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十九 (2)
卷第十九 (2)
1.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
帝曰:善言始者,必會於終,善言近者,必知其遠,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,所謂明矣。願夫子推而次之,令有條理,簡而不匱,久而不絕,易用難忘,為之綱紀,至數之要,願盡聞之。鬼臾區曰:昭乎哉問!明乎哉道!如鼓之應桴,響之應聲也。臣聞之,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
帝曰:其於三陰三陽,合之奈何?鬼臾區曰: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;丑未之歲,上見太陰;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;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;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;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。少陰所謂標也,厥陰所謂終也。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;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;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;少陽之上、相火主之;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;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帝曰:光乎哉道!明乎哉論!請著之玉版,藏之金匱,署曰《天元紀》。
白話文:
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
黃帝說:善於談論事物起始的人,必能領會其終結;善於說明近處道理的人,必能推知遠方。如此,便能透徹掌握關鍵而道理不惑,這就是所謂的明達。希望先生能進一步推演闡述,使其條理分明,簡要而不遺漏,流傳久遠而不斷絕,容易運用且難以忘記,成為綱領準則。關於這些關鍵要旨,願聽您詳盡說明。
鬼臾區回答:您的提問多麼明晰!道理多麼透徹!如同鼓槌擊鼓必有回響,聲音發出必有回應。臣聽聞:逢甲、己之年,由土運主導;乙、庚之年,由金運主導;丙、辛之年,由水運主導;丁、壬之年,由木運主導;戊、癸之年,由火運主導。
黃帝問:這與三陰三陽如何相合?
鬼臾區答:逢子、午之年,司天之氣為少陰;醜、未之年,司天之氣為太陰;寅、申之年,司天之氣為少陽;卯、酉之年,司天之氣為陽明;辰、戌之年,司天之氣為太陽;巳、亥之年,司天之氣為厥陰。少陰為標,厥陰為終。厥陰之氣由風氣主導;少陰之氣由熱氣主導;太陰之氣由濕氣主導;少陽之氣由相火主導;陽明之氣由燥氣主導;太陽之氣由寒氣主導。這些根本之氣,稱為「六元」。
黃帝讚歎:道理多麼光輝!論述多麼明晰!請將此記錄於玉版,珍藏於金匱,題名為《天元紀》。
2.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
黃帝坐明堂,始正天綱,臨觀八極,考建五常,請天師而問之曰:論言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,陰陽之升降,寒暑彰其兆。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,夫子之所言,正五氣之各主歲爾,首甲定運,余因論之。鬼臾區曰:土主甲己,金主乙庚,水主丙辛,木主丁壬,火主戊癸。
子午之上,少陰主之;丑未之上,太陰主之;寅申之上,少陽主之;卯酉之上,陽明主之;辰戌之上,太陽主之;巳亥之上,厥陰主之。不合陰陽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是明道也,此天地之陰陽也。夫數之可數者,人中之陰陽也,然所合,數之可得者也。夫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。
天地陰陽者,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。帝曰:願聞其所始也。岐伯曰:昭乎哉問也!
臣覽《太始天元冊》文,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,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,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,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,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。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夫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,不可不通也。帝曰:善。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,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,未知其所謂也。
岐伯曰: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右太陽;見少陰,左太陰右厥陰;見太陰,左少陽右少陰;見少陽,左陽明右太陰;見陽明,左太陽右少陽;見太陽,左厥陰右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帝曰:何謂下?岐伯曰: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右太陰;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右少陽;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右陽明;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右太陽;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右厥陰;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右少陰。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帝曰:氣相得而病者何也?岐伯曰:以下臨上,不當位也。帝曰:動靜何如?
