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次

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四 (1)

1.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

黃帝問曰:醫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何也?岐伯對曰:地勢使然也。故東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,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,其民食魚而嗜咸,皆安其處,美其食,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,故其民皆黑色疏理,其病皆為癰瘍,其治宜砭石,故砭石者,亦從東方來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醫生治病時,對於同一種病卻用不同的方法治療,而且都能夠治癒,這是什麼原因呢? 岐伯回答說:這是由於地理環境不同而造成的。東方是自然界生發之氣的所 在,那裡盛產魚、鹽,地處海濱,臨近水域,當地居民大多以魚類為食物,喜 歡吃鹹味食物,並且已經適應了那裡的居住環境和飲食習慣。魚的性質偏熱, 多吃容易使體內積熱,鹹味入血,多吃鹽會耗傷血液。因此那裡的人們皮膚都 偏黑而且紋理酥鬆,容易患癰腫瘡瘍之類的疾病,適宜用砭石來治療。所以, 砭石這種療法是從東方傳來的。

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也,其民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其民華食而脂肥,故邪不能傷其形體,其病生於內,其治宜毒藥,故毒藥者,亦從西方來。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也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臟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爇。故灸爇者,亦從北方來。

白話文:

西方地區盛產金玉,遍地是沙石,是自然界收斂之氣的所在。當地居民依山陵而居,那裡常年多風,水土堅硬。當地人不太講究衣著打扮,常穿毛布,睡草席,但他們的飲食卻十分豐盛。因此,該地的人們體格強健,輕易不會受到外邪的侵襲。他們所患的疾病多數是由飲食過度或七情所引起的內生疾病,適宜使用藥物治療。因此,藥物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從西方傳來的。

北方是自然界閉藏之氣的所在地。那裡地勢高聳,居民依山陵而居,氣候多風且寒冷。當地人喜歡在野外生活,以乳製品為主要食物。由於內臟容易受寒,常發生腹脹的疾病,適合用艾灸治療。因此,艾灸療法是從北方傳來的。
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也,其地下,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,其民嗜酸而食胕。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,其病攣痹,其治宜微針。故九針者,亦從南方來。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,其民食雜而不勞,故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蹺,故導引按蹺者,亦從中央出也。故聖人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,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體也。

白話文:

南方是自然界萬物生長、陽氣最旺盛的地方。那裡地勢低,水土較弱,霧露經常聚集。當地居民喜愛食用酸味和發酵食品,皮膚紋理緊密且泛紅,因此容易患上拘攣、麻木等疾病,適宜用微針治療。因此,使用九針治療疾病的方法起源於南方。

中央地區地勢平坦,空氣濕潤,物產豐富,食物種類多樣。由於當地人勞動較少,因此常患痿症、厥逆、寒熱等疾病,治療時適宜採用導引按摩的方法。因此,導引按摩療法便是從中央傳出的。

高明的醫生能掌握各種療法,並在臨床上選擇適宜的方法來治療。因此,雖然治療方法不同,但都能使疾病痊癒,這正是因為醫生了解病情,掌握治療原則的緣故。

2.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

黃帝問曰:余聞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。今世治病,毒藥治其內,針石治其外,或愈或不愈,何也?

岐伯對曰:往古人居禽獸之間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內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宦之形,此恬憺之世,邪不能深入也。故毒藥不能治其內,針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古代治病,只需轉移病人的精神,調整紊亂的氣機,單靠祝由的方法就能治癒。如今治病,藥物內服,針灸砭石外治,卻仍然有的治癒,有的治不好,這是為什麼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古時候的人生活在禽獸之間,天冷時靠運動驅寒,天熱時躲進陰涼處避暑,內心無牽掛,無需追名逐利來勞累身體。這種恬淡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精神內守,邪氣無法深入侵犯,因此不需要藥物和針灸,只用祝由的方法調整精神即可治病。

當今之世不然,憂患緣其內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,內至五臟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。

帝曰:善。余欲臨病人,觀死生,決嫌疑,欲知其要,如日月光,可得聞乎?

白話文:

如今情況不同,人們內心憂慮,身體勞累,又不懂得順應四季的變化,經常違反寒熱的規律,再加上虛邪賊風不斷侵襲,邪氣從內侵入五臟骨髓,從外損傷孔竅和肌膚,所以小病容易惡化,大病則難以痊癒。因此,僅靠祝由已無法治癒。」

黃帝說:「說得好。我希望能夠在診治病人時,分辨病情的輕重,解決疑難,掌握要領,使自己心中如日月般明亮。這種診法能教我嗎?」

岐伯曰:色脈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。上古使僦貸季,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,不離其常,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夫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於神明也,所以遠死而近生。生道以長,命曰聖王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「診察顏色和脈象,是古代帝王所珍視,也是先師們傳授下來的寶貴經驗。上古名醫僦貸季研究色診和脈診的原理,通達神明,結合金木水火土五行、四時八風六合的正常運行和變化規律,探求其中的奧妙,掌握要領。診病時要想抓住關鍵,應診察色澤和脈象。氣色如太陽般有明暗變化,脈象如月亮般有盈虧變化,經常探求色、脈的要領,這正是診病的關鍵所在。氣色的變化與四時的脈象相對應,這是古代帝王所重視的,與自然的無窮變化相契合。如果能掌握色診和脈診,就能遠離死亡,延年益壽,被稱為『聖王』。」

