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十法》~ 外科十法 (1)
外科十法 (1)
1. 內消法一
內消者,腫毒初起,隨用藥消散也。凡病癰疽、發背、對口、疔毒,其初起憎寒壯熱,有似傷寒,而痛偏一處,飲食如常者,蓄積有膿也。當初起時,膿尚未成,不過氣血乖違,逆於肉理耳。外敷以遠志膏,或貼普救萬全膏。內服銀花甘草湯,即時消散。若系疔瘡,急宜刺破。
白話文:
內消:腫毒初起,隨即用藥消散。凡是癰疽、發背、對口、疔毒等疾病,在初起時會有畏寒、發熱的症狀,類似傷寒,但疼痛只在一個地方,飲食正常,這表示邪氣逐漸蓄積,裡面有膿。在疾病的早期,膿尚未形成,只是氣血運行不調,違逆了肌肉的紋理。外敷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,內服銀花甘草湯,即可消散腫毒。如果是疔瘡,應立即刺破。
或艾灸腫處,塗上蟾蜍餅,貼以萬全膏,內服菊花甘草湯,隨即平伏。菊花連根帶葉,皆治疔瘡之聖藥也。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,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,隨服菊花、銀花等藥,即可內消。須及早下手,不可遲滯。
白話文:
可以用艾灸腫脹處,塗抹蟾蜍餅並貼上萬全膏來治療疔瘡。另外,還可以搭配服用菊花甘草湯,就能迅速治癒疔瘡。菊花連同根和葉,都是治療疔瘡的聖藥。有些疔瘡是因風寒而發作,需要先服用芎芷香蘇散來散寒,然後再服用菊花、銀花等藥物,就可以內服消除疔瘡。一定要儘早治療,不要拖延。
2. 艾灸法二
隔蒜灸法,勝用刀針。書云,不痛灸至痛,痛灸不痛時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,以大蒜切片,安瘡頂上,用陳艾炷安蒜上,香點灸之。其艾炷大小,看瘡毒大小為取裁。若癰疽之大者,以蒜搗餅,敷上灸之。不痛者灸至痛而止,痛者灸至不痛而止。若內已有膿,即將烏金膏塗灸處,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。
白話文:
隔蒜灸法,比使用刀針更好。古書上說,不痛的部位灸到痛,痛的部位灸到不痛的時候。凡是治療癰疽疔腫流注以及一切無名腫毒,都可以用大蒜切片,放在瘡頂上,用陳艾炷放在蒜上面,點燃艾炷灸它。艾炷的大小,要看瘡毒的大小來決定。如果癰疽很大,可以用蒜搗成餅狀,敷在上面灸。不痛的部位灸到痛了就停止,痛的部位灸到不痛了就停止。如果裡面已經有膿了,就將烏金膏塗在灸處,外面用普救萬全膏貼上。
爛開大口,卸卻瘀膿,易收功也。若口不收,或腐肉不脫,洗用防風湯,敷以海浮散,外貼萬全膏,腐自去,新自生,計日可愈,真神藥也。
白話文:
шила
3. 神火照法三
凡腫在頭面以上者,不宜艾灸,恐引火氣上攻,宜用火照法,神乎其神。法用火照散,安紙捻中,以麻油浸點。每用火三枝,離毒半寸許照之。自外而內,俾氣透入。皮色紫滯者,立轉紅活。若瘡熱平塌者,立轉高聳。仍須不時照之,則毒氣頃解,轉陰為陽,以收全功。且此法不止施於頭上,即如發背等毒,亦宜用之。
白話文:
