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次

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 (2)

1.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生腎,肺主鼻。其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體為皮毛,在臟為肺,在色為白,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,在竅為鼻,在味為辛,在志為憂。憂傷肺,喜勝憂;熱傷皮毛,寒勝熱;辛傷皮毛,苦勝辛。
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髓,髓生肝,腎主耳。其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體為骨,在臟為腎,在色為黑,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,在竅為耳,在味為咸,在志為恐。恐傷腎,思勝恐;寒傷血,燥勝寒;咸傷血,甘勝咸。

故曰: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。故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帝曰:法陰陽奈何?岐伯曰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。陰勝則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

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帝曰:調此二者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年四十,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年六十,陰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: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,故同出而名異耳。

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,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。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
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東方陽也,陽者其精並於上,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,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陰也,陰者其精並於下,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,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。

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,故能為萬物之父母。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,是故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,故能以生長收藏,終而復始。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。

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。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。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。以天地為之陰陽,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;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暴氣象雷,逆氣象陽。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

故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。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腑;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。故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。

白話文:

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
西方屬燥,燥氣生金,金氣生辛味,辛味則通於肺,肺主司皮毛,皮毛的氣血滋養腎臟,肺又主管鼻子。肺氣在天上表現為燥,在地下為金,在人體則為皮毛,在內臟為肺,在顏色上為白色,在音律上為商音,在聲音上為哭聲,在身體變化上為咳嗽,在竅穴為鼻竅,在味道上為辛味,在情志上為憂愁。憂愁傷肺,喜悅可以剋制憂愁;燥熱傷皮毛,寒冷可以剋制燥熱;辛辣傷皮毛,苦味可以剋制辛辣。

北方屬寒,寒氣生水,水氣生鹹味,鹹味則通於腎,腎主司骨髓,骨髓的氣血滋養肝臟,腎又主管耳朵。腎氣在天上表現為寒,在地下為水,在人體則為骨骼,在內臟為腎臟,在顏色上為黑色,在音律上為羽音,在聲音上為呻吟聲,在身體變化上為顫慄,在竅穴為耳竅,在味道上為鹹味,在情志上為恐懼。恐懼傷腎,思慮可以剋制恐懼;寒冷傷血,燥熱可以剋制寒冷;鹹味傷血,甘味可以剋制鹹味。

所以說:天地是萬物的上下;陰陽是血氣的男女;左右是陰陽的運行通道;水火是陰陽的徵兆;陰陽是萬物生成的根本。所以說:陰在內,是陽氣的守護;陽在外,是陰氣的使役。黃帝問道:如何運用陰陽法則?岐伯答道:陽氣過盛,則身體發熱,毛孔閉塞,呼吸粗重,身體忽上忽下,汗出不來反而發熱,牙齒乾燥,煩躁不安,腹部脹滿而死,冬天能扛過去,夏天卻扛不住。陰氣過盛,則身體寒冷,汗出不止,身體常覺清冷,經常顫抖發冷,寒冷則導致厥逆,厥逆則腹部脹滿而死,夏天能扛過去,冬天卻扛不住。

這就是陰陽盛衰變化,疾病形成的規律。黃帝問道:如何調和陰陽?岐伯答道:能明白七損八益的道理,就能調和陰陽,不懂得運用這套道理,就會早衰。四十歲,陰氣開始衰減一半,起居也衰弱了;五十歲,身體沉重,耳目也不靈敏了;六十歲,性功能衰退,元氣大衰,九竅都不通暢,下焦虛弱,上焦實熱,鼻涕眼淚都流出來了。所以說:懂得陰陽之道則強健,不懂得則衰老,只是名稱不同而已。

聰明的人觀察其相同之處,愚蠢的人觀察其不同之處;愚蠢的人有所不足,聰明的人則有所剩餘;有所剩餘,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健,老年人又能恢復年輕,年輕人更加健康。所以聖人行無為之治,樂於恬靜安逸,順從慾望,使心志安於虛無的境界,所以壽命無窮,與天地同壽,這就是聖人養生的方法。

西北方向天之氣不足,所以西北屬陰,因此人的右耳目不如左耳目靈敏;東南方向地之氣不足,所以東南屬陽,因此人的左手足不如右手足有力。黃帝問道:為什麼這樣?岐伯答道:東方屬陽,陽氣精華向上凝聚,向上凝聚則上部強盛而下部虛弱,所以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;西方屬陰,陰氣精華向下凝聚,向下凝聚則下部強盛而上部虛弱,所以耳目不靈敏而手足方便。

所以同時受到邪氣侵犯,在上部則右邊更嚴重,在下部則左邊更嚴重,這是天地陰陽不能完全兼顧的緣故,所以邪氣就佔據了。所以天有精氣,地有形體,天有八個節氣的變化,地有五行運行的規律,所以才能成為萬物的父母。清陽之氣上升於天,濁陰之氣下降於地,所以天地的動靜,都由神明所主宰,所以才能生長收藏,周而復始。只有賢人才能上合天意來養護頭腦,下效地勢來養護腳部,並效法人事來養護五臟。

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喉嚨;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。六經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腸胃是氣血的倉庫,九竅是氣血出入的通道。以天地來比喻陰陽,陽氣的汗液,以天地的雨來比喻;陽氣的氣息,以天地的疾風來比喻;暴烈的氣勢如同雷電,逆亂的氣勢如同陽氣。所以治理疾病如果不遵循天地的規律,不用地氣的道理,則災害就會降臨。

所以邪風侵襲人體,速度像風雨一樣快,所以善於治病的人先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;治五臟,則人已半死半活了。所以天地的邪氣,侵入人體則傷害五臟;水穀的寒熱,侵入人體則傷害六腑;地面的濕氣,侵入人體則傷害皮肉筋脈。所以善於用針的人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用右側治療左側,用左側治療右側,以已知彼,以表知裡,觀察其過與不及的道理,細微處見端倪,就能避免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