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次

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九 (1)

1. 卷第十九

2.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

黃帝問曰:天有五行,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,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,余已知之矣,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?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:昭乎哉問也。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!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

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。

帝曰: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?鬼臾區曰:五氣運行,各終期日,非獨主時也。帝曰:請聞其所謂也。鬼臾區曰:臣積考《太始天元冊》文曰:太虛寥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揔統坤元,九星懸朗,七曜周旋,曰陰曰陽,曰柔曰剛,幽顯既位,寒暑弛張,生生化化,品物咸章。臣斯十世,此之謂也。

帝曰:善。何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?鬼臾區曰: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。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,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,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。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帝曰:上下相召奈何?鬼臾區曰: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

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。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,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,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

帝曰:上下周紀,其有數乎?鬼臾區曰: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。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;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。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,為一紀,凡三十歲;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,而為一周,不及太過,斯皆見矣。帝曰:夫子之言,上終天氣,下畢地紀,可謂悉矣。

余願聞而藏之,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昭著,上下和親,德澤下流,子孫無憂,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,可得聞乎?鬼臾區曰:至數之機,迫迮以微,其來可見,其往可追,敬之者昌,慢之者亡,無道行私,必得夭殃,謹奉天道,請言真要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,掌管著五個方位,產生寒冷、暑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這些氣候變化;人有心肝脾肺腎五臟,化生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這五種情緒。理論上說五運輪流交替運行,都主導著世間變化,直到一個週期結束,又重新開始。這個道理我已經明白了,現在我想知道,它們是如何與三陰三陽的變化相對應的?

鬼臾區恭敬地跪拜回答說:您問的問題真是太精闢了!五運陰陽的道理,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是萬物運轉的綱領,是變化產生的根源,是萬物生死循環的開始,也是神明所在的地方,怎能不把它弄明白呢!所以,萬物生長叫做化,發展到極限叫做變,陰陽難以預測叫做神,神的作用變化無窮叫做聖。變化所產生的作用,在天是玄機,在人是法則,在地是變化。變化產生五味,法則產生智慧,玄機產生神靈。

神在天表現為風,在地表現為木;在天表現為熱,在地表現為火;在天表現為濕,在地表現為土;在天表現為燥,在地表現為金;在天表現為寒,在地表現為水。因此,在天表現為氣,在地凝聚成形體。形和氣相互感應,就化生了萬物。天地是萬物的上下框架,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,水和火是陰陽的徵兆,金和木是生成變化的終點和起點。氣有過多和不足,形體有強盛和衰弱,上下相互吸引影響,就會出現損耗和增益的變化。

黃帝說:我想知道五運是如何主導時序的?鬼臾區說:五氣的運行,各有終結的日期,並不是只主導某個時辰。黃帝說:請你詳細說明一下。鬼臾區說:我仔細研究過《太始天元冊》這本書,書中說:「太虛空曠,孕育了最初的變化,萬物由此開始,五運周而復始,散布真氣,統攝著大地,九星光芒閃耀,日月星辰週而復始地運行。有陰有陽,有柔有剛,陰陽明暗各就各位,寒冷暑熱交替變化,生生不息,萬物由此顯現。」我研究這個道理已經有十代人了,這就是我所知道的。

黃帝說:很好。什麼叫做氣有多有少,形有盛有衰呢?鬼臾區說:陰陽之氣各有過多和不足,所以才說有三陰三陽。形體的盛衰,是指五行主導運行的規律,各有太過和不及的情況。因此在開始的時候,如果氣有餘,就會向前運行,不足的會跟隨而來;如果氣不足,也會向前運行,有餘的會跟隨而上。知道迎合和跟隨的道理,就可以預測氣的變化了。順應天時運行就叫做天符,承接流年變化就叫做歲直,三者相合就是正常的運行狀態。黃帝說:上下相互感應是什麼意思呢?鬼臾區說:寒冷、暑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、火,是天之陰陽,三陰三陽在天奉行這些法則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火是地之陰陽,它們分別應對生長、化育、收藏這些變化。天用陽氣使萬物生長,用陰氣使萬物成長;地用陽氣使萬物衰敗,用陰氣使萬物潛藏。天有陰陽,地也有陰陽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火是地之陰陽,它們分別應對生長、化育、收藏的變化。所以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想要了解天地陰陽的變化,就應當觀察天上的氣,它運行不息,所以每五年向右移動一次;觀察地上的氣,它靜止守位,所以每六年完成一個循環。天上的氣動,地上的氣靜,上下相互感應,陰陽相互交錯,變化由此產生。

黃帝說:上下循環,有規律嗎?鬼臾區說:天以六為節律,地以五為法則。天的運行,六個週期構成一個完整的變化;地的運行,五年構成一個循環。君火像太陽一樣光明,相火就像臣子一樣有自己的位置。五和六相乘,得到七百二十個氣節,構成一個紀,總共三十年;一千四百四十個氣節,總共六十年,構成一個週。氣運的過與不及,這些都可以從中觀察到。黃帝說:先生您的講述,上可以囊括天的氣運,下可以總結地的運行,可以說是十分詳盡了。

我希望能夠將這些知識記錄下來,用來治理百姓,也用來修身養性,讓百姓都明白這些道理,上下和睦親近,德澤流向四方,後代子孫也能沒有憂慮,將這些知識傳給後世,永遠不要斷絕。先生可以讓我聽到這些知識嗎?鬼臾區說:大自然變化的規律,細微而緊密,它的來臨可以預見,它的去向可以追溯。敬畏它的人會興盛,輕慢它的人會滅亡。不遵循自然的規律,而是私自妄為,必然會招致災禍。只有謹慎地遵守天道,才能領悟到真正的精髓。

黃帝說:善於講述開始的人,必定會談到終結,善於講述近處的人,必定會懂得遠方的道理,這樣才能夠掌握變化的規律,而不會迷惑。所謂的明理,就是這個道理啊!希望先生能夠詳細地推演這些道理,使之條理清晰,簡明扼要,長久不衰,容易運用而難以忘記,並將之作為綱紀,把變化的要點都講給我聽。鬼臾區說:您問得太好了!您所探求的道理太明晰了!就像敲鼓時鼓聲隨之而響,就像發出聲音時回聲隨之而來一樣。我聽說,凡是甲年和己年,由土運主導;乙年和庚年,由金運主導;丙年和辛年,由水運主導;丁年和壬年,由木運主導;戊年和癸年,由火運主導。

黃帝說:那麼這些又是如何與三陰三陽相結合的呢?鬼臾區說:子午年,上應少陰;丑未年,上應太陰;寅申年,上應少陽;卯酉年,上應陽明;辰戌年,上應太陽;巳亥年,上應厥陰。少陰是開始的徵兆,厥陰是終結的標誌。厥陰之上,以風氣為主導;少陰之上,以熱氣為主導;太陰之上,以濕氣為主導;少陽之上,以相火為主導;陽明之上,以燥氣為主導;太陽之上,以寒氣為主導。這些是變化的根本所在,被稱為六元。

黃帝說:這些道理真是光明啊!這些理論真是清晰啊!請把這些刻在玉版上,藏在金櫃裡,並命名為《天元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