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十一 (19)
卷第二十一 (19)
1.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
少陽不遷正,即炎灼弗令,苗莠不榮,酷暑於秋,肅殺晚至,霜露不時。民病㾬瘧骨熱,心悸驚駭,甚時血溢。陽明不遷正,則暑化於前,肅殺於後,草木反榮。民病寒熱鼽嚏,皮毛折,爪甲枯焦,甚則喘嗽息高,悲傷不樂。熱化乃布,燥化未令,即清勁未行,肺金復病。
太陽不遷正,即冬清反寒,易令於春,殺霜在前,寒冰於後,陽光復治,凜冽不作,雰云待時。民病溫癘至,喉閉溢干,煩燥而渴,喘息而有音也。寒化待燥,猶治天氣,過失序,與民作災。
帝曰:遷正早晚,以命其旨,願聞退位,可得明哉?岐伯曰:所謂不退者,即天數未終,即天數有餘,名曰復布政,故名曰再治天也,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。厥陰不退位,即大風早舉,時雨不降,濕令不化,民病溫疫,疵廢風生,民病皆肢節痛,頭目痛,伏熱內煩,咽喉干引飲。
少陰不退位,即溫生春冬,蟄蟲早至,草木發生,民病膈熱咽乾,血溢驚駭,小便赤澀,丹瘤𤺋瘡瘍留毒。太陰不退位,而取寒暑不時,埃昏布作,濕令不去,民病四肢少力,食飲不下,泄注淋滿,足脛寒,陰萎閉塞,失溺小便數。少陽不退位,即熱生於春,暑乃後化,冬溫不凍,流水不冰,蟄蟲出見,民病少氣,寒熱更作,便血上熱,小腹堅滿,小便赤沃,甚則血溢。
陽明不退位,即春生清冷,草木晚榮,寒熱間作,民病嘔吐暴注,食飲不下,大便乾燥,四肢不舉,目瞑掉眩。
帝曰:天歲早晚,余以知之,願聞地數,可得聞乎?岐伯曰:地下遷正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,即地土產化,萬物失時之化也。
帝曰:余聞天地二甲子,十干十二支。上下經緯天地,數有迭移,失守其位,可得昭乎?岐伯曰:失之迭位者,謂雖得歲正,未得正位之司,即四時不節,即生大疫。注《玄珠密語》云:陽年三十年,除六年天刑,計有太過二十四年,除此六年,皆作太過之用,令不然之旨。今言迭支迭位,皆可作其不及也。
假令甲子陽年,土運太窒,如癸亥天數有餘者,年雖交得甲子,厥陰猶尚治天,地已遷正,陽明在泉,去歲少陽以作右間,即厥陰之地陽明,故不相和奉者也。癸巳相會,土運太過,虛反受木勝,故非太過也,何以言土運太過,況黃鐘不應太窒,木既勝而金還復,金既復而少陰如至,即木勝如火而金復微,如此則甲己失守,後三年化成土疫,晚至丁卯,早至丙寅,土疫至也,大小善惡,推其天地,詳乎太一。
又只如甲子年,如甲至子而合,應交司而治天,即下己卯未遷正,而戊寅少陽未退位者,亦甲己下有合也,即土運非太過,而木乃乘虛而勝土也,金次又行復勝之,即反邪化也。陰陽天地殊異爾,故其大小善惡,一如天地之法旨也。
白話文:
本病論篇第七十三()
少陽之氣若不按時升遷主位,炎熱之氣便無法正常布散,導致草木生長不良,秋季反而出現酷暑,肅殺之氣延遲,霜露不按時降臨。人們易患瘧疾、骨中發熱、心悸驚恐,嚴重時甚至出血。
陽明之氣若不按時升遷主位,暑熱之氣先盛,肅殺之氣後至,草木反常地茂盛。人們易患寒熱、鼻塞噴嚏、皮膚乾裂、指甲枯焦,嚴重時會出現氣喘咳嗽、情緒抑鬱。此時熱邪散布,但燥氣未至,清涼之氣未行,肺金再次受病。
太陽之氣若不按時升遷主位,冬季寒冷反常,寒氣延續至春季,霜凍早至,冰封延遲,陽光雖復但嚴寒不顯,霧氣瀰漫。人們易患溫疫,咽喉腫痛乾燥、煩躁口渴、喘息有聲。寒氣待燥氣而發,氣候失常,導致災病。
黃帝問:“遷正的早晚已明,願聞不退位的情況,可否詳解?”岐伯答:“不退位指天數未盡,余氣仍在,稱為‘復布政’,即舊氣仍主司天令。例如:
- 厥陰不退位:大風早發,雨水不降,濕氣不化,人們易患溫疫、肢體疼痛、頭目痛、內熱煩悶、咽喉乾燥。
- 少陰不退位:冬春溫暖,蟲類早醒,草木早生,人們易患胸膈發熱、咽乾出血、驚駭、小便赤澀、丹毒瘡瘍。
- 太陰不退位:寒暑失調,霧氣瀰漫,濕氣滯留,人們易患四肢無力、食慾不振、腹瀉、足脛寒、陽痿、尿頻或失禁。
- 少陽不退位:春季過熱,暑氣延後,冬季溫暖不凍,蟲類不蟄,人們易患氣短、寒熱交替、便血、小腹硬滿、小便赤痛,甚至出血。
- 陽明不退位:春季清冷,草木晚榮,寒熱交替,人們易患嘔吐腹瀉、飲食不下、便秘、四肢無力、頭暈目眩。
黃帝問:“天時的早晚已知,地氣的變化如何?”岐伯答:“地氣遷正、升天及不退位的規律,會影響土地生化,使萬物失時。”
黃帝問:“天地干支配合,若失守其位會如何?”岐伯答:“即使年運正常,若主司之位失守,四時失序,則易發大疫。如甲子年本為土運太過,但若上年癸亥余氣未退,厥陰仍司天,陽明在泉,則土運受木氣克制,反顯不足。此時金氣來復克制木氣,若少陰司天至,木火更旺而金復微弱,甲己失守,三年後可能爆發土疫,最早丙寅年,最晚丁卯年,具體需結合天地氣運詳察。”
又如甲子年,若甲子合化應司天,但地氣己卯未遷正,戊寅少陽未退位,則土運非太過,反被虛乘之木所克,金氣復勝,導致邪氣變化。天地陰陽失常,其影響大小善惡,皆遵循自然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