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,湯液十日,以去八風五痹之病,十日不已,治以草蘇草荄之枝,本末為助,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,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,病形已成,乃欲微針治其外,湯液治其內,粗工凶凶,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

白話文:

在中古時期的醫生,通常在疾病已經發生時才開始治療,先用湯藥治療十天,以祛除八風、五痹之邪。若十天後仍未痊癒,再用草藥,根、莖、葉搭配使用,標本兼治。醫生的診治與病情相符,邪氣就會消除,病情也能痊癒。到了後世,治病方法卻不同了,不根據四時陰陽變化來治療,不懂得日的明暗、月的盈虧變化,也不會辨別色脈的逆順。等到病情已經嚴重,才用針刺外治,湯藥內服。醫術不精的醫生草率行醫,自以為能治好,但錯誤的治療只會讓患者舊病未愈,新病又添。

帝曰:願聞要道。

岐伯曰: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逆從倒行,標本不得,亡神失國。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。帝曰:余聞其要於夫子矣,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余之所知也。岐伯曰:治之極於一。帝曰:何謂一?岐伯曰:一者因得之。帝曰:奈何?岐伯曰: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,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帝曰:善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我想聽聽治病的要領。」

岐伯說:「治病的關鍵在於,色診和脈診不能出錯,毫不猶豫地依據色、脈診斷的結果,這就是治病的基本法則。如果顛倒了色、脈的順逆,治療就會與病情不符。這種方法用於治人,會使人神氣耗竭;用於治國,則會導致國家滅亡。醫生應該摒棄陳舊觀念,學習新知,才能達到真人的境界。」

黃帝說:「我已經聽懂了您所講的治病道理,您的講解總是不離色診和脈診,這一點我已經知道了。」

岐伯說:「治病的道理歸根到底只有一個。」

黃帝問:「什麼是一?」

岐伯回答:「一指的是『神』,通過問診可以得知。」

黃帝又問:「該如何做呢?」

岐伯說:「關閉門窗,讓病人安靜,不受干擾;仔細觀察病人的狀況,反覆詢問他的病情,順應病人的意志,讓他盡情傾訴,從而了解病情;同時觀察病人的神色。若神氣旺盛,預後良好;若神氣喪失,預後不良。」

黃帝說:「說得很好。」

3.

4.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

黃帝問曰: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?岐伯對曰:必以稻米,炊之稻薪,稻米者完,稻薪者堅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此得天地之和,高下之宜,故能至完,伐取得時,故能至堅也。帝曰: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,為而不用何也?岐伯曰: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,以為備耳,夫上古作湯液,故為而弗服也。中古之世,道德稍衰,邪氣時至,服之萬全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如何用五穀來製作湯液和醪醴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必須選用稻米作為原料,並以稻稈為燃料,因為稻米的氣息最為完備,而稻稈質地堅韌,適合用來燃燒。」

黃帝問:「為什麼這樣說?」

岐伯解釋道:「這是因為稻穀得到了天地之氣的滋養,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,因此稻米的氣息最為完整。稻子的收割也在最適當的時節,所以稻稈質地堅韌,適合用作燃料。」

黃帝又問:「上古時期的聖人製作湯液和醪醴,製成後卻不使用,這是什麼原因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古時候的聖人製作湯液和醪醴,主要是為了應對不時之需。那時的人們生活清靜無為,極少患病,因此製作的湯液和醪醴只是備而不用。到了中古時期,養生之道逐漸衰落,邪氣便能乘虛而入,此時服用湯液和醪醴,疾病才能痊癒。」

帝曰:今之世不必已何也?岐伯曰:當今之世,必齊毒藥攻其中,鑱石針艾治其外也。帝曰: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?岐伯曰:神不使也。

帝曰:何謂神不使?岐伯曰:針石,道也。精神不進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今精壞神去,榮衛不可復收。何者? 嗜欲無窮,而憂患不止,精氣弛壞,榮泣衛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為什麼現在的人服用湯液和醪醴後,病卻不一定能治好呢?」

岐伯說:「現代人必須藉助藥物內治,以及針灸和砭石外治,病情才能痊癒。」

黃帝又問:「經過針石和藥物治療後,有些病人形體敗壞,氣血耗盡,卻仍無法痊癒,這又是為什麼?」

岐伯回答:「這是因為病人的神氣渙散,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的緣故。」

黃帝追問:「什麼叫神氣無法正常發揮作用?」

岐伯解釋:「針灸和砭石只是治病的手段。如果病人的精神衰微,意識渙散,治療便不會起作用。為什麼人的精氣會敗壞、神氣會渙散,營衛無法恢復呢?這是因為人們欲望無窮,又過度憂慮,導致精氣敗壞,營血枯竭,衛氣失去作用,因此神氣無法正常運作,疾病也就無法痊癒。」

