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症因脈治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附諸賢論
《準繩》云:用收澀以治滑,須分熱滑寒滑。寒滑可以收斂,熱滑未宜收也。如瀉已愈,至明年此月日復發者,有積根於中。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,然亦分熱積寒積治之。熱積寒下,寒積溫下。真元不足,佐以補元之藥。脾虛不運,大安丸以助脾。趙以德云:泄瀉寒脫而虛,殆似絕者,急灸氣海,飲人參膏而愈。
治腎虛不能司禁閉者,腎氣丸峻補其腎。痰積在肺,肺氣下降,大腸不禁者,清上焦之痰,則肺氣清而大腸之瀉自愈。治思慮傷脾,脾氣鬱結,不能升舉,陷入下焦而泄瀉者,開其鬱結,升舉清陽之氣。東垣云:凡瀉而水穀不化,謂之飧泄,乃清氣不升,古人皆以升浮之味,升舉胃氣,脾胃清和,則水穀消而濕自化。不比治濕,利小便,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例。
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,宜助甲膽,以風勝之,人但知脾病惡濕,利濕則瀉自止,不知久瀉傳虛,脾胃之清氣下陷者,反用升舉清陽之氣,鼓舞脾胃之妙也。《內經》云:小便不利,無問標本,先利小便。又云:諸泄利,小便不利,先分利之。又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
此正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法。但可治濕氣侵入,初病暴病者,若漫用之,則降而又降,脾胃失陽和之令,而陰陽愈不能分泄矣。戴氏曰:瀉水腹不痛者,濕也,若瀉勢緩慢,瀉次勻下,完穀不化,脾虛也。瀉水腹痛,瀉次不均,痛一陣,瀉一陣,火也。或多或少,腸鳴漉漉者,痰也。
腹皮成條扛起,痛而欲利,利後稍減者,食積也。又按之張三錫曰:泄瀉之症,濕火痰虛暑積風冷,八者之殊,必以滲濕燥脾為主,而隨症加減。濕則利之,火則清之,寒則溫之,虛則補之,痰則豁之,暑則祛之,瀉則消之,風則散之。此其大法也。八症既明,三虛宜講。三虛者,脾虛、腎虛、肝虛也。
脾主制水,飲食傷脾,則不能運化水穀而成泄瀉。腎主閉藏,色欲傷腎,則失封閉之權而成瀉。肝主施泄,惱怒傷肝,則木能剋土,而彰施泄之令。三者皆令泄瀉,然肝腎二經不恆見,惟脾家泄瀉者為多。夫人飲食偶傷,便令泄瀉,又嘗論泄瀉瘧痢,同乎一源,皆由暑月傷脾,初傷便作泄瀉為輕,停滯既久,而作瘧作痢者重。而瘧與痢,又有分別。
飲食傷脾成痰,充塞胸膈則為瘧;飲食成積,膠乎腸胃則為痢。故曰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痢。夫泄瀉瘧痢之由,不一而足,此只論飲食傷脾而成泄瀉瘧痢耳。節齋曰:瀉本屬濕,多因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而作,須看時令寒熱燥濕,患病新久虛實而治。大法滲濕、補脾、消導、分利。
若久病脾虛下陷,宜以風藥升提,腸胃虛滑,又當補澀。
白話文:
附諸賢論