凡是頭面以上的腫瘤,不宜艾灸,恐怕會引發火氣上攻,應採用火照法,效果非常神奇。方法是使用火照散,將藥粉均勻抹在紙捻中間,並浸泡麻油。每次使用三枝火照,距離患處半寸左右照射。由外而內照射,讓藥氣滲透進去。皮膚顏色紫黑滯悶的,立刻轉為紅潤有活力。如果瘡熱平塌的,立刻轉為高聳。仍須不時照射,則毒氣會頃刻消除,陰轉為陽,以收全功。而且此方法不僅限於頭部,像發背等毒瘡,也適用。
其頭面患毒,亦有用艾灸而愈者。因其毒純陰,平塌頑麻,非艾灸無功。但艾炷宜小,如黍粒樣式。二法乃瘡疽門之寶筏,宜互用參考,以神其用。
白話文:
如果有的人頭面患有毒瘡,也有人用艾灸的方法治癒的。因為毒瘡是純陰的,平坦光滑麻木不仁,除了艾灸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治癒。但是,艾灸的艾炷要小,像黍米粒一樣大小。兩種方法都是瘡疽科的寶貴療法,可以互相參考,靈活應用。
4. 刀針砭石法四
凡毒有脹痛緊急,膿已成熟,無暇待灼艾火照者,即宜用刀法開之。但刀法,須在的確膿熟之時,又須要深淺合度。以左手按腫處,先看膿之成否。如按下軟而不痛,腫隨手起者,膿已成也。按下硬而痛,或凹陷不起者,膿未成也。已成膿者可刺,未成膿者宜姑待之。若脾氣虛弱者,宜托補之。
白話文:
凡是毒瘡腫脹疼痛緊急,膿已成熟,沒有時間等待灼艾火照來治療的,就應該立即用刀法打開它。但是,刀法必須在膿液確實成熟的時候使用,而且深度要適當。用左手按住腫脹處,先看看膿液是否成熟。如果按下去柔軟而不痛,腫脹隨著手一起抬高,那麼膿液就已經成熟了。如果按下去堅硬而疼痛,或者凹陷不起,那麼膿液還沒有成熟。已經成熟的膿可以刺破,沒有成熟的膿應該暫時等待。如果脾氣虛弱的人,應該使用補虛藥物來治療。
又須看其膿之深淺,以手指按下,軟肉深者,其膿必深;軟肉淺者,其膿亦淺。若膿淺刀深,恐傷好肉。膿深刀淺,恐膿不出而肉敗,最宜斟酌。更有伏骨之疽,膿腐於肉,皮色不變者,宜以刀刺入深處,放出瘀膿。或灸開大口放出之。不得姑息因循,俾毒氣越爛越深也。其小刀須利刃,勿令病者見,恐驚彼耳。
白話文:
另外必須觀察膿瘡的深淺,用手指按壓,若按壓下去軟肉較深,表示膿瘡深;若按壓下去軟肉較淺,表示膿瘡淺。如果膿瘡淺,但刀切太深,恐怕會傷及健康的血肉。如果膿瘡深,但刀切太淺,恐怕膿無法排出,而膿瘡敗壞,此時最需要斟酌。此外,有些膿瘡是源於骨頭部位,膿液腐敗於肉中,皮膚顏色不發生變化,這種情況應該用刀刺入較深的地方,將淤積的膿液排出。或者用艾灸的方式打開較大的開口讓膿液排出。不能姑息因循,否則毒氣會越爛越嚴重。使用的刀必須是鋒利,不要讓病人看見,以免嚇到他們。
砭法施於頭面及耳前後。因其漫腫無頭,急用此法以瀉其毒。取上細瓷鋒,用竹箸夾住緊扎,放鋒出半分,對患處,另以箸敲之,遍刺腫處,俾紫血多出為善。刺畢,以精肉切片貼,再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之。此地不宜成膿,頭肉中空,耳前後更多曲折,提膿拔毒,恆多未便,故砭法斷宜早施。
白話文:
針刺療法主要用在頭部和臉部以及耳朵的前後部位。因為這些部位腫脹蔓延,沒有固定的膿點,只能緊急使用針刺療法來排出毒素。取用上等細緻的瓷器切成鋒利的薄片,用竹箸夾住後綁緊,露出鋒利的刃口半分,對準患處,再用另一支竹箸敲打,遍刺腫脹的部位,讓瘀血大量流出是最好的。針刺完畢後,用精肉切片貼上,再用雞蛋清調和乳香末來滋潤患處。這些部位不宜形成膿,頭部的肌肉中間是空心的,而耳朵前後還有更多曲折的地方,要引出膿液和排出毒素,通常都很不容易,因此針刺療法應該及早進行。
