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十九 (4)
卷第十九 (4)
1.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
黃帝問曰:嗚呼遠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。夫子數言謹奉天道,余聞而藏之,心私異之,不知其所謂也。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,令終不滅,久而不絕,天之道可得聞乎?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明乎哉問天之道也!此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也。帝曰: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?岐伯曰: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。
故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;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;太陽之右,厥陰治之;厥陰之右,少陰治之;少陰之右,太陰治之;太陰之右,少陽治之。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也。故曰: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。此之謂也。
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;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;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;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;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;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所謂本也,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,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。
帝曰:其有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太過,何也?岐伯曰:至而至者和;至而不至,來氣不及也;未至而至,來氣有餘也。帝曰:至而不至,未至而至如何?岐伯曰:應則順,否則逆,逆則變生,變則病。帝曰:善。請言其應。岐伯曰:物生其應也,氣脈其應也。
帝曰:善。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?岐伯曰: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;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;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;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;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;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;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;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;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帝曰:何也?岐伯曰:亢則害,承乃制,制則生化,外列盛衰,害則敗亂,生化大病。
帝曰:盛衰何如?岐伯曰: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,邪則變甚,正則微。帝曰:何謂當位?岐伯曰:木運臨卯,火運臨午,土運臨四季,金運臨酉,水運臨子,所謂歲會,氣之平也。帝曰:非位何如?岐伯曰:歲不與會也。帝曰:土運之歲,上見太陰;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、少陰;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;木運之歲,上見厥陰;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,奈何?岐伯曰:天之與會也。故《天元冊》曰天符。
天符歲會何如?岐伯曰:太一天符之會也。帝曰:其貴賤何如?岐伯曰:天符為執法,歲位為行令,太一天符為貴人。帝曰:邪之中也奈何?岐伯曰:中執法者,其病速而危;中行令者,其病徐而持;中貴人者,其病暴而死。帝曰:位之易也何如?岐伯曰: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。
逆則其病近,其害速;順則其病遠,其害微。所謂二火也。帝曰:善。願聞其步何如?岐伯曰:所謂步者,六十度而有奇,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詢問天道運行規律,如同面對飄渺的雲彩和深不可測的淵潭,難以捉摸。黃帝表示曾聽聞岐伯多次提及遵循天道,但心中存疑,希望岐伯能詳細闡述,讓後世也能理解天道運行之理。
岐伯說明,這是關於天道運行順序和盛衰規律的問題。黃帝追問天道六氣的盛衰節律。岐伯解釋說,天地間存在著有序的運行規律,少陽之右為陽明,陽明之右為太陽,太陽之右為厥陰,厥陰之右為少陰,少陰之右為太陰,太陰之右為少陽,這就是氣的表象,如同南面而立。因此,要順應天道的順序和盛衰的時機,才能正確把握天道的運行規律。
接著,岐伯解釋了六氣的層次關係:少陽之上為火氣,其中可見厥陰;陽明之上為燥氣,其中可見太陰;太陽之上為寒氣,其中可見少陰;厥陰之上為風氣,其中可見少陽;少陰之上為熱氣,其中可見太陽;太陰之上為濕氣,其中可見陽明。這便是氣的根本、中間層次和表象的關係,根本、表象不同,氣的應象也就不同。
黃帝又問到,為何有的氣至而至,有的至而不至,有的則過度,岐伯解釋說:至而至者是和諧的;至而不至,是來氣不足;未至而至,是來氣過剩。黃帝詢問來氣不足和過剩的後果,岐伯說明,順則吉利,逆則生變,生變則致病。黃帝請岐伯說明應驗的規律,岐伯答道:萬物有其應驗,氣脈也有其應驗。
黃帝接著詢問地理位置與六氣的關係,岐伯說明:顯明之右是君火之位;君火之右依次是相火、土氣、金氣、水氣、木氣,再回到君火。相火之下為水氣承接,依次為土氣、風氣、金氣、火氣承接,君火之下為陰精承接。黃帝詢問原因,岐伯解釋說,亢盛則有害,承接則制衡,制衡則能生化,外在則呈現盛衰,有害則敗亂,生化則會產生大病。
黃帝詢問盛衰的規律,岐伯解釋說:不在其位則為邪,在其位則為正,邪則變化劇烈,正則變化輕微。黃帝詢問何謂「當位」,岐伯回答:木氣當令在卯月,火氣當令在午月,土氣當令在四季,金氣當令在酉月,水氣當令在子月,這就是歲會,氣的平和狀態。黃帝詢問不在其位的情況,岐伯答道:歲不與會。黃帝又問到,為何土運之歲上見太陰,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,金運之歲上見陽明,木運之歲上見厥陰,水運之歲上見太陽?岐伯說明:這是天地的運行規律,稱為「天符」。
岐伯進一步解釋天符歲會的規律,並說明天符、歲位和太一天符的貴賤,天符為執法,歲位為行令,太一天符為貴人。黃帝詢問邪氣侵犯三者的情況,岐伯解釋說:侵犯執法者,病勢危急;侵犯行令者,病勢緩慢持久;侵犯貴人者,病勢暴烈致死。黃帝又詢問位次變動的情況,岐伯說明: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。逆則病近害速,順則病遠害輕,這就是所謂的「二火」。
最後,黃帝詢問步的概念,岐伯解釋說,一步為六十度左右,二十四步積累而成一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