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十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18)

1.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

黃帝曰:升之不前,余已盡知其旨。願聞降之不下,可得明乎?岐伯曰:悉乎哉問!是之謂天地微旨,可以盡陳斯道,所謂升已必降也。至天三年,次歲必降,降而入地,始為左間也。如此升降往來,命之六紀者矣。是故丑未之歲,厥陰降地,主窒地皛,勝而不前。又或遇少陰未退位,即厥陰未降下,金運以至中。

金運承之,降之未下,抑之變郁,木欲降下,金承之,降而不下,蒼埃遠見,白氣承之,風舉埃昏,清躁行殺,霜露覆下,肅殺布令。久而不降,抑之化郁,即作風躁相伏,暄而反清,草木萌動,殺霜乃下,蟄蟲未見,懼清傷臟。

是故寅申之歲,少陰降地,主窒地玄,勝之不入。又或遇丙申丙寅,水運太過,先天而至。君火欲降,水運承之,降而不下,即彤雲才見,黑氣反生,暄暖如舒,寒常布雪,凜冽復作,天云慘淒。久而不降,伏之化郁,寒勝復熱,赤風化疫,民病面赤心煩,頭痛目眩也,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。

是故卯酉之歲,太陰降地,主窒地蒼,勝之不入。又或少陽未退位者,即太陰未得降也,或木運以至。木運承之,降而不下,即黃云見而青霞彰,鬱蒸作而大風,霧翳埃勝,折損乃作。久而不降也,伏之化郁,天埃黃氣,地布濕蒸,民病四肢不舉,昏眩肢節痛,腹滿填臆。

是故辰戌之歲,少陽降地,主窒地玄,勝之不入。又或遇水運太過,先天而至也。水運承之,水降不下,即彤雲才見,黑氣反生,暄暖欲生,冷氣卒至,甚即冰雹也。久而不降,伏之化郁,冷氣復熱,赤風化疫,民病面赤心煩,頭痛目眩也,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。

是故巳亥之歲,陽明降地,主窒地彤,勝而不入。又或遇太陰未退位,即少陽未得降,即火運以至之。火運承之不下,即天清而肅,赤氣乃彰,暄熱反作。民皆昏倦,夜臥不安,咽乾引飲,懊熱內煩,天清朝暮,暄還復作。久而不降,伏之化郁,天清薄寒,遠生白氣。民病掉眩,手足直而不仁,兩脅作痛,滿目䀮䀮。

是故子午之年,太陽降地,主窒地阜勝之,降而不入。又或遇土運太過,先天而至。土運承之,降而不入,即天彰黑氣,暝暗悽慘,才施黃埃而布濕,寒化令氣,蒸濕復令。久而不降,伏之化郁,民病大厥,四肢重怠,陰萎少力,天布沉陰,蒸濕間作。

帝曰:升降不前,晰知其宗,願聞遷正,可得明乎?岐伯曰:正司中位,是謂遷正位,司天不得其遷正者,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。即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,即仍舊治天數,新司天未得遷正也。厥陰不遷正,即風暄不時,花卉萎瘁,民病淋溲,目系轉,轉筋喜怒,小便赤。風欲令而寒由不去,溫暄不正,春正失時。

少陰不遷正,即冷氣不退,春冷後寒,暄暖不時。民病寒熱,四肢煩痛,腰脊強直。木氣雖有餘,位不過於君火也。太陰不遷正,即雲雨失令,萬物枯焦,當生不發。民病手足肢節腫滿,大腹水腫,填臆不食,飧泄脅滿,四肢不舉。雨化欲令,熱猶治之,溫煦於氣,亢而不澤。

白話文:

本病論篇第七十三

黃帝說:「陽氣上升受阻的道理,我已完全明白。想請教陰氣下降受阻的原因,能否詳細說明?」岐伯回答:「您問得真透徹!這是天地間微妙的規律,讓我完整闡述。所謂陽氣升至極點後必會下降,通常三年後,次年陰氣便會降入地中,成為左間之氣。如此升降循環,形成六年的週期。」

醜未之年:厥陰之氣應降於地,但受地皛(白氣)阻礙而無法下行。若遇少陰未退位,或金運已至,金氣壓制木氣,導致厥陰無法下降。此時可見蒼色塵埃遠現,白氣籠罩,風沙蔽天,氣候清冷肅殺,霜露頻降。若長期不降,郁結化生風躁,天氣忽暖忽寒,草木雖萌芽卻遭霜害,蟄蟲未出,易傷臟腑。

寅申之年:少陰之氣應降於地,但受地玄(黑氣)阻礙。若遇丙申、丙寅年水運過盛,君火被水氣壓制而難降。此時紅雲初現卻轉黑,暖意短暫後寒雪凜冽,天色陰沈。久而不降則郁結,寒極生熱,引發赤風疫病,民眾面赤心煩、頭痛目眩,溫病將發。

卯酉之年:太陰之氣應降於地,但受地蒼(青氣)阻礙。若少陽未退位或木運已至,木氣壓制土氣,導致黃雲與青霞交雜,悶熱大風,霧霾損物。久而不降則郁結,天地濕熱瀰漫,民眾四肢無力、昏眩腹痛。

辰戌之年:少陽之氣應降於地,但受地玄(黑氣)阻礙。若水運過盛,火氣被水壓制,紅雲轉黑,暖意驟寒甚至冰雹。久而不降則郁結,冷後復熱,赤風疫病發作,症狀同少陰不降。

巳亥之年:陽明之氣應降於地,但受地彤(赤氣)阻礙。若太陰未退位或火運已至,金氣被火克制,天雖清肅卻赤氣顯現,忽熱忽寒。民眾昏倦夜寐不安,口乾煩熱。久而不降則郁結,天清微寒,白氣遠現,民眾眩暈、手足麻木、脅痛目昏。

子午之年:太陽之氣應降於地,但受地阜(土氣)阻礙。若土運過盛,水氣被土壓制,黑氣瀰漫,陰寒濕重。久而不降則郁結,民眾昏厥、四肢沈重、陰痿乏力,天氣陰沈濕熱交替。

黃帝問:「升降受阻的緣由已明晰,還想請教『遷正』的道理。」岐伯答:「遷正指新司天之氣接替舊司天之位。若舊司天之氣滯留超時,新司天便無法遷正。」

  • 厥陰不遷正:風暖失序,花草枯萎,民眾小便赤痛、筋攣易怒,春令失常。
  • 少陰不遷正:春寒持久,冷暖不定,民眾寒熱交加、肢痛腰僵,木氣雖盛不壓君火。
  • 太陰不遷正:雨水失調,萬物焦枯,民眾肢節腫滿、腹水厭食,濕熱亢旱無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