《準繩》說:用收斂的藥物治療腹瀉,必須區分是熱證腹瀉還是寒證腹瀉。寒證腹瀉可以用收斂的方法治療,熱證腹瀉則不宜使用收斂的方法。如果腹瀉痊癒後,到次年同月同日又復發,說明體內有積聚的病根。像痢疾、休息痢等,也要區分是熱證積聚還是寒證積聚來治療。熱證積聚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寒證積聚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元氣不足,就要輔以補益元氣的藥物;如果脾虛不能運化,就要用大安丸來幫助脾胃運化。趙以德說:腹瀉導致寒邪外泄,虛弱到幾乎要死的人,要緊急灸刺氣海穴,服用人參膏,就能痊癒。
治療腎虛不能約束腸道者,要用腎氣丸峻補腎氣。痰積在肺,肺氣下陷,導致大腸失禁者,要先清除上焦的痰濁,那麼肺氣就會清爽,大腸的腹瀉自然就會痊癒。治療思慮過度傷脾,脾氣鬱結,不能升舉,下降到下焦而導致腹瀉者,就要疏通鬱結,升舉清陽之氣。李東垣說:凡是腹瀉而食物無法消化吸收的,叫做飧泄,這是清氣不能上升的緣故,古人都是用具有升浮作用的藥物,來升舉胃氣,使脾胃清和,這樣水穀就能消化,濕邪自然就能化解。這和治療濕邪,用利小便的方法,把下焦的濕邪引導出去的方法不同。
所以說,胃中濕邪過盛而導致腹瀉,應該扶助脾胃的陽氣,用溫暖的方法來治療濕邪。人們只知道脾病惡濕,利濕就能止瀉,卻不知道久瀉導致虛弱,脾胃的清氣下陷時,反而應該用升舉清陽之氣的方法,來振奮脾胃的功能,這是很妙的方法。《內經》說:小便不利,無論是表證還是本證,都要先通利小便。又說:各種泄瀉,小便不利,都要先通利小便。又說:治療濕邪卻不通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這正說明了把下焦的濕邪引導出去的方法。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濕邪入侵,初期急症的病人,如果濫用這種方法,就會一降再降,脾胃失去陽氣的溫煦,陰陽就更加不能調和了。戴氏說:瀉水,腹部不痛的是濕邪;如果瀉勢緩慢,瀉次均勻,食物不消化,是脾虛;瀉水,腹部疼痛,瀉次不均,一陣陣疼痛,一陣陣腹瀉,是熱證;或多或少,腸鳴漉漉作響,是痰證;
腹部皮膚像條狀隆起,疼痛想大便,大便後疼痛減輕,是食積。又據張三錫所言:腹瀉的症狀,有濕、熱、痰、虛、暑、積、風、寒八種不同,必須以滲濕、健脾為主要治療方法,再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藥物。濕邪就利它,熱證就清它,寒證就溫它,虛證就補它,痰證就豁它,暑證就祛它,積證就消它,風證就散它。這就是總的治療方法。八種症狀明白了,就要講三種虛證。三種虛證就是脾虛、腎虛、肝虛。
脾主運化水濕,飲食傷脾,就不能運化水穀而導致腹瀉。腎主閉藏,房事過度傷腎,就會失去封閉的功能而導致腹瀉。肝主疏泄,情緒惱怒傷肝,就會木克土,加重疏泄的功能而導致腹瀉。三種虛證都會導致腹瀉,但是肝腎兩經的腹瀉不常見,只有脾虛導致的腹瀉比較多見。人因為飲食稍微受傷,就會導致腹瀉,也有人論述腹瀉、瘧疾、痢疾同出一源,都是因為夏天受暑傷脾,初期受傷就表現為輕度的腹瀉,停滯久了,就發展成瘧疾或痢疾,而瘧疾和痢疾,又有區別。
飲食傷脾生痰,阻塞胸膈就成了瘧疾;飲食積滯,阻塞腸胃就成了痢疾。所以說,沒有痰就不能得瘧疾,沒有積滯就不能得痢疾。腹瀉、瘧疾、痢疾的病因很多,這裡只討論飲食傷脾而導致腹瀉、瘧疾、痢疾的情況。節齋說:腹瀉本屬於濕邪,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而引起的,需要根據季節的寒熱燥濕,以及病情的新久虛實來治療。總的治療方法是滲濕、補脾、消導、分利。
如果久病脾虛下陷,就要用辛溫升提的藥物來提升脾胃的陽氣;如果腸胃虛弱滑泄,就要用補澀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