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次

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十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15)

1.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

又或地下甲子,丁酉失守其位,未得中司,即氣不當位,下不與壬奉合者,亦名失守,非名合德,故柔不附剛,即地運不合,三年變癘,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。

假令戊申,剛柔失守,戊癸雖火運,陽年不太過也,上失其剛,柔地獨主,其氣不正,故有邪干,迭移其位,差有淺深,欲至將合,音律先同,如此天運失時,三年之中,火疫至矣,當刺肺之俞。刺畢,靜神七日,勿大悲傷也,悲傷即肺動,而真氣復散也,人慾實肺者,要在息氣也。

又或地下甲子,癸亥失守者,即柔失守位也,即上失其剛也,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,即運與地虛,後三年變癘,即名火癘。

是故立地五年,以明失守,以窮法刺,於是疫之與癘,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,窮歸一體也,即刺疫法,只有五法,即總其諸位失守,故只歸五行而統之也。

黃帝曰:余聞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無問大小,病狀相似,不施救療,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?岐伯曰:不相染者,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,避其毒氣,天牝從來,復得其往,氣出於腦,即不邪干。氣出於腦,即室先想心如日。欲將入於疫室,先想青氣自肝而出,左行於東,化作林木。

次想白氣自肺而出,右行於西,化作戈甲。次想赤氣自心而出,南行於上,化作焰明。次想黑氣自腎而出,北行於下,化作水。次想黃氣自脾而出,存於中央,化作土。五氣護身之畢,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,然後可入於疫室。

又一法,於春分之日,日未出而吐之。又一法,於雨水日後,三浴以藥泄汗。又一法,小金丹方:辰砂二兩,水磨雄黃一兩,葉子雌黃一兩,紫金半兩,同入閤中,外固了,地一尺築地實,不用爐,不須藥制,用火二十斤煅之也,七日終,候冷七日取,次日出合子,埋藥地中七日,取出順日研之三日,煉白沙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,冰水下一丸,和氣咽之,服十粒,無疫干也。

黃帝問曰:人虛即神遊失守位,使鬼神外干,是致夭亡,何以全真?願聞刺法。岐伯稽首再拜曰:昭乎哉問!謂神移失守,雖在其體,然不致死,或有邪干,故令夭壽。只如厥陰失守,天以虛,人氣肝虛,感天重虛,即魂遊於上,邪干厥大氣,身溫猶可刺之,刺其足少陽之所過,次刺肝之俞。

人病心虛,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,感而三虛,遇火不及,黑屍鬼犯之,令人暴亡,可刺手少陽之所過,復刺心俞。人脾病,又遇太陰司天失守,感而三虛,又遇土不及,青屍鬼邪犯之於人,令人暴亡,可刺足陽明之所過,復刺脾之俞。人肺病,遇陽明司天失守,感而三虛,又遇金不及,有赤屍鬼幹人,令人暴亡,可刺手陽明之所過,復刺肺俞。

白話文:

刺法論篇第七十二

如果地支為甲子年,丁酉年失守其位,未得中司,即氣不當位,下焦與壬水不配合,這也叫做失守,並非名符其實的合德,所以陰柔不附陽剛,地運不相合,三年後將發生瘟疫,其刺法與木疫相同。

如果戊申年,剛柔失守,雖然戊癸合火,但陽年也不過分,上焦失其剛氣,陰柔獨主,氣機不正,所以有邪氣入侵,邪氣不斷轉移其位置,輕重程度不一,想要達到將要合德的狀態,音律先要相同,如此天運失時,三年之內,火疫將至,應該刺肺俞穴。刺完後,靜養七日,不要過度悲傷,悲傷會導致肺氣活動,而真氣又會散失,想要補益肺氣的人,關鍵在於調息。

如果地支為甲子年,癸亥年失守,即陰柔失守其位,上焦也失其陽剛,這也叫做戊癸不相合德,即天運與地運虛弱,三年後將發生瘟疫,稱為火疫。

所以立地五年,用來判斷失守情況,以窮盡方法行針刺治療,所以瘟疫和癘疫,就是指上下焦陽剛陰柔失衡,其本質歸於一體,所以刺疫之法只有五法,總括各種部位失守的情況,所以歸納於五行而統治之。

黃帝說:我聽說五種瘟疫的發生,都會互相傳染,不論大小,症狀相似,如果不施救治,怎麼可能不被傳染呢?岐伯說:不被傳染的人,是因為正氣充盈於內,邪氣無法入侵,避開毒氣,天癸之氣順利運行,氣從腦中排出,就不會被邪氣入侵。氣從腦中排出,首先要想像心臟如同太陽般明亮。想要進入疫病場所,首先要想像青色的氣從肝臟排出,向東運行,化為樹木。

其次想像白色的氣從肺臟排出,向西運行,化為兵器。其次想像紅色的氣從心臟排出,向南運行,化為火焰。其次想像黑色的氣從腎臟排出,向北運行,化為水。其次想像黃色的氣從脾臟排出,停留在中央,化為土。五氣護體完畢後,再想像頭頂如同北斗星般閃耀,然後才可以進入疫病場所。

還有一種方法,在春分這天,日出前吐故納新。還有一種方法,在雨水節氣之後,用藥物洗浴三次,排出汗液。還有一種方法,小金丹方:辰砂二兩,水磨雄黃一兩,葉子雌黃一兩,紫金半兩,一起放入容器中,外面密封好,在地下挖一尺深的坑埋好,不用爐子,不用藥引,用二十斤的火煅燒,七天後完成,冷卻七天後取出,第二天取出藥物,埋在地下七天,取出後研磨三天,用白沙糖蜜製成藥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天面向東方,吸取太陽的精氣一口,用冰水送服一丸,配合呼吸吞服,服用十粒,就不會被瘟疫侵襲。

黃帝問道:人體虛弱就會神氣遊走失守其位,讓鬼神外邪入侵,導致夭亡,如何才能保全真氣呢?希望聽聽刺法的辦法。岐伯稽首再拜說:您的問題問得好!所謂神氣遊走失守,雖然還在體內,但是不會致死,或者有邪氣入侵,所以導致夭壽。例如厥陰失守,天之氣虛,人體肝氣虛弱,感受天地重虛,就會魂魄遊離在上,邪氣侵犯厥陰之氣,身體溫熱尚可針刺,刺足少陽經脈循行經過的穴位,然後再刺肝俞穴。

人如果心臟虛弱,又遇到君相二火司天失守,感受而三氣虛弱,火氣不足,黑屍鬼邪入侵,導致暴亡,可以刺手少陽經脈循行經過的穴位,然後再刺心俞穴。人如果脾臟有病,又遇到太陰司天失守,感受而三氣虛弱,又遇到土氣不足,青屍鬼邪入侵,導致暴亡,可以刺足陽明經脈循行經過的穴位,然後再刺脾俞穴。人如果肺臟有病,遇到陽明司天失守,感受而三氣虛弱,又遇到金氣不足,有赤屍鬼邪入侵,導致暴亡,可以刺手陽明經脈循行經過的穴位,然後再刺肺俞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