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次

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四 (2)

1.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

黃帝問曰:診要何如?岐伯對曰:正月二月,天氣始方,地氣始發,人氣在肝。三月四月,天氣正方,地氣定發,人氣在脾。五月六月,天氣盛,地氣高,人氣在頭。七月八月,陰氣始殺,人氣在肺。九月十月,陰氣始冰,地氣始閉,人氣在心。十一月十二月,冰復,地氣合,人氣在腎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判斷疾病的最佳時機是何時?」岐伯回答:「正月和二月,天氣開始回暖,地氣開始萌動,人體氣機在肝臟。三月和四月,天氣回歸正道,地氣穩定發散,人體氣機在脾臟。五月和六月,天氣炎熱,地氣上升,人體氣機在頭部。七月和八月,陰氣開始萌發,人體氣機在肺部。九月和十月,陰氣開始凝結,地氣開始閉塞,人體氣機在心臟。十一月和十二月,寒氣再次出現,地氣閉合,人體氣機在腎臟。」

故春刺散俞,及與分理,血出而止,甚者傳氣,間者環也。夏刺絡俞,見血而止,盡氣閉環,痛病必下。秋刺皮膚,循理,上下同法,神變而止。冬刺俞竅於分理,甚者直下,間者散下。

白話文:

春季針刺散俞穴及分理穴,出血後止血;症狀較重的患者會傳遞氣血,症狀較輕的患者會周圍循環;

夏季針刺絡俞穴,見血後止血,氣血全部閉合循環,疼痛性疾病必定會向下傳導;

秋季針刺皮膚,沿著紋理進行,上下針法相同,針感變化後止血;

冬季針刺俞穴和分理穴,症狀較重的患者會直接向下傳導,症狀較輕的患者會分散向下傳導。

春夏秋冬,各有所刺,法其所在。春刺夏分,脈亂氣微,入淫骨髓,病不能愈,令人不嗜食,又且少氣。

春刺秋分,筋攣,逆氣環為咳嗽,病不愈,令人時驚,又且哭。春刺冬分,邪氣著藏,令人脹,病不愈,又且欲言語。夏刺春分,病不愈,令人解惰。夏刺秋分,病不愈,令人心中欲無言,惕惕如人將捕之。

白話文:

春、夏、秋、冬,每個季節都有其適合的針刺部位。根據氣的流向來確定針刺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。若在春天錯誤地刺激了屬於夏天的部位,可能會損傷心氣,導致脈象紊亂且氣虛弱,邪氣得以深入,病根滲透至骨髓,使得病症難以痊癒。心火不足會導致土氣不生,進而影響食慾,令人氣虛若春天誤刺秋天的部位,則會傷及肺氣,由於春季本屬於肝,錯刺可能導致筋挛等肝病,邪氣侵襲肺部則易引發咳嗽。肝氣受損可能引起驚慌,肺氣受損則讓人易哭。春季若刺了冬天的部位,則會傷及肾氣,使邪氣深入內臟,導致人體脹滿,肝氣日益受損,令人話多。

夏季錯刺春天的部位會傷及肝氣,病情難以痊癒,使人精力不足;刺秋天部位則傷肺氣,肺部受損使聲音嘶啞,心裡抑郁,由於肺金受損及肾水不足,使人虛弱且恐懼。

夏刺冬分,病不愈,令人少氣,時欲怒。秋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惕然欲有所為,起而忘之。秋刺夏分,病不已,令人益嗜臥,又且善夢。秋刺冬分,病不已,令人洒洒時寒。冬刺春分,病不已,令人慾臥不能眠,眠而有見。冬刺夏分,病不愈,氣上,發為諸痹。冬刺秋分,病不已,令人善渴。

白話文:

夏季誤刺冬天的部位,損及腎氣,病情未能痊癒,導致精氣未能轉化為氣,氣虛並且易怒,由於水不涵木,情緒不穩。秋季若刺春天的部位,則傷害肝氣,使血氣上逆,導致人煩躁不安,並伴有健忘;若刺夏天的部位,則傷及心氣,導致病情未能痊癒,心氣虛弱影響土的生成,致使人嗜睡,心神不寧,夢多;若刺冬天的部位,則傷腎氣,使腎功能失調,血氣內散,常感寒冷。

