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次

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十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九 (2)

1.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

帝曰:善言始者,必會於終,善言近者,必知其遠,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,所謂明矣。願夫子推而次之,令有條理,簡而不匱,久而不絕,易用難忘,為之綱紀,至數之要,願盡聞之。鬼臾區曰:昭乎哉問!明乎哉道!如鼓之應桴,響之應聲也。臣聞之,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

帝曰:其於三陰三陽,合之奈何?鬼臾區曰: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;丑未之歲,上見太陰;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;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;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;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。少陰所謂標也,厥陰所謂終也。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;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;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;少陽之上、相火主之;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;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
帝曰:光乎哉道!明乎哉論!請著之玉版,藏之金匱,署曰《天元紀》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善於說明事物開端的,必定也能說明其結局;善於說明事物近處的,必定也能了解其遠處,這樣就能夠通曉事物極致,而不會迷惑於道理,這就是所謂的明智了。希望先生能進一步闡述,使其有條理,簡潔而不缺乏,長久而不中斷,容易運用,不易遺忘,作為綱領和規範,以及事物極致的要點,希望我能全部聽聞。

鬼臾區說:您的問題真是精闢!您的道理真是明晰!如同擊鼓應桴,聲音應聲一樣迅速而準確。我聽說,甲己年,土運主宰;乙庚年,金運主宰;丙辛年,水運主宰;丁壬年,木運主宰;戊癸年,火運主宰。

皇帝說:那麼對於三陰三陽,該如何綜合起來講解呢?鬼臾區說:子午年,上應少陰;丑未年,上應太陰;寅申年,上應少陽;卯酉年,上應陽明;辰戌年,上應太陽;巳亥年,上應厥陰。少陰是所謂的起始,厥陰是所謂的終結。厥陰之上,風氣主宰;少陰之上,熱氣主宰;太陰之上,濕氣主宰;少陽之上,相火主宰;陽明之上,燥氣主宰;太陽之上,寒氣主宰。這就是所謂的本源,稱為六元。

皇帝說:您的道理真是光輝!您的論述真是明晰!請將它刻在玉版上,收藏在金匱中,題名為《天元紀》。

2.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

黃帝坐明堂,始正天綱,臨觀八極,考建五常,請天師而問之曰:論言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,陰陽之升降,寒暑彰其兆。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,夫子之所言,正五氣之各主歲爾,首甲定運,余因論之。鬼臾區曰:土主甲己,金主乙庚,水主丙辛,木主丁壬,火主戊癸。

子午之上,少陰主之;丑未之上,太陰主之;寅申之上,少陽主之;卯酉之上,陽明主之;辰戌之上,太陽主之;巳亥之上,厥陰主之。不合陰陽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是明道也,此天地之陰陽也。夫數之可數者,人中之陰陽也,然所合,數之可得者也。夫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。

天地陰陽者,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。帝曰:願聞其所始也。岐伯曰:昭乎哉問也!

臣覽《太始天元冊》文,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,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,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,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,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。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夫候之所始,道之所生,不可不通也。帝曰:善。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,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,未知其所謂也。

岐伯曰: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右太陽;見少陰,左太陰右厥陰;見太陰,左少陽右少陰;見少陽,左陽明右太陰;見陽明,左太陽右少陽;見太陽,左厥陰右陽明。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帝曰:何謂下?岐伯曰: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右太陰;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右少陽;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右陽明;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右太陽;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右厥陰;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右少陰。所謂面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上下相遘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。帝曰:氣相得而病者何也?岐伯曰:以下臨上,不當位也。帝曰:動靜何如?

岐伯曰: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也。帝曰:余聞鬼臾區曰:應地者靜。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,不知其所謂也,願聞何以生之乎?岐伯曰:天地動靜,五行遷復,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,猶不能遍明。夫變化之用,天垂象,地成形,七曜緯虛,五行麗地。地者,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。

虛者,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。形精之動,猶根本之與枝葉也,仰觀其象,雖遠可知也。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帝曰:馮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。故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寒暑六入,故令虛而生化也。

故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帝曰:天地之氣,何以候之?岐伯曰:天地之氣,勝復之作,不形於診也。《脈法》曰: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。此之謂也。帝曰:間氣何如?岐伯曰:隨氣所在,期於左右。帝曰:期之奈何?岐伯曰:從其氣則和,違其氣則病,不當其位者病,迭移其位者病,失守其位者危,尺寸反者死,陰陽交者死。先立其年,以知其氣,左右應見,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。

白話文:

黃帝坐在明堂,開始校正天體的運行規律,觀察四面八方,考察建立五行的常規,於是請教天師並問道:學說提到天地的動靜變化,是由於神明的管理,陰陽的升降,寒暑表現出徵兆。我從您那裡聽說了五運的規律,您所說的,只是五種氣各自主管一年而已,以甲年來確定運氣的開始,我因此想進一步探討。

鬼臾區說:土主管甲和己年,金主管乙和庚年,水主管丙和辛年,木主管丁和壬年,火主管戊和癸年。

在子午的位置上,少陰之氣主管;在丑未的位置上,太陰之氣主管;在寅申的位置上,少陽之氣主管;在卯酉的位置上,陽明之氣主管;在辰戌的位置上,太陽之氣主管;在巳亥的位置上,厥陰之氣主管。這與陰陽的配合不一致,是為什麼呢?