岐伯曰: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也。帝曰:余聞鬼臾區曰:應地者靜。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,不知其所謂也,願聞何以生之乎?岐伯曰:天地動靜,五行遷復,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,猶不能遍明。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虛,五行麗地。地者,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。
虛者,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。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,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也。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帝曰:馮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。故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寒暑六入,故令虛而生化也。
故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帝曰:天地之氣,何以候之?岐伯曰:天地之氣,勝復之作,不形於診也。《脈法》曰: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。此之謂也。帝曰:間氣何如?岐伯曰:隨氣所在,期於左右。帝曰:期之奈何?岐伯曰:從其氣則和,違其氣則病,不當其位者病,迭移其位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尺寸反者死,陰陽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。
白話文:
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
黃帝坐在明堂,開始校正天體的綱紀,觀察八方極遠之處,考究五運的常理,並請教天師岐伯說:「理論提到天地的動靜變化,以神明為綱紀;陰陽的升降,則以寒暑顯現其徵兆。我曾聽夫子講述五運的規律,您所說的是五氣各自主宰一年的運氣,以天干甲為首來確定運氣,我因此進一步探討。鬼臾區說:土運主甲己年,金運主乙庚年,水運主丙辛年,木運主丁壬年,火運主戊癸年。
子午年,少陰司天;醜未年,太陰司天;寅申年,少陽司天;卯酉年,陽明司天;辰戌年,太陽司天;巳亥年,厥陰司天。這些與陰陽的配合似乎不一致,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:這是明確的道理,屬於天地的陰陽規律。可以計數的陰陽,是人體的陰陽,而與天地相合的陰陽,是可以推算的。陰陽的變化,可以推演至十、百、千、萬,無窮無盡。
天地的陰陽,不是以數字推算,而是以現象來描述。黃帝問:請說明其起源。岐伯回答:問得好啊!
我閱讀《太始天元冊》記載:丹天之氣橫貫牛女二宿與戊分,黅天之氣橫貫心尾二宿與己分,蒼天之氣橫貫危室柳鬼四宿,素天之氣橫貫亢氐昴畢四宿,玄天之氣橫貫張翼婁胃三宿。所謂戊己分,是指奎壁角軫四宿,為天地的門戶。氣候的起始,規律的產生,不可不通曉。黃帝說:好。
理論提到天地是萬物的上下,左右是陰陽的道路,不知其具體含義。岐伯回答:所謂上下,是指一年中司天在泉之氣顯現陰陽的位置。左右則指司天之氣的左右:若厥陰司天,左為少陰,右為太陽;少陰司天,左為太陰,右為厥陰;太陰司天,左為少陽,右為少陰;少陽司天,左為陽明,右為太陰;陽明司天,左為太陽,右為少陽;太陽司天,左為厥陰,右為陽明。這是面向北方所確定的位置。
黃帝問:什麼是在泉?岐伯回答: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,左為陽明,右為太陰;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,左為太陽,右為少陽;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,左為厥陰,右為陽明;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,左為少陰,右為太陽;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,左為太陰,右為厥陰;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,左為少陽,右為少陰。這是面向南方所確定的位置。
司天與在泉之氣相交,寒暑相互影響,氣相合則和諧,不相合則致病。黃帝問:氣相合卻仍生病,為何?岐伯回答:因下位之氣侵犯上位,位置不當。黃帝問:動靜如何?
岐伯回答:司天之氣向右運行,在泉之氣向左運行,左右循環一周天後再度會合。黃帝說:我曾聽鬼臾區說地氣應靜止,但您卻說在泉之氣向左運行,不知其道理,請說明。岐伯回答:天地的動靜,五行的循環,即使鬼臾區也僅能觀察部分,未能完全明白。變化的作用,天顯現現象,地形成萬物,日月星辰運行於虛空,五行依附於大地。地承載萬物,虛空則分布天的精氣。形與精的運動,如同根與枝葉的關係,觀察天象,雖遠亦可推知。
黃帝問:地是否位於下方?岐伯回答:地位於人之下,但在太虛之中。黃帝問:地如何懸浮?岐伯回答:由大氣托舉。燥氣使其乾燥,暑氣使其蒸騰,風氣使其運動,濕氣使其滋潤,寒氣使其堅固,火氣使其溫暖。因此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居中,火氣遊行其間,寒暑六氣進入,使虛空產生變化。
燥氣過盛則地乾,暑氣過盛則地熱,風氣過盛則地動,濕氣過盛則地泥濘,寒氣過盛則地裂,火氣過盛則地堅固。黃帝問:如何觀察天地之氣?岐伯回答:天地之氣的盛衰變化,不顯現於脈診。《脈法》說:天地的變化無法以脈診測知,即此意。
黃帝問:間氣如何?岐伯回答:隨其所在之位,觀察左右。黃帝問:如何判斷?岐伯回答:順應其氣則和諧,違逆則致病,位置不當者病,氣位移動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尺寸脈相反者死,陰陽交錯者死。需先確定年份,瞭解氣運,觀察左右相應之象,才能判斷死生的順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