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十一 (14)
卷第二十一 (14)
1.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
丑未之歲,天數有餘,故太陰不退位也,濕行於上,雨化布天,當刺足太陰之所入。寅申之歲,天數有餘,故少陽不退位也,熱行於上,火化布天,當刺手少陽之所入。卯酉之歲,天數有餘,故陽明不退位也,金行於上,燥化布天,當刺手太陰之所入。辰戌之歲,天數有餘,故太陽不退位也,寒行於上凜水化布天,當刺足少陰之所入。
故天地氣逆,化成民病,以法刺之,預可平痾。
黃帝問曰:剛柔二干,失守其位,使天運之氣皆虛乎?與民為病,可得平乎?岐伯曰:深乎哉問!明其奧旨,天地迭移,三年化疫,是謂根之可見,必有逃門。
假令甲子,剛柔失守,剛未正,柔孤而有虧,時序不令,即音律非從,如此三年,變大疫也。詳其微甚,察其淺深,欲至而可刺,刺之,當先補腎俞,次三日,可刺足太陰之所注。又有下位己卯不至,而甲子孤立者,次三年作土癘,其法補瀉,一如甲子同法也。其刺以畢,又不須夜行及遠行,令七日潔,清淨齋戒。
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,思閉氣不息七遍,以引頸嚥氣順之,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遍後,餌舌下津令無數。
假令丙寅,剛柔失守,上剛乾失守,下柔不可獨主之,中水運非太過,不可執法而定之,布天有餘,而失守上正,天地不合,即律呂音異,如此即天運失序,後三年變疫。詳其微甚,差有大小,徐至即後三年,至甚即首三年,當先補心俞,次五日,可刺腎之所入。又有下位地甲子,辛巳柔不附剛,亦名失守,即地運皆虛,後三年變水癘,即刺法皆如此矣。其刺如畢,慎其大喜欲情於中,如不忌,即其氣復散也,令靜七日,心欲實,令少思。
假令庚辰,剛柔失守,上位失守,下位無合,乙庚金運,故非相招,布天未退,中運勝來,上下相錯,謂之失守,姑洗林鐘,商音不應也,如此則天運化易,三年變大疫。詳其天數,差有微甚,微即微,三年至,甚即甚,三年至,當先補肝俞,次三日,可刺肺之所行。刺畢,可靜神七日,慎勿大怒,怒必真氣卻散之。
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,即乙柔干,即上庚獨治之,亦名失守者,即天運孤主之,三年變癘,名曰金癘,其至待時也。詳其地數之等差,亦推其微甚,可知遲速爾。諸位乙庚失守,刺法同,肝欲平,即勿怒。
假令壬午,剛柔失守,上壬未遷正,下丁獨然,即雖陽年,虧及不同,上下失守,相招其有期,差之微甚,各有其數也,律呂二角,失而不和,同音有日,微甚如見,三年大疫,當刺脾之俞,次三日,可刺肝之所出也。刺畢,靜神七日,勿大醉歌樂,其氣復散,又勿飽食,勿食生物,欲令脾實,氣無滯飽,無久坐,食無太酸,無食一切生物,宜甘宜淡。
白話文:
刺法論篇第七十二
在醜年和未年,天數有餘,太陰之氣不退位,濕氣盛行於上,雨水遍布天空,此時應針刺足太陰經的合穴。
在寅年和申年,天數有餘,少陽之氣不退位,熱氣盛行於上,火氣遍布天空,此時應針刺手少陽經的合穴。
在卯年和酉年,天數有餘,陽明之氣不退位,金氣盛行於上,燥氣遍布天空,此時應針刺手太陰經的合穴。
在辰年和戌年,天數有餘,太陽之氣不退位,寒氣盛行於上,凜冽水氣遍布天空,此時應針刺足少陰經的合穴。
因此,若天地之氣逆行,導致民眾生病,可依此法針刺,以預防疾病。
黃帝問道:「剛柔二乾失守其位,是否會使天運之氣虛弱?民眾因此生病,能否調治?」岐伯回答:「此問題深奧!明白其原理,天地之氣交替變化,三年後可能形成疫病,根源可見,必有防治之法。」
例如甲子年,若剛柔失守,剛氣未正位,柔氣孤立不足,時序失常,音律不和,如此三年後,可能爆發大疫。需觀察其輕重深淺,在疫病將至時針刺,應先補腎俞穴,三日後再針刺足太陰經的輸穴。若下位己卯之氣不至,甲子孤立,三年後可能形成土癘,治法與甲子年相同。針刺後,不可夜行或遠行,需七日清淨齋戒。
若腎有宿疾者,可在寅時面向南,心神安定,閉氣七次,引頸咽氣,如吞硬物,七次後吞嚥舌下津液。
例如丙寅年,若剛柔失守,上剛乾失位,下柔乾無法獨主,中運水氣不過盛,不可執法而定,天數有餘卻失守正位,天地不合,音律異常,如此天運失序,三年後可能變疫。觀察其輕重,緩則三年後發病,急則首年即發,應先補心俞穴,五日後針刺足少陰經的合穴。若下位辛巳年柔不附剛,亦名失守,地運皆虛,三年後可能變水癘,針刺方法相同。針刺後,避免大喜或情慾過度,否則氣散,需靜養七日,心志安定,減少思慮。
例如庚辰年,若剛柔失守,上位失位,下位無合,乙庚金運不相應,天數未退,中運勝來,上下相錯,稱為失守,音律不和,如此天運變化,三年後可能爆發大疫。觀察天數差異,輕則三年後發病,重則首年即發,應先補肝俞穴,三日後針刺肺經的經穴。針刺後,靜養七日,避免大怒,否則真氣散失。
若下位乙未年失守,乙柔乾孤立,上庚獨主,亦名失守,天運孤主,三年後可能形成金癘。觀察地數差異,可推測發病遲速。凡乙庚失守,針法相同,需保持肝氣平和,避免發怒。
例如壬午年,若剛柔失守,上壬未遷正,下丁孤立,雖為陽年,虧損不同,上下失守,相應有期,差異輕重各有定數,音律失和,三年後可能爆發大疫,應先針刺脾俞穴,三日後針刺肝經的井穴。針刺後,靜養七日,避免大醉歌舞,否則氣散,亦勿飽食或生冷食物,保持脾氣充實,避免久坐,飲食宜甘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