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次

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十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七 (2)

1.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

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,氣併為虛,是無實乎?岐伯曰:有者為實,無者為虛,故氣並則無血,血並則無氣,今血與氣相失,故為虛焉。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,血與氣並,則為實焉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

帝曰:實者何道從來?虛者何道從去?虛實之要,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夫陰與陽皆有俞會,陽注於陰,陰滿之外,陰陽勻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。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。其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帝曰:風雨之傷人奈何?岐伯曰: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脈,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,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,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,其脈堅大,故曰實。實者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

帝曰:寒濕之傷人奈何?岐伯曰: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,榮血泣,衛氣去,故曰虛。虛者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帝曰:善。陰之生實奈何?岐伯曰: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,上逆則下虛,下虛則陽氣走之,故曰實矣。帝曰:陰之生虛奈何?

岐伯曰:喜則氣下,悲則氣消,消則脈虛空,因寒飲食,寒氣熏滿,則血泣氣去,故曰虛矣。帝曰:經言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余已聞之矣,不知其所由然也。岐伯曰: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,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。帝曰:陰虛生內熱奈何?岐伯曰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。

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帝曰:陽盛生外熱奈何?岐伯曰: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故外熱。帝曰:陰盛生內寒奈何?岐伯曰: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不瀉則溫氣去,寒獨留,則血凝泣,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

帝曰:陰與陽並,血氣以並,病形以成,刺之奈何?岐伯曰:刺此者取之經隧,取血於營,取氣於衛,用形哉,因四時多少高下。帝曰:血氣以並,病形以成,陰陽相傾,補瀉奈何?

岐伯曰:瀉實者氣盛乃內針,針與氣俱內,以開其門如利其戶,針與氣俱出,精氣不傷,邪氣乃下,外門不閉,以出其疾,搖大其道,如利其路,是謂大瀉,必切而出,大氣乃屈。帝曰:補虛奈何?岐伯曰:持針勿置,以定其意,候呼內針,氣出針入,針空四塞,精無從去,方實而疾出針,氣入針出,熱不得還,閉塞其門,邪氣布散,精氣乃得存,動氣候時,近氣不失,遠氣乃來,是謂追之。帝曰:夫子言虛實者有十,生於五臟,五臟五脈耳。

白話文:

調經論篇第六十二

現在有人說,血虛氣也虛,這豈不是完全沒有實質嗎?岐伯說:有的就是實,沒有的就是虛,所以氣虛則無血,血虛則無氣,現在血氣都虧損了,所以就虛了。經絡和孫脈都輸送到經脈,血氣充盈,則為實。血氣都上逆,則是大厥,大厥則暴亡,氣能復歸則生,不能復歸則死。

黃帝問:實證是怎麼來的?虛證又是怎麼消失的?虛實的關鍵,希望你能講解一下。岐伯說:陰陽都有互相會合的地方,陽氣注入陰氣,陰氣充滿於外,陰陽平和,充盈形體,九候都一樣,這就叫做健康的人。邪氣的產生,或者生於陰,或者生於陽。生於陽的,得自於風雨寒暑。生於陰的,得自於飲食起居,以及陰陽情緒的喜怒。黃帝問:風雨怎麼傷人?岐伯說:風雨傷人,先侵犯皮膚,傳入孫脈,孫脈充盈就傳入絡脈,絡脈充盈就輸送到大經脈,血氣與邪氣一起滯留在肌膚之間,脈象堅硬粗大,所以叫做實證。實證外堅硬充盈,按壓它會痛。

黃帝問:寒濕怎麼傷人?岐伯說:寒濕傷人,皮膚不能收斂,肌肉堅緊,血液凝滯,衛氣不足,所以叫做虛證。虛證按壓時氣不足,按壓它則氣血可以溫煦它,所以按壓起來感覺舒適而不痛。黃帝說:很好。陰氣怎麼會導致實證?岐伯說: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,上逆則下虛,下虛則陽氣跑到那裡去,所以叫做實證了。黃帝問:陰氣怎麼會導致虛證?岐伯說:喜則氣降,悲則氣消,氣消則脈虛弱空虛,加上寒涼飲食,寒氣充滿,則血液凝滯,氣血不足,所以叫做虛證了。黃帝問:經書上說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我已經聽說過了,但不知道原因是什麼。岐伯說:陽氣受氣於上焦,用以溫煦皮膚肌肉之間,現在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,則寒氣獨留於外,所以寒慄。黃帝問:陰虛為什麼會產生內熱?岐伯說:由於過度勞累,形體氣血衰弱,穀氣不盛,上焦不通,下脘不通,胃氣有熱,熱氣熏蒸胸中,所以內熱。黃帝問:陽盛為什麼會產生外熱?岐伯說:上焦不通暢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汗孔不通,衛氣不能宣洩,所以外熱。黃帝問:陰盛為什麼會產生內寒?岐伯說:厥氣上逆,寒氣積聚於胸中而不宣洩,不宣洩則溫煦之氣離去,寒氣獨留,則血液凝滯,凝滯則脈絡不通,脈象盛大而澀滯,所以內寒。

黃帝問:陰陽並病,血氣並病,病症就形成了,該怎麼針灸治療呢?岐伯說:針灸治療要取穴於經絡循行路線,從營氣取血,從衛氣取氣,要根據病情和體質來決定,並依據四季的不同來調整針灸的深淺、力度和時間長短。黃帝問:血氣並病,病症形成,陰陽失調,該怎麼補瀉呢?岐伯說:瀉實證要氣盛時才能內刺,針隨氣而入,像打開門戶一樣,針隨氣而出,精氣不損傷,邪氣才得以排出,外門不閉塞,使邪氣得以排出,暢通經脈,如同疏通道路一樣,這就是大瀉,一定要迅速刺入和抽出,這樣才能使大氣舒展。黃帝問:補虛證怎麼治療呢?岐伯說:持針不要移動,以平穩心態為要,等待呼吸,內刺,氣出針入,針處四面封閉,精氣無從外出,才能真正補益,然後迅速出針,氣隨著針的出入,熱氣不能返回,封閉邪氣出入的門戶,邪氣得以散布,精氣就能夠保存,調動氣機,配合時間,近處的氣機不損失,遠處的氣機就能夠到來,這就叫做追補。黃帝說:您說的虛實,總共有十種,它們都產生於五臟,以及五臟的經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