帝曰:夫病之始生也,極微極精,必先入結於皮膚。今良工皆稱曰:病成名曰逆,則針石不能治,良藥不能及也。今良工皆得其法,守其數,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,五色日見於目,而病不愈者,亦何暇不早乎?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疾病剛發生時,雖然微妙難測,但總是從皮膚開始侵襲。然而,現在的人一旦生病,良醫診察後,便說病已成形,且病情嚴重,用針石和藥物也治不好。如今的良醫既掌握治療方法,又遵循治療法則,對待病人如親人,每日聽診問候、察看病色,病情卻仍不見好轉,這又怎能說是治療不夠早呢?」

岐伯曰:病為本,工為標,標本不得,邪氣不服,此之謂也。

帝曰:其有不從毫毛而生,五臟陽以竭也,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精孤於內,氣耗於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於內,而形施於外,治之奈何?

岐伯曰:平治於權衡,去宛陳莝,微動四極,溫衣,繆刺其處,以復其形。開鬼門,潔淨府,精以時服,五陽已布,疏滌五臟,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帝曰:善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「病人為本,醫生為標。如果醫生和病人無法相互配合,就無法祛除邪氣,這就是其中的原因。」

黃帝接著說:「有些病並非從皮膚和毛髮開始,而是因五臟陽氣衰竭,導致水氣滯於皮膚,陰氣過盛,陰精內守,陽氣外耗,身體浮腫,甚至連衣服都穿不上。這是由於四肢腫脹阻礙氣機,導致氣喘,陽氣被困於內,無法溫煦肢體,形體浮腫。這該如何治療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治療這種疾病,應該平衡陰陽,祛除體內積水,適當活動四肢,穿暖衣保暖。用繆刺法針刺水腫部位,使形體恢復正常,並採用發汗和利尿的方法排出水氣,促使陰精正常運行。當五臟的陽氣得以輸布,就能疏通五臟,使陰精自行生發,形體強壯,骨肉恢復正常,正氣也能重新運行。」

黃帝說:「講得很好。」

5.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

黃帝問曰:余聞揆度奇恆,所指不同,用之奈何?岐伯對曰:揆度者,度病之淺深也。奇恆者,言奇病也。請言道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奇恆,道在於一。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,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,著之玉版,命曰合玉機。容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其色見淺者,湯液主治,十日已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我聽說測量判斷奇特的疾病,所指的標準不同,應該如何使用?」

岐伯回答:「測量判斷,是測量疾病的輕重。奇特疾病,是指罕見的疾病。請讓我說明最根本的規律:

脈象的變化有五色,可以測量判斷奇特疾病,但規律只有一種。神妙的脈象轉動不定,一旦轉動就無法再回轉,這樣就錯失了時機。測量判斷的關鍵,是仔細觀察細微的變化。這些內容已經記錄在玉版上,叫做《合玉機》。

病人的容貌會反映疾病的位置,根據部位的不同,各有所應。如果容貌上出現淺色的變化,可以用湯液治療,十天後就可以痊癒。」

其見深者,必齊主治,二十一日已。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。色夭面脫,不治,百日盡已。脈短氣絕死,病溫虛甚死。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上為逆,下為從。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;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易,重陽死,重陰死。陰陽反他,治在權衡相奪,奇恆事也,揆度事也。

白話文:

病情如果深入可見,則必須用齊主(一種治療方法)治療,需時二十一日。若病情非常深入,則應使用醪酒(一種藥酒)治療,需要一百日。如果面色枯槁,皮膚脫落,這是無法治療的情況,會在一百日內病逝。脈象短促且氣息斷絕是死亡之兆,患有溫病而虛脫嚴重也會致命。病症表現在面部上下左右時,治療要針對主要症狀。病症出現在上面是逆症,出現在下面是順症。對於女性來說,病症出現在右邊是逆症,左邊是順症;男性則相反,病症出現在左邊是逆症,右邊是順症。情況簡單的話,陰陽失調嚴重會導致死亡。陰陽失衡與其他情況相反時,治療應從調整陰陽平衡入手,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況,需要仔細衡量和判斷。

搏脈痹躄,寒熱之交。脈孤為消氣,虛泄為奪血。孤為逆,虛為從。行奇恆之法,以太陰始。行所不勝曰逆,逆則死;行所勝曰從,從則活。八風四時之勝,終而復始,逆行一過,不復可數,論要畢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堵塞導致肢體麻痺,寒熱交替。脈絡孤立表示氣虛,虛弱洩脫表示氣血虧損。孤立為逆,虛弱為從。按照奇經八脈的規律進行治療,從太陰經開始。逆著經絡的運行方向治療,就會導致死亡;順著經絡的運行方向治療,就能夠保全生命。八風四時交替更迭,循環不息,逆行治療一次後,便不可再重複,理論的要點已經全部敘述完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