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秘傳外科方》~ 總論十八條 (2)
總論十八條 (2)
1. 總論十八條
此潰必成瘻。然而病有變證,疾有盛衰,明之於心,非偶能盡。醫者意也,隨時之議。
《聖惠》曰:癰疽、發背、疔瘡、乳癰、疽之癤,有五善七惡之證,不可不察也。煩躁而嗽,或腹痛而渴,甚而泄利無度,或小便如淋,一惡也;膿血大泄,腫焮尤盛,膿色敗臭,疼痛不止,二惡也;喘粗短氣,恍惚嗜臥,三惡也;目視不正,黑睛赤腫,瞳子上看者,四惡也;肩項不便,四肢沉重,五惡也;不能進食飲,服藥嘔吐,食不知味,六惡也,聲嘶色脫,唇鼻青赤,面目、四肢浮腫,七惡也。
痛息自寧,飲食知味,一善也,便利調勻,二善也;膿腫自消,色鮮不死,三善也;神采晶明,語聲清朗,四善也;體氣和平,五善也。若五善見二則瘥,七惡見四則危。然則病有原同七惡,皮緊急之如善;病有原同五善,皮緩虛而如惡。夫如是者,豈凡夫之所知哉。若五善並至,則善無以加也。
若七惡並臻,則惡劇矣。今載後證,並加俞募以詳明之。
募中腑隱隱而痛者,肺疽也;上肉微起者,肺癰也。巨闕隱隱而痛者,心疽也;上肉微起者,心癰也。期門隱隱而痛者,肝疽也;上肉微起者,肝癰也。章門隱隱而痛者,脾疽也;上肉微起者,脾癰也。中脘隱隱而痛者,胃疽也;上肉微起者,胃癰也。京門隱隱而痛者,腎疽也;上肉微起者,腎癰也。
天樞隱隱而痛者,大腸疽也;上肉微起者,大腸癰也。丹田隱隱而痛者,三焦疽也;上肉微起者,三焦癰也。關元隱隱而痛者,小腸疽也;上肉微起者,小腸癰也。
上驗其人所募,依據此證,審定癰疽淺深者,病從何髒髮,先曾食何乳石,又驗其氣虛實,參詳而療之。
《千金》曰:凡癰疽始發,或大癤或小癤,或大痛或小痛,宜善察之。見有小異,即須大驚忙,則急治之。及斷諸毒物莫食,令善肉速生,並斷房事三月,慎固冷風勞損,待筋血脈平復,乃可任意耳。若不緊固,新肉易傷,傷重又潰,再發則禍至矣。慎之,慎之。
凡癰疽初發,急服追疔奪命湯,即能內消。化毒消腫托裡散、秘傳內托千金散、十六味流氣飲,陰重者內寒散,中間敷解毒生肌散;外敷化毒散血拔毒散,敷貼化毒生肌,後用鐵筒拔毒膏點散之。如是諸發以開不能住,可以四圍中間,以點自皮破則止,初發便散。有膿者用此藥點破,令膿即出。如出不盡,用藥煮吸筒拔出其膿毒水血,即便愈矣。
凡腫根腳廣一寸至三寸癤也,二寸至五寸癰也,五寸至一尺疽也,一尺至三尺名竟體,如豆粒大名疱子疽。發腫成膿,九孔皆出,膿若出盡,用摘鑷摘去腐肉,膿根方盡,便敷生肌定痛藥,肉滿之後,用隔紙膏藥。
又經云:氣塞於經絡中,血氣俱澀不行,壅結為癰疽。不言熱氣所作,其後成癰,乃言陽氣湊集,寒化為熱,熱盛則肉腐為膿也。由人體有熱,被寒冷搏之,而脈凝不行,熱氣壅結成癰疽也。大按乃痛者病深,小按便痛者病淺。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,按之處即復者有膿,不復者可消。
白話文:
這種潰瘍最終一定會形成瘻管。然而疾病的變化多端,病情的發展也有盛衰,這些道理要放在心上,不是隨便就能完全了解的。醫生診斷疾病,要著重於理解病機,隨著病情的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案。
《聖惠方》說:癰、疽、發背、疔瘡、乳癰和癤子這些病,有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不好的徵兆,必須仔細觀察。如果出現煩躁且咳嗽,或者腹痛且口渴,甚至嚴重到腹瀉不止,或者小便像淋漓不盡,這是第一種不好的徵兆;膿血大量流出,腫脹發熱更嚴重,膿液顏色敗壞且惡臭,疼痛不止,這是第二種不好的徵兆;喘氣粗重且短促,精神恍惚、昏昏欲睡,這是第三種不好的徵兆;眼睛斜視不正,黑眼珠紅腫,眼珠向上看,這是第四種不好的徵兆;肩膀和脖子活動不便,四肢沉重無力,這是第五種不好的徵兆;不能進食飲水,吃藥後嘔吐,吃東西沒有味道,這是第六種不好的徵兆;聲音嘶啞,臉色蒼白,嘴唇和鼻子青紫色,面部和四肢浮腫,這是第七種不好的徵兆。
如果疼痛減輕、自行平息,飲食恢復正常、能嚐出味道,這是第一種好的徵兆;大小便正常、規律,這是第二種好的徵兆;膿腫自行消退,顏色鮮明不呈死灰,這是第三種好的徵兆;精神煥發、眼神明亮,說話聲音清晰洪亮,這是第四種好的徵兆;身體氣息平和、沒有不適感,這是第五種好的徵兆。如果出現兩種好的徵兆,病情就會好轉;如果出現四種不好的徵兆,病情就危險了。然而,有些病雖然開始時有七種不好的徵兆,但皮膚緊繃卻表示病情向好;有些病雖然開始時有五種好的徵兆,但皮膚鬆弛虛弱卻表示病情向壞。像這種情況,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。如果五種好的徵兆都出現,那就好到不能再好了。
如果七種不好的徵兆都出現,病情就非常危急了。現在記載以下這些情況,並加上俞穴和募穴的說明,使之更為詳細明白。
