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洪緒

《外科全生集》~ 王序

回本書目錄

王序

1. 王序

余自幼聞癰疽有不可治之症,名曰陰發。五六歲時,舅氏子京先生以骨槽風亡,問之長老,云:久則成癆瘵也。甲午歲,子仁丈患骨槽風,始甚劇,後按《外科症治全生》法,治輒愈。余取其書觀之,乃知陽為癰,陰為疽,骨槽風亦陰疽類,非由瘵發。由發後服涼藥,延久成瘵耳。

世人知陰發之名,而不達陰發之治,良可概也。適秦君立甫元其家藏別本,余因據以參校,互有得失。其字之顯訛者改正之,間有改而義仍未明,及疑者有疑而未改者。如大癰潰後,治法兩本並云體虛年老者,投參、耆、草皆炙也。夫托毒忌炙,上已詳之,而此忽云炙,蓋承上痛息毒散腫退色轉紅活而言,即體虛年老者,亦必至是而後可用炙,斷斷不可早用。今改云體虛年老者,始投參、耆、草更用炙,勿仍誤謂虛者初起即當用灸也。

瘰癧治法第四條云:即在手下之腳骨。別本云:即在手下突出之骨,腳骨足跗外高骨也。突出之骨,掌後之銳骨也。患系喉間,手為近,故從別本。然足陽明脈,亦循喉嚨,下循䯒外廉,下足跗。拔疔散、六和散兩方,並有瓜蠍,而他方或作瓜蠍,或作血蠍。考古方書,有作瓜兒血蠍者,知此蠍為蠍誤。

第如雄黃之名腰黃,後集申之,瓜竭則無文,本補亦無瓜竭之名,今並改血竭。輕粉無毒,而於黃連則云解輕粉毒,文歧出,考《本草》亦云無毒,而注云有毒、黃連解,今改無為有,庶免眩惑。牛膝治莖痛。莖,別本或改作脛。按:莖中痛,水道中痛也。第曰莖,似非莖中矣。

而《本草》主治列莖中痛,此其脫中字乎?癰疽方訣,歸芩花粉節煎,或麻黃青蒿甘草,皆有用節者,此其甘草節乎?鎖喉方藥訣甘草各一錢,別本作二錢。《本草》當歸,全者活血,而是書云定血,此俱未敢臆斷。表弟時清甫於吳門買是書,即立甫所藏本。清甫又於書肆舊書中見是書,與吳門所買本異,欲買之以示余,則即子仁先生藏本也。

重刻者不外此二本,輾轉淆訛,益不足據矣。原本刻於乾隆五年,子仁先生藏本則重刻於嘉慶五年,立甫藏本不知其刻於何年。是書流傳已百餘年,而瘍醫都若未見,何哉?胡氏孤女所患久治不效,案是書法治乃效。既效,欲刻余所校本,以廣其傳。爰更取二本,嚴勘付梓。

而序其始末,並識其疑,以質世之精於醫者。

道光二十有一年辛丑七月朔日王浩荊門氏撰

白話文:

[王序]

我從小就聽說癰疽有一種治不好的病症,叫做陰疽。五六歲的時候,舅舅的兒子京先生因為骨槽風去世了,我問長輩,說:久病就會變成癆瘵。甲午年,子仁先生患了骨槽風,一開始很嚴重,後來按照《外科症治全生》的方法治療,就痊癒了。我拿來這本書看,才知道陽性的叫癰,陰性的叫疽,骨槽風也是陰疽的一種,並不是由癆瘵引起的。是因為發病後服用寒涼的藥物,時間久了才變成癆瘵的。

世人知道陰疽的名稱,卻不明白陰疽的治療方法,實在是很普遍的現象。恰好秦君立甫家裡藏有別本,我於是根據它來校對,互相有所得失。字跡明顯錯誤的地方我改正了,有些改過之後意思還是不明白的,以及有疑問的地方,有疑問但沒有修改的。例如大癰潰爛之後,兩種版本治療方法都說體質虛弱、年紀大的病人,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白芷都要炙炒。可是,治療癰疽忌諱炙炒,上面已經詳細說明了,而這裡卻突然說要炙炒,大概是承接上面疼痛減輕、毒素散去、腫脹消退、顏色轉紅活絡之後才說的,也就是說,即使是體質虛弱、年紀大的病人,也必須等到這個情況之後才能用炙炒,絕對不能過早使用。現在改成:體質虛弱、年紀大的病人,開始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白芷時才用炙炒,不要再誤認為虛弱的人初期就要用炙炒。

瘰癧的治療方法第四條說:就在手下的腳骨。別本說:就在手下突出的骨頭,腳骨是足跗外側的高骨。突出的骨頭,是手掌後面的銳骨。疾病在喉嚨部位,手比較近,所以採用別本的說法。但是足陽明經脈,也循行於喉嚨,向下經過腿外側,到達足跗。拔疔散、六和散兩個方子,都含有瓜蠍,而其他的方子有的寫瓜蠍,有的寫血竭。考證古代的方書,有的寫瓜兒血竭,知道這裡的「蠍」是寫錯了。

例如雄黃的名字寫成腰黃,後集補充了它,瓜竭則沒有記載,原本也沒有瓜竭這個名稱,現在都改成血竭。輕粉無毒,但是在黃連的藥性說明中卻說能解輕粉的毒,文字有矛盾的地方,考證《本草綱目》也說它無毒,但是註釋卻說有毒,黃連能解,現在把「無」改成「有」,以免造成迷惑。牛膝治療莖痛。莖,別本有的改成脛。分析:莖中痛,是指水道也就是尿道痛。但是寫作「莖」,好像不是指莖中。

而《本草綱目》的主治列有莖中痛,這是它脫漏了「中」字嗎?癰疽方訣,歸脾湯的藥方中,有的用麻黃、青蒿、甘草,都有用節的,這是指甘草節嗎?鎖喉的藥方訣中甘草各一錢,別本寫作二錢。《本草綱目》中,當歸,全的能活血,而這本書卻說能止血,這些我都沒有敢妄加斷定。表弟時清甫在吳門買了這本書,就是立甫家裡收藏的那一本。清甫又在舊書店裡見到了這本書,和吳門買到的那本不一樣,想買來給我看看,那就是子仁先生收藏的那一本。

重刻的版本不過是這兩種版本,輾轉傳抄,錯誤越來越多,更加不足為據了。原本刻於乾隆五年,子仁先生收藏的版本則重刻於嘉慶五年,立甫收藏的版本不知道刻於哪一年。這本書流傳了一百多年,而外科醫生好像都沒有見到,這是為什麼呢?胡氏孤女所患疾病久治不愈,按照這本書的方法治療就見效了。既然見效,她想刻印我校對過的版本,以廣泛傳播。於是又拿來這兩個版本,仔細校對後付印。

並且記述它的開始和經過,以及我的疑問,以請教世上精通醫術的人。

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七月初一日王浩荊門氏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