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~ 卷第十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七 (1)

1. 卷第十七

2.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

黃帝問曰:余聞刺法言,有餘瀉之,不足補之,何謂有餘?何謂不足?岐伯對曰: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帝欲何問?帝曰:願盡聞之。岐伯曰: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有餘有不足,志有餘有不足,凡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。帝曰:人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,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,百病之生,皆有虛實。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岐伯曰:皆生於五臟也。

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此成形。志意通,內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臟。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帝曰:神有餘不足何如?

岐伯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邪客於形,灑淅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神有餘,則瀉其小絡之血,出血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。神不足者,視其虛絡,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,無出其血,無泄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。

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著針勿斥,移氣於不足,神氣乃得復。帝曰:善。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利少氣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白氣微泄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,則瀉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血,無泄其氣。

不足,則補其經隧,無出其氣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出針視之,曰我將深之,適人必革,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,無所休息,氣泄腠理,真氣乃相得。帝曰:善。血有餘不足奈何?

岐伯曰: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孫絡外溢,則經有留血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,則瀉其盛經出其血。不足,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,久留而視,脈大,疾出其針,無令血泄。帝曰:刺留血奈何?岐伯曰:視其血絡,刺出其血,無令惡血得入於經,以成其疾。

帝曰:善。形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瀉其陽經,不足則補其陽絡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取分肉間,無中其經,無傷其絡,衛氣得復,邪氣乃索。

帝曰:善。志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腹脹飧泄,不足則厥。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骨節有動。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,不足則補其復溜。帝曰:刺未並奈何?岐伯曰:即取之,無中其經,邪所乃能立虛。

帝曰:善。余已聞虛實之形,不知其何以生。岐伯曰:氣血以並,陰陽相傾,氣亂於衛,血逆於經,血氣離居,一實一虛。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。血並於陽,氣並於陰,乃為炅中。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善怒。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亂而喜忘。帝曰: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如是血氣離居,何者為實?何者為虛?岐伯曰: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,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。帝曰: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。

白話文:

調經論篇第六十二

黃帝問道:我聽聞針刺療法提到,有餘的要瀉,不足的要補。什麼叫有餘?什麼叫不足?岐伯回答:有餘有五種,不足也有五種,您想問哪一種?黃帝說:我想全部瞭解。岐伯說:神有餘與不足,氣有餘與不足,血有餘與不足,形有餘與不足,志有餘與不足,這十種情況,其氣機表現各不相同。

黃帝問:人體有精氣津液、四肢九竅、五臟十六部、三百六十五節,因而產生百病,百病的發生都有虛實之分。現在您說有餘有五種,不足也有五種,這些是怎麼產生的?岐伯答:都源自五臟。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這些構成形體。志意通暢,內連骨髓,形成身形五臟。五臟的功能都通過經脈運行氣血,若血氣不和,百病就會變化而生,因此要調護經脈。

黃帝問:神有餘與不足會怎樣?岐伯答:神有餘會不停發笑,神不足則易悲傷。若血氣未亂,五臟安定,邪氣侵犯體表,僅在皮毛間輕微發作,未深入經絡,稱為「神之微」。黃帝問:如何補瀉?岐伯答:神有餘可刺小絡放血,但不宜深刺或傷及大經,神氣即平;神不足則按壓虛絡,針刺以疏通,不放血洩氣,使經氣通暢。

黃帝問:如何針刺輕微病症?岐伯答:持續按摩,下針不深,引導氣至不足處,神氣即恢復。黃帝說:好。氣有餘與不足會怎樣?岐伯答:氣有餘會喘咳氣逆,不足則呼吸順暢但氣短。若血氣未亂,五臟安定,皮膚輕微病變,稱為「白氣微洩」。補瀉方法:氣有餘瀉經隧,不傷經脈、不放血洩氣;不足則補經隧,不洩其氣。針刺輕症時,按摩不輟,出針前暗示將深刺,使患者精神集中,邪氣散退。

黃帝問:血有餘與不足會怎樣?岐伯答:血有餘易怒,不足易恐。若血氣未亂,五臟安定,孫絡外溢則經脈瘀血。補瀉方法:血有餘瀉盛經放血;不足則針刺虛經,久留針至脈象充盈後速出,避免出血。處理瘀血時,刺血絡放血,防止惡血入經成疾。

黃帝問:形有餘與不足會怎樣?岐伯答:形有餘則腹脹、小便不利,不足則四肢乏力。若血氣未亂,五臟安定,肌肉輕微蠕動,稱為「微風」。補瀉方法:形有餘瀉陽經,不足補陽絡。針刺輕症時,取分肉間,不傷經絡,使衛氣恢復,邪氣消散。

黃帝問:志有餘與不足會怎樣?岐伯答:志有餘則腹脹腹瀉,不足則四肢冰冷。若血氣未亂,五臟安定,骨節微動。補瀉方法:志有餘瀉筋絡出血,不足補復溜穴。針刺未併病時,直接取穴,不傷經脈,邪氣即除。

黃帝說:我已明白虛實表現,但不知其成因。岐伯答:氣血偏聚,陰陽失衡,衛氣紊亂,經血逆行,血氣分離,形成一實一虛。血聚陰分、氣聚陽分會驚狂;血聚陽分、氣聚陰分則內熱;血聚上部、氣聚下部會心煩易怒;血聚下部、氣聚上部則精神錯亂健忘。黃帝問:血氣分離時,何為實?何為虛?岐伯答:血氣喜溫惡寒,寒則凝滯,溫則消散,故氣聚處為血虛,血聚處為氣虛。黃帝說:人體最重要的,不過血與氣罷了。