如果募穴(胸腹部穴位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肺部生了疽;如果募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肺部生了癰。如果巨闕穴(心臟的募穴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心臟生了疽;如果巨闕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心臟生了癰。如果期門穴(肝臟的募穴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肝臟生了疽;如果期門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肝臟生了癰。如果章門穴(脾臟的募穴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脾臟生了疽;如果章門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脾臟生了癰。如果中脘穴(胃的募穴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胃部生了疽;如果中脘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胃部生了癰。如果京門穴(腎臟的募穴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腎臟生了疽;如果京門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腎臟生了癰。
如果天樞穴(大腸的募穴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大腸生了疽;如果天樞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大腸生了癰。如果丹田(關元穴下方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三焦生了疽;如果丹田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三焦生了癰。如果關元穴(小腸的募穴)的深處隱隱作痛,那是小腸生了疽;如果關元穴的表面稍微隆起,那是小腸生了癰。
要根據病人募穴的反應,依據這些徵兆,判斷癰疽的深淺,了解病是從哪個臟腑發生的,之前吃過哪些藥物,還要檢查病人的氣血虛實情況,綜合分析後進行治療。
《千金方》說:凡是癰疽初起,不管是大癤子還是小癤子,不管是疼痛劇烈還是輕微,都要仔細觀察。一旦發現有輕微的異常,就要高度警惕,立即進行治療。還要斷絕各種毒性食物,促進好的肌肉組織快速生長,並且禁止房事三個月,謹慎避免受涼風侵襲和勞累損傷。等到筋脈和血液恢復正常後,才能隨意活動。如果不謹慎小心,新生的肌肉組織容易受損,如果損傷嚴重又潰爛,再次發作就會造成更大的災禍。務必要小心,務必要小心。
凡是癰疽初起,要立即服用追疔奪命湯,就能使其在內部消散。還可以服用化毒消腫托裡散、秘傳內托千金散、十六味流氣飲;如果病情偏陰寒,可以服用內寒散;同時在患處敷解毒生肌散。外敷可以使用化毒散血拔毒散,敷貼化毒生肌藥膏,之後再用鐵筒拔毒膏點塗。如果這些治療方法都無法阻止病情發展,可以在周圍的皮膚上點塗藥膏,等到皮膚自行破潰就能停止。初發時就能讓腫塊消散。如果有膿液,用這些藥膏點破,讓膿液流出。如果膿液沒有完全排出,可以用藥液煮沸後,用吸筒把膿液和毒水吸出來,就能痊癒。
凡是腫塊的根部寬度在一寸到三寸的是癤子;寬度在二寸到五寸的是癰;寬度在五寸到一尺的是疽;寬度在一尺到三尺的稱為竟體;像豆粒大小的稱為疱子疽。如果腫塊化膿,從九個孔竅都流出膿液,如果膿液完全排出,要用鑷子夾掉腐肉,直到膿根完全清除,然後敷上生肌止痛的藥,等到肌肉長滿後,再用隔紙膏藥敷貼。
另外,古醫書上說:氣血堵塞在經絡中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淤積結成癰疽。並不是說熱氣所引起的,之後形成癰,而是說陽氣聚集,寒氣轉化為熱氣,熱氣過盛就會使肌肉腐爛化膿。這是由於人體內有熱,受到寒冷的侵襲,導致脈絡凝滯不通,熱氣淤積結成了癰疽。如果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,說明病灶較深;如果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,說明病灶較淺。如果按壓後皮膚凹陷不能恢復,說明沒有膿液;如果按壓後皮膚立即恢復原狀,說明有膿液;按壓後不恢復的,可以用藥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