5. 圍藥法五
書云,用膏貼頂上,敷藥四邊圍。凡腫毒之大者,將以成膿,用烏金膏貼瘡頭上,然後用萬全膏貼之,四旁用芙蓉膏敷之。貼膏處取其出膿,敷藥處取其消散。並能箍住根腳,不令展開。其作三層敷圍法。第一層用烏金膏貼瘡頭。若漫腫無頭,以濕紙貼上,先干處是瘡頭也。
白話文:
書上說,把藥膏塗在患處的頂端,並在患處周圍敷藥。凡是腫大到化膿的地步,用烏金膏塗在瘡口上,然後用萬全膏貼上,四周用芙蓉膏塗抹。貼膏藥的地方是為了讓膿液流出來,敷藥的地方是為了消腫散結。並能箍住病竈根部,不讓它擴散。這種敷藥方法分三層,第一層用烏金膏塗在瘡口上。如果腫脹而沒有瘡口,用濕紙貼上,先幹的地方就是瘡口。
第二層萬全膏貼之。第三層芙蓉膏圍之。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,連根腳一齊箍住,其中消處自消,潰處自潰,竟收全功。可見膏藥之妙矣。
白話文:
第二層塗上萬全膏。第三層敷上芙蓉膏。然而我曾經用萬全膏完全覆蓋腫處,連根腳一起箍住,其中消散的地方自然消散,潰爛的地方自然潰爛,竟然收到了完全的效果。可見膏藥的神奇之處。
6. 開口除膿法六
凡治癰疽,口小膿多則膿不出,或出而不盡,或薄膿可出,硬膿難出,以致瘀不去而新不生,延綿難愈。法當爛開大口,俾瘀膿盡出為善。其爛藥,烏金散最佳。祛瘀肉不傷新肉,且不甚焮痛,為至妙也。若有膿管,以棉紙捻裹藥納入,頻換數條,即化去耳。亦有頑硬之極,非烏金散所能去者,則用化腐紫霞膏搽之。然終不若烏金散為至穩。
白話文:
凡是治療癰疽的,如果口小而膿多,則膿不出,或出而不盡,或稀膿容易出,硬膿難以出,以致於瘀膿不去,新膿不生,延綿難愈。方法應該徹底擴大膿口,讓瘀膿儘量排出,纔是好辦法。其中,烏金散是最好的腐爛藥。腐爛瘀肉而不傷新肉,而且不十分灼痛,是最巧妙的。如果有膿管,用棉花紙捻包藥,放入膿管內,頻頻更換幾根,就會化去膿管。也有頑固極了的,不是烏金散所能去得了的,就要用化腐紫霞膏塗上。然而始終趕不上烏金散那麼穩妥。
7. 收口法七
凡治癰疽最難收口者,由瘀肉夾雜,瘀膿不盡所致。庸工不識,妄用補澀之劑,勉強收口,恐他日內毒復發,更甚於日前。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。以此敷上,瘀肉自脫,不必用刀。新肉自生,又不藏毒,萬舉萬當也。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,再上末藥。洗時須避風為主。書云頻將湯洗,切忌風吹是已。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,須內服補藥以助之。
白話文:
在治療癰疽方面,最難以收口的,是由於瘀肉夾雜,膿汁不盡所致。庸醫不瞭解這些,胡亂使用補澀的藥物,勉強收口,恐怕日後毒素復發,更加嚴重。唯有我所使用的海浮散可稱為至寶。用它敷在患處,瘀肉自然脫落,不必用刀。新肉自然生長,而且不會藏毒,萬無一失。大法是先用防風湯清洗,再敷上末藥。清洗時必須以避風為主。古書上說:「頻將湯洗,切忌風吹。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另外,還有一些體虛而無法收口的,須內服補藥來幫助收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