冬季刺春天的部位,會傷及肝氣,肝氣不足導致魂魄不安,使人困倦且難以安眠,睡時似乎見到異物;刺夏天的部位,傷心氣,造成脈氣外泄,邪氣困阻於經脈,引發各種痹症;刺秋天的部位,則傷肺氣,化源受損,使人經常感到口渴。

凡刺胸腹者,必避五臟。中心者環死,中脾者五日死,中腎者七日死,中肺者五日死,中膈者,皆為傷中,其病雖愈,不過一歲必死。刺避五臟者,知逆從也。所謂從者,膈與脾腎之處,不知者反之。刺胸腹者,必以布憿著之,乃從單布上刺,刺之不愈復刺。刺針必肅,刺腫搖針,經刺勿搖,此刺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針刺胸腹部時,必須避開五臟。若誤刺中心臟,患者會立刻死亡;刺中脾臟,五日後死亡;刺中腎臟,七日後死亡;刺中肺臟,五日後死亡;刺中膈膜,會使臟氣陰陽失衡,雖然病情暫時痊癒,但一年內必死無疑。若能避開五臟,說明醫生了解針刺的順逆。所謂『順』,是指明確膈膜、脾腎等臟器的位置,針刺時避開;若不知其位置而誤刺,則為『逆』。針刺胸腹部時,應以布覆蓋於上,再從布上進針;針刺後若病未痊癒,則可再刺一次。針刺時必須嚴肅認真。針刺治療腫脹時,應搖動針孔,讓邪氣外出;治療經脈病時,不可搖針,以免經氣外洩,這些都是針刺的法則。

帝曰: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?岐伯曰:太陽之脈,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少陽終者,耳聾百節皆縱,目睘絕系,絕系一日半死,其死也色先青白,乃死矣。陽明終者,口目動作,善驚妄言,色黃,其上下經盛,不仁,則終矣。少陰終者,面黑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我想了解十二經脈經氣耗竭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?」

岐伯回答:「太陽經氣衰竭時,病人雙眼上視,不能轉動,身體呈角弓反張,四肢抽搐,臉色發白,暴汗不止,若汗出盡,病人即將死亡。少陽經氣衰竭時,病人耳聾,關節鬆弛,雙眼直視,目光驚恐,目系氣即將散盡,若目系氣絕,病人一天半內死亡,死前臉色先青後白。陽明經氣衰竭時,病人口眼歪斜,常驚恐,語無倫次,臉色發黃,手足陽明經脈脈動狂躁,肌肉麻木不仁,病人即將死亡。少陰經氣衰竭時,病人面色發黑,牙齒暴露且積滿污垢,腹脹閉塞,上下不通,最終死亡。

太陰終者,腹脹閉不得息,善噫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。厥陰終者,中熱嗌乾,善溺心煩,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。此十二經之所敗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氣衰竭時,病人腹脹閉塞,呼吸困難,經常噯氣作嘔,氣逆則面色發紅,若氣不逆,則上下不通,病人面色發黑、皮膚枯焦而亡。厥陰經氣衰竭時,病人胸中發熱,咽喉乾燥,小便頻繁,心煩意亂,嚴重時舌卷、睪丸上縮,最終死亡。這就是十二經脈經氣耗竭時的情況。

異法方宜論:蹺(巨嬌切)砭(普廉切)致(直利切)

移精變氣論:荄(古哀切,草根也)標(必堯切)

湯液醪醴論:(音勞)莝(音剉,斬也)滌(音迪)穢(音畏)

玉版論:度(徒各切)躄(必益切)

診要經終論:憿(古堯切)瘲(音縱)睘(音瓊)睒(音閃)跗(音夫)

白話文:

《異法方宜論》:踮腳用砭石治療。

《移精變氣論》:用草根來標記。

《湯液醪醴論》:用酒糟去除污穢。

《玉版論》:用腳趾來衡量。

《診要經終論》:驚悸、癲癇、目眩、閃爍、足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