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 (2)
卷第二 (2)
1.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生腎,肺主鼻。其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體為皮毛,在臟為肺,在色為白,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,在竅為鼻,在味為辛,在志為憂。憂傷肺,喜勝憂;熱傷皮毛,寒勝熱;辛傷皮毛,苦勝辛。
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髓,髓生肝,腎主耳。其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體為骨,在臟為腎,在色為黑,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,在竅為耳,在味為咸,在志為恐。恐傷腎,思勝恐;寒傷血,燥勝寒;咸傷血,甘勝咸。
故曰: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。故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帝曰:法陰陽奈何?岐伯曰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。陰勝則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
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帝曰:調此二者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年四十,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年六十,陰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: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,故同出而名異耳。
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,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。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東方陽也,陽者其精並於上,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,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陰也,陰者其精並於下,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,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。
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,故能為萬物之父母。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,是故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,故能以生長收藏,終而復始。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。
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。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。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。以天地為之陰陽,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;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暴氣象雷,逆氣象陽。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
故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。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腑;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。故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。
白話文:
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西方屬燥,燥氣生金,金氣生辛味,辛味滋養肺,肺主皮毛,皮毛生腎氣,肺開竅於鼻。在天為燥氣,在地為金,在人體為皮毛,在五臟為肺,在五色為白,在五音為商,在聲音為哭,在病變為咳嗽,在孔竅為鼻,在五味為辛,在情志為憂。憂傷肺,喜悅能克制憂愁;熱氣傷皮毛,寒氣能克制熱氣;辛味過度傷皮毛,苦味能克制辛味。
北方屬寒,寒氣生水,水氣生鹹味,鹹味滋養腎,腎主骨髓,骨髓生肝氣,腎開竅於耳。在天為寒氣,在地為水,在人體為骨,在五臟為腎,在五色為黑,在五音為羽,在聲音為呻吟,在病變為戰慄,在孔竅為耳,在五味為鹹,在情志為恐懼。恐懼傷腎,思慮能克制恐懼;寒氣傷血,燥氣能克制寒氣;鹹味過度傷血,甘味能克制鹹味。
所以說:天地是萬物的上下,陰陽是血氣的男女,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,水火是陰陽的象徵,陰陽是萬物變化的根本。因此,陰在內為陽的根基,陽在外為陰的表現。黃帝問:「如何效法陰陽?」岐伯答:「陽氣過盛則身體發熱,腠理閉塞,呼吸急促而身體俯仰困難,無汗且發熱,牙齒乾燥、煩悶腹脹而死,能耐受冬天卻無法適應夏天。陰氣過盛則身體寒冷、出汗,常感清冷,頻繁戰慄而寒,寒極則四肢冰冷,冷極則腹脹而死,能耐受夏天卻無法適應冬天。」
這是陰陽偏勝的病理變化。黃帝問:「如何調和陰陽?」岐伯答:「懂得『七損八益』的養生之道,就能調和陰陽;不懂此法,則會提早衰老。四十歲時,陰氣減半,起居開始衰退;五十歲時,身體沈重,耳目不靈敏;六十歲時,陽氣衰弱,九竅功能減退,下虛上實,涕淚易流。因此,懂得養生則強健,不懂則衰老,同樣的生命卻有不同結果。」
智者觀察共通規律,愚者只看差異;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。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健,老者返壯,壯者更強。所以聖人順應自然,安於淡泊,守持虛無以滿足心志,因而壽命無窮,與天地同終,這是聖人的養生之道。
天不足於西北,故西北方屬陰,人的右耳目不如左側靈敏;地不滿於東南,故東南方屬陽,人的左手足不如右側強健。黃帝問:「為何如此?」岐伯答:「東方屬陽,陽氣精華聚於上部,故上部清明而下部虛弱,因此耳目聰明但手足不靈便;西方屬陰,陰氣精華聚於下部,故下部充實而上部虛弱,因此耳目不靈敏但手足便利。」
若同時受邪氣侵襲,上部病變右側較重,下部病變左側較重,這是天地陰陽不均衡所致,故邪氣易侵。天有精微之氣,地有形質之物;天有八節氣候,地有五方區域,因而能化育萬物。清陽上升於天,濁陰歸降於地,天地動靜由神明主宰,故能循環往復。賢人效法天以養頭,效法地以養足,順應人事以養五臟。
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咽喉,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。六經如河流,腸胃如大海,九竅如水流注之氣。以天地比喻陰陽,陽氣的汗如同天地之雨,陽氣的運行如同天地之疾風。暴怒之氣如雷鳴,逆亂之氣如陽亢。因此,治病若不遵循天道地理,災害必至。
邪風侵襲,迅疾如風雨,故高明醫者先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再治筋脈,然後治六腑,最後治五臟。治五臟時,病情已危重。天之邪氣侵襲,易傷五臟;飲食寒熱不調,易傷六腑;地之濕氣侵襲,易傷皮肉筋脈。擅長針灸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由己知彼,由表知裡,觀察過與不及的病理,見微知著,運用得當則無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