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 (1)
卷第二 (1)
1. 卷第二
2.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黃帝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於本。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陽化氣,陰成形。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
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;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;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。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水為陰,火為陽,陽為氣,陰為味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
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。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。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氣味,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。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
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寒傷形,熱傷氣。氣傷痛,形傷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風勝則動,熱勝則腫,燥勝則乾,寒勝則浮,濕勝則濡瀉。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。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
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故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故曰: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;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;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;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
帝曰:余聞上古聖人,論理人形,列別臟腑,端絡經脈,會通六合,各從其經,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,溪谷屬骨,皆有所起,分部逆從,各有條理,四時陰陽,盡有經紀,外內之應,皆有表裡,其信然乎?岐伯對曰: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,肝主目。其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。
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臟為肝,在色為蒼,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,在竅為目,在味為酸,在志為怒。怒傷肝,悲勝怒,風傷筋,燥勝風;酸傷筋,辛勝酸。
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,心主舌。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體為脈,在臟為心,在色為赤,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,在竅為舌,在味為苦,在志為喜。喜傷心,恐勝喜;熱傷氣,寒勝熱;苦傷氣,咸勝苦。
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,脾主口。其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體為肉,在臟為脾,在色為黃,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,在竅為口,在味為甘,在志為思。思傷脾,怒勝思;濕傷肉,風勝濕;甘傷肉,酸勝甘。
白話文:
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
黃帝說: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萬物的根本規律,變化的起源,生死的關鍵,也是神妙變化的根源。治病必須探求陰陽的根本。陽氣積聚形成天,陰氣凝聚形成地。陰主靜,陽主動;陽主生長,陰主滋養;陽主肅殺,陰主收藏。陽能化生能量,陰能形成形體。寒極會生熱,熱極會生寒。寒氣產生濁陰,熱氣產生清陽。清陽之氣若在下,會導致腹瀉;濁陰之氣若在上,會導致脹滿。這是陰陽顛倒,疾病逆亂的表現。
清陽上升為天,濁陰下降為地。地氣上升為雲,天氣下降為雨;雨雖來自地氣,雲卻源於天氣。人體中,清陽從上竅(耳、目、口、鼻)排出,濁陰從下竅(前後二陰)排出;清陽散發於肌表,濁陰內行於五臟;清陽充實四肢,濁陰歸於六腑。水屬陰,火屬陽;陽代表氣,陰代表味。飲食滋養形體,形體依賴氣,氣化生精,精轉化為能量,精消耗氣,形體消耗飲食,能量化生精,氣滋養形體。飲食過度損傷形體,氣過盛損傷精,精可化為氣,氣也會被飲食所傷。
陰性味道從下竅排出,陽性氣從上竅發散。味濃厚的屬陰,味淡薄的屬陰中之陽;氣強烈的屬陽,氣溫和的屬陽中之陰。味厚重會導致洩瀉,味輕薄能通暢氣機;氣溫和能發散,氣強烈會生熱。過旺的火會消耗氣,溫和的火能滋養氣。過旺的火使氣衰弱,溫和的火使氣旺盛。氣味方面,辛甘發散的屬陽,酸苦湧洩的屬陰。陰過盛則陽病,陽過盛則陰病;陽盛則熱,陰盛則寒。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寒邪傷形體,熱邪傷氣。氣受傷會痛,形受傷會腫。先痛後腫是氣傷及形,先腫後痛是形傷及氣。風盛則動搖,熱盛則腫脹,燥盛則乾枯,寒盛則浮腫,濕盛則腹瀉。天有四季五行,主宰生長收藏,產生寒暑燥濕風;人有五臟,化生五氣,產生喜怒悲憂恐。因此,過度喜怒傷氣,寒暑失常傷形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氣逆上行,充斥經脈則形體虛弱。喜怒不節制,寒暑過度,生命就不穩固。陰極轉陽,陽極轉陰。所以說:冬天受寒,春天易患溫病;春天受風,夏天易腹瀉;夏天中暑,秋天易患瘧疾;秋天受濕,冬天易咳嗽。
黃帝問:我聽說上古聖人分析人體結構,區分臟腑,梳理經脈,貫通六合,各依其經絡,穴位各有名稱,肌肉骨骼相連,各有起始,分部順逆,條理分明,四時陰陽變化皆有規律,內外相應,表裡關聯,確實如此嗎?
岐伯回答: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味,酸養肝,肝主筋,筋生心,肝開竅於目。在天為玄妙,在人為道理,在地為變化。變化生五味,道理生智慧,玄妙生神明。神明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人體為筋,在臟為肝,在色為青,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喚,在變動為握拳,在竅為目,在味為酸,在情志為怒。怒傷肝,悲能克制怒;風傷筋,燥能克制風;酸傷筋,辛能克制酸。
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味,苦養心,心生血,血生脾,心開竅於舌。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人體為血脈,在臟為心,在色為紅,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慮,在竅為舌,在味為苦,在情志為喜。喜傷心,恐能克制喜;熱傷氣,寒能克制熱;苦傷氣,鹹能克制苦。
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味,甘養脾,脾生肌肉,肌肉生肺,脾開竅於口。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人體為肌肉,在臟為脾,在色為黃,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唱,在變動為呃逆,在竅為口,在味為甘,在情志為思慮。思傷脾,怒能克制思;濕傷肌肉,風能克制濕;甘傷肌肉,酸能克制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