岐伯說:這表明的是天地自然的道理,這是天地間的陰陽運行規律。凡是可以計算的數量,是人為的陰陽,但那所結合的,是可以用數字來得到的。陰陽的數目,可以從十推演到百,從百推演到千,從千推演到萬。

天地的陰陽,不能用數目來推算,而是要用現象來理解它。黃帝說:我想知道它開始的源頭。岐伯說:問得真好啊!

我查看了《太始天元冊》的記載,丹天的氣從牛女之間的戊位經過,黅天的氣從心尾之間的己位經過,蒼天的氣從危室柳鬼之間經過,素天的氣從亢氐昴畢之間經過,玄天的氣從張翼婁胃之間經過。所謂戊己的位置,就是奎壁角軫,那是天地運行的門戶。推算天候的起始,理解自然的變化規律,是不能不通曉的。黃帝說:好。學說提到天地,是萬物的上下;左右,是陰陽運行的途徑,我不明白這其中的含義。

岐伯說:所謂上下,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,可以觀察到陰陽所在的位置。所謂左右,是說當觀察到厥陰之氣時,左邊是少陰,右邊是太陽;當觀察到少陰之氣時,左邊是太陰,右邊是厥陰;當觀察到太陰之氣時,左邊是少陽,右邊是少陰;當觀察到少陽之氣時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;當觀察到陽明之氣時,左邊是太陽,右邊是少陽;當觀察到太陽之氣時,左邊是厥陰,右邊是陽明。所謂面朝北來確定方位,是說觀察它們所顯現的位置。

黃帝說:什麼叫做下呢?岐伯說:厥陰之氣在上面,那麼少陽之氣就在下面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;少陰之氣在上面,那麼陽明之氣就在下面,左邊是太陽,右邊是少陽;太陰之氣在上面,那麼太陽之氣就在下面,左邊是厥陰,右邊是陽明;少陽之氣在上面,那麼厥陰之氣就在下面,左邊是少陰,右邊是太陽;陽明之氣在上面,那麼少陰之氣就在下面,左邊是太陰,右邊是厥陰;太陽之氣在上面,那麼太陰之氣就在下面,左邊是少陽,右邊是少陰。所謂面朝南來確定方位,是說觀察它們所顯現的位置。

上下之氣相互交會,寒暑之氣互相影響,氣機如果協調,就和諧,如果氣機不協調,就會生病。黃帝說:氣機協調也會生病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說:是因為下臨上,不符合其正常的位置。黃帝說:動靜的規律是怎樣的呢?

岐伯說:上面的氣是向右運行的,下面的氣是向左運行的,左右運行周遍天體,然後又會合在一起。黃帝說:我聽鬼臾區說,應對地的應該是靜止的。現在您卻說下面的氣是向左運行的,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,希望您能解釋一下它是如何產生的?岐伯說:天地的動靜變化,五行的轉移往復,即使是像鬼臾區這樣擅長觀察天象的人,也不能完全明白。自然的變化作用,天垂示現象,地形成物體,七曜運行在空中,五行附麗於地面。地面,是承載萬物形體的基礎。

虛空,是排列呼應天象的精氣。形體和精氣的運行,就像樹根與枝葉的關係一樣,抬頭觀察天象,即使是遙遠的事物也可以知道。黃帝說:地面是在下面的嗎?岐伯說:地面是相對於人類來說在下面的,在太虛之中。黃帝說:那麼地面是依靠什麼而存在呢?岐伯說:是靠大氣托舉著它。乾燥來使它乾燥,暑熱來蒸發它,風來使它運動,濕氣來滋潤它,寒冷來使它堅固,火來使它溫暖。所以風寒在下,乾燥炎熱在上,濕氣在中間,火在其中遊走,寒暑之氣六種入,所以使虛空產生變化。

