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二十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 (9)

1.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

陽明在泉,濕毒不生,其味酸,其氣濕,其治辛苦甘,其谷丹素。太陽在泉,熱毒不生,其味苦,其治淡咸,其谷黅秬。厥陰在泉,清毒不生,其味甘,其治酸苦,其谷蒼赤,其氣專,其味正。少陰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辛苦甘,其谷白丹。太陰在泉,燥毒不生,其味鹹,其氣熱,其治甘鹹,其谷黅秬。

化淳則咸守,氣專則辛化而俱治。故曰: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故曰: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。此之謂也。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。

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帝曰:病在中而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,奈何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無積者求其藏,虛則補之,藥以祛之,食以隨之,行水漬之,和其中外,可使畢已。帝曰:有毒無毒,服有約乎?岐伯曰: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

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,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不盡,行復如法,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天殃,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命。帝曰:其久病者,有氣從不康,病去而瘠,奈何?岐伯曰:昭乎哉聖人之問也!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

夫經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,命曰聖王。故大要曰: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必和,待其來復。此之謂也。帝曰:善。

氣交變大論:槁(苦老切)瞼(音檢)⿰口𡭴(音接)蠹(音妬)鶖(音木)璺(音問)謐(音蜜)

五常政大論:瞤(如勻切)凊(妻徑切)飋(音瑟)霒(音今)麂(音幾)鏗(音坑)瞀(音冒)拉(音蠟)猯(他端切)磧(妻力切)𦙴(音列)

白話文:

《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》

陽明在泉時,濕毒不易產生,其味偏酸,氣候濕潤,適宜用辛、苦、甘味的藥物治療,對應的穀物為紅色和白色。太陽在泉時,熱毒不易產生,其味偏苦,適宜用淡味和咸味的藥物治療,對應的穀物為黃色和黑色。厥陰在泉時,清毒不易產生,其味偏甘,適宜用酸味和苦味的藥物治療,對應的穀物為青色和紅色,此時氣候專一,味道純正。少陰在泉時,寒毒不易產生,其味偏辛,適宜用辛、苦、甘味的藥物治療,對應的穀物為白色和紅色。太陰在泉時,燥毒不易產生,其味偏咸,氣候偏熱,適宜用甘味和咸味的藥物治療,對應的穀物為黃色和黑色。

若生化之氣淳厚,咸味能固守;氣候專一時,辛味能化生而共同發揮作用。因此說:補益上下的方法要順應其性,治療上下的方法要逆其性,根據寒熱盛衰的具體情況來調節。所以說:從上取治、從下取治、從內取治、從外取治,都是為了找出病因。能耐受強藥的人用厚重之藥,不能耐受的人用輕薄之藥。就是這個道理。若病氣相反,病在上則從下取治;病在下則從上取治;病在中則從旁取治。治療熱病用寒藥,但需溫服;治療寒病用熱藥,但需涼服;治療溫病用清藥,但需冷服;治療清冷的病用溫藥,但需熱服。

因此,消散、攻削、催吐、瀉下、補益、通瀉等方法,無論病程長短,原則相同。黃帝問:病在體內卻不堅實,時聚時散,該如何治療?岐伯答:問得詳細啊!若無積滯,需調治臟腑,虛則補之,用藥祛邪,飲食調養,配合行水之法,調和內外,可使痊癒。黃帝問:藥有有毒無毒之分,服用是否有原則?岐伯答:病有新久,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本有常規。劇毒之藥治病,療效達六成即可停用;常毒之藥治病,療效達七成;微毒之藥治病,療效達八成;無毒之藥治病,療效達九成。之後用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調養,避免過度而傷正氣。若未痊癒,可重復此法,但需先考慮歲氣規律,不違背自然和諧,不助長邪盛,不加重虛弱,以免招致災禍。勿助邪氣,勿失正氣,以免斷送性命。黃帝問:久病者,氣機不暢,病癒後仍瘦弱,怎麼辦?岐伯答:聖人之問啊!生化之力不可替代,時序規律不可違背。經絡通暢,氣血調和,彌補不足,與常人相同,靜養調和,耐心等待,謹慎守護正氣,不使其偏失,形體自會強健,生機得以恢復,稱為“聖王之道”。因此《大要》說:不可替代生化之力,不可違背時序,必須調養調和,等待正氣恢復。就是這個道理。黃帝說: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