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十一 (6)
卷第二十一 (6)
1.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
終之氣,畏火司令,陽乃大化,蟄蟲出見,流水不冰,地氣大發,草乃生,人乃舒,其病溫厲。必折其鬱氣,資其化源,贊其運氣,無使邪勝。歲宜以辛調上,以咸調下,畏火之氣,無妄犯之。用溫遠溫,用熱遠熱,用涼遠涼,用寒遠寒,食宜同法。有假反常,此之道也,反是者病。
帝曰:善。夫子之言可謂悉矣,然何以明其應乎?岐伯曰:昭乎哉問也!夫六氣者,行有次,止有位,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,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。運有餘,其至先,運不及,其至後,此天之道,氣之常也。運非有餘非不足,是謂正歲,其至當其時也。帝曰:勝復之氣,其常在也,災眚時至,候也奈何?岐伯曰:非氣化者,是謂災也。
帝曰:天地之數,終始奈何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是明道也。數之始,起於上而終於下,歲半之前,天氣主之,歲半之後,地氣主之,上下交互,氣交主之,歲紀畢矣。故曰:位明氣月可知乎,所謂氣也。帝曰:余司其事,則而行之,不合其數何也?岐伯曰:氣用有多少,化治有盛衰,衰盛多少,同其化也。
帝曰:願聞同化何如?岐伯曰:風溫春化同,熱曛昏火夏化同,勝與復同,燥清煙露秋化同,雲雨昏暝埃長夏化同,寒氣霜雪冰冬化同,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,更用盛衰之常也。帝曰:五運行同天化者,命曰天符,余知之矣。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?岐伯曰:太過而同天化者三,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,太過而同地化者三,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,此凡二十四歲也。帝曰:願聞其所謂也。
岐伯曰: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,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,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,如是者三。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,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,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,如是者三。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,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,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,如是者三。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,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,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,如是者三。
除此二十四歲,則不加不臨也。帝曰:加者何謂?岐伯曰:太過而加同天符,不及而加同歲會也。帝曰:臨者何謂?岐伯曰:太過不及,皆曰天符,而變行有多少,病形有微甚,生死有早晏耳。帝曰:夫子言用寒遠寒,用熱遠熱,余未知其然也,願聞何謂遠?岐伯曰: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,從者和,逆者病,不可不敬畏而遠之,所謂時興六位也。
帝曰:溫涼何如?岐伯曰:司氣以熱,用熱無犯,司氣以寒,用寒無犯,司氣以涼,用涼天犯,司氣以溫,用溫無犯,間氣同其主無犯,異其主則小犯之,是謂四畏,必謹察之。帝曰:善。其犯者何如?岐伯曰:天氣反時,則可依時,及勝其主則可犯,以平為期,而不可過,是謂邪氣反勝者。故曰:無失天信,無逆氣宜,無翼其勝,無贊其復,是謂至治。
白話文:
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
一年之終,氣候畏懼火氣盛行,陽氣開始大力運轉,冬眠的蟲子出現,河水不再結冰,地氣蓬勃,草木開始生長,人也感到舒暢,此時容易患溫病。治療必須疏解鬱結之氣,補充人體化生之源,配合人體運行的氣機,避免邪氣佔據上風。一年之中,宜用辛味藥物調理上焦,用鹹味藥物調理下焦,要避免觸犯火氣。用溫藥要避免過於溫熱,用熱藥要避免過於燥熱,用涼藥要避免過於寒涼,用寒藥要避免過於冰冷,飲食也要遵循同樣的原則。有時候會出現相反的情況,這是自然規律,違背規律就會生病。
黃帝說:很好!您的話已經很詳盡了,但是如何才能明瞭其應驗呢?岐伯說:您問的太好了!六氣的運行有先後順序,停留也有其位置,所以通常在正月初一清晨觀察,就能根據其位置知道它在哪裡了。運行過盛,則提前到達;運行不足,則延遲到達,這是天道的規律,也是氣的常態。運行既不過盛也不不足,這叫做正歲,其到達時間恰到好處。黃帝說:勝復之氣,通常情況下是如何存在的?災禍疾病為什麼會在特定時間到來呢?岐伯說:非氣化所致的,就叫做災禍。
黃帝說:天地運行的規律,終始是如何的呢?岐伯說:您問的太好了!這關係到闡明天道。數的開始,從上而下,在一年前半年前,天氣主導;一年後半年後,地氣主導;上下的氣交替主導,一年就這樣結束了。所以說:了解了位置和氣候就能知道月份,這就是所謂的氣。黃帝說:我負責掌管此事,按照您說的去做,但如果不符合其規律怎麼辦呢?岐伯說:氣的運用有盛衰,化生和治療也有盛衰,盛衰程度的不同,都是其運行的規律。
黃帝說:願聞其運行的規律是怎樣的?岐伯說:風和溫暖的春天與木氣化生相同,炎熱乾燥的夏天與火氣化生相同,勝運與復運相同,乾燥清爽的秋天與金氣化生相同,陰雨連綿的長夏與土氣化生相同,寒冷的冬天與水氣化生相同,這是天地五運六氣的變化,也是它們盛衰的常規。黃帝說:五運與天運相同的,叫做天符,我明白了。願聞與地運相同的是什麼意思?岐伯說:過於盛而與天運相同的共有三種,不及而與天運相同的也有三種;過於盛而與地運相同的共有三種,不及而與地運相同的也有三種,這共有二十四歲。黃帝說:願聞其具體內容。
岐伯說:甲辰、甲戌年,太宮下加太陰;壬寅、壬申年,太角下加厥陰;庚子、庚午年,太商下加陽明,如此類推,共有三種。癸巳、癸亥年,少徵下加少陽;辛丑、辛未年,少羽下加太陽;癸卯、癸酉年,少徵下加少陰,如此類推,共有三種。戊子、戊午年,太徵上臨少陰;戊寅、戊申年,太徵上臨少陽;丙辰、丙戌年,太羽上臨太陽,如此類推,共有三種。丁巳、丁亥年,少角上臨厥陰;乙卯、乙酉年,少商上臨陽明;己丑、己未年,少宮上臨太陰,如此類推,共有三種。
除了這二十四歲之外,就沒有所謂的加臨了。黃帝說:加是什麼意思?岐伯說:過於盛而加,與天符相同;不及而加,與歲會相同。黃帝說:臨是什麼意思?岐伯說:過於盛或不及,都叫做天符,只是其運行盛衰程度不同,病症的輕重也不同,死生的早晚也不同。黃帝說:您說用寒藥要避免過於寒涼,用熱藥要避免過於燥熱,我還不明白其道理,願聞其所謂「遠」是什麼意思?岐伯說:熱證不應用熱藥加重,寒證不應用寒藥加重,順應自然則平和,違背自然則生病,不可不敬畏並遠之,這就是所謂的時令六位。
黃帝說:溫涼如何呢?岐伯說:如果當令之氣為熱,用熱藥則不可過度;如果當令之氣為寒,用寒藥則不可過度;如果當令之氣為涼,用涼藥則不可過度;如果當令之氣為溫,用溫藥則不可過度;如果當令之氣與所用藥物的主氣相同,則不可過度;如果當令之氣與所用藥物的主氣不同,則可以小量使用,這就是所謂的四畏,必須謹慎觀察。黃帝說:很好!其過度使用是什麼情況呢?岐伯說:如果天氣反常,則可以依據季節,以及勝過其主氣則可以過度使用,以平和為目的,但不可過度,這就是邪氣反勝的情況。所以說:不要違背天意,不要違背氣候的宜忌,不要助長其過盛,不要幫助其恢復,這就是最高的治病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