因此乾燥過盛,地面就會乾燥;暑熱過盛,地面就會炎熱;風力過盛,地面就會震動;濕氣過盛,地面就會泥濘;寒冷過盛,地面就會凍裂;火氣過盛,地面就會堅硬。黃帝說:天地的氣象,要如何觀察呢?岐伯說:天地的氣,勝氣和復氣的作用,不能通過脈象診斷來表現。《脈法》說:天地的變化,不能用脈象來診斷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黃帝說:間氣的變化是怎樣的呢?岐伯說:隨著氣的所在位置而變,在左右的位置上出現。黃帝說:要怎樣觀察間氣的變化呢?岐伯說:順應氣機的運行就會和諧,違背氣機的運行就會生病,不符合正常位置就會生病,氣機位置交替移動也會生病,氣機位置失守就會危險,寸口脈和尺部脈象相反就會死亡,陰氣和陽氣混亂也會死亡。要先確定年份,來了解當年的氣機變化,左右兩邊應當會出現,然後才可以判斷疾病的順逆生死。

黃帝說:寒暑燥濕風火這六氣,在人體如何與之相合?它們在萬物身上如何產生變化?岐伯說:東方產生風,風產生木,木產生酸味,酸味產生肝,肝產生筋,筋產生心。它在天象中為玄,在人體中為道,在地理中為化。化產生五味,道產生智慧,玄產生精神,化產生氣。精神在天象中為風,在地理中為木,在人體中為筋,在氣機中為柔順,在臟腑中為肝。它的特性是溫暖,它的德行是和順,它的作用是運動,它的顏色是青色,它的變化是繁榮,它的蟲類是毛蟲,它的政令是發散,它的命令是宣發,它的變化是摧毀拉斷,它的災禍是墜落,它的味道是酸,它的情志是怒。怒傷肝,悲傷可以克制怒氣;風傷肝,燥傷可以克制風邪;酸傷筋,辛味可以克制酸味。

南方產生熱,熱產生火,火產生苦味,苦味產生心,心產生血,血產生脾。它在天象中為熱,在地理中為火,在人體中為脈,在氣機中為呼吸,在臟腑中為心。它的特性是炎熱,它的德行是顯明,它的作用是躁動,它的顏色是紅色,它的變化是茂盛,它的蟲類是羽蟲,它的政令是光明,它的命令是鬱積蒸發,它的變化是燃燒,它的災禍是焚燒,它的味道是苦,它的情志是喜。喜傷心,恐懼可以克制喜悅;熱傷氣,寒冷可以克制熱;苦傷氣,鹹味可以克制苦味。

中央產生濕,濕產生土,土產生甘味,甘味產生脾,脾產生肌肉,肌肉產生肺。它在天象中為濕,在地理中為土,在人體中為肉,在氣機中為充實,在臟腑中為脾。它的特性是安靜平和,它的德行是濡潤,它的作用是化生,它的顏色是黃色,它的變化是充盈,它的蟲類是裸蟲,它的政令是安靜,它的命令是雲雨,它的變化是轉動灌注,它的災禍是泛濫潰決,它的味道是甘,它的情志是思。思傷脾,憤怒可以克制思慮;濕傷肉,風可以克制濕邪;甘味傷脾,酸味可以克制甘味。

西方產生燥,燥產生金,金產生辛味,辛味產生肺,肺產生皮毛,皮毛產生腎。它在天象中為燥,在地理中為金,在人體中為皮毛,在氣機中為成形,在臟腑中為肺。它的特性是涼爽,它的德行是清靜,它的作用是收斂,它的顏色是白色,它的變化是收縮,它的蟲類是介蟲,它的政令是剛勁,它的命令是霧露,它的變化是肅殺,它的災禍是凋零,它的味道是辛,它的情志是憂愁。憂愁傷肺,喜悅可以克制憂愁;燥熱傷皮毛,寒冷可以克制燥熱;辛味傷皮毛,苦味可以克制辛味。

北方產生寒,寒產生水,水產生鹹味,鹹味產生腎,腎產生骨髓,髓產生肝。它在天象中為寒,在地理中為水,在人體中為骨,在氣機中為堅硬,在臟腑中為腎。它的特性是凜冽,它的德行是寒冷,它的作用是凝結,它的顏色是黑色,它的變化是肅清,它的蟲類是鱗蟲,它的政令是靜止,它的命令是閉藏,它的變化是凝結冰冷,它的災禍是冰雹,它的味道是鹹,它的情志是恐懼。恐懼傷腎,思慮可以克制恐懼;寒傷血,乾燥可以克制寒冷;鹹味傷血,甘味可以克制鹹味。

五氣輪流主事,各有先後次序,不在其位就會產生邪氣,在正常位置就是正氣。黃帝說:疾病產生的變化是怎樣的呢?岐伯說:氣機相合,則病情輕微,氣機不相合,則病情嚴重。黃帝說:主歲的氣是怎樣運行的呢?岐伯說:氣有餘,就會制約它所能克制的,而輕視它所不能克制的;氣不足,就會被它所不能克制的侵侮,而它所能克制的也會輕視它。輕侮反而會招來邪氣,輕侮而招來邪氣,是因為缺乏敬畏之心。黃帝說:說得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