。是為六腑。

五臟者。藏精而不瀉也。故滿而不實。六腑傳化而不藏。故實而不能滿也。所以然者。以水穀入口。則胃實而腸虛。食下則腸實而胃虛。故曰實而不滿。滿而不實也。〔素問〕

2. 手足陰陽流注

凡人兩手足。各有三陰脈、三陽脈。以合為十二經也。

三陰謂太陰、厥陰、少陰。三陽謂陽明太陽、少陽也。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。合為十二經也。詳見脈訣。謂之經者。以血氣流行。經常不息而言。謂之脈者。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言也。(袤音謀。言相去也)

手之三陰。從藏走至手。手之三陽。從手走至頭。足之三陽。從頭走至足。足之三陰。從足走入腹。

手三陰從藏走至手。謂手太陰起中焦。至出大指之端。手少陰起心中。至出小指之端。手厥陰起胸中。至出中指之端。手三陽從手走至頭。謂手陽明起大指次指之端。至上挾鼻孔。手太陽起小指之端。至目內眥。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。至目銳眥。足三陽從頭走至足。謂足陽明起於鼻。

至入中指內間。足太陽起目內眥。至小指外側端。足少陽起目銳眥。至入小指次指間。足三陰從足入腹。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。至屬脾絡胃。足少陰起足心。至屬腎絡膀胱。足厥陰起大指聚毛。至屬肝絡膽。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。然太陰乃復上膈。挾咽散舌下。少陰復從腎挾舌本。

厥陰乃復上出額。與督脈會於巔。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。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。手厥陰循胸出脅。上抵腋下。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。然厥陰則又上出於巔。蓋厥陰陰之盡者也。所以然者。示陰無可盡之理。猶易之碩果不食。示陽無可盡之義也。然易之陰陽。

以氣言。人之陰陽。以藏象言。氣無形。而藏象有質。氣陽而質陰也。然則無形者貴乎陽。有質者貴乎陰歟。

脈絡傳注。周流不息。

絡脈者。本經之旁支。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。本經之脈。由絡脈而交他經。他經之交。亦由是焉。傳注周流。無停息也。夫十二經之有絡脈。猶江漢之有沱潛也。絡脈之傳注於他經。猶沱潛之旁導於他水也。是以手太陰之支者。從腕後出次指端。而交於手陽明。手陽明之支者。

從缺盆上挾口鼻。而交於足陽明。足陽明之支者。別跗上。出大指端。而交於足太陰。足太陰之支者。從胃別上膈。注心中。而交於手少陰。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衝穴。而交於手太陽。不假支授。蓋君者出令者也。手太陽之支者。別頰上。至目內眥。而交於足太陽。足太陽之支者。

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。下至小指外側端。而交於足少陰。足少陰之支者。從肺出注胸中。而交於手厥陰。手厥陰之支者。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而交於手少陽。手少陽之支者。從耳後出至目銳眥。而交於足少陽。足少陽之支者。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。而交於足厥陰。

足厥陰之支者。從肝別貫膈。上注肺。而交於手太陰也。

故經脈者。行血氣通陰陽。以榮於身也。

通結上文。以起下文之義。經脈之流行不息。所以運行血氣。流通陰陽。以榮養於身者也。不言絡脈者。舉經以該之。

其始(平旦寅時)從中焦注手太陰、(肺)陽明。(大腸卯時注此)陽明注足陽明、(胃辰時注此)太陰。(脾巳時注此)太陰注手少陰、(心午時注此)太陽。(小腸未時注此)太陽注足太陽、(膀胱申時注此)少陰。(腎酉時注此)少陰注手心主厥陰、(心包絡戌時注此)少陽。

(三焦亥時注此)少陽注足少陽、(膽子時注此)厥陰。(肝丑時注此)厥陰復注手太陰。(明日寅時)

始於中焦。注手太陰。終於注足厥陰。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。

其氣常以平旦為紀。(句)以漏水下百刻。晝夜流行。與天同度。終而復始也。

氣、營氣。紀、統紀也。承上文而言。經脈之行。其始則起自中焦。其氣則常以平旦為紀也。營氣常以平旦寅時為紀。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。以次流行也。不言血者。言氣則血行可知。漏水下百刻。晝夜流行。與天同度者。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。人身之經脈流行。無有窮止。

與天同一運行也。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。而終一晝夜。人之營衛。則以五十度周於身。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。脈行八百一十丈。而終一晝夜。適當明日之寅時。而復會於手太陰。是與天同度。終而復始也。或云。晝夜漏刻有長短。其營氣盈縮。當何如。然。

漏水刻雖有長短之殊。而五十度周身者。均在其中。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