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九 (1)

1. 卷第十九

2.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

黃帝問曰:天有五行,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,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,余已知之矣,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?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:昭乎哉問也。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!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。

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。

帝曰: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?鬼臾區曰:五氣運行,各終期日,非獨主時也。帝曰:請聞其所謂也。鬼臾區曰:臣積考《太始天元冊》文曰:太虛寥廓,肇基化元,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,布氣真靈,揔統坤元,九星懸朗,七曜周旋,曰陰曰陽,曰柔曰剛,幽顯既位,寒暑弛張,生生化化,品物咸章。臣斯十世,此之謂也。

帝曰:善。何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?鬼臾區曰: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。故其始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,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,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。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帝曰:上下相召奈何?鬼臾區曰: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

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。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,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,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

帝曰:上下周紀,其有數乎?鬼臾區曰: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。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;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。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,為一紀,凡三十歲;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,而為一周,不及太過,斯皆見矣。帝曰:夫子之言,上終天氣,下畢地紀,可謂悉矣。

余願聞而藏之,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昭著,上下和親,德澤下流,子孫無憂,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,可得聞乎?鬼臾區曰:至數之機,迫迮以微,其來可見,其往可追,敬之者昌,慢之者亡,無道行私,必得夭殃,謹奉天道,請言真要。

白話文:

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

黃帝問道:天有五行,統御五方,因而產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;人有五臟,化生五氣,因而產生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。醫論中提到五運相互承襲,循環治理,週而復始,我已經明白了。但想請教五運與三陰三陽的氣候變化如何相配合?

鬼臾區恭敬回答:您的問題非常高明!五運與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萬物的綱領,變化的根源,生滅的本始,也是神妙變化的所在,怎能不深入理解呢?萬物生長稱為「化」,發展到極點稱為「變」,陰陽變化莫測稱為「神」,神的作用無所不在稱為「聖」。變化的作用,在天表現為玄妙,在人表現為道理,在地表現為化育;化育產生五味,道理產生智慧,玄妙產生神明。

神明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;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;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;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;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。因此,在天為無形的氣,在地為有形的物質,形與氣相互感應,化生萬物。天地是萬物的上下範圍,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,水火是陰陽的象徵,金木是生長與收成的始終。氣的強弱、形的盛衰,上下相互影響,而消長變化便顯現出來。

黃帝問:請說明五運如何主導時令?

鬼臾區答:五氣運行各有一年的週期,並非只主導一時。根據《太始天元冊》記載:宇宙廣大無邊,是萬物化生的本源,五運周流天地,佈散真靈之氣,統御大地根本。九星懸照,七曜循環,陰陽柔剛各司其位,寒暑交替,生生不息,萬物繁盛。我家十代研究此理,正是如此。

黃帝問:什麼是「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」?

鬼臾區答:陰陽之氣各有強弱,故分三陰三陽;形的盛衰指五行治理中各有太過與不及。運氣開始時,若過盛則後續不足,若不足則後續過盛,掌握其規律,便能預測氣候變化。與天相應為「天符」,與年運相合為「歲直」,三者配合則治理得當。

黃帝問:天地如何相互影響?

鬼臾區答:寒暑燥濕風火是天之陰陽,三陰三陽與之對應;木火土金水火是地之陰陽,生長化收藏與之相應。天以陽主生發、陰主成長,地以陽主肅殺、陰主閉藏。天地各有陰陽,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要理解天地陰陽,需知天之氣動而不息,五年一變;地之氣靜守其位,六年一循環。動靜相召,上下相應,陰陽交錯,變化由此而生。

黃帝問:天地循環的規律有定數嗎?

鬼臾區答:天以六為節律,地以五為制度。天運六期為一週,地運五年為一輪。君火主明,相火主位。五六相合形成七百二十個節氣,為一紀(三十年);一千四百四十節氣為一週(六十年),過與不及皆可顯現。

黃帝說:您的論述涵蓋天地規律,非常詳盡。我想將此學問用於治民養身,使百姓安康,後世永傳,能再請教要領嗎?

鬼臾區答:關鍵的奧秘精微難測,但順應者可興盛,輕忽者必衰亡。違背天道而行私慾,必招禍患。謹遵自然法